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干了这碗毒鸡汤,聊聊游戏中的丧文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干了这碗毒鸡汤,聊聊游戏中的丧文化

希望在经历“丧文化”的自嘲喘息后,能振作起来的,也是你。

近年网络上流行起了一种新兴文化,与“心灵鸡汤”这种庸俗主流文化截然不同,人们称之为“丧文化”。主要用来表达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感到迷茫、难过、绝望的一种情绪。代表性的产物和表情包有丧茶、悲伤蛙、马男Bojack等。

| 丧文化?这是什么?

准确来说,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香港就有过类似的颓废文化,不过当时是叫做“Hea”,据说源自源自英文的hang around,意指“游荡”。在国外《马男Bojack》和悲伤蛙表情也是类似的代表性文化。

▼ 继暴走漫画之后,悲伤蛙也被中国互联网文化吸收和发扬:

而它在国内流行开来,则是因为一张图:花衬衫,无神的眼神,瘫在沙发上,俗称“葛优瘫”。因为这张图,衍生出一系列的表情图,XX瘫这个说法火了起来,其后一系列的“咸鱼”表情包,“丧文化”文字表情图,“丧茶”也迅速的传播了开来。

▼ 时隔20多年,葛优大爷终于踏入表情包界:

▼ “葛优瘫”流行的背后,是国内都市人群对高压力快节奏生活的一种向往:

“丧文化”表面看来,传递的大多都是“扎心”的负能量,它在不断地夸大现实的残酷,直接说出人们最不愿面对的现实,整体散发出一种绝望的气息。它告诉你“有些人喜欢说自己是外貌协会的,结果自己的外貌却进不了协会”、说出“如果广告消失了,那信箱除了账单就不会有其他东西了”此类“扎心”负能量现实。

国内流传更久的屌丝文化其实也是和丧文化同类型的文化,用“屌丝”两字来形容自己,在他人对你进行批判前对自己进行自嘲,消解正统文化对你带来的各方面压迫和谴责。就像在说:“我已经承认自己是个屌丝了,你还要怎么批判我?”这是屌丝文化的表现,同样也体现于“丧文化”之中。

而结合“丧文化”和“屌丝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来看,这些文化带来的意义并不像是表面上所表达出的夸大传递负能量,自我排遣与解压。国外和中国国内这类文化起源都有着共通点:固化的阶级属性差距,年轻一代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当人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难以得到社会认同,阶层难以提升时,为了表现出他们对完美的主流文化的反抗以及对自身负能量的释放。各式各样的文化产生了。其中就有“毒鸡汤”、“屌丝文化”,以及“丧文化”。总结而言,丧文化最根本的核心就是对不公平的阶层和难以贴近现实的正统文化的宣泄,而它不敢也不能用实际的具有直面性的行为来反抗,只能通过对嘲讽的形式来寻找缝隙宣泄不满。

| 游戏中的丧文化

和现实的“丧文化”不同,如果说现实的“丧文化”是表现和描述自身的自嘲状态,游戏的“丧文化”则除了表现和描述自嘲状态外,还可以把想要表达的丧文化内容以游戏为载体表现出来,往往里面还夹杂着一些毒鸡汤和正能量。

周星驰在《少林足球》里有一句台词:“做人如果没有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分别。”这应该是让咸鱼一词变得广为人知的开端,而咸鱼出现具体的形象和热门的咸鱼表情文化则是源于一款游戏--《舰队collection》。《舰队collection》此前的某次冬季活动中,玩家如果全部以最高难度甲级难度通过,会获得一个甲级勋章,玩家们把它称之为甲鱼勋章。而用丙级难度,也就是最低的休闲难度通关,这类玩家就被称之为咸(闲)鱼,比喻为没有追求的手残杂鱼玩家。

▼ 认清自己与大佬和土豪的差距,安心做一条咸鱼:

这种咸鱼比喻在《舰队collection》玩家群体中并不具有侮辱性,因为发现全部以最高难度甲级通关的难度相当高后,许多玩家觉得付出与回报并不成正比,就用他们自己此前定义的“咸鱼”来自嘲自己的天真顺便自娱自乐,也间接的表明了对活动甲级通关难度的小小抗议。这就是“丧文化”的典型表现。

而在另一个独立游戏《没有人知道的大冒险》里,“丧文化”的载体作用则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款游戏属于轻度的解谜+剧情游戏,讲述了一个大学生、一个程序员、一个文艺青年还有一个游戏开发者的故事。这4个人都有着各自的烦恼,他们在故事里和虚无缥缈的命运做着斗争,为了心中的“虚幻”的梦想努力,但其生活状态并没有因为努力而改变。游戏里多次出现了推石头的画面,一个小人努力地把一块大石头往陡峭的山坡上推,但每当要到顶端时,石头就滚落了下来,显得绝望与无力。

