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幅“错误”的画,我却对它不能忘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幅“错误”的画,我却对它不能忘怀

这幅画深深地吸引着约翰伯格,他产生了各种困惑:为什么这幅画看起来这么真实?或者是什么让这幅画如此具有真实感?席克.阿梅特是怎么画出他所想要的效果?

1

最近的手边书是约翰伯格的《看》,书中有一个篇章讲的是作者对一幅画的疑惑、不解,乃至久久不能忘怀的心情。约翰伯格说,以学术观点而言,这幅画的每一个点都是“错误”的,它的逻辑语言与别的画作互相抵触。然而,如此不合理、不协调的画作,却并没有给人失真的感受,反而充满着强烈的真实感。这到底是何方神画?

《森林里的伐木工人》(Woodcutter in the Forest), 作者席克.阿梅特.帕莎(Seker Ahmet Pasa)

尺寸:138cm,宽177cm.

这幅让人倍感神秘的画作,于上个世纪末在伊斯坦布尔完成。创作者是席克.阿梅特.帕莎(Seker Ahmet Pasa,1841-1907),曾在巴黎待过一段时间,受到库尔贝及巴比松画派很大的影响,返回土耳其后,他将这种欧洲的视觉观点带进土耳其的艺术。这幅画名为《森林里的伐木工人》(Woodcutter in the Forest).

以下节选约翰伯格在《看》这本书中对这幅画作的思考和分析,感兴趣的朋友可自行前往拜读原文。

奇怪的错觉?

这幅画的颜色、笔触及色调很容易让人想起卢梭、库尔贝及迪亚兹的画。一眼就可以看出这像是一幅欧洲前印象派时期的风景画,是描绘森林的一幅画。但是画里的重心阻碍你这样想,画家构图的安排很具独特性。这幅画并不符合透视的原理,画中伐木工人和他的骡子以及右上方遥远的森林一角之间的关系非常奇怪而微妙。你看到远远的一角,但是同时位于远处的第三棵树(山毛榉)看起来又似乎比画中任何景物都要接近观赏者。换句话说,这个角落同时给人既遥远又邻近的感觉。

会动的树?

山毛榉树干(100至150码远)的尺寸和画中人物的大小成比例。山毛榉的树叶跟最近的几棵树的树叶大小都一致。照在山毛榉树干上的光线让人产生错觉以为树干往前移,而其他两棵较暗的树干都给人往后靠的感觉。最重要的是——因为通常每一幅让人信以为真的画作都有其自成一格的空间概念——这幅画中有一条对角线,从桥这边长着向后倾斜的草丛的一端延伸到森林的另一端。这条线的这一端和第三维空间是“重叠一致”的,但是却停在画作的平面上。这造成了模棱的空间效果。花点时间画个草图,你就可以看到山毛榉有点退向远处。

2

这幅画深深地吸引着约翰伯格,他产生了各种困惑:为什么这幅画看起来这么真实?或者是什么让这幅画如此具有真实感?席克.阿梅特是怎么画出他所想要的效果?在《看》这本书中,约翰伯格做了如下解读。

森林吸引人和令人害怕的地方就是,你看到自己在森林里是如此的渺小,总感觉你的四周都是封闭的。你朝着森林前进,同时你好像能从外面看到自己被森林吞噬。这幅画具有特别的说服力是因为画作忠实地表达了伐木工人的森林体验。

而席克是怎么画出他自己想要的效果的?在某个层面上,这个问题是无法解答的,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答案。但是可以猜想一下,他是怎样利用想象力来协调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觉观点。席克在讲述伐木工人的故事时,自己就像是伐木工人正对着森林。与同一时期都喜欢森林的库尔贝在作画和屠格涅夫在写作时不同,他们不可能用这种方法来创作,他们都会替森林“定位”,让森林跟外在的世界有所关联。换句话说,他们会把森林当做重要事物发生的一个“场景”——垂死的野鹿或者是幻想着爱情的猎人。

反之,席克却将森林本身当成事件发生的主体,森林的存在是如此的迫切,以至于他无法与之保持距离。依我之见,这就是促使两个传统分歧的原因:这幅森林画作是在这种分歧下的产物。

