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认为,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短期来看,当务之急是要改革汇率体制。
他在“2017年中国企业竞争力夏季峰会”上发表演讲时说,“一带一路”给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未来中国做投资项目也好,发展贸易也好,如果能用人民币结算,会有很多的机会。但人民币最终能不能成为国际货币,虽然由国际市场说了算,但是很多功课是在国内做的。
“过去三五年,我们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但是因为汇率体制不够灵活,最后虽然采取了很多措施,不过在一些领域,人民币国际化走了回头路。下一步,人民币国际化还要继续推进,我认为不灵活的汇率,其实已成为中国下一步经济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约束。”黄益平表示。
他指出,人民币要成为一种国际货币,必须具有三个条件。
一是有一个强大开放的经济体来支持。二是中国必须有一个规模很大,产品种类很丰富,同时流动性很充裕,相对稳健的国内金融市场。只有这样一个开放的市场,才能容纳很多国际投资和融资的需求。
“‘一带一路’最后的结果,当然不光是中国到海外合作建一些基础设施,还有人员的交流,有金融和投资、贸易的开放,它是一个全方位的交流。如果中国的金融体系不够开放,只是提供一些资金到海外做投资,最后的效果很难完全实现。”黄益平说。
最后一点,他指出,“外国人愿不愿意长期持有和使用人民币,取决于我们的制度能不能保护产权,能不能支持经济的长期发展,这些方面我觉得我们都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