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人机大战会有输赢,可艺术不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人机大战会有输赢,可艺术不会

柯洁承认AI,谢燚读懂列宾。

当柯洁落下最后一手棋,捂着心脏挑起十龙绞杀的时候,全场掌声雷动。

十九岁的柯洁,天下第一的少年,代表了人类去决战,即使他三战三负,可就像屠龙勇者在众人的目光中留下燃烧的背影时一般震撼人心。

或许人类大脑和人工智能,从这里开始,拉开了一场永恒的战斗。

或许人类如今挑战智能AI的失利,就如同当初挑战自然的失利一样,可不论结果如何,“过程”一词本身就比结果更迷人,这种展现了人类本身意志文明之美的举动应该得到赞赏。

这种决意的美,就像当初人类面对自然的阻碍却勇敢向前一样,像当初那些赤着身子站在伏尔加河旁的纤夫,刚劲地展现着不屈意志一样。

就像新锐艺术家谢燚,用《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个名字,挑战著名画家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一样。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不论是逐渐拥有智能的机器还是神秘莫测的自然,人类始终在与它们不断地追逐角力。

就像列宾的代表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画面里烈日酷暑下,漫长荒芜的戈滩上,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前进着。好似一曲低沉的号子在炎夏的闷热中与河水的悲吟交织在一起。

于是就像柯洁和人工智能一样,当古老艺术和当代艺术的相互碰撞的时候,一场战争便由此拉开序幕。

列宾认同了未知自然的强大力量,所以在这一战里,他扮演了拥有绝对力量的人工智能的角色。

而那位代表当代艺术的挑战者,是谢燚。

在谢燚的创作里,不断体现着一种跨越纬度和边界的“融合”,同时他又把这种“融合”重新牵引回归到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中来,让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在他的意志里反复角力,而艺术作品作为角力的结果,却常常处于看似稳定的状态,并呈现出经典范式般的永恒感,像不会重复的万花筒。

在这场战斗中,谢燚是不断成长又不断挑战自身极限的柯洁。

相比列宾,谢燚则擅长寻找一种确实存在的“文化象征”,然后他把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对它们所造成的“解释”编织到一个全新的场景内。

而谢燚在此次展览里展出的作品,以雕塑、绘画、装置、影像等多种的形式展现,可无论形制和媒介如何,这些“雕塑”作品总透露出与古典的、理想的审美品质的暗合之处。他更直接地看到了一些无法呈现在表面上的东西,而是深入的剖析人类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也正是这种独特的目光让他形成了现在这样抽象但具有深远意义的创作风格。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细节-1》

一个是纯人物的细化构架,列宾的画里是关于人的,苦役的劳动景象,是真实切残酷的,没有反抗意识的臣服。而谢燚,不愿屈服。

他用一幅完全还原生态的画面,却有明暗近远三个层次。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细节-2》

与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所不同的是,谢燚并没有着重将笔触放在“人”身上,对比列宾画里所营造的背景环境,以及局部细节的平铺,都是用来突出“人”这个主体,而谢燚不同,他更直白的用描绘告诉我们,环境就是环境。

他的这幅《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细节-2》里所带给观者的,是无尽的想象。在注定不能平静的大海上,前路的微光映衬着这一路上水手们所面临的层层考验,给观者脑补水手们此刻的表情的想象空间,是疲惫还是欣慰,是胆颤还是冷静。同时,黑色的格调又进一步渲染这种气氛,预示着人类在探索未知途中的步履维艰。

《一个菠菜罐头》

如果说列宾只是在平面是做到了极致,那谢燚的《一个菠菜罐头》,就呈现了立体机构的全方位,图像通过角度反射出影子的效果。干净的材料作为踏板,借助一个菠菜罐头来以小见大,从细微之物折射出对关于人类工业劳动的肯定,从而将艺术贴近生活。

或许,与其塑造“永恒”的价值,不如加速价值的更迭和混乱,以保持它的活力。以此,劳动从“过程”转化成了“目的”。

在强大到被称作“神”的人工智能面前,柯洁是唯一的人类。而在艺术的博弈里,谢燚就如同柯洁一样,挑战着前人。

或许他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表达渴望,已经深入并上升到一个无法用文字描述的高度了。而这种高度,与列宾是完全相对的,即使他的展览和列宾的画选用了同一个名字,谢燚艺术作品里输出的对劳动的感受虽然是孤寂、惨淡、悲壮的,但是在那之后,谢燚赋予了一种类似“希望”的仪式感。

所以故事的最后,当三个不同的时空交织错乱在了一起。

柯洁抚过黑色与白色的棋子,以及代表世间万象的整张棋盘,他不由轻声一哼,仿佛还是昨日对局,他正认真揣摩着人工智能的“心思”。

而百年前的列宾猛然停笔,油画上的沧桑感陡然外冒,似乎画被重新上色一般。与此同时,谢燚也抬头仰望着画板,我想他在那幅恒久的列宾的画里,也渐渐读懂了纤夫们的喜怒。

柯洁承认AI,谢燚读懂列宾。

或许这场战斗的最后结果,就是对弈双方的相互认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人机大战会有输赢,可艺术不会

