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珊
刚刚结束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根据诗人余秀华个人经历改编的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入围主竞赛单元并首映,获得了业内关注和行业热议。
实际上,早在进军上海电影节之前,《摇摇晃晃的人间》已在被称为纪录片界“奥斯卡奖”的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摘得了长片竞赛评委会特别奖。在这个电影节上拿下重要奖项的还有另一部中国纪录片,斩获IDFA新人单元评委会大奖的《塑料王国》。
此前,国产纪录片不但在国内票房惨淡,到了国际电影节上一般也是“打酱油”。近两年,先是《我们诞生在中国》斩获了6000多万的高票房,又有《摇摇晃晃的人间》等电影接连斩获国际大奖。这是否意味着,沉寂多年的国产纪录片再度迎来了黄金时代呢?
票房冲高海外夺奖 国产纪录片将回春?
所谓纪录片,指的是以真实生活为题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纪录片导演顾兹曼的这句名言,曾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长期以来,纪录片一直是小众的代名词。尽管国产纪录片领域曾诞生过《故宫》、《敦煌》等历史题材的鸿篇巨制,也曾诞生过社会题材的《幼儿园》、《小人国》,以及描写人物见长的《梅兰芳》、《船工》等纪录片。但与其他类型的影视作品相比,纪录片的影响力明显不足,纪录电影在院线频频遇冷,电视纪录片也很难斩获高收视率。
直到《舌尖上的中国》成为荧屏爆款,国产纪录片才真正走进了大众视野。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登上电视荧屏,很快凭借极具中国特色的美食故事,赢得了观众的喜爱。2016年2月,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网上意外走红,在一家网站的点击量接近200万,弹幕数超过6万条,成为了当时的热点话题。
当这两部“爆款”分别改编成电影上映后,却没能收获预期的票房。2016年上映的《舌尖上的新年》,票房还不到200万。同样在去年上映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票房仅为645万。和《我在故宫修文物》同一天上映的《生门》,票房甚至只有100多万。
这些纪录片没有火到大银幕,并不代表国产纪录片完全没有票房潜力。去年暑期档,陆川执导,周迅配音的《我们诞生在中国》就获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赢。有别于其他国产纪录片,这部电影走的是“萌宠路线”,更受年轻观众的欢迎。最终,《我们诞生在中国》在内地揽下了6657万票房,豆瓣评分高达8.0分。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国产纪录片走出国门,斩获了各类国际奖项。去年,《贡秋卓玛》斩获了希腊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耶拉派特拉奖观众奖等6项国际大奖。《摇摇晃晃的人间》和《塑料王国》的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获得大奖。今年4月,在休斯敦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上,《与自然共生》荣获评委会最高雷米大奖,《新疆味道》、《流动的盛宴》和《原色——寻访东方毕加索》则获得休斯敦国际电影节文化类纪录片金奖和白金奖。
从荧屏爆款《舌尖上的中国》到刷新票房纪录的《我们诞生在中国》,再到海外夺奖的《摇摇晃晃的人间》等片……近五年被视为国产纪录片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2016年中国纪录片行业年度总收入超过52亿元,较上一年增长6亿元。
国产纪录片曾有过黄金时代
别看现在不受宠,国产纪录片也曾有过“黄金时代”。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国产纪录片一度进入发展巅峰期,也一度跌落谷底,险些被其他影视艺术形态所淹没。
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产纪录片步入了以纪实主义为主的黄金期,各类题材影片蜂拥而至。风光文化片《话说长江》、《泰山》,历史纪录片《莫忘八 二九》,人物纪录片《雕刻家刘焕章》都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望长城》开启了中国纪录片创造的新阶段。这部纪录片第一次真正让节目主持人走进生活现场,第一次让纪录片有了故事和戏剧性,也第一次使纪录片实现了声画合一,形成了中国纪录片的写实风格。1990年问世的《流浪北京》,则标志着国产独立纪录片的诞生,为国产纪录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国产纪录片的“巅峰期”,电视纪录片栏目在各大电视台遍地开花,比如上海电视台的《纪录片编辑室》,贵州电视台的《人与社会》等。除了《望长城》,这一阶段也出现了《沙与海》、《最后的山神》等代表作。
好景不长,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各电视台纪录片栏目的收视率明显下滑,纪录片的创作也逐渐退潮。汹涌而至的电视剧,卷走了观众的热情,纪录片只得退到深夜档。
直到2010年,国家颁布的《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打破了这一僵局。政策支持之下,纪录片记载和讲述中国故事的案例呈上升态势。2011年1月,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成为了纪录片的重要播放平台。2013年,纪录频道发起成立了中国纪录片联盟,打通了制作与播出两大关键环节,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纪录片产业化发展。
尽管如此,国产纪录片仍然很难摆脱“小众”的困境。步入21世纪后,纪录片的播放再也无法掀起万人空巷般的收视狂潮。虽有《舌尖上的中国》一炮而红,多数纪录片仍是默默无闻。虽有《我们诞生在中国》打破票房纪录,多数纪录电影票房仍处在百万级别。与每年百亿级的电影票房和电视节目网播量相比,国产纪录片距离理想市场的差距显而易见。
谁扼住了国产纪录片的咽喉?