▼ 在Steam平台能拿到特别好评,不是光靠销量就行的:

玩家对它的评测:

“这是一款带有自传风格的游戏,但每个玩家都能从中找出自己的影子。

依然念念不忘的理想早已化作随风远去的梦。

认清自己却又无能为力,想必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吧。”

“作者嘲讽了多种无奈而又无法改变的生活方式,包括进行了自嘲。具有良好的观赏性,互动性差,游戏时长1小时左右,可当做一次观影。作者并没有给出对这些生活方式做改变解决方案,可能是想让大家自己思考。”

“笑着笑着就笑不出来了,大概是在游戏里看到了自己吧……”

它通过讲述现实中典型小人物的生活状态,来影射不同阶层人们的无奈。通过游戏,开发者把现实中的一个个人们不愿意面对的现实摊开摆在面前,扎扎实实的通过讽刺现实给玩许多玩家喂了一碗毒鸡汤。通关这款游戏只需要花费1个小时,不长的时间,却讲了许多故事,也蕴含着大量的“丧”,大学生明知故犯的怠惰与浪费,程序员与现实不匹配的野心和自我认知的怀才不遇,觉得自己不被外界所理解而辞职孤注一掷穷游的文艺青年,为了生存割舍自己的创意服从“抄袭借鉴”市场的游戏开发者。故事中被夸大的残酷现实,与人们在生活中的逃避和种种缺点,让整个游戏看起来满满负能量。

但在这个看起来满满负能量毒鸡汤的游戏最后,开发者却给玩家留下了一把伞,这把伞其实才是游戏的精髓,它寓意着传递和希望,就如同“丧文化”表面传达着负能量,实则是人们通过自嘲来进行自我防御的手段。游戏中的人物往往在“丧”的同时,也明了生活还将继续,他们仍旧努力地生活着。而“丧文化”在夸大残酷现实的同时,也为人们争取到了自嘲后的一丝喘息空间,让他们能有力气在“丧”之后继续生活下去。不是说“丧文化”就一定是是好的,但在这个浮躁的快节奏社会生活中,如果连自嘲般解压的“丧”也不允许了,那能让人喘息的空间,就真的更少了。

最后,就如同《没有人知道的大冒险》中作者最后留下的一段话:

离开书店的时候,我留下了一把伞

希望拎着它回家的人,是你。

那么,希望在经历“丧文化”的自嘲喘息后,能振作起来的,也是你。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干了这碗毒鸡汤,聊聊游戏中的丧文化

希望在经历“丧文化”的自嘲喘息后,能振作起来的,也是你。

近年网络上流行起了一种新兴文化,与“心灵鸡汤”这种庸俗主流文化截然不同,人们称之为“丧文化”。主要用来表达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感到迷茫、难过、绝望的一种情绪。代表性的产物和表情包有丧茶、悲伤蛙、马男Bojack等。

| 丧文化?这是什么?

准确来说,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香港就有过类似的颓废文化,不过当时是叫做“Hea”,据说源自源自英文的hang around,意指“游荡”。在国外《马男Bojack》和悲伤蛙表情也是类似的代表性文化。

▼ 继暴走漫画之后,悲伤蛙也被中国互联网文化吸收和发扬:

而它在国内流行开来,则是因为一张图:花衬衫,无神的眼神,瘫在沙发上,俗称“葛优瘫”。因为这张图,衍生出一系列的表情图,XX瘫这个说法火了起来,其后一系列的“咸鱼”表情包,“丧文化”文字表情图,“丧茶”也迅速的传播了开来。

▼ 时隔20多年,葛优大爷终于踏入表情包界:

▼ “葛优瘫”流行的背后,是国内都市人群对高压力快节奏生活的一种向往:

“丧文化”表面看来,传递的大多都是“扎心”的负能量,它在不断地夸大现实的残酷,直接说出人们最不愿面对的现实,整体散发出一种绝望的气息。它告诉你“有些人喜欢说自己是外貌协会的,结果自己的外貌却进不了协会”、说出“如果广告消失了,那信箱除了账单就不会有其他东西了”此类“扎心”负能量现实。

国内流传更久的屌丝文化其实也是和丧文化同类型的文化,用“屌丝”两字来形容自己,在他人对你进行批判前对自己进行自嘲,消解正统文化对你带来的各方面压迫和谴责。就像在说:“我已经承认自己是个屌丝了,你还要怎么批判我?”这是屌丝文化的表现,同样也体现于“丧文化”之中。

