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清明上河图》里的香铺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清明上河图》里的香铺子

在《清明上河图》中,有很多和香有关的故事。

你好,我是拾文化。

这两三年的时间里,我跟你聊了很多关于文化的事。最近一点时间,我也尝试着把一些自己喜欢的好用的东西推荐给你,如此说来,我们很像素未谋面的好朋友,了解彼此,但好像又缺了点什么。

你好,我是拾文化。

我姓拾。拾,是中国民族文化传承中十种艺术类别的概要;拾,象征着在民族文化融合中的一种圆满。这个拾,更代表重拾文化。

“拾风于市,藏雅于舍”。我更愿意把自己收藏的文化们,交给你。比如,香道。流传几千年的中国艺术,到现在几乎中断。而传入日本后,被人家玩到了道的层面。在这样一段历史的岁月中,我们遗失了香道。

因为可惜,所以不惜代价,我找到很多真正钻研香道的朋友。然后,我们聚在这里——“香道风物”。我们想通过这个平台,找到一大波喜欢香,或者准备喜欢香的人。

本文摘自拾文化旗下香道平台

香道风物

香可以说算是中药的一种。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香药,汉初已派使者通过海陆丝绸之路远赴异国搜求香药,珍宝异物,外国来贡者亦有之。

马王堆一号汉墓女尸辛追手握香囊,官椁内置大量茅香、良姜、桂、花椒、辛夷等香药,起着对尸体防腐的作用。隋唐至宋,香药除用于医药外,主为宫廷、权贵、豪绅之奢侈品。

宋代的大夫们就喜欢用香药,《局方》里就有很多方子,多是以香药为主,比如苏和香丸、安息香丸、丁沉丸等。

苏和香丸集苏和香、安息香、沉香、麝香、白檀香、丁香、荜菝、龙脑等八味香药于一方。

《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之“集香丸”则由白豆蔻仁、砂仁、木香、姜黄等组成。《局方》书后还设有《诸香》一卷,专载芬积香、衙香、降真香、清远香等熏香的制用方法。

宋代的《香谱》里更是记载了80种香,熏香、衣香、怀香、啗香还有沐浴、傅粉,当时已有专门的“合香家”。《名香谱》记载香药55种,其中一种有“助情”作用。

至于用香之奢侈,举两例可见一斑。

宋·庄绰《鸡肋编》载:吴行正平仲云:“余为从官与数同列往见蔡京,坐于后阁。京谕女童使焚香,久之不至,坐客皆窃怪之,已而报香满,蔡便捲簾,则见香气从他室而出,霭若云雾,濛濛满座,几不相睹,而无烟火之烈。既归,衣冠芬馥数日不歇,计非数十两不能如是之浓也。其奢侈大抵如此。”

坡公与章质夫帖云:“公会用香药,皆珍物,弥为行商坐贾之苦。今公宴香药,别卓为盛礼,私家亦用之,作俑不可不谨。”

蔡京次子蔡絛的《铁围山丛谈》载:沉香“其载占城国则不若真腊国,真腊国不若海南,诸黎峒则不若万安、吉阳两军之间黎母山,至是为天下冠绝之香,无能及之矣。”“一星值一万”。

假如一星是一两的话,那么蔡京一次熏香用二十两则耗国帑二十万两白银,奢糜之至。

在《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很多和香有关的故事。

【刘家上色沉檀拣香】

“赵太丞家”前方十字街头,有一家店的招牌上写着“刘家上色沉檀拣香”并且大门上方大横匾额上有“刘家沉檀XX丸散X香铺”。

拣香不仅仅是乳香,还是最最上等的乳香。《香乘》卷二:“三佛斋每年以大舶至广与泉,广泉舶上视香之多少为殿最。而香之品有十:其最上品为拣香,圆大如指头,今世所谓滴乳是也。”

在北宋,海内外的香药贸易已经非常发达。香料和茶、盐、在宋代都属于官方专卖品,上等香药满足了宫廷需求后,再流入民间,每年为政府带来大量的税收。

从这家店的招牌也可以看出,沉檀一直都是香药的最大宗消费。

【香饮子】

这个路边摊挂着一个招牌“香饮子”。

香饮子,就是用香药煮出来的饮料。宋人流行喝饮子,虽是香药煮的,但不完全是药,更多的是保健或者可乐一样满足口感的饮料。

唐 杜宝《大业杂记》中记:筹禅师又作五香饮,第一沉香饮,次丁香饮,次檀香饮,次泽兰香饮,次甘松香饮,皆有别法,以香为主。

但到了南宋,次序变了,陈元靓《事林广记》:仁宗敕翰林定熟水“以紫苏为上,沉香次之,麦门冬又次之。

而饮用沉香还有一精妙之法:先用净瓦一片,放窑中烧微红,安平地上焙香一小片以瓶盖定,约香气尽速倾滚烫入瓶中密封盖。檀香速香之类亦依此法为之。

也就是说,先加热沉香将精油收集到瓶子内壁上,然后再往瓶子内注入热水,做成“香水”喝。是不是比直接沉香煮水更加好玩?

