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收获:如何让下属感到安全感,帮助团队快速成长
第二个收获:如何跟你的联合创始人/合伙人拥有健康的合作关系
“当我还在美国财政部工作的时候,无时无刻都是西装笔挺,即使在外用餐也是一样。但经由一个契机,我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有一天我从纽约飞到旧金山,谷歌当时的CEO,艾立克·史密特开车来接我到一家餐厅与Yahoo创始人/CEO的杨致远一起吃饭。在饭桌上我看到穿着牛仔裤的两个人,随心所欲地吃着自己的餐点,也不时明目张胆地“偷吃”对方的食物,探讨着改变世界的疯狂点子,以及一家伟大企业的使命。”
“如果你在我毕业的那一天問我,我未来会不会在民营企业工作,我会觉得你在侮辱我。因为我在校期间就在世界银行(World Bank)工作,负责改善在印度的麻风病、艾滋病与盲人计划。但当我遇到艾立克·史密特与杨致远后发现,原来民营企业也可以是“使命”驱动的组织,所以在2001年,我加入了谷歌“。
雪柔·桑德伯格是硅谷世上最知名的商务增长骇客。当她加入谷歌时,她的团队只有4个人,但当她在2008年离开的时候,团队增长到4000人,创造了谷歌整体三分之二的收入。同样,当她加入脸书时,脸书虽然已经有上亿的用户,但依然属于赤字经营。当雪柔·桑德伯格加入一年后的2009,脸书首次达到了支出平衡。而对于今天脸书的地位与表现,雪柔·桑德伯格的功劳不可或缺。
Paypall的元COO与LinkedIn的创始人,Reid Hoffman也提及“硅谷的投资人常常会对快速成长的创业公司说:我们需要帮你找到属于你的雪柔·桑德伯格”。
毕业于哈佛商学院、在麦肯锡与美国财政部工作的雪柔·桑德伯格的基因並不属于创业公司,就从她在TED Talk上分享时的穿着与论调,也感觉不到任何的“极客 (geekiness),但她自身的智商与情商,以及对不同环境的适应速度,使得她很快地就融入谷歌这种”我不需要领导”的文化里,也就是给予员工充分授权的创业科技公司里。
当雪柔·桑德伯格部门的员工仅有4位,她参与每一位新进员工候选人的面试。但当团队成长到百位时,雪柔认为这个方式不可行,更何况她们要快速增长,所以在开会的时候雪柔告诉直属团队“我不能参与每一个候选人的面试,还是请负责人来主导吧”。虽然雪柔“放权”了,但她心里还是抱着认为员工告诉她“哎呀~不行啦~一定要雪柔来参与,我们需要你的经验与慧眼,才会做的更好”等等称赞,但员工的反应则是“鼓掌喝彩”,仿佛在庆祝雪柔不再干涉此事一样。
这时的雪柔其实是有点小失望,但她同时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她部门整体早已认为雪柔不应该参与每一个面试,需要放权,但却没有告诉她。这件事情发生之后,雪柔就更加专注于建立开放且有安全感的环境,可以让下属指出她的问题与组织内的问题。领导者需要学会如何拥抱”实话“,尤其是当”领导自己“就是问题的时候,否则组织无法健康地快速成长。这就是A级管理者与A+级管理者的差异。A级管理者会自己发现问题,但A+级管理者则是让员工发现问题,而且乐意跟管理者分享。
当组织在快速成长时,人才雇用的速度也必须要跟上,但又不能因此而影响公司整体的文化,所以雪柔的部门开始尝试”临时工转正“的计划。先以临时工身份进入团队,花费1~2个月内评估能力,如果符合就转正。这大幅加速了公司雇佣人才的速度,但有时候则需要放慢脚步,例如雪柔加入脸书之前,马克花费了数个月的时间评估与说服这位大他15岁的资深高管,未来脸书的COO。雪柔回忆到:
当时脸书已经是业界的大明星,我自己也在用脸书。自从我们在一个朋友的圣诞节派对上认识之后,很快地我就被马克给吸引。我相信脸书的使命,但我更加信任马克。他拥有强大的能量、热情与庞大的愿景。他说“所有事物都会变成社交”,在2008年没有人这么想,但今日的确如此。
我们聊了各式各样的事情,包含脸书的潜力与未来。但马克是个夜猫子,所以当天到我家的时候都8点了,我必须在11点左右就把他踢出去(因为小孩与家人),我们每周花费6小时的时间见面,为了毫无止境的探讨。其实,马克很早就决定了要一起做事,我也很早就这么想,但彼此都没有说出口(笑),不过我们所花的时间都不是白费的。
马克与我试着协同一些未来发展的细节,但我丈夫Dave给了我全世界最棒的建议“不要花费时间尝试想出那些事情的答案,因为你永远做不到。就算有一天你想到了,”问题“也已经变了。所以你要从Mark那里得到的,应该是”过程上的同意“。同意你在处理事务上的”How (如何)“。因此我跟马克同意,每周一的第一个会议与周五的最后一个会议,给予彼此直接且诚实的反馈。直到今天,我们这么做已持续了9年的时间。
身为COO的雪柔跟CEO马克之间的约定并非具体数字或业绩的约定,而是对于“要怎么做”的同意以及每周两次的反馈与建议。如果他们给予了彼此具体”数字“作为约定,那或许他们早已”失约“,也将因为这个硬性规定而放慢了公司成长的脚步。创业公司最大的挑战与机遇莫非就是”不确定性“,为了与这不确定性“共舞”,团队必须要专注于两件事情。
带有尊重的“不认同” &迅速的反馈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适应快速变化的能力(Resiliance)”,但如果要让组织拥有这样的“适应力”,唯一的方法就是从失败中学习,你不能掩饰它,你得欣然接受它,所以你需要取得“真实的反馈”。为了让员工这么做,你本身需要反馈保持开放的态度,你甚至需要“要求”他人对你的反馈。当我们看到彼此有提升空间时,就需要诚实地告诉彼此,了解问题所在,並为了改善而努力。
组织需要做到欣然接受地公开接受失败,分析与探讨为什么失败,以及我们能从中可以学习到什么。“从失败中学习”的企业文化就是创造“适应快速变化的能力”的核心。反之,把问题藏在地下的组织,不会拥有这样的能力,因为他们把自己“蒙在鼓里”,而放弃了学习的机会。
在组织里没有人懂所有事情、也没有人是万能的,唯有带有尊重的“不认同”並给予彼此迅速的真实反馈,才是在变化快速的环境中持续成长的要点。
后记:
国内的企业文化依然倾向鼓励员工“为领导服务”而不是企业的成长,组织与个人对于“失败”的容忍度也相当的低,在创业公司也是如此。用传统思维的管理/领导方式来带领一家快速变化的创业公司,短期可以有所收获,但往往在中长期会遇到瓶颈。因为早期可以靠公司核心成员来支撑业绩,但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张,拖累企业成长的不是员工的能力,而是“为领导服务”的文化。
国内外的文化基因不同,所以并非雪柔·桑德伯格所说的一切都适用于中国的环境,但撇开文化差异不谈,也不考虑做不做得到,我们可以自问看看,我们更想要哪一个?
”为领导服务“的企业文化 vs ”为了共同理念努力“的文化
勾心斗角的企业 vs 诚实对待彼此的环境
”我看到你正要踩进一个坑但我不告诉你“的员工 vs ”嘿!小心那边有个坑!”的下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