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红餐网 卢子言
编辑 | 王秀清
最近,北京餐饮市场又出现一位“排队王”。
某个周日下午3点,本是午市刚结束、晚市还没开始的闲时时段,来菜·湖北头牌藕汤(下文简称“来菜”)的北京首店荟聚店还有50桌在排队。
自去年11月开业以来,这家店就持续火爆。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感叹,“经历人生最长等饭时间”“排了三小时队,终于在饿死前吃上了”……据了解,该店开业当日,排队时间最长5小时,取号超过2000桌,说是北京“小烤匠”都不为过。
红餐网了解到,除这家门店外,来菜开在北京、深圳、武汉的其他门店也是开一家火一家,工作日的饭点时间大多排队1小时起步。
和眼下爆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几年来菜的亏损金额一度高达八位数,老板还抵押房产来维持运营。
这个品牌到底什么来头?
主打藕汤大单品,来菜要做湖北菜版“费大厨”?
2018年9月,来菜在武汉开出第一家门店,前期发展较慢,1年后才开出第二家店。随后虽在3个月内连开3店,但遭到疫情冲击,开店速度不得不放缓。
来菜创始人在一次采访中透露,那段时期来菜亏损至少八位数,为了维持运营,他还抵押了个人房产。去年年末,来菜走出武汉,先后在2024年11月和2025年6月进驻北京、深圳两座城市。
目前,其门店已覆盖武汉、北京、深圳三地。据来菜公众号信息,品牌现有门店30余家,苏州店也在筹备中,开店节奏明显加快。
从巨额亏损到加速扩张,来菜的产品、模式、门店到底有何特色?
1、主打“藕汤+湖北菜”,SKU约30款
和费大厨、太二酸菜鱼等主打大单品的品牌类似,来菜在产品结构上聚焦“藕汤”这道特色产品。
根据介绍,来菜的莲藕选用洪湖青泥粉藕“毛三节”,与市面上常见的六孔藕不同,毛三节是九孔结构,口感更粉糯、营养也更丰富。在制作过程上,保留传统的铫子煨汤工艺,每份藕汤都是当天现煨,煨足3.5小时,从备料到成汤,前后需要经过9大工序。

图片来源:来菜公众号
配合大单品策略,来菜在菜单上做了适量的减法,SKU只有30多款。除了招牌藕汤外,其余菜品都是来自湖北各地的特色菜,菜单划分为四季时令、洪湖藕、千湖鱼、寻味湖北、老少皆宜等9个类别,涵盖沔阳粉蒸肉、十堰房县花菇烧排骨、武汉热干面等经典楚味。
这套“大单品+菜系”的模式,结构清晰,更有利于通过标准化形成复制。不过,目前市面上也有部分大单品店发展吃力,或是考虑到未来会面临相似的挑战,来菜也正着力打造“第二爆品”,即其原创菜品“洪湖脆藕煎鲈鱼”,据公开信息,2024年该菜品销售占比已达10%左右。
2、全方位植入“藕”元素,抢占“莲藕汤TOP1”心智
可以看出,在品牌塑造和产品结构方面,来菜在一定程度借鉴了费大厨、炊烟小炒黄牛肉等一批新湘菜品牌的出圈模式。
来菜的目的,是塑造“全国藕汤大王”的品牌形象。门头设计上,来菜二字旁标注着“湖北头牌藕汤”,门店入口附近就设有明档煮汤区,整齐排列着正在煨制藕汤的铫子,消费者在路过门店时就能了解到来菜主打特色,建立起“一看到藕汤,就想起来菜”的第一印象。
其次是店内的装修,多处展示诸如“每年卖出的藕汤可摆满30座黄鹤楼”“湖北藕汤销量第一”等标语,通过数据化、口号化的表达,强化其在藕汤品类中的头部位置。为突出毛三节这一食材优势,来菜直接将莲藕模型嵌在墙上,并配文强调“只用中间2-3节煨汤”“3.7倍膳食纤维”等卖点。