3

在解开这些疑惑后,约翰伯格依然没有释怀。

数月后,他回到欧洲,才开始明了原因。与他当时正在读的海德格尔《思想论集》中的“乡间道上有关思考的对话”有关。

这段引言摘录自1944年至1945年间,海德格尔50多岁时,这位哲学家寻找更具隐喻性质、更带有本土色彩的方式来表达基本哲学问题。要是海德格尔知道这幅土耳其作品的存在,想必他一定会有所共鸣。海德格尔出生在黑森林地区,他不断地用森林来作现实的象征。哲学的要务就是要找到伐木工人穿越森林的途径。一位19世纪曾在巴黎学画的土耳其画家与被认为是20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德国哲学家,两人之间产生了奇妙的巧合。

席克画的伐木工人和他的骡子真往前走,但是画作却将他们画成几乎是不动的。他们似乎一动也不动,画作上正在移动的是森林。森林是朝着跟伐木工人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也就是说,朝我们以及左边移动。契合了海德格尔说过,朝着人类接近,接触人类,扩展到人类身上永恒不变的事物。海德格尔的思想在这幅画的对照之下,变得更贴切而清楚。

一幅看似“不合逻辑的”、“错误的”画作,融入了画家的个人体验、独特观点和引发共鸣的思考。在一个世纪后,又默默地与一位哲学家的思想产生了交织。而擅长“观看”的约翰伯格,为我们道出了画作的秘密,更是打开了观看艺术、理解艺术的新角度,这也正是艺券网想要打开,想要传播的有趣事物。

约翰· 伯格(John Berger),1926年生于伦敦。英国艺术史家、小说家、公共知识分子、画家,被誉为西方左翼浪漫精神的真正传人。他敏锐的观察以及对影像的解读能力,充满了时代感的写作风格,让喜爱艺术、摄影和文学、社会学、文化理论的知识分子津津乐道。

陈丹青对约翰伯格《看》这本书的评语是:在我们可能涉及的有关观看的文献中,很难找到如此引人入胜的文字,这些文字有效化解了古典绘画被专业史论设置的高贵藩篱,也使照片摆脱过多的影像理论,还原为亲切的视觉读物。阅读伯格,会随时触动读者内心极为相似的诧异与经验,并使我们的同情心提升为良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幅“错误”的画,我却对它不能忘怀

这幅画深深地吸引着约翰伯格,他产生了各种困惑:为什么这幅画看起来这么真实?或者是什么让这幅画如此具有真实感?席克.阿梅特是怎么画出他所想要的效果?

1

最近的手边书是约翰伯格的《看》,书中有一个篇章讲的是作者对一幅画的疑惑、不解,乃至久久不能忘怀的心情。约翰伯格说,以学术观点而言,这幅画的每一个点都是“错误”的,它的逻辑语言与别的画作互相抵触。然而,如此不合理、不协调的画作,却并没有给人失真的感受,反而充满着强烈的真实感。这到底是何方神画?

《森林里的伐木工人》(Woodcutter in the Forest), 作者席克.阿梅特.帕莎(Seker Ahmet Pasa)

尺寸:138cm,宽177cm.

这幅让人倍感神秘的画作,于上个世纪末在伊斯坦布尔完成。创作者是席克.阿梅特.帕莎(Seker Ahmet Pasa,1841-1907),曾在巴黎待过一段时间,受到库尔贝及巴比松画派很大的影响,返回土耳其后,他将这种欧洲的视觉观点带进土耳其的艺术。这幅画名为《森林里的伐木工人》(Woodcutter in the Forest).

以下节选约翰伯格在《看》这本书中对这幅画作的思考和分析,感兴趣的朋友可自行前往拜读原文。

奇怪的错觉?

这幅画的颜色、笔触及色调很容易让人想起卢梭、库尔贝及迪亚兹的画。一眼就可以看出这像是一幅欧洲前印象派时期的风景画,是描绘森林的一幅画。但是画里的重心阻碍你这样想,画家构图的安排很具独特性。这幅画并不符合透视的原理,画中伐木工人和他的骡子以及右上方遥远的森林一角之间的关系非常奇怪而微妙。你看到远远的一角,但是同时位于远处的第三棵树(山毛榉)看起来又似乎比画中任何景物都要接近观赏者。换句话说,这个角落同时给人既遥远又邻近的感觉。

会动的树?

