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松龄
孔子称:“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奇了怪,怎么就没有八十、九十的说法呢?难道年逾九十之辈,其心智上已然羽化登仙?非也。笔者想起自己92岁高龄的姥姥,如今不过也就是一小孩嘛,见到亲人时只知害羞发呆,毫无80岁时风华正茂、叱咤牌场的飒爽英姿。
然而,另一位老太太——叶嘉莹先生却有着仙风道骨。谈及叶先生,许多人并不陌生。她是蜚声中外的学者,教书育人近七十年,桃李自成蹊下。而她的诗词创作、理论研究更是著作等身。如今,90岁高龄的她仍坚持登上大学讲台,为学生解析她珍爱的诗词。难道古诗词不仅修身养性,还能延年益寿?
叶嘉莹先生曾简单地谈过一些对《红楼梦》诗词的鉴赏,笔者个人非常喜欢。她解释道,红楼梦中的诗词总共分三类:一是作为暗示性质,预先介绍小说人物及其命运的诗词;二是《红楼梦》中描写女孩子组织诗社时作出来的诗;三是《红楼梦》里真正好的诗词。曹雪芹借着对小说的预言,写出自己内心的一份真情实感。例如:书中开头的《顽石偈》,那块青埂峰下的石头每日哀叹自己无用,被女娲荒废至此,于是求道士带它到红尘中历练,可它到了红尘又怎样呢?古代封建社会中,惟一有用的路便是仕途经济。但古往今来,这条路都充满污浊,哪一个官场是干净的?这一方面失望了,你继续追求什么?很多哲学家在想,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究竟在哪?有人说,一切都是虚空,唯有爱情能给人安慰。可即使你在爱情中觉得生命有意义、有价值,那爱情就果真可信吗?毕竟,爱情在封建社会中是不自由的,你不可能和你所爱的人结合。因此,仕宦是不干净的,爱情是不自由的,这也是作者描写的可悲之处。
| 1.——“不遇天人不目成”
叶嘉莹先生从诗词角度切入,对《红楼梦》进行了较为通透的解读。然而,内心如此多愁善感,充满诗情画意的人,却在采访中坦言自己不懂爱情、堪破死生,这究竟是为何呢?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旧日北京一个古老的家族,祖父曾在清朝为官,他们原本祖居叶赫地,本姓叶赫那拉,与著名饮水词人纳兰成德源出一家。叶嘉莹自小便生活在厚厚的宅门里,直到1948年3月赴南京结婚,她才正式告别这座宅院。
往后,叶嘉莹谈起当初结婚的决定,都笑称自己“有点傻瓜”。据了解,叶嘉莹直至大学毕业都未曾恋爱,而在24岁时却匆匆嫁给了国民党海军文职人员赵钟荪。叶嘉莹解释:“我一直没交往过男朋友,赵钟荪对自己不错,此前还因我丢了工作,我对此非常歉疚,便一时“好心”答应了他的求婚。叶嘉莹透露,大学期间,她很少和男生讲话。有男生写信,她也从没回过。至于原因,叶嘉莹引用了吕碧城的一句词,“不遇天人不目成”,大抵是说,一定要遇到无可挑剔的人才能在一起,而这人一直没出现……
由此可见,叶嘉莹先生虽深谙诗词歌赋中的儿女情长,却对现实生活中的爱情近乎陌生。
| 2.——“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选众业,各有一机抽。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
1948年11月,叶嘉莹跟随丈夫来到台湾。1949年,台湾的“白色恐怖”弥漫开来,赵钟荪、叶嘉莹以及他们不满周岁的女儿先后遭遇牢狱之灾。虽然叶嘉莹与女儿被提前释放,但她的工作没了,收入没了,宿舍也没了,瞬间成为无家可归的人。
无奈之下,叶嘉莹只能借住在亲戚家,并在私立学校兼职教书以养活自己和孩子。三年后,她终于等到丈夫出狱,但此时的赵钟荪却性情大变、常常怒不可遏,并将情绪通通施加到叶嘉莹身上。最绝望的时候,叶嘉莹甚至考虑过:哪种自杀方式最不痛苦?
