文 | 每日人物社 谢韫力
编辑 | Yang
运营 | 歪歪
自助小火锅并非新鲜事物,早在几年前,当性价比成为最有效的消费燃料,小火锅就已顺势沸腾起来。
现在,这个红火的赛道,又吸引到了新玩家——海底捞、杨国福等餐饮巨头都在今年布局了自助小火锅店,价格均为59.9元,比此前行业里二三十元的单价,要略高一些。
数据显示,全国目前有约5.1万家小火锅门店。除了有名有姓的品牌,剩下的是默默耕耘的个体老板们。小火锅的入局门槛低,成为了许多年轻人创业第一站,但却往往不是成功的一站。
混乱的战局中,他们的对手不只是彼此,还有高温中自助菜品保鲜的考验,和外卖疯狂补贴下被越来越多人放弃的堂食习惯。
巨头下场,围猎小火锅
很长时间里,李雯都对吃自助小火锅很犹豫,尤其是旋转的。一盘盘菜品走马灯一样从眼前经过,哪怕旁边放着公用的夹子,但依然能看到有人把自己的筷子伸进转盘。李雯有点洁癖,实在无法接受几十个陌生人竖着筷子对同一盘菜挑挑拣拣,“像在和无数不认识的人交换唾沫”。
所以,哪怕朋友们约了好几次,她都拒绝了。直到她看见,一些她此前熟悉品牌,也开始做小火锅,她终于决定去试试。
今年7月,海底捞旗下品牌“举高高自助小火锅”在长沙、宁波等地正式开业;几乎同时间,杨国福麻辣烫也在青岛开出了首家自助小火锅。就连昔日的“小火锅之王”呷哺呷哺,部分店面也悄然改成39.9元自助畅吃模式。
出于对海底捞的信任,李雯走进了举高高的店面。她特意赶在第一批开餐前到达,进门就挑了出餐口旁边的位置,都是为了能吃到“不被污染”的食材。店里给每个座位上都放了金银双色的食品夹,广播一直在循环:“请用金色夹熟食,银色夹生食,不要用筷子夹。”
不过,大品牌给李雯的安全感,更多的是来自客流保障。她观察到,白盘子里的菜,一般转一圈就夹空了,这意味着坐在出餐口的她,每次面对的都是最新鲜的食材。和海底捞一脉相承的是,哪怕是自助,店里也提供了相应的服务,比如扎头发的头绳,服务员帮忙打料、端菜。
当然,这些加起来构成了单人59.9元的价格。和海底捞一样,杨国福的自助小火锅也是59.9元。而在此之前,自助小火锅行业的均价大多在人均二三十元左右。显然,大品牌们并没有想打低价战,更多的是想靠品质或者品牌背书,从小火锅赛道里分一杯羹。
自助旋转小火锅并非新鲜事物,早在几年前,性价比成为最有效的消费燃料,低价的小火锅顺势沸腾起来。当越来越多大火锅,价位上探至150元,成为火锅刺客,一口价放心吃的自助小火锅,抚慰起更多贫穷又孤独的打工人味蕾。
张颜是个火锅爱好者,她将大火锅形容为“e人”,自带社交属性,“人越多,价格A得越少”。但小火锅就是i人的日常,独属于一个人想吃好点儿的时候。她几次去大火锅店,都顾虑重重,不敢点没吃过的东西,“怕浪费”。朋友在场,张颜也不会单点只是自己爱吃的牛蛙,吃来吃去菜系变得十分固定。这时,眼前只属于自己的小火锅,给了她自由又冒险的感觉。
这种钱包、社交自由感,推动小火锅成为近年少数增长的餐饮赛道。《火锅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火锅市场规模达6175亿元,同比增长5.6%,高于餐饮行业整体的增速。增长更快的是对低价的需求,2024年末火锅人均消费已降至70多元——小火锅恰好完美落在此区间。
