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外卖带不动电商,京东没包成饺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外卖带不动电商,京东没包成饺子

电商还是外卖,注定要有取舍。

文|花儿街参考  林默

1

京东外卖的独立APP,上线了。

一个关于外卖直勾勾地给电商导流,一边杠杠养成外卖能力,一边电商哗啦啦增长的爽文故事,自此进入新的转折点。

在京东外卖最声势浩荡的时候,关于京东为什么突然砸钱大搞外卖,外界最常提到的商业爽文就是——外卖入口的流量价值,将直接带动京东电商的增长。眼下在外卖上亏掉的钱,将来能够通过电商再赚回来。

在今年6月17日的公开分享里,刘强东也明确提到,来京东买餐饮外卖的消费者中有40%的人会交叉购买京东的电商产品。在他看来,京东在做外卖这事儿上虽然投入了巨大成本,但,比直接去抖音、腾讯买流量更加划算。

把外卖和电商打包,不算经济账,算生态账。

格局很大,故事听起来也特别好。

为了盘活手边这碟醋,特意包了盘名叫外卖的饺子。然后,以饺子为抓手,醋的价值好像也增长了。

不过,这个故事如果当真这么顺当这么爽,你觉得今天京东还会专门给外卖整一个独立的APP吗?原来设想的那些近水楼台的免费流量就不要啦?

当然,我并不觉得,上线一个独立的APP能够证明,京东的外卖做失败了。

相反地,放弃给电商导流、“生态协同”的幻想,反倒可能是京东真要好好做外卖,以及重新认真调整电商生态的开始。

在外卖有了独立APP之后,大强子解释过为什么要这么做——很多人搜索京东外卖没找到入口,甚至一些老用户都找不到,用户体验不佳、流量流失。

这倒是很诚实的说法,也不聊啥买量、引流的逻辑了。用户在京东APP里连外卖入口都没找到,流量在自家门口晃了一下就走了,更别提什么导入电商生态。

被幻想能带动电商的东西有很多,外卖不会是最后一个。

诚实,是一切成功的基础。

2

得多不了解外卖的人,才能选择为了醋,包这么一碟外卖饺子?

咱先来讨论下,外卖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生意,怎么就能令各路电商“霸总”如此着迷。

放在整个互联网商业模式里,外卖和即时零售都是称得上,又苦又重的生意,小鞭儿挥得再快、再用力,也赶不上游戏、广告、电商这“三驾马车”。单看游戏这一块,仅网易这一家,2024年总营收1053亿元,净利润就有297亿元。

放在大消费体系里,外卖的处境可比电商尴尬多了。2015年成立的拼多多,只用了6年时间就做到了盈亏平衡,2024年营收达到3938亿元,净利润直接干到1124亿元。再看美团,成立近10年才首次盈利,2024年营收突破了3376亿元,但净利润只有358亿元,这足以看清外卖“低毛利”的属性。

电商平台硬闯外卖赛道,模式或许不难学习,但生态一定难以复制。

做外卖不是简单的“信息撮合”,其中涉及下单、派单、接单、制作、到店、配送等繁琐流程,每个订单的背后都有一条漫长的交付链条。环节这么多,任何一个部分出错,都有可能导致订单延迟或体验受损,导致投诉、差评、乃至用户流失。

比如履约成本,跟订单调度、合作商家备货情况等紧密挂钩。每时每刻都可能产生新订单,外卖平台要对配送员的路径实时规划和调整,才能确保高效的协同运作。在之前的外卖补贴大战,失控的爆单就引得商家、骑士叫苦不迭,场面相当混乱。

更关键的是,外卖用户难言有啥忠诚度。

京东外卖APP上线后,不乏用户吐槽“还要单独下载,更懒得用了”。在这条评论底下,立马有热心群众反问:“直接给你补贴20块钱,下不下?”

平台可以换来换去,但面对补贴,咱群众的心态从来没变过。

补贴一停,情感为零。用户反复摇摆,这反映的正是京东外卖的尴尬处境。

而把外卖当作一门直接给电商引流的生意,本身可能就不成立——平台费劲巴拉吸引来的用户,留下来已然不简单,然后还指望着这些用户自然而然就向电商转化。这中间有多少弯弯绕绕,要经历多少损耗。

今年双11后,有惠誉评级的高管表示,用高频外卖引流至即时零售与低频电商,补贴退潮后的用户留存仍待观察。

那么,这些财大气粗的电商平台们,都来做外卖到底图什么?如果目的是外卖,那么应该回到这个苦生意上,拼供给建履约拉复购,想尽办法把用户留下来、服务好;如果目的是电商,那么将补贴投入到外卖上再做转化,有点舍近求远。