而结合“丧文化”和“屌丝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来看,这些文化带来的意义并不像是表面上所表达出的夸大传递负能量,自我排遣与解压。国外和中国国内这类文化起源都有着共通点:固化的阶级属性差距,年轻一代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当人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难以得到社会认同,阶层难以提升时,为了表现出他们对完美的主流文化的反抗以及对自身负能量的释放。各式各样的文化产生了。其中就有“毒鸡汤”、“屌丝文化”,以及“丧文化”。总结而言,丧文化最根本的核心就是对不公平的阶层和难以贴近现实的正统文化的宣泄,而它不敢也不能用实际的具有直面性的行为来反抗,只能通过对嘲讽的形式来寻找缝隙宣泄不满。

| 游戏中的丧文化

和现实的“丧文化”不同,如果说现实的“丧文化”是表现和描述自身的自嘲状态,游戏的“丧文化”则除了表现和描述自嘲状态外,还可以把想要表达的丧文化内容以游戏为载体表现出来,往往里面还夹杂着一些毒鸡汤和正能量。

周星驰在《少林足球》里有一句台词:“做人如果没有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分别。”这应该是让咸鱼一词变得广为人知的开端,而咸鱼出现具体的形象和热门的咸鱼表情文化则是源于一款游戏--《舰队collection》。《舰队collection》此前的某次冬季活动中,玩家如果全部以最高难度甲级难度通过,会获得一个甲级勋章,玩家们把它称之为甲鱼勋章。而用丙级难度,也就是最低的休闲难度通关,这类玩家就被称之为咸(闲)鱼,比喻为没有追求的手残杂鱼玩家。

▼ 认清自己与大佬和土豪的差距,安心做一条咸鱼:

这种咸鱼比喻在《舰队collection》玩家群体中并不具有侮辱性,因为发现全部以最高难度甲级通关的难度相当高后,许多玩家觉得付出与回报并不成正比,就用他们自己此前定义的“咸鱼”来自嘲自己的天真顺便自娱自乐,也间接的表明了对活动甲级通关难度的小小抗议。这就是“丧文化”的典型表现。

而在另一个独立游戏《没有人知道的大冒险》里,“丧文化”的载体作用则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款游戏属于轻度的解谜+剧情游戏,讲述了一个大学生、一个程序员、一个文艺青年还有一个游戏开发者的故事。这4个人都有着各自的烦恼,他们在故事里和虚无缥缈的命运做着斗争,为了心中的“虚幻”的梦想努力,但其生活状态并没有因为努力而改变。游戏里多次出现了推石头的画面,一个小人努力地把一块大石头往陡峭的山坡上推,但每当要到顶端时,石头就滚落了下来,显得绝望与无力。

▼ 在Steam平台能拿到特别好评,不是光靠销量就行的:

玩家对它的评测:

“这是一款带有自传风格的游戏,但每个玩家都能从中找出自己的影子。

依然念念不忘的理想早已化作随风远去的梦。

认清自己却又无能为力,想必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吧。”

“作者嘲讽了多种无奈而又无法改变的生活方式,包括进行了自嘲。具有良好的观赏性,互动性差,游戏时长1小时左右,可当做一次观影。作者并没有给出对这些生活方式做改变解决方案,可能是想让大家自己思考。”

“笑着笑着就笑不出来了,大概是在游戏里看到了自己吧……”

它通过讲述现实中典型小人物的生活状态,来影射不同阶层人们的无奈。通过游戏,开发者把现实中的一个个人们不愿意面对的现实摊开摆在面前,扎扎实实的通过讽刺现实给玩许多玩家喂了一碗毒鸡汤。通关这款游戏只需要花费1个小时,不长的时间,却讲了许多故事,也蕴含着大量的“丧”,大学生明知故犯的怠惰与浪费,程序员与现实不匹配的野心和自我认知的怀才不遇,觉得自己不被外界所理解而辞职孤注一掷穷游的文艺青年,为了生存割舍自己的创意服从“抄袭借鉴”市场的游戏开发者。故事中被夸大的残酷现实,与人们在生活中的逃避和种种缺点,让整个游戏看起来满满负能量。

但在这个看起来满满负能量毒鸡汤的游戏最后,开发者却给玩家留下了一把伞,这把伞其实才是游戏的精髓,它寓意着传递和希望,就如同“丧文化”表面传达着负能量,实则是人们通过自嘲来进行自我防御的手段。游戏中的人物往往在“丧”的同时,也明了生活还将继续,他们仍旧努力地生活着。而“丧文化”在夸大残酷现实的同时,也为人们争取到了自嘲后的一丝喘息空间,让他们能有力气在“丧”之后继续生活下去。不是说“丧文化”就一定是是好的,但在这个浮躁的快节奏社会生活中,如果连自嘲般解压的“丧”也不允许了,那能让人喘息的空间,就真的更少了。

最后,就如同《没有人知道的大冒险》中作者最后留下的一段话:

离开书店的时候,我留下了一把伞

希望拎着它回家的人,是你。

那么,希望在经历“丧文化”的自嘲喘息后,能振作起来的,也是你。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