尽管近几年国内涌现出了不少爆款纪录片,国产纪录片整体上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制约着自身的发展。文创资讯认为,制约国产纪录片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
1、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
国产主流纪录片生存艰难的重要原因,在于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一直以来,广告是电视台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纪录片的产业支柱。然而,广告的增长是有限的。由于国产纪录片没有找到可行的盈利模式,严重阻碍了产业链的形成。
据了解,纪录片的国际主流盈利模式是靠节目版权的出售和利用完全自有的版权,与电视有线商或者是一些国际机构开设一些新的纪录片频道。在健康的纪录片行业,广告收入只占50%左右,剩下的要靠纪录片的版权、音像等衍生品以及与网络的联合互补等来盈利。在中国,对纪录片衍生品的开发却明显不足。
2、缺乏市场观念
一般来说,完整的纪录片产业链应包括三大环节:制作环节、播出环节以及营销环节。相对于国内影视产业链来说,国产纪录片在三大环节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尤其是缺乏第三个环节——营销环节。
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营销的意义不言自明。然而,我国大多数的纪录片都由政府投资,不需要考虑经济回报,自然也就不重视营销。还有一些纪录片不重营销,是因为创作者只顾个人的艺术表达,忽视了市场和受众的需求,甚至以“商业化”为耻。
政府投资的纪录片不重视营销,创作者也缺乏市场观念。这导致国产纪录片的受众越发狭窄,很难做大做强。有业内人士表示,我国绝大多数纪录片的命运,是播出一遍就封存在资料库里。市场观念的缺乏,使得我国的纪录片虽然频频得奖,却总是“叫好不叫座”。如果不是《舌尖上的中国》一炮而红,可能很多观众根本没有认真看过一部国产纪录片。
3、难以给投资者带来高回报
此前,国产纪录片的交易价格低得可怜。2011年以前,国内纪录片的一般成本为每分钟5000元,多的8000元,而电视台播映权的交易价格每分钟最高为100元,一般的仅为50元。这样低的交易价格,连收回成本都非常困难。
近几年,尽管《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爆款,能在上海电视节上卖出每分钟1万元的“天价”。但如“舌尖”般取得商业成功的纪录片,在国内市场上寥寥无几。大部分纪录片即使登上了电视荧屏,仍然处于无人闻问的状态。
即使登陆院线,纪录片同样难以取得亮眼的票房佳绩,大部分都在百万级别徘徊。去年创下票房纪录的《我们诞生在中国》,票房为6000多万。要知道,在这部电影前一天上映的商业片《使徒行者》,票房超过了6亿元。
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纪录片的投资主体仍然集中于电视台的电视制作部门。然而,政府的财力毕竟有限,纪录片的生产单靠政府投资,无疑是难以为继的。对于逐利的民间资本来说,国产纪录片难以盈利,谁会“赔本赚吆喝”呢?
4、国产纪录片制作上存在不足
除了市场环境的变化,国产纪录片陷入低潮,也和制作上的不足息息相关。前些年,国产纪录片一直存在着题材过于狭窄,视野不够开阔,过分追逐猎奇题材的问题。为了参与国际奖项的评奖,大量纪录片以盲流、妓女、吸毒、艾滋病为主题,反映中国的社会历史变迁以及普通人生活的纪录片变得十分稀少。
除了题材的问题,国产纪录片还存在片面追求“技术流”的问题。很多国产纪录片创作者,片面追求视觉效果和精美解说词,反而缺失了纪录片应有的人文底蕴和理想思考。即使在《舌尖上的中国》、《大国崛起》等颇具影响力的纪录片中,也存在着片面追求“技术流”的问题。
国产纪录片该如何摆脱小众困境?
