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半月前的一天,摄影师梅佳接连发了三条朋友圈,第一条发布于凌晨4时11分:“忙一天,回到家4点,估计5点可以躺下睡了”,第二条是他电脑屏幕中正在处理的千手观音图像:“像他一样多好,就忙得过来了”,第三条是一幅壁画,解释了他做的事情:“每天和它们打交道”。
梅佳及其团队在山西各寺观拍摄了七年,却也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故事。直到今年五月,当他们把多年来采集和处理的影像资料捐献给国家图书馆时,他们的故事才开始逐渐被人们知晓。日前,国图从20多万张影像中选出了一小部分,举办了“传承与保护——山西寺观艺术展暨文献展”。当专家们在诠释这些资料的重要意义时,当国图的留言簿上写满了观众们对寺观艺术的感叹时,梅佳却在犹豫,到底要不要继续拍下去……
“这么精彩的东西为什么没有人保护?”
2004年,山西晋城旅游局邀请中国美术学院摄影系的一批学生到山西采风,顺便帮旅游局拍一些宣传图片。梅佳便是其中的一员,他本以为这是一次简单的出游,却没想到自己的人生轨迹就此发生了改变。
这趟旅程来到了青莲寺、玉皇庙,当时这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没设置栅栏和玻璃墙,学生们来了,可以近距离观赏。生活在气候湿润的南方,只见过石雕石刻的梅佳立即觉察到寺观的建筑风格、雕塑手法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同时期国外的艺术品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巨幅壁画面前,梅佳更是受到巨大的视觉冲击。他回忆说,这些壁画体量巨大,最矮的也有三米,高则有七八米,对比之下,人显得十分渺小,加上大殿庄严肃穆的气氛烘托,“即使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也会情不自禁产生景仰之心”。
拍完这些地处市中心、保护得比较好的景点,梅佳一行又上路了。他们在黄土高原上驱车一路前行,遇到了不少荒郊野外的寺庙,数量惊人,且无人保护。根据寺观内的碑文,他们判断其中一些的建庙历史能追溯到北魏,而庙宇内的壁画则大多创作于宋元时期甚至唐代。这些比巴黎圣母院和比萨斜塔年代还要久远的千年古刹,如今有些没有大门,有些屋顶漏雨,有些甚至被当地农民用来堆放粮食或者圈养牛羊。“这么精彩的东西为什么没有人保护?”一行人对古寺观的现状感到痛心。

从山西离开后,有一个念头在梅佳等人心中升起,他们想要把这些长久埋没于深山、不为世人所知的寺观艺术忠实地拍摄下来。
他们先花了一段时间进行调研,分析了壁画和彩塑保存的状态,决定优先拍摄保护得比较差的寺观。这种做法后来也被证明是明智的:在拍完一座清朝小庙一两年后,摄影团队从村民处得知,寺庙塌掉了,没有了,而他们拍摄的可能就是寺庙唯一的影像资料。
“干嘛拍照?不要你拍!”
2011年,摄影团队得到山西省政府的批准,开始正式拍摄。中国美术学院摄影系第一任系主任、六十多岁的教授薛华克带领着一群年轻人跋山涉水,造访一座座人迹罕至的古寺观。团队成员主要由美院已经毕业和留校任教的同学们构成。
这些寺观大多建在山间,是当年的“风水宝地”,附近的河流早己改道,人烟稀少,踪迹难觅,有时导航仪上根本没有定位,光是驱车寻找古迹的具体地点,就要花很长时间。一行人满怀理想,费尽周折,风尘仆仆到了目的地,才发现拍摄并不是出示许可、进庙拍照这么简单。
一般情况下,宗教局管寺观,文物局管文物,也有一些归旅游局管,还有些则由旅游局承包给私人,他们找的省里领导再大也不管用,到了地方上,就得与寺观相关的大领导、小领导、看门的和尚全都打一遍招呼。几次下来,团队摸索出了规律,他们常常在庙附近的县城或者村子里住上三四天,专门等待相关领导出现。