柯洁承认AI,谢燚读懂列宾。

当柯洁落下最后一手棋,捂着心脏挑起十龙绞杀的时候,全场掌声雷动。

十九岁的柯洁,天下第一的少年,代表了人类去决战,即使他三战三负,可就像屠龙勇者在众人的目光中留下燃烧的背影时一般震撼人心。

或许人类大脑和人工智能,从这里开始,拉开了一场永恒的战斗。

或许人类如今挑战智能AI的失利,就如同当初挑战自然的失利一样,可不论结果如何,“过程”一词本身就比结果更迷人,这种展现了人类本身意志文明之美的举动应该得到赞赏。

这种决意的美,就像当初人类面对自然的阻碍却勇敢向前一样,像当初那些赤着身子站在伏尔加河旁的纤夫,刚劲地展现着不屈意志一样。

就像新锐艺术家谢燚,用《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个名字,挑战著名画家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一样。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不论是逐渐拥有智能的机器还是神秘莫测的自然,人类始终在与它们不断地追逐角力。

就像列宾的代表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画面里烈日酷暑下,漫长荒芜的戈滩上,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前进着。好似一曲低沉的号子在炎夏的闷热中与河水的悲吟交织在一起。

于是就像柯洁和人工智能一样,当古老艺术和当代艺术的相互碰撞的时候,一场战争便由此拉开序幕。

列宾认同了未知自然的强大力量,所以在这一战里,他扮演了拥有绝对力量的人工智能的角色。

而那位代表当代艺术的挑战者,是谢燚。

在谢燚的创作里,不断体现着一种跨越纬度和边界的“融合”,同时他又把这种“融合”重新牵引回归到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中来,让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在他的意志里反复角力,而艺术作品作为角力的结果,却常常处于看似稳定的状态,并呈现出经典范式般的永恒感,像不会重复的万花筒。

在这场战斗中,谢燚是不断成长又不断挑战自身极限的柯洁。

相比列宾,谢燚则擅长寻找一种确实存在的“文化象征”,然后他把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对它们所造成的“解释”编织到一个全新的场景内。

而谢燚在此次展览里展出的作品,以雕塑、绘画、装置、影像等多种的形式展现,可无论形制和媒介如何,这些“雕塑”作品总透露出与古典的、理想的审美品质的暗合之处。他更直接地看到了一些无法呈现在表面上的东西,而是深入的剖析人类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也正是这种独特的目光让他形成了现在这样抽象但具有深远意义的创作风格。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细节-1》

一个是纯人物的细化构架,列宾的画里是关于人的,苦役的劳动景象,是真实切残酷的,没有反抗意识的臣服。而谢燚,不愿屈服。

他用一幅完全还原生态的画面,却有明暗近远三个层次。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细节-2》

与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所不同的是,谢燚并没有着重将笔触放在“人”身上,对比列宾画里所营造的背景环境,以及局部细节的平铺,都是用来突出“人”这个主体,而谢燚不同,他更直白的用描绘告诉我们,环境就是环境。

他的这幅《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细节-2》里所带给观者的,是无尽的想象。在注定不能平静的大海上,前路的微光映衬着这一路上水手们所面临的层层考验,给观者脑补水手们此刻的表情的想象空间,是疲惫还是欣慰,是胆颤还是冷静。同时,黑色的格调又进一步渲染这种气氛,预示着人类在探索未知途中的步履维艰。

《一个菠菜罐头》

如果说列宾只是在平面是做到了极致,那谢燚的《一个菠菜罐头》,就呈现了立体机构的全方位,图像通过角度反射出影子的效果。干净的材料作为踏板,借助一个菠菜罐头来以小见大,从细微之物折射出对关于人类工业劳动的肯定,从而将艺术贴近生活。

或许,与其塑造“永恒”的价值,不如加速价值的更迭和混乱,以保持它的活力。以此,劳动从“过程”转化成了“目的”。

在强大到被称作“神”的人工智能面前,柯洁是唯一的人类。而在艺术的博弈里,谢燚就如同柯洁一样,挑战着前人。

或许他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表达渴望,已经深入并上升到一个无法用文字描述的高度了。而这种高度,与列宾是完全相对的,即使他的展览和列宾的画选用了同一个名字,谢燚艺术作品里输出的对劳动的感受虽然是孤寂、惨淡、悲壮的,但是在那之后,谢燚赋予了一种类似“希望”的仪式感。

所以故事的最后,当三个不同的时空交织错乱在了一起。

柯洁抚过黑色与白色的棋子,以及代表世间万象的整张棋盘,他不由轻声一哼,仿佛还是昨日对局,他正认真揣摩着人工智能的“心思”。

而百年前的列宾猛然停笔,油画上的沧桑感陡然外冒,似乎画被重新上色一般。与此同时,谢燚也抬头仰望着画板,我想他在那幅恒久的列宾的画里,也渐渐读懂了纤夫们的喜怒。

柯洁承认AI,谢燚读懂列宾。

或许这场战斗的最后结果,就是对弈双方的相互认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