山毛榉树干(100至150码远)的尺寸和画中人物的大小成比例。山毛榉的树叶跟最近的几棵树的树叶大小都一致。照在山毛榉树干上的光线让人产生错觉以为树干往前移,而其他两棵较暗的树干都给人往后靠的感觉。最重要的是——因为通常每一幅让人信以为真的画作都有其自成一格的空间概念——这幅画中有一条对角线,从桥这边长着向后倾斜的草丛的一端延伸到森林的另一端。这条线的这一端和第三维空间是“重叠一致”的,但是却停在画作的平面上。这造成了模棱的空间效果。花点时间画个草图,你就可以看到山毛榉有点退向远处。

2

这幅画深深地吸引着约翰伯格,他产生了各种困惑:为什么这幅画看起来这么真实?或者是什么让这幅画如此具有真实感?席克.阿梅特是怎么画出他所想要的效果?在《看》这本书中,约翰伯格做了如下解读。

森林吸引人和令人害怕的地方就是,你看到自己在森林里是如此的渺小,总感觉你的四周都是封闭的。你朝着森林前进,同时你好像能从外面看到自己被森林吞噬。这幅画具有特别的说服力是因为画作忠实地表达了伐木工人的森林体验。

而席克是怎么画出他自己想要的效果的?在某个层面上,这个问题是无法解答的,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答案。但是可以猜想一下,他是怎样利用想象力来协调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觉观点。席克在讲述伐木工人的故事时,自己就像是伐木工人正对着森林。与同一时期都喜欢森林的库尔贝在作画和屠格涅夫在写作时不同,他们不可能用这种方法来创作,他们都会替森林“定位”,让森林跟外在的世界有所关联。换句话说,他们会把森林当做重要事物发生的一个“场景”——垂死的野鹿或者是幻想着爱情的猎人。

反之,席克却将森林本身当成事件发生的主体,森林的存在是如此的迫切,以至于他无法与之保持距离。依我之见,这就是促使两个传统分歧的原因:这幅森林画作是在这种分歧下的产物。

3

在解开这些疑惑后,约翰伯格依然没有释怀。

数月后,他回到欧洲,才开始明了原因。与他当时正在读的海德格尔《思想论集》中的“乡间道上有关思考的对话”有关。

这段引言摘录自1944年至1945年间,海德格尔50多岁时,这位哲学家寻找更具隐喻性质、更带有本土色彩的方式来表达基本哲学问题。要是海德格尔知道这幅土耳其作品的存在,想必他一定会有所共鸣。海德格尔出生在黑森林地区,他不断地用森林来作现实的象征。哲学的要务就是要找到伐木工人穿越森林的途径。一位19世纪曾在巴黎学画的土耳其画家与被认为是20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德国哲学家,两人之间产生了奇妙的巧合。

席克画的伐木工人和他的骡子真往前走,但是画作却将他们画成几乎是不动的。他们似乎一动也不动,画作上正在移动的是森林。森林是朝着跟伐木工人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也就是说,朝我们以及左边移动。契合了海德格尔说过,朝着人类接近,接触人类,扩展到人类身上永恒不变的事物。海德格尔的思想在这幅画的对照之下,变得更贴切而清楚。

一幅看似“不合逻辑的”、“错误的”画作,融入了画家的个人体验、独特观点和引发共鸣的思考。在一个世纪后,又默默地与一位哲学家的思想产生了交织。而擅长“观看”的约翰伯格,为我们道出了画作的秘密,更是打开了观看艺术、理解艺术的新角度,这也正是艺券网想要打开,想要传播的有趣事物。

约翰· 伯格(John Berger),1926年生于伦敦。英国艺术史家、小说家、公共知识分子、画家,被誉为西方左翼浪漫精神的真正传人。他敏锐的观察以及对影像的解读能力,充满了时代感的写作风格,让喜爱艺术、摄影和文学、社会学、文化理论的知识分子津津乐道。

陈丹青对约翰伯格《看》这本书的评语是:在我们可能涉及的有关观看的文献中,很难找到如此引人入胜的文字,这些文字有效化解了古典绘画被专业史论设置的高贵藩篱,也使照片摆脱过多的影像理论,还原为亲切的视觉读物。阅读伯格,会随时触动读者内心极为相似的诧异与经验,并使我们的同情心提升为良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