数据显示,全国目前有约5.1万家小火锅门店。除了有名有姓的品牌,剩下的是默默耕耘的个体老板们。不需要专业厨师,只要搞定菜品和一套旋转设备,一家店面就能有模有样地开起来。因此,小火锅也成为许多年轻人创业的第一站。在价格上,他们卷得更狠,时常见到9.9元、19.9元的优惠活动。
与小火锅上升势头形成对比的是,贵价餐饮“基本盘”正在萎缩。海底捞从2024年年中开始,副牌全面开花,烤肉、炸鸡、麻辣烫都开了一遍,反响效果不一。靠小火锅起家的呷哺呷哺,中途转向高端路线,但不够漂亮的业绩,又把它拉回了老本行。
坐拥7000多家门店的杨国福,同样难掩其脆弱,2022年两次冲击港股上市未果。据餐宝典统计的2024年中国餐饮品类闭店率数据,麻辣烫是前五名之一,种种都让麻辣烫这位巨头措手不及,品牌们渴求靠小火锅画出新增长曲线。
小火锅,卷不动低价了
大牌们锚定50~60元的价格带,是一个聪明的选择。比大火锅的人均低,又成功避开了“低价漩涡”。小火锅赛道早已证明:一味降价,只会两败俱伤。
90后张晓东曾在西安某国企工作,后来,辞职回到山东。表姐在家乡开自助旋转小火锅10年了,锅底咕噜咕噜运转,积累起滚烫的财富。
在表姐扶持下,2020年,张晓东投资20多万元开起了自己的小店,他精准复制了表姐的经营模式:100多平方米的门店、30多元的亲民价位、精简到极致的人力配置——没有专业厨师,也没有服务员,仅靠自己和母亲打理从备餐到清洁的所有环节,就这样坚持了5年。
在张晓东看来,自助小火锅价格低,但客户要求未必低,要想赚钱,需要极强的成本控制,“比如一颗撒尿牛丸,就有6种价格档次”。一次批发5斤,成本价从10多块到40多块不等。不同的门店,采用的食物类型、级别都不一样,很多菜品需要一个个试。
令人惊讶的是,方圆500米之内,和张晓东一同开业的小火锅就有6家,但当时的他丝毫没注意对手那么密集,市场容量足够包容大家心平气和地做生意,“每家店都有人排队”。他门店利润颇为可观,“比大火锅低点儿,也能到50%左右”,扣除房租“净利润有20%”,半年就把成本收回来了。
张晓东后知后觉,那段时期就是大家说的风口期。2020年,疫情期间餐饮一人食与性价比形成趋势,小火锅行业爆发性增长,天眼查数据显示,近5年我国新增小火锅相关企业2.3万余家,其中2020年、2021年增长最多,分别新增4700多家和4800多家。
低门槛带来的繁荣难以持续,扩张快,卷起来也颇为迅速。不到两年时间,张晓东就感觉到市场情绪变化,周围的小火锅店突然一股脑推起优惠券,促销力度最大的是两家走自取模式的门店,“发50减20,60减30的券”。
自取是小火锅除了自助外,另一大收费模式,主要通过数签、菜碟来计算价格。在四川经营过数签小火锅店的宋海透露,自取定价灵活,食材品质相对好些,而且吃一顿费用和自助比起来,“只贵个10多块,大部分50元左右能吃饱。”
消费者没那么敏感时,对高一点的价格不太计较,但当真卷起来,自取模式往往最先被顾客抛弃。许多小火锅店将“自取改自助”视为最后一搏。张晓东附近的店也仓促打出“26元管饱”的口号,但这种策略最终被证明是饮鸩止渴。
“这个定价,扣除房租后根本没有利润,”张晓东说,“要赚钱,要么更换便宜点儿的供应商,要么只能找供应商压价”,对于大部分力量薄弱的个体户,往往只能选择前者,事实印证了他的判断,顾客们去过一次就不去了,普遍反映“那家店味道变了,肉不是冰冻的就是科技”。