国产纪录片想要摆脱“小众化”的困境,关键还是要提高自身的品质。但在制作的层面之外,中国的纪录片市场也需要进行产业化的构建与完善。文创资讯认为,如果国产纪录片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革新”试验,有望进一步赢得大众的青睐。
1、注重题材的选择
题材的选择,是决定纪录片成败的关键。纪录片的导演不只是一个跟踪记录者,也应该是一个时代的观察者和社会问题敏锐的发现者。跳出宏大叙事,反映百姓生活和百姓心声的纪录片,更容易赢得观众的青睐。
正如《舌尖上的中国》,并没有大而空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把视角对准了普通百姓,以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使纪录片变得非常“接地气”,很容易获得观众的共鸣。
2、以市场化的眼光制作纪录片
纪录片之所以变得越来越小众,缺乏市场观念是重要原因。无论是前期的选题策划,中期的拍摄制作,还是后期的营销宣传,都要考虑到受众的需求。
比如,打破票房纪录的《我们诞生在中国》,成为网络爆款的《我在故宫修文物》,都比较符合年轻观众的审美趣味。《我在故宫修文物》虽是传统文化题材,却抛弃了“资料控”的姿态,展现了几个文物修复师各种日常生活的小插曲。很多人眼中很神秘的修复师,在纪录片中有着无异于芸芸众人的平和亲近,时不时还要卖个萌,很容易引发年轻观众的兴趣。
《我们诞生在中国》除了用“萌宠”吸引人之外,明星效应也为影片的票房增色不少。这部电影邀请了周迅担任“画外音”。周迅的配音不但为电影增色,也提高了电影的知名度。对于国产纪录片来说,适度利用这种明星效应,也可以为纪录片增加票房和关注度。
3、加大衍生品开发力度
目前来看,中国纪录片的产业的营销环节上,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衍生品少。要想让国产纪录片的产业链逐步完整,增加盈利方式,就必须加大衍生品的开发力度。据了解,英国《BBC EARTH》纪录片销售占据总收入的20%左右,其他收益则完全由纪录片衍生品的销售构成。
《舌尖上的中国2》就是一个通过衍生品盈利的成功案例。《舌尖2》的招商中,天猫商城旗下的天猫食品,成为了《舌尖2》的独家合作平台。《舌尖2》首播以来,天猫食品同步上线了100多款食材。节目播出十多天的时间,四川腊肉累计卖出了1万份,西藏林芝地区的蜂蜜被卖出3400瓶,大米卖了1.2万斤,可见衍生品受欢迎程度之高。
4、善用互联网进行宣传
在电视时代,纪录片常常陷入曲高和寡的窘境。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纪录片行业开辟了新的市场平台。善用互联网进行宣传和造势,可以提高纪录片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为纪录片的商业成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早在2010年,崔永元团队制作的《我的抗战》就曾因互联网的播出而受益。当时,崔永元辗转在全国各大电视台寻找买家,却都遭到了拒绝。转而在搜狐视频播出后,一个月就收获了千万点击率,这才登上了85家电视台。在网络上爆红,继而制作成大电影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同样也是“沾了互联网的光”。
近几年,随着爆款纪录片的涌现,国产纪录片在国内有了更高的关注度,在海外也频频夺得国际奖项。但总体来看,中国的纪录片行业依然存在不少问题,虽然高端的纪录片已经达到国际标准,多数纪录片的水准仍然有待提高。
作为纪录社会变迁,审视中国现实生活的一个窗口,中国纪录片的独特价值不容小觑,也不该被观众所忽视。但想要赢得观众,纪录片创作者不该固步自封在自己的艺术天地里,而是应该走出去,深入基层,贴近生活,讲述能够引发观众共鸣的故事。如果一部纪录片有了好故事和高质量,表达方式也“接地气”,不愁没有观众欣赏。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文创资讯(http://news.vsochina.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