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每年六月,在博洛尼亚赴一场时光的约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每年六月,在博洛尼亚赴一场时光的约定

初夏时节的美妙,总是在于不管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势必都能领略到电影带来的难忘记忆!一年一度的博洛尼亚“发现电影节”(Il Cinema Ritrovato)选择在这最炎热的季节举办。

六月,电影市场比天气来得更加炽热。

5月底的《加勒比海盗5》宣告了暑期档提前到来。

6月,暑期档正式开启第一波鏖战:《变形金刚5》、《神奇女侠》、《异形:契约》、《新木乃伊》等好莱坞大片把一整个月占得满满当当,难怪有人把这个6月定义为“进口大片季”。

在大片激战正酣的同时,国内电影市场也没有闲着。每年的6月魔都,乃至全国的文青们期待着一年一度的“佳片有约”。2017年的上海电影节将在6月17日至26日如期而至。上影迈入二十周年,带着比以往更华丽的阵容,展示着5A级电影节的魅力!

初夏时节的美妙,总是在于不管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势必都能领略到电影带来的难忘记忆!一年一度的博洛尼亚“发现电影节”(Il Cinema Ritrovato)选择在这最炎热的季节举办。

一座老城 几许光影

远在亚平宁半岛上的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并不是欧洲最受欢迎的旅游城市,甚至不为多数人所了解。这片土地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意大利面酱,和始建于11世纪初的欧洲现存最古老的大学。

直到19世纪初,这里都未曾进行过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因此博洛尼亚仍然是欧洲保存最好的中世纪城市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站在城市之巅,举目望去,城市仿佛被涂抹上一片红色,博洛尼亚住建的房子都是红色屋顶,因此,它又被成为红色之都。

就是这样一座古朴小城,每年6月底至7月初,都会涌进无数电影爱好者,参加这个直译过来叫作“发现电影节”的盛会。

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大电影节总是由小城成就。”从戛纳到威尼斯,看来不无道理。无论是城市体量大小,还是观影人们的热情,博洛尼亚显然与戛纳如出一辙:电影院之间是步行距离,城市小以至于无论走到哪都被同一种光晕笼罩。

漫长的夏季里,博洛尼亚人在户外的活动就比较寻常。马乔列广场(Piazza Maggiore)免费的公共户外放映是在电影节期间和整个夏季每天晚上座无虚席的盛大活动,气氛好到蔓延到隔壁的酒吧和旁边教堂的台阶。

电影节共分“时光机”、“空间机器”、“影迷天堂”和“不只是电影”四个单元。

每年放映的400余部影片,无一例外,拍摄于上世纪20-50年代,最晚也不会超过60年代。没有红地毯,没有巨星大腕,但在很多电影爱好者心中却是一个小小的天堂。

每次电影节都是一次发现之旅,也是一次与时光的重逢之约。发现的不一定是大师的经典,也可以是雅俗共赏的苍海遗珠。

2000小时的专注

只为修复一部电影

自电影诞生百余年以来,无数电影佳作超越了时空,在灿若星河的电影艺术史中闪烁着熠熠光辉,成为跨越时代的经典之作。

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电影艺术家用胶片承载艺术创作。历经百年风雨,如今胶片电影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一大批优秀的电影随着时光的流逝,面临褪色、霉变、丢帧乃至损毁的风险,抢救、保护和修复胶片电影的工作迫在眉睫。

经典影片修复展播,已经成为各大电影节的重要放映单元。影片修复,本身也是一种极具宣示性的声明——不妥善对待电影的历史,就无法拥有电影的未来。

2014年,上海电影节和北京电影节也新增修复单元,《小城之春》、《美国往事》修复版的展映,被公认为影迷间最大的盛事。

2015年上海电影节,吴宇森经典作品,代表了港产片里程碑时代的《英雄本色》在4K修复单元展播,影迷惊叹就像一部新鲜出炉的大片!该片的修复工作就是博洛尼亚修复实验室完成的。