即使降到26元,也未必能保持竞争力,消费者对于低价的追求没有止境。最后一段时期,张晓东所在街道场景非常魔幻,第一次来的路人会觉得热闹非凡,随便逛几步就能至少收到2张传单,听到小喇叭卖力吆喝揽客,“从26元到19元的都有”,几天后,客人真想光顾时,迎接他的是紧闭的店门。
价格战中,自助小火锅拼的仍是供应链,成年人每顿大概能吃一斤东西,“比的是这部分成本谁低”,张晓东说。只有那些掌握特殊进货渠道的人才能幸存,他们或是能找到更便宜的货源,或是以平价拿到更好的食材。
张晓东的门店存活下来了。除了靠味道留住客人,更关键的制胜因素是位置,他选址时愿意多花20%的租金,把门店开在商业街入口处,挨着小区、劳务市场,这是自助商业模式最重要的一点,走量才能赚钱、进而压低供应商价格。
一条商业街上小火锅的兴衰沉浮,是整个行业的微缩景观。当市场陷入过度竞争,巨头都逃不过下桌。吉野家小火锅的店面,不到3年,已没有独立的门店,只作为菜单上“吉选火锅”的一个日常菜品存在,下午2点之后售卖。巴奴孵化的桃娘下饭小火锅,主打30元以下客单价,开放加盟后,门店数不增反降。去年,巴奴完全退出了桃娘股东行列。
也是在此期间,各地方有一批小火锅连锁品牌突围而出。这批品牌的价格集中于30~60元之间,但低价并非他们唯一的依赖,真正在市场站稳脚跟还是靠鲜明的特色。
青岛品牌“龍歌”,以59.9元定价主打海鲜涮品,4年间门店从11家扩张至100家,成功打入江苏市场;郑州起家的“农小锅”则通过SKU数量制胜,三四十元的均价提供涵盖涮菜、糕点、炸货等超百种菜品,已在北京王府井等核心商圈布局156家门店;盛香亭推出转转热卤,主做卤味小火锅,均价50元左右,获得绝味、腾讯注资。
盛香亭转转热卤小火锅。图 / 歪歪
红餐大数据显示行业真相:2022年至2024年7月,60~100元、20元以下的的小火锅数量都显著降低,只有20~60元区间的小火锅店在上涨,其中,20~40元区间的小火锅门店数占比最高,达到30.8%。
这揭示了小火锅的商业本质——既不能靠廉价劣质生存,也难以承载过高溢价。真正成功的玩家,都在品质与价格间找到了某种性价比的平衡。
看不见的对手
当市场完成第一轮洗牌,餐饮巨头们才真正开始发力,瞄准的市场缝隙是供应链缺陷。
张颜好几次坐在小火锅店里,都感觉没菜可吃,“很多科技肉,要么煮很久都不老,要么一煮就碎”。一些难得货真价实的肉,比如炸鸡腿,门店只会在饭点提供两次,出餐口前的几个人一夹就没了,张颜问过服务员,对方说鸡腿20元左右一袋,一袋40根,估算下来一根鸡腿的食材成本在大约0.5元。更让她感到无语的是,点一个红汤锅底,上面只漂浮着一点点油星,“连这都省”。
餐宝典创始人汪洪栋指出行业现状,市场总在一边开店,一边出清,“比较劣质的小火锅门店正被淘汰,市场总体是处于做大阶段。”品牌们在运营上有较大的优势,而且小火锅这类平价餐饮要做得又好又赚钱,最重要的是比拼供应链价格,要靠规模化才能将成本降下去,“品牌此前的积累,可以辅助做到这点。”
与南城香、和府捞面等品牌,将小火锅作为补充菜品的试水策略不同,海底捞、杨国福等巨头走得更坚决,“直接独立门店”,进驻城市核心商圈。
张晓东也想过将门店搬去当地万达,找同学一打听,商圈店投资要80万以上,还有每月几万块的租金。当下环境再投资,他心里直打鼓,小火锅是价格低的生意,租金高还要盈利,对人流就有更高要求。关键是,自助和其他餐饮不一样,门店人流少一点就会陷入死亡循环,不仅影响营收,还关乎顾客体验。