“你们到底是什么人?”这句话他们听过很多遍,每当有当地领导闻讯赶来时,通常都会抛出这样的问题作为开场白,然后是反复核查他们的身份。这样的不被信任也是有原因的,曾经有不法分子拿着伪造的文件来了,在地方上好吃好喝地被招待一番,临走时却偷走了文物。这样的事情发生得多了,地方政府也怕了。
“干嘛拍照?不要你拍!”这是他们身份得到验明后,最常听到的拒绝。在当地人看来,照片流传出去,等于告诉公众这里有古寺,缺人保护,可以来偷。梅佳一边做思想工作,一边打从心里理解他们,“就一个老头一条狗,来两个年轻力壮的(盗贼)把他绑了,一点办法都没有。”一年当中,团队的主要拍摄时间在春秋两季,而其余时间很多都花在劝说人们允许他们拍摄上了。
好不容易得到许可,还不能直接拍摄,必须进行清扫。因为不少寺庙只有节庆日才会进人,一开门,里面堆积着逢年过节的贡品,里里外外落满灰尘。清扫完毕,大工具车把设备拉到门口,工作才算正式开始。这边,专家团队对寺内艺术品进行内容分析,那边,摄影团队开始搭脚手架和灯光架,测量壁画长宽高,画方位图,设计拍摄方案。由于去县城住宿吃饭一来一回要花费很长时间,他们就自带干粮,有时在车上稍事休息,再继续拍。
梅佳一直在探索如何提高拍摄的效率。敦煌研究院、故宫博物院采集壁画通常用的是上亿像素的扫描式数码后背,一套设备60多万元,精度极高,最为先进。梅佳研究了一番,发现了它的缺点:慢。扫描一幅壁画,快则要半个月,慢一点得一个月。由于年代久远,壁画所在的墙面常常凹凸不平,时有开裂,偏偏这种设备还不能够自动聚焦,好不容易扫描完成,焦点不实,又得重扫。梅佳粗粗算了一下,如果用这种技术扫描山西境内的全部壁画,“没二十年是做不完的”,对抢救式的拍摄来说很不现实。他们最终决定,改用相机拍,一个寺庙不到一个礼拜就能拍完。

没有经验可循,拍摄技术都靠着团队成员自己慢慢摸索。壁画跨度很长,左右两边有透视关系,不可能通过一张照片拍全,所以必须先分析壁画高度和宽度,再决定是分成9块、12块还是16块来拍,后期再用软件手动拼成一整张。如此一来,一张照片就可以达到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像素。大大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能保证影像的水准。“有时候影像拿回去不满意,还要补拍。碰到寺庙维修,一修两年,修完还要再跑一趟。”就这样,几年下来,他们总共拍了两万多平方面积壁画,一万多尊彩塑。
被偷的麒麟和“到此一游”
2016年12月,团队发现一处庙顶琉璃瓦上的麒麟被偷了,不过,“由于担心当地政府颜面问题,我们没有声张。”梅佳在路上还看见过很多明朝古墓,墓碑前面都是盗洞,盗墓贼刚刚离开,地上的烟头还在冒烟。实际上,地方政府遇到的文物偷窃案件远不止一具麒麟、几座坟墓,据相关报道,近年来,山西有四百余幅古壁画遭到盗割,主要发生在没有监控和保护措施的地区。