4K技术指的是分辨率达到4096×2016的数字成像技术,它的图像质量已经非常接近胶片的影像质感。在4K技术兴起前,电影胶片的数字修复主要是运用2K技术,2K的分辨率是2048×1080,它和胶片的成像效果有很大的差距。

2016年9月,上海国际电影节宣布,将委托博洛尼亚修复实验室修复1973年上映的经典华语经典电影《窗外》。

谈及电影修复,几乎无人不知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Cineteca Bologna),甚至在某一个时期,博洛尼亚近乎成为了修复电影的代名词。

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Cineteca Bologna)自上世纪60年代诞生以来,就以搜集、整理、修复全世界的电影珍宝而闻名。到了1992年,又由博洛尼亚市政府支持成立了“图片实验室”,接收来自各国的旧电影予以修复。

1986年,正是DVD等数字载体大行其道的年代,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出于“以推广而保护”的目的,决定举办这个特别的电影节,专门用来放映由于各种原因不为公众熟知的电影。

所谓“不为公众熟知”,其原因多来自技术,它们有些当年因为胶片拷贝遗失而不复再现,有些则由于保存失当而处境堪忧,电影节名称中的“发现”,便是出自上述背景。

所谓精致修复,基本要遵循以下流程:电影拷贝或原版底片经过物理层面的清洗和修补后,扫描成数字文件,随后,针对每帧影像再进行数字化修复,随后进行声音修补和声画合成、调色,最后制作数字拷贝或胶片拷贝。

其中的数字化修复过程显然是最复杂的,通常来讲,面临的问题包括胶片由于保存不当等原因造成的划痕、霉点、褪色、变形等。

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除了本身的档案功能,还有一个电影修复实验室“影像再生”(L‘Immagine Ritrovata),从1990年建立工作室开始,该实验室在国际电影修复领域里扮演着领头羊角色, 完成了超过一千个修复项目。

电影是创新,也是承传。观摩脍炙人口的作品,从而作出中肯的判断,汲取养份。数字影像技术使胶片时代一去不复返,而新技术又不断被取代。电影的修复不是一劳永逸的,修复也只是一时之举,电影的保存才是相对而言的永恒之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每年六月,在博洛尼亚赴一场时光的约定

初夏时节的美妙,总是在于不管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势必都能领略到电影带来的难忘记忆!一年一度的博洛尼亚“发现电影节”(Il Cinema Ritrovato)选择在这最炎热的季节举办。

六月,电影市场比天气来得更加炽热。

5月底的《加勒比海盗5》宣告了暑期档提前到来。

6月,暑期档正式开启第一波鏖战:《变形金刚5》、《神奇女侠》、《异形:契约》、《新木乃伊》等好莱坞大片把一整个月占得满满当当,难怪有人把这个6月定义为“进口大片季”。

在大片激战正酣的同时,国内电影市场也没有闲着。每年的6月魔都,乃至全国的文青们期待着一年一度的“佳片有约”。2017年的上海电影节将在6月17日至26日如期而至。上影迈入二十周年,带着比以往更华丽的阵容,展示着5A级电影节的魅力!

初夏时节的美妙,总是在于不管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势必都能领略到电影带来的难忘记忆!一年一度的博洛尼亚“发现电影节”(Il Cinema Ritrovato)选择在这最炎热的季节举办。

一座老城 几许光影

远在亚平宁半岛上的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并不是欧洲最受欢迎的旅游城市,甚至不为多数人所了解。这片土地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意大利面酱,和始建于11世纪初的欧洲现存最古老的大学。

直到19世纪初,这里都未曾进行过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因此博洛尼亚仍然是欧洲保存最好的中世纪城市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站在城市之巅,举目望去,城市仿佛被涂抹上一片红色,博洛尼亚住建的房子都是红色屋顶,因此,它又被成为红色之都。

就是这样一座古朴小城,每年6月底至7月初,都会涌进无数电影爱好者,参加这个直译过来叫作“发现电影节”的盛会。

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大电影节总是由小城成就。”从戛纳到威尼斯,看来不无道理。无论是城市体量大小,还是观影人们的热情,博洛尼亚显然与戛纳如出一辙:电影院之间是步行距离,城市小以至于无论走到哪都被同一种光晕笼罩。

