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牙韩翔
深陷“预制风波”的西贝将一系列道歉和整改措施作为解决方案。9月15日,西贝发布公告称,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
其整改措施包括所有使用大豆油烹调的菜品,调整为使用非转基因大豆油;儿童餐所用的牛肉酱、牛肉饼、鳕鱼条调整为门店现炒、现做、现炸、现烤;烤羊肉串调整为在门店现切、现串、现烤;猪排烩酸菜中的猪排改为生排骨在门店现炒;肉夹馍中的卤肉、椒麻鸡改为现卤、现煮;以及小米粥中的金瓜泥改为门店现制,等等。上述调整要陆续在10月1日前在全国门店完成。
在整改措施发出的次日,界面新闻于9月16日下午来到北京世贸天阶西贝门店探访,店员表示店内大豆油已经更换为非转基因大豆油,但包括儿童餐、羊肉串、猪排烩酸菜、椒麻鸡等产品的做法还没有来得及做出调整,但强调会在10月1日前整改完成。
“厨师在下午的时候去参加培训了,”她告诉界面新闻,在更改菜品操作后,出品流程和后厨操作空间也要改变,厨师要重新上手新的操作流程。

界面新闻发现,在5点40左右至6点40左右的晚餐时段,该门店的客人在4-5桌左右。
西贝此番做出调整的菜品,基本是原本店内的招牌菜品,在门店所有菜单中的占比超过10%。而可以肯定的是,对一系列菜品在原料和制作上做出调整,会带来成本的上升和供应链的变化。
把部分菜品的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对于供应链成熟的餐饮公司来说,在原材料上可能不会有太大挑战,但主要影响的是用工成本。
凌雁管理咨询首席咨询师、餐饮行业分析师林岳在采访中告诉界面新闻,首先门店现制需要更多熟练的厨师来完成现场的制作,若用现有人员兼任,则需要培训,增加加班的工时等问题,人力成本会攀升;再者,现场制作食材损耗会增加,也要占用后厨制作空间,甚至需要增加烹饪设备,出餐速度也可能会有影响,整体效率不如中央厨房。
他进一步表示,中央厨房也要随着这些调整重新定位,比如更多聚焦在基础食材的配送、深加工食材的预处理、新鲜食材的供应计划管理等等。
但考虑到距离10月1日只有2周左右时间,整改的幅度可能也不会太大。“门店后厨肯定也来不及大整改,就是开辟一个地方、增加设备先做。”他对界面新闻说,但中央厨房的重塑需要更长时间。
如果按照西贝全部员工1.8万人、一共370家门店计算,除去中央厨房以及总部运营人员,每家门店的员工数量在30-40人左右。通常其后厨需要厨师长、面点厨师、热菜厨师、烤鸭厨师、凉菜厨师、帮厨等不同岗位。
这对于西贝来说,也意味着其创始人贾国龙口中的今年上半年5%的平均利润率,会进一步压缩。
事实上,由于西贝并非上市公司,且并未公布具体财务数据,外界对5%这一数字有颇多质疑。但在餐饮行业中,这一指标通常指的并非是毛利润率而是净利润率,即需要扣除包括原材料、人工、房租的所有成本、费用及税费后,最终盈利与营业收入的比例;以及要计算上半年全部门店的综合盈利水平。
界面新闻在上市餐饮公司的财报中对比发现,西贝5%的净利润率处于中游水平——肯德基、必胜客的母公司百胜中国在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率约为8.79%;海底捞达到8.48%;太二酸菜鱼的母公司九毛九则是2.13%;呷哺集团上半年则仍处于亏损状态,净亏损达到8000万元。
全国餐饮行业的整体经营状况也并不乐观,餐饮消费市场整体低迷和竞争加剧,已经是当前不争的事实。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4.3%,但限额以上(指年营收200万元及以上)单位餐饮收入增速降至3.6%,6月单月更是出现0.4%的负增长——这也是2023年疫情结束后首次单月负增长,表明高端餐饮和头部品牌面临更大压力。
中国烹饪协会在今年7月指出,综合数据与市场调研,上半年餐饮业呈现“营收增速放缓、利润下滑、竞争加剧”的态势。
西贝在遭遇此次爆炸式舆情风波后的客流下滑已经无可挽回。根据贾国龙的说法,称9月10日和11日西贝所有门店日营业额分别掉了100万元,开放后厨舆论关注最为集中的12日,他估计会掉200万元到300万元。
界面新闻在事发后的9月12日、14日、15日以及16日,在北京、上海、深圳的多家西贝门店也发现了客流明显下滑的情况。

当前来看,即使罗永浩停战,西贝做出整改措施,但它仍面临该如何用产品和服务挽回客人的巨大挑战。
而在林岳看来,西贝门店的盈利模型也要重新调整。“菜单、客单价、翻台率、坪效,都要重新考虑清楚了。”他对界面新闻表示。
一个判断是,深陷“贵价”舆论漩涡的西贝,已经无力用上调价来平衡盈利空间。按照贾国龙的说法,西贝上半年原料采购成本和人工成本占比最高,分别占3成左右。但他本人对于“贵价”的指责并不认可,坚称西贝的“优质平价”定位。
“我们的牛羊肉产品(食材成本)是猪肉的3倍,鸡肉的5倍,又要好食材,工艺又要做得好,你的成本就顶在那了,降成本可不可以?可以,但要想降成本就降品质,一降品质(消费者)就不愿意。”在2024年底的采访中,贾国龙曾经对界面新闻如此表态。
而它还有一个致命危机是,转型“家庭欢乐餐厅”,用儿童餐作为主打产品的西贝,该如何挽回家长们的信任——这个群体可能并非价格敏感,但对食品安全和食材透明尤为在意。

在此次舆论危机中,“2岁的西兰花”也成为舆论焦点。在一个流传的新闻截图中,西贝的“有机速冻西兰花”产自山东泰安,保质期24个月,储存条件是零下18°C以下冷冻保存。尽管它可能违背普通人的直觉,但通过速冻方式储存西兰花已经是行业内的普遍做法。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范志红解释称,速冻蔬菜有严格要求,需在零下20-30度的环境中进行。速冻前蔬菜要经过短时间漂烫处理,目的是灭掉破坏营养素的氧化酶等,随后迅速降温至0度左右,避免营养素上时间受热损失,然后再到达零下18度以下的深冻状态。
以当前的技术水平来说,速冻工艺处理的西兰花完全不需要防腐剂等添加剂,保质期也会达到1-2年。而从连锁餐厅运营效率来看,此类速冻处理的净菜产品比起菜场现买,在品质和稳定性上更能做到标准化。而连锁餐厅也会通过日常消耗增加净菜的周转率,避免净菜冷冻的时间过长。
但对于“预制菜”来说,当前国家规定、行业标准与公众认知之间有很深的鸿沟,汹涌的情绪也再次放大了这种撕裂。对于西贝而言,该如何解释以及用产品和定价重新弥补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裂痕,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