总之,外卖本身就难做,如果再把外卖当成一个工具而不是业务开展,只会是难上加难。不仅外卖做不好,电商的协同也得不到。

电商还是外卖,注定要有取舍。

3

6月17日,刘强东对外首次分享做外卖的逻辑时,表示京东做所有业务只围绕供应链,做外卖也是为服务生鲜供应链。

他反复对外表达,来京东点外卖的用户,也会交叉购买电商产品。

人会重复说的话,可能是,特别想实现的愿望。比如,年轻时谁没絮絮叨叨过几句,我希望我的爱情天长地久。

无论京东外卖是一个入口还是一个产品,它的出发点始终很清晰,即把外卖用户,转化为基本盘电商用户。用外卖的投入来当电商基本盘的拉新费、引流费。想法很饱满,但现实到底能不能做成,要看外卖和电商之间用户的交叉转化或协同能力。

最理想的状态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原本不在平台生态里的用户被外卖补贴吸引(引流),注册成为平台的用户并完成外卖订单(拉新),在养成外卖消费习惯的过程里(留存),再成为电商板块的稳定消费者(转化)。

商业竞争完全按照预期判断演进,那局面自然简单多了。问题是,补贴这种“非常态”状态下的拉新,效率和成本都存在极大不确定性,用户心智一时半会儿也难以养成,理想状态从长远角度来说只能是“想”。

在今天,外卖、即时零售、电商都不是什么新鲜商业模式,也并非只有京东一家想要且尝试过整合,如果这能够轻松做成,百度和抖音早下手了,也不会等到今年才上演外卖补贴大战。

这不是把两块积木拼在一起就能玩的生意,外卖与电商中间究竟,还需要什么样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调配,这中间一定有什么,核心玩家们还没开出来的秘籍。

据京东财报显示,今年1-9月,整个京东新业务的累积亏损高达318.4亿元。而在京东新业务板块里,外卖是大头。京东外卖烧钱换来的流量,又能有多少滋养电商生态?

如此一来,京东既要重归“理性参与”缩减外卖投入,也得从电商业务寻求更大利润,尽可能地缓解现金流压力。

更迫切的难题摆在京东面前,外卖亏掉的钱要从哪里赚回来?从现在的业务来看,只能说压力又给到了电商,可是电商本来如果不是遇到了压力,咋会想着从外卖引流呢?

一家公司能做的事、能投入的资源、可以调动的士气总归有一个限度,如果把数百亿资源、人力投入到一门又苦又重的生意模型里,为可能并不成立的“引流生意”买单,并且为了维系正常运转未来还要源源不断地投入,或许也会错过本来的发展机会。具体到电商上,出海和AI似乎都是好契机。

你可以去别人的树上摘桃,但你不能用别人的方式去别人的树上摘桃。这既不尊重自己的树,也不尊重别人的桃。

做生意,最终还是要回归理性和常识。

在京东独立了外卖APP之后,我下载了,并点了一单。这是我对诚实的尊重,哪怕是不得不的诚实。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外卖带不动电商,京东没包成饺子

电商还是外卖,注定要有取舍。

文|花儿街参考  林默

1

京东外卖的独立APP,上线了。

一个关于外卖直勾勾地给电商导流,一边杠杠养成外卖能力,一边电商哗啦啦增长的爽文故事,自此进入新的转折点。

在京东外卖最声势浩荡的时候,关于京东为什么突然砸钱大搞外卖,外界最常提到的商业爽文就是——外卖入口的流量价值,将直接带动京东电商的增长。眼下在外卖上亏掉的钱,将来能够通过电商再赚回来。

在今年6月17日的公开分享里,刘强东也明确提到,来京东买餐饮外卖的消费者中有40%的人会交叉购买京东的电商产品。在他看来,京东在做外卖这事儿上虽然投入了巨大成本,但,比直接去抖音、腾讯买流量更加划算。

把外卖和电商打包,不算经济账,算生态账。

格局很大,故事听起来也特别好。

为了盘活手边这碟醋,特意包了盘名叫外卖的饺子。然后,以饺子为抓手,醋的价值好像也增长了。

不过,这个故事如果当真这么顺当这么爽,你觉得今天京东还会专门给外卖整一个独立的APP吗?原来设想的那些近水楼台的免费流量就不要啦?

当然,我并不觉得,上线一个独立的APP能够证明,京东的外卖做失败了。

相反地,放弃给电商导流、“生态协同”的幻想,反倒可能是京东真要好好做外卖,以及重新认真调整电商生态的开始。

在外卖有了独立APP之后,大强子解释过为什么要这么做——很多人搜索京东外卖没找到入口,甚至一些老用户都找不到,用户体验不佳、流量流失。

这倒是很诚实的说法,也不聊啥买量、引流的逻辑了。用户在京东APP里连外卖入口都没找到,流量在自家门口晃了一下就走了,更别提什么导入电商生态。

被幻想能带动电商的东西有很多,外卖不会是最后一个。

诚实,是一切成功的基础。

2

得多不了解外卖的人,才能选择为了醋,包这么一碟外卖饺子?