幸而,王安石的一首诗令叶嘉莹重新振作。诗云:“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选众业,各有一机抽。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叶嘉莹表示,“终生选众业”,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幸的遭遇,正如他的丈夫也可能有许多不能言的苦衷。因此我只能默默承受困厄,但绝不能跌倒。她说,诗歌是支持她“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1966年,叶嘉莹受邀到美国哈佛大学及密歇根大学讲学。此后,叶嘉莹又接受加拿大UBC大学的聘请,并顺利地在温哥华定居下来。
谁知福无双至。1976年,叶嘉莹的大女儿及其丈夫双双遭遇车祸亡故。彼时,她的小女儿也两度患乳腺癌……接踵而至的打击令叶嘉莹崩溃,她曾一度将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外人接触。最终,仍旧是诗词将她从绝境中拉出。
叶嘉莹说:“我是一个对于精神、感情的痛苦感受较深,而对于现实生活的艰苦则并不十分在意的人。我之所以喜爱并研读古典诗词,本不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召唤。”
| 3.——“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叶嘉莹先生在采访中脱口而出的一句诗,是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形影神赠答诗》。其上句为:“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意即归化自然,不必有意识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这也是不求解脱的解脱。
因毕生熟读诗词,叶嘉莹对人生终于形成自己的领悟。那即是:生命中的一切,该走的就让它走吧。也许是朋友,也许是亲人,也许是权势,也许是地位……很多东西,包括我们的生命都是一个从拥有到失去的过程。它们先后走近我们,然后又走远。既然都是“应尽”的,那就平静地看着它们来来去去罢。
|4.——“用我的poor english讲课,学生也听的津津有味。”
因为家传、勤奋、天资等种种因素,叶嘉莹逐渐在古诗词领域取得成就。并于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一位中国古典文学院士。而令人称奇的是,这位能以流利英文授课的学者起先却并不懂得多少英语。叶嘉莹也坦率地说,那是被“逼”出来的。
起初,叶嘉莹在温哥华教书时,每天查英文生词都得查到凌晨两点,然后第二天早起去学校教书。那时也曾有人担心,叶嘉莹会不会因为英文不通,被学生赶走?但奇妙的是,叶嘉莹的课不仅学生喜欢听,就连听过她讲演的教授都说她是教书的天才。
慢慢的,叶嘉莹的课堂从最初选读中国文学的十几个学生逐渐增为六七十个。“也许我的英语文法不完整、发音不正确,但只要他们能明白大意,我一样用中国的办法,介绍每首诗的作者、背景乃至寓意情感。用我的poor english讲课,学生也能听的津津有味。”可见,叶嘉莹发自内心的真诚超越了语言和国界,在异国他乡令无数人爱上了中国的古典诗词。
| 5.——“我的根在中国”
然而,叶嘉莹心里清楚,她的根始终在中国,诗词的根始终在中国,不管她在外面取得多少成就,她终究只是一名漂泊客。1974年,加拿大刚和中国建交,她就迫不及待的申请回国探亲,并且一口气写了2700字的长诗《祖国行》。
卅年离家几万里,
思乡情在无时已。
一朝天外赋归来,
眼流涕泪心狂喜。
——叶嘉莹《祖国行》
据叶嘉莹先生回忆:1979年,她收到了国内批准她回国教书的信。于是,她先在北大教书,后又受邀至南开大学授课。除此之外,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湖北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几十所著名高校都留下了叶嘉莹的身影。每年春季,温哥华大学都会放假停课,叶嘉莹便抽空回国讲学,直至秋季才飞回加拿大。一位老人拖着沉重的行李箱往返大洋两岸近30年,只想为她所热爱的古诗词做出努力。
2014年,叶嘉莹决定不再奔波,从此定居南开。回国后,她还将自己教书所获的10万美元存款捐出,并设立学术基金。如今已93岁高龄的叶嘉莹,仍然在为中国古典诗词奔走。“打开一扇门,把更多不懂古诗词的人接引走进来。这就是我一辈子所做的事情。”“如果我没有尽到责任,我会觉得上对不起千古诗人,下对不起未来学者”。
“我愿意将生命结束在讲台上。”已有93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如是说。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叶嘉莹的生命因古诗词的渲染,在暮年之际呈现出了愈加动人的光彩。而诗歌所临摹的精神世界,往往立足当下,却又高于现实。纵使时间浩浩汤汤,那些真正美好的事物都是无法被荡涤的。
编辑:孙松龄
责任编辑:芮静
出品:加拿大头条
微信ID: Canadanews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