除了偷盗,他们还看到不少人在寺观里刻下的“到此一游”。一开始,看到这些字样,大家都非常气愤,觉得国人素质堪忧。后来,梅佳在佛光寺庙门后面看到刻写着“唐天宝年某某到此一游”,紧挨着是元某年某人,金某年某人,一直到清代全部都有墨宝,不禁哑然失笑,他联想到《水浒》人物在酒楼题诗的场景,感觉甚为有趣。“在景点留下墨宝是中国人从古至今的习惯,”梅佳说,“不过,留的时候也应该有保护意识,起码不能写在壁画上。现在,游人可以把自己的感想写在留言簿上。”
最近,通过专家调研,团队又发现了很多没有记录在文保单位的东西,而且处于保护非常不好的状态,“越是没有记录的,越是不行。”梅佳说,有些佛像脑袋被割了,有些壁画被偷了,非常可惜。但这些人为损坏不能完全责怪政府的失职。“关键是数量太多了,需要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去保护。”团队的投资人陈枢说,山西省在册的地上文物两万多件,而文物部门总共只有数千员工,就算一对一看护都无法管理。目前地方政府能做的是每天给看庙人十块钱,大门一锁,铁链子一拴,进行保守处理。但梅佳却认为,“不见天日几百上千年和被偷盗了有什么区别?”
在他们心目中,更为理想的保护是对文物进行研究和修复。梅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画一张新的壁画要价二至五万人民币,修复还要高于这个价格。这么修下来,即使是最常见的一座小庙也要花几十万,而山西这样的庙还有几千座。庞大的资金量光靠当地政府是难以实现的。更何况,而这方面的人才也极为稀缺,如果画师不懂行,一不小心还会把修文物变成毁文物。
“不要干了,干不动了”
当被问到花在山西寺观的时间有多少时,梅佳的回答是:“几乎是全部。”他的家在浙江,一去山西就要两个月,家里的意见非常大。五六千公里的路程打底,都得自己开车,一路危险重重,“车祸了,掉冰窟窿去了,陷泥潭里去,什么事情都有。”山西一下雨,路途泥泞,陷进泥潭是常有的事。
大量时间和资金的投入,让梅佳好几次坚持不下去了。2015年团队开会,梅佳建议不干了,他说:“总得吃饭,总得赚点钱养养团队吧。”到了2016年年底,梅佳又提出不要干了,干不动了。毕竟这件事牵扯的不光是他一个,还有家人和团队。“最困难的时候是拿着我媳妇的工资往里投。”其实,嘴上说着不想干的梅佳已经坚持了很久,更多的成员起初因为兴趣加入,逐渐因为没有实际价值和回报,选择了离开。
梅佳认真思考过,如果出现一个投资人问他:“你有盈利点吗”,他只能老老实实告诉对方,没有。团队有20多个人,一年总开销150万左右,设备、交通、应酬,都需要花钱。
为了省钱,他们旅馆都是找最差的住,能住老乡家尽量住老乡家里。但不管再怎么节约,项目没赚头,投资人也不会找上门。经济窘迫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今年年初,和他们有着同样情怀的陈枢愿意投资,情况才有所好转,他们正式把团队注册为古闻铭机构,与国家图书馆联系,进行了捐赠与展览。
梅佳拿山西寺观与敦煌做比较:“社会上只要提到佛教题材的壁画就是敦煌,实际上敦煌的体量不到全国的10%。”不仅如此,山西的寺观艺术除了壁画,还有塑像和建筑,都是尚未充分挖掘的宝藏。捐赠仪式上,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淞指出,山西寺观中有宋、元、明、清寺观壁画,不仅体现着审美、趣味与艺术,还蕴藏海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为解读中国文化的演变过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展览现场,很多人惊呼,原来我们还有这么多好东西!也有人看到壁画上“到此一游”的损毁,痛心疾首。让人们认识到山西寺观艺术的存在,继而引发重视,陈枢认为这样就达到了他们的目的:“我们是一个小团队,做不了国家该做的事情。但能唤起人们的意识,就已经很好了。”
当被问及以后是否还会继续做下去,梅佳还是在犹豫:“这件事没底啊,人总要考虑生活上的问题,很可能又提出来不干了。”可是,讲到所做事情的意义,他的语气又充满了兴奋。他说,做这件事情,除了资金,更需要人心的支持。如果大家认为有意义,他们还会继续做下去。
部分展品介绍:
山西现存的地上文物数量占全国总数的70%以上,其中彩塑有一万两千尊,而壁画达两万五千平米。而此次展出的壁画时间跨度近千年。以下是几幅具有代表性的展品。

岩山寺壁画创作于金大定七年(1167)。壁画的主要作者王逵是金代“御前承应画匠”。该壁画内容繁复,描绘精微,代表宋金时期中国人物画、山水画、界画所达到的艺术成就。

永乐宫是道教“全真派”三大祖庭之一,施工时间几乎与远超相始终。永乐宫壁画中最著名的当属《朝元图》,绘制于元泰定二年(1325)左右。表现道教诸仙朝拜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场景。该笔画继承自唐代吴道子《五圣朝元图》、宋代武宗元《朝元仙仗图》的传统,是世界绘画史上的鸿篇巨制。

公主寺壁画绘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以后,题材为“水陆画”,是专门为超度亡灵,举办水陆法会而绘制的。该壁画既描绘佛、菩萨、诸天等重要的佛教人物,也有儒、道等人物形象。

大同善化寺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辽金寺院。其大雄宝殿壁画绘制于清康熙年间,尤其是西壁绘画,有绢本重彩画的细腻效果。因为西壁壁画处于雕塑后方,普通观众无法一窥全貌,本次展览是首次完整展现西壁壁画。
展览时间:2017年4月26日—5月24日 9:00-16:30
展览地点:国家图书馆(白石桥馆区) 北区一层稽古厅 负一层右文厅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
乘车路线:地铁四号线国家图书馆站A口
山西寺观艺术系列讲座
古典佛像的摄影创作——兼谈最有效的摄影学习方法
5月21日(周日)
9:30—11:30
薛华克
中国美院摄影系第一任系主任、副教授。
壁上丹青,广胜流泉——山西洪洞广胜寺的壁画艺术
5月22日(周一)
14:00—16:00
姜帅
中国美术学院讲师。2010年至2016年间,多次到山西考察研究寺观壁画。主要研究领域为佛教美术史、宋元美术史。著作有《国宝档案:张激白莲社图》等,论文有《现存元、明时期晋南寺院佛会图壁画研究》等。
永乐宫与兴化寺元代壁画——以襄陵画师朱好古为中心
5月23日(周二)
14:00—16:00
孟嗣徽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出版学术专著《元代晋南寺观壁画群研究》,并在中外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主要学术论文数十篇。
讲座地点:国家图书馆总馆北区一层学津厅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