咱先来讨论下,外卖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生意,怎么就能令各路电商“霸总”如此着迷。

放在整个互联网商业模式里,外卖和即时零售都是称得上,又苦又重的生意,小鞭儿挥得再快、再用力,也赶不上游戏、广告、电商这“三驾马车”。单看游戏这一块,仅网易这一家,2024年总营收1053亿元,净利润就有297亿元。

放在大消费体系里,外卖的处境可比电商尴尬多了。2015年成立的拼多多,只用了6年时间就做到了盈亏平衡,2024年营收达到3938亿元,净利润直接干到1124亿元。再看美团,成立近10年才首次盈利,2024年营收突破了3376亿元,但净利润只有358亿元,这足以看清外卖“低毛利”的属性。

电商平台硬闯外卖赛道,模式或许不难学习,但生态一定难以复制。

做外卖不是简单的“信息撮合”,其中涉及下单、派单、接单、制作、到店、配送等繁琐流程,每个订单的背后都有一条漫长的交付链条。环节这么多,任何一个部分出错,都有可能导致订单延迟或体验受损,导致投诉、差评、乃至用户流失。

比如履约成本,跟订单调度、合作商家备货情况等紧密挂钩。每时每刻都可能产生新订单,外卖平台要对配送员的路径实时规划和调整,才能确保高效的协同运作。在之前的外卖补贴大战,失控的爆单就引得商家、骑士叫苦不迭,场面相当混乱。

更关键的是,外卖用户难言有啥忠诚度。

京东外卖APP上线后,不乏用户吐槽“还要单独下载,更懒得用了”。在这条评论底下,立马有热心群众反问:“直接给你补贴20块钱,下不下?”

平台可以换来换去,但面对补贴,咱群众的心态从来没变过。

补贴一停,情感为零。用户反复摇摆,这反映的正是京东外卖的尴尬处境。

而把外卖当作一门直接给电商引流的生意,本身可能就不成立——平台费劲巴拉吸引来的用户,留下来已然不简单,然后还指望着这些用户自然而然就向电商转化。这中间有多少弯弯绕绕,要经历多少损耗。

今年双11后,有惠誉评级的高管表示,用高频外卖引流至即时零售与低频电商,补贴退潮后的用户留存仍待观察。

那么,这些财大气粗的电商平台们,都来做外卖到底图什么?如果目的是外卖,那么应该回到这个苦生意上,拼供给建履约拉复购,想尽办法把用户留下来、服务好;如果目的是电商,那么将补贴投入到外卖上再做转化,有点舍近求远。

总之,外卖本身就难做,如果再把外卖当成一个工具而不是业务开展,只会是难上加难。不仅外卖做不好,电商的协同也得不到。

电商还是外卖,注定要有取舍。

3

6月17日,刘强东对外首次分享做外卖的逻辑时,表示京东做所有业务只围绕供应链,做外卖也是为服务生鲜供应链。

他反复对外表达,来京东点外卖的用户,也会交叉购买电商产品。

人会重复说的话,可能是,特别想实现的愿望。比如,年轻时谁没絮絮叨叨过几句,我希望我的爱情天长地久。

无论京东外卖是一个入口还是一个产品,它的出发点始终很清晰,即把外卖用户,转化为基本盘电商用户。用外卖的投入来当电商基本盘的拉新费、引流费。想法很饱满,但现实到底能不能做成,要看外卖和电商之间用户的交叉转化或协同能力。

最理想的状态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原本不在平台生态里的用户被外卖补贴吸引(引流),注册成为平台的用户并完成外卖订单(拉新),在养成外卖消费习惯的过程里(留存),再成为电商板块的稳定消费者(转化)。

商业竞争完全按照预期判断演进,那局面自然简单多了。问题是,补贴这种“非常态”状态下的拉新,效率和成本都存在极大不确定性,用户心智一时半会儿也难以养成,理想状态从长远角度来说只能是“想”。

在今天,外卖、即时零售、电商都不是什么新鲜商业模式,也并非只有京东一家想要且尝试过整合,如果这能够轻松做成,百度和抖音早下手了,也不会等到今年才上演外卖补贴大战。

这不是把两块积木拼在一起就能玩的生意,外卖与电商中间究竟,还需要什么样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调配,这中间一定有什么,核心玩家们还没开出来的秘籍。

据京东财报显示,今年1-9月,整个京东新业务的累积亏损高达318.4亿元。而在京东新业务板块里,外卖是大头。京东外卖烧钱换来的流量,又能有多少滋养电商生态?

如此一来,京东既要重归“理性参与”缩减外卖投入,也得从电商业务寻求更大利润,尽可能地缓解现金流压力。

更迫切的难题摆在京东面前,外卖亏掉的钱要从哪里赚回来?从现在的业务来看,只能说压力又给到了电商,可是电商本来如果不是遇到了压力,咋会想着从外卖引流呢?

一家公司能做的事、能投入的资源、可以调动的士气总归有一个限度,如果把数百亿资源、人力投入到一门又苦又重的生意模型里,为可能并不成立的“引流生意”买单,并且为了维系正常运转未来还要源源不断地投入,或许也会错过本来的发展机会。具体到电商上,出海和AI似乎都是好契机。

你可以去别人的树上摘桃,但你不能用别人的方式去别人的树上摘桃。这既不尊重自己的树,也不尊重别人的桃。

做生意,最终还是要回归理性和常识。

在京东独立了外卖APP之后,我下载了,并点了一单。这是我对诚实的尊重,哪怕是不得不的诚实。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