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电影,就像夏天里的一口橘子汽水。第一遍看时兴致勃勃地灌了两口,觉得清爽新鲜,第二遍又细细品了一品,像冒腾出的气泡,无数的奇思妙想和惊喜发现,值得被你捕捉成影。
看电影《彗星来的那一夜》时,最喜欢的一个场景是,女主角艾米丽和她的一群朋友打着手电筒,走出停电的房间。在路边的拐角处,他们正撞上了对面一群跟他们一模一样的人。
电影《彗星来的那一夜》剧照
这个“一模一样”,是指真的有另外一个你和另外一个的甲乙丙丁。这一夜因为一颗彗星滑过地球,使无数个 [平行世界] 相通。
你在这个世界里与你的情人甜蜜依偎的时候,另一个平行世界的你却在和他扯破脸皮地吵架。你在这个世界里睡过了日出和夕阳,另一个平行世界的你却从白天狂欢到了深夜。
身 份
如果不是彗星撞地球这样亿万分之一机率的事件发生,艾米丽这群人也许永远不会发现世界上还有另一个自己。这个自己,应该称为熟人还是陌生人呢。
被网络和信息覆盖的现代生活,我们隔着屏幕交谈,在屏幕里也有另一个身份,另一种性格。我们享受于这种“异己”的新奇与探索,但其实我们,并没有真正做好让他们走进现实的心理准备。
张英楠 《陌生人》
有时经不住幻想,如果自身能成为一部摄录机。眼睛是镜头,用鼻子和耳朵收集气味和声音,那我如常度过的每一天生活,就是一帧帧电影画面。用大脑容量储存起来,时时更新。
但倘若人类自知的这种“主角意识”被“另一个自己”打破。他们因为每一个小选择的不同,而在过着与你雷同却不复制的生活。
《彗星来的那一夜》电影里的中后段,大家逐渐明白了自己被彗星事件带到一个什么样的时空里:彗星经过的这段时间是停滞的;存在无数个一样的房间,每个房间里都有一群这样的人。
电影《彗星来的那一夜》剧照
有个房间里的一群人用掷骰子做标记,这种随机的行为,便成为这些人来往不同房间的标识。我进入这个房间,桌上记录的对应骰子数是正确的,那我进入的是我原来那个世界里。反之,我可能会遇见另一个世界的男票和闺蜜,甚至另一个自己。
张英楠 《以作品的方式》
你今天出门时穿上的袜子颜色,步行时心血来潮选择的另一条小径……这些,都会让你的故事不再独一无二,也会产生一个新的平行世界。就像一棵茂密生长的植物,不断地长出分支。我们最终也不过是万千作品中的一个。
建 造
建造,是人类离不开的生活命题。从智人建造藏身避寒之地,到今日我们搭建虚拟的网络空间,都离不开耗费心力的建造。但毁灭与消失,往往不费吹灰之力。情感关系同理。
电影《彗星来的那一夜》剧照
拆除和建造都需要勇气。在现实生活里,面对一段情感关系的开始、诀别,都蛰伏着矛盾和挣扎。随着在封闭时空里的情绪堆积,每个人都逐渐暴露了自己的阴暗面。酗酒、质疑、争辩,分崩离析的关系。
池田光弘 《場 肖像-比利時1號》
细看回池田光弘这幅散落的木材画面,看到了一种“未完成”的遗憾与期待。散落的木材寓意着的是一座未砌的屋宇,是计划里的希望。抑或,寓意着惨败的生活,居无定所。
《彗星来的那一夜》剧照
大家开始因为各种意外离开房间,而每离开房间经过路边的“黑暗地带”,就会进入一个新的房间(世界),回到旧房子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池田光弘 《場 肖像-羅馬尼亞2號》
这个彗星夜格外漫长,你不知道有多少个艾米丽在黑暗里走动,不知道另一个房间里的人,是温馨坐在电视前谈天,还是彼此掐起了架。不知道你进入的那个房子,是坍塌的现实,还是依旧完美的世界。
《彗星来的那一夜》剧照
艾米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她走出去,找到一间房间里的人是气氛温馨的,并替代了这个房间里的艾米丽。她趁着另一个艾米丽在车里拿东西的时候,试图杀死艾米丽,并迅速换上新的衣服,镇静面对另一个平行世界的男朋友。
时 空
艾米丽隔天醒来,以为自己成功过渡了彗星夜。男朋友待她仍旧温柔,朋友们也没有撕破脸皮吵架,闺蜜们也没有反目成仇,即使她知道,这些人不再是原来的“他们”。
“我们就是薛定谔的猫。”
彗星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时空的可能,我们也许处于一种叠加的生活,有一百万种现实同时在发生。
王挺宇 《银河地峡》
在时空的变换里,人的关系和力量如此渺小又不禁挑战。抬头再看浩瀚星空,看似遥远不可测的它,却与我们的角色、关系、生活息息相关。
一株植物、一种动物、一个你,都可能幻化为新的世界。
王挺宇 《極嚮離明》
我们没有走入一个平行世界交错的时空,也还没有遇见很多个自己同时出现。在当下的这个时空,我们能选择的是怎样的角色与生活,便显得尤为珍贵与慎重。
只有一次单向的人生,过得比较好或比较差,没有另一个房间的你可以让你交换人生。
当然了,或许我们也该庆幸,你不必有直面另一个自己的恐惧。
《彗星来的那一夜》剧照
三人展:张英楠、池田光弘、王挺宇
展览时间:2017.04.22-06.11
展览地点:北京市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创意广场往西100米 索卡艺术
出生于1981年的张英楠来自北京,出生于1978年的池田光弘来自日本,出生于1981年的王挺宇来自台湾。三位年纪相仿,来自亚洲三地不同出生背景与地域的优秀艺术家作品将同时在索卡北京展出。三位艺术家都是安安静静画画的人,通过绘画这一传统图像诉说内心感受,或是构建出个人的“星国与图”。三位艺术家首先解决了技术上与表面形式的摸索与训练之后,转向真正的创作,表达对于社会,对于新新世界之下个人内心的真实情感与感触,构筑出作为个体的内心世界图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