保鲜是所有自助小火锅商家的噩梦,肉类摆在旋转带上,很容易变坏,“有的半天就馊了”。张晓东遇见过很多次,放久了肉片软软的,有点黏稠,“肉质都变了”,客人瞬间没了胃口,吃几口就不想吃了。商家们的保鲜手段主要靠盘里大块冰块、还有室内空调降温,但最理想的保鲜是人流量,人足够多,菜品一上桌,瞬间就能被消耗掉。
除了人流量能否支撑起门店,品牌做的小火锅大多数定价在59.9元,落在市面上“天花”板区间,自然需要满足客人更高的期待。
海底捞旗下品牌“举高高自助小火锅”小程序首页和杨国福麻辣烫自助小火锅团购价。图/ 小程序&美团截图
星星也去吃了举高高,他的胃在一个多小时里,被各种多巴胺色彩的食物填满,粉色汉堡、樱花色炸鸡、焦黄的海星,还有榴莲披萨。扶着肚子走出店,本来还想睡个午觉,躺床上半天睡不着,“太撑了”。
但细细回想,星星觉得举高高的涮品“有点少”,让他吃撑的,“多数都是小吃”。涮品里的肉菜以丸子为主,他还是期待能吃到牛羊肉卷之类的菜品。
大众点评上,对于小火锅吐槽也层出不穷,平等地抱怨各个品牌,“菜品多为半成品或冻品,甚至冰都没化就直接端上桌”,“肉有腥味,炸鸡也是凉的”。种种问题使得现阶段品牌们扩张都颇为谨慎,举高高只有5家店,而杨国福只有1家店。
“小店和大店经营模式不一样”,汪洪栋说,“习惯经营800平方米以上店面的品牌们,未必能适应小火锅经营思路”,大门店要服务、要质量,小火锅是成本、更快的上餐速度。
汪洪栋预测,小火锅市场最终规模有望突破1000亿,足够迎来一个细分行业领军者诞生。对于餐饮行业来说,破千店是一个连锁品牌的里程碑,目前“围辣”小火锅已率先突破千家门店,但似乎陷入“有规模无声量”的困境。据21世纪经济报道,比起做品牌,围辣更像是在“卖设备”,总部对食材把控的能力非常有限。
诞生行业巨头的竞争,将发生在小连锁品牌和大品牌之间。它们定位相似,价格集中在60元左右,有空间保质保量,小连锁品牌深谙差异性道理,龍歌重金买断独家炸鸡配方,在每家门店设置现炸工位,去火锅店吃炸鸡,成为消费者的一大记忆点。相比之下,海底捞、杨国福等巨头,最初能凭借品牌光环获得天然流量,要留住顾客,门店需要有值得牵挂的东西。
不过,当前小火锅们共同敌人是餐饮外卖,快餐化趋势,“没有社交属性的餐饮都很难”,汪洪栋说,它们彼此之间会相互替代,比如盒饭、麻辣烫、面条、自己做饭都是小火锅竞品。
挺过了竞争最激烈的阶段,今年张晓东却有点迷茫。门店营业额一直在刷新最低纪录,他看了看周围门店,也没有人,他甚至不知道对手在哪儿,连学习的对象都没有。
这段时间他朦胧地感觉到,“顾客都点外卖去了”,甚至包括他自己,5块钱一份的外卖,他忍不住点了份麻辣烫换换口味。美团、饿了么也来找过他很多次,劝他也做外卖,但张晓东纳闷,“小火锅做外卖和冒菜又什么区别?”
现在做餐饮就是三五年一个流行,汪洪栋感慨:“能把成本收回来的,已经是赢家了。”
(除汪洪栋外,人物均为化名)
参考资料:
1、《下一个小火锅“新王”是谁》21世纪经济报
2、《40元,正成为小火锅的“生死线”!》红餐网
3、《狂揽近千亿!小火锅开始清退“杂牌军”》餐饮老板内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