漫长的夏季里,博洛尼亚人在户外的活动就比较寻常。马乔列广场(Piazza Maggiore)免费的公共户外放映是在电影节期间和整个夏季每天晚上座无虚席的盛大活动,气氛好到蔓延到隔壁的酒吧和旁边教堂的台阶。

电影节共分“时光机”、“空间机器”、“影迷天堂”和“不只是电影”四个单元。

每年放映的400余部影片,无一例外,拍摄于上世纪20-50年代,最晚也不会超过60年代。没有红地毯,没有巨星大腕,但在很多电影爱好者心中却是一个小小的天堂。

每次电影节都是一次发现之旅,也是一次与时光的重逢之约。发现的不一定是大师的经典,也可以是雅俗共赏的苍海遗珠。

2000小时的专注

只为修复一部电影

自电影诞生百余年以来,无数电影佳作超越了时空,在灿若星河的电影艺术史中闪烁着熠熠光辉,成为跨越时代的经典之作。

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电影艺术家用胶片承载艺术创作。历经百年风雨,如今胶片电影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一大批优秀的电影随着时光的流逝,面临褪色、霉变、丢帧乃至损毁的风险,抢救、保护和修复胶片电影的工作迫在眉睫。

经典影片修复展播,已经成为各大电影节的重要放映单元。影片修复,本身也是一种极具宣示性的声明——不妥善对待电影的历史,就无法拥有电影的未来。

2014年,上海电影节和北京电影节也新增修复单元,《小城之春》、《美国往事》修复版的展映,被公认为影迷间最大的盛事。

2015年上海电影节,吴宇森经典作品,代表了港产片里程碑时代的《英雄本色》在4K修复单元展播,影迷惊叹就像一部新鲜出炉的大片!该片的修复工作就是博洛尼亚修复实验室完成的。

4K技术指的是分辨率达到4096×2016的数字成像技术,它的图像质量已经非常接近胶片的影像质感。在4K技术兴起前,电影胶片的数字修复主要是运用2K技术,2K的分辨率是2048×1080,它和胶片的成像效果有很大的差距。

2016年9月,上海国际电影节宣布,将委托博洛尼亚修复实验室修复1973年上映的经典华语经典电影《窗外》。

谈及电影修复,几乎无人不知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Cineteca Bologna),甚至在某一个时期,博洛尼亚近乎成为了修复电影的代名词。

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Cineteca Bologna)自上世纪60年代诞生以来,就以搜集、整理、修复全世界的电影珍宝而闻名。到了1992年,又由博洛尼亚市政府支持成立了“图片实验室”,接收来自各国的旧电影予以修复。

1986年,正是DVD等数字载体大行其道的年代,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出于“以推广而保护”的目的,决定举办这个特别的电影节,专门用来放映由于各种原因不为公众熟知的电影。

所谓“不为公众熟知”,其原因多来自技术,它们有些当年因为胶片拷贝遗失而不复再现,有些则由于保存失当而处境堪忧,电影节名称中的“发现”,便是出自上述背景。

所谓精致修复,基本要遵循以下流程:电影拷贝或原版底片经过物理层面的清洗和修补后,扫描成数字文件,随后,针对每帧影像再进行数字化修复,随后进行声音修补和声画合成、调色,最后制作数字拷贝或胶片拷贝。

其中的数字化修复过程显然是最复杂的,通常来讲,面临的问题包括胶片由于保存不当等原因造成的划痕、霉点、褪色、变形等。

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除了本身的档案功能,还有一个电影修复实验室“影像再生”(L‘Immagine Ritrovata),从1990年建立工作室开始,该实验室在国际电影修复领域里扮演着领头羊角色, 完成了超过一千个修复项目。

电影是创新,也是承传。观摩脍炙人口的作品,从而作出中肯的判断,汲取养份。数字影像技术使胶片时代一去不复返,而新技术又不断被取代。电影的修复不是一劳永逸的,修复也只是一时之举,电影的保存才是相对而言的永恒之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