【香X正店】

虽说有个“香”字,但是这家是正经的大酒店,和香是没有关系的,从门楼上的绣旗装点就可以看出。

正店,表明这家酒店是宋代酒类专卖制度下官方直属酒类“零售商店”。

【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

清明上河图最左边的一家铺子是诊所,即“赵太丞家”。

广告牌子上写着“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大理中丸医肠胃冷”,都是针对肠胃的不适而食用的香丸。

- END -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清明上河图》里的香铺子

在《清明上河图》中,有很多和香有关的故事。

你好,我是拾文化。

这两三年的时间里,我跟你聊了很多关于文化的事。最近一点时间,我也尝试着把一些自己喜欢的好用的东西推荐给你,如此说来,我们很像素未谋面的好朋友,了解彼此,但好像又缺了点什么。

你好,我是拾文化。

我姓拾。拾,是中国民族文化传承中十种艺术类别的概要;拾,象征着在民族文化融合中的一种圆满。这个拾,更代表重拾文化。

“拾风于市,藏雅于舍”。我更愿意把自己收藏的文化们,交给你。比如,香道。流传几千年的中国艺术,到现在几乎中断。而传入日本后,被人家玩到了道的层面。在这样一段历史的岁月中,我们遗失了香道。

因为可惜,所以不惜代价,我找到很多真正钻研香道的朋友。然后,我们聚在这里——“香道风物”。我们想通过这个平台,找到一大波喜欢香,或者准备喜欢香的人。

本文摘自拾文化旗下香道平台

香道风物

香可以说算是中药的一种。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香药,汉初已派使者通过海陆丝绸之路远赴异国搜求香药,珍宝异物,外国来贡者亦有之。

马王堆一号汉墓女尸辛追手握香囊,官椁内置大量茅香、良姜、桂、花椒、辛夷等香药,起着对尸体防腐的作用。隋唐至宋,香药除用于医药外,主为宫廷、权贵、豪绅之奢侈品。

宋代的大夫们就喜欢用香药,《局方》里就有很多方子,多是以香药为主,比如苏和香丸、安息香丸、丁沉丸等。

苏和香丸集苏和香、安息香、沉香、麝香、白檀香、丁香、荜菝、龙脑等八味香药于一方。

《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之“集香丸”则由白豆蔻仁、砂仁、木香、姜黄等组成。《局方》书后还设有《诸香》一卷,专载芬积香、衙香、降真香、清远香等熏香的制用方法。

宋代的《香谱》里更是记载了80种香,熏香、衣香、怀香、啗香还有沐浴、傅粉,当时已有专门的“合香家”。《名香谱》记载香药55种,其中一种有“助情”作用。

至于用香之奢侈,举两例可见一斑。

宋·庄绰《鸡肋编》载:吴行正平仲云:“余为从官与数同列往见蔡京,坐于后阁。京谕女童使焚香,久之不至,坐客皆窃怪之,已而报香满,蔡便捲簾,则见香气从他室而出,霭若云雾,濛濛满座,几不相睹,而无烟火之烈。既归,衣冠芬馥数日不歇,计非数十两不能如是之浓也。其奢侈大抵如此。”

坡公与章质夫帖云:“公会用香药,皆珍物,弥为行商坐贾之苦。今公宴香药,别卓为盛礼,私家亦用之,作俑不可不谨。”

蔡京次子蔡絛的《铁围山丛谈》载:沉香“其载占城国则不若真腊国,真腊国不若海南,诸黎峒则不若万安、吉阳两军之间黎母山,至是为天下冠绝之香,无能及之矣。”“一星值一万”。

假如一星是一两的话,那么蔡京一次熏香用二十两则耗国帑二十万两白银,奢糜之至。

在《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很多和香有关的故事。

【刘家上色沉檀拣香】

“赵太丞家”前方十字街头,有一家店的招牌上写着“刘家上色沉檀拣香”并且大门上方大横匾额上有“刘家沉檀XX丸散X香铺”。

拣香不仅仅是乳香,还是最最上等的乳香。《香乘》卷二:“三佛斋每年以大舶至广与泉,广泉舶上视香之多少为殿最。而香之品有十:其最上品为拣香,圆大如指头,今世所谓滴乳是也。”

在北宋,海内外的香药贸易已经非常发达。香料和茶、盐、在宋代都属于官方专卖品,上等香药满足了宫廷需求后,再流入民间,每年为政府带来大量的税收。

从这家店的招牌也可以看出,沉檀一直都是香药的最大宗消费。

【香饮子】

这个路边摊挂着一个招牌“香饮子”。

香饮子,就是用香药煮出来的饮料。宋人流行喝饮子,虽是香药煮的,但不完全是药,更多的是保健或者可乐一样满足口感的饮料。

唐 杜宝《大业杂记》中记:筹禅师又作五香饮,第一沉香饮,次丁香饮,次檀香饮,次泽兰香饮,次甘松香饮,皆有别法,以香为主。

但到了南宋,次序变了,陈元靓《事林广记》:仁宗敕翰林定熟水“以紫苏为上,沉香次之,麦门冬又次之。

而饮用沉香还有一精妙之法:先用净瓦一片,放窑中烧微红,安平地上焙香一小片以瓶盖定,约香气尽速倾滚烫入瓶中密封盖。檀香速香之类亦依此法为之。

也就是说,先加热沉香将精油收集到瓶子内壁上,然后再往瓶子内注入热水,做成“香水”喝。是不是比直接沉香煮水更加好玩?

【香X正店】

虽说有个“香”字,但是这家是正经的大酒店,和香是没有关系的,从门楼上的绣旗装点就可以看出。

正店,表明这家酒店是宋代酒类专卖制度下官方直属酒类“零售商店”。

【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

清明上河图最左边的一家铺子是诊所,即“赵太丞家”。

广告牌子上写着“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大理中丸医肠胃冷”,都是针对肠胃的不适而食用的香丸。

- END -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