图片来源:来菜小红书官方账号
服务员上菜时,还会像费大厨一样,用精简的广告语介绍招牌菜。“精选洪湖粉藕,现煨3.5小时,富含膳食纤维和胶原蛋白,小心烫您慢用”,简单一句话,顺便带出了产品特色,让顾客对来菜的藕汤印象更深。
此外,店内还展示了来菜的千亩藕田、传统藕汤制作流程等内容,从原料到煨制全程强化消费者对藕汤大单品的信任感。
整体来看,这一套品牌玩法和费大厨突出辣椒炒肉的思路很像,来菜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占领品类TOP1的认知心智。
3、人均70元左右,做大众餐饮赛道里的“新面孔”
红餐大数据显示,来菜的人均消费在70元左右。
从菜单上看,来菜菜品的价格区间主要集中在30-70元,整体定位偏向亲民。不过,在不同城市中,部分菜品定价存在一定差异,以招牌“铫子筒骨煨藕汤”为例,武汉门店中份59元、大份79元,而北京、深圳门店则均贵10元。其他菜品也有2-10元不等的差价。

图片来源:来菜小红书官方账号
这个价格定位和小菜园、绿茶餐厅、外婆家等正餐品牌相近,切入的都是大众餐饮赛道,适合朋友小聚、家庭聚餐等消费场景。因此,在选址上,来菜的门店主要集中在商场店,比如北京门店均位于合生汇、王府井、大悦城等主流商圈。
站在地方菜风口上,来菜能走远吗?
近两年,地方菜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席卷全国,从云贵菜、江西小炒,到广西爆炒生料,一个接一个火出圈。
于是,一批地方菜品牌跑出了加速度。比如贵州的大胖刘烙锅,被称为贵州烙锅的“天花板”,国庆期间门店日均取号2000桌,入座率达到75%;江西的小江溪·江西小炒目前已开出超160家门店,覆盖全国绝大多数省份……
地方菜之所以能持续破圈,正是击中了当下消费者对“新鲜、地道、有锅气”的餐饮体验需求。中国各地饮食文化丰富,不同地区的菜系在口味和做法上各有特色,这种差异性本身就具有一定吸引力。
加之近年走红的地方菜大多自带烟火气属性,以湘菜为例,费大厨、农耕记、湘辣辣等品牌,都以“现炒”为卖点,设置明档厨房,让锅气成为了活招牌,在“反预制菜”情绪升温的当下,这种模式自然更受欢迎。
来菜无疑踏准了这波地方菜红利,一方面,湖北菜在全国市场的认知度还不高,自带新鲜感;另一方面,来菜通过藕汤这个核心,讲好了品牌故事,可见的煨汤过程又做足了体验,把地域特色变成了实打实的卖点。
不过,虽站在风口之上,但若想真正走向全国,来菜还面临两大挑战。
首先是品类的地域局限。
来菜主打藕汤这个单品,它在南方地区是家常味道,有着天然的消费基础。但在北方的饮食文化中,汤品多为餐后点缀,或如羊汤、胡辣汤般作为主食,餐前喝汤的消费习惯尚未普及,这也意味着来菜在北方市场还需要时间培养消费习惯。
此外,湖北菜整体知名度远不及川湘粤菜,与川湘的成瘾香辣、粤菜的广谱鲜香相比,湖北菜的风味记忆点也不够强烈、鲜明,或是与其他地方菜口味重合。
因此,如果来菜想要在更多地区扩张,就得考虑如何让菜品做到更大程度的普适化,而在消费者接受过程中的复购率是决定生死的关键。
其次是品类竞争也日益激烈。
随着藕汤品类升温,一批新品牌正快速入场,如九孔煨·湖北老手艺藕汤已在广东开出20家门店,门店同样设置明档煨汤区、主打九孔藕;成都的藕然间则将藕汤与火锅结合,在全国20多城布局超80家门店。

图片来源:小红书截图
未来,当越来越多产品形态、主打单品乃至门店风格趋同的品牌涌现,来菜要如何保持差异化优势?这是其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