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方太家族究竟是“父终子及”,还是“父子同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方太家族究竟是“父终子及”,还是“父子同槽”?

方太创始人茅理翔创建的“三三制”传承模式,一度成为业界美谈,然而,事实却是,方太的交班,并非传承,而是父子的二次创业,并不能随便效仿。

茅理翔

谈到家族企业传承,方太总是作为一个成功的例子被频频提起,茅氏父子权力交接的过程甚至被写入哈佛MBA教程。

方太集团的名誉董事长茅理翔从“世界点火枪大王”,到创立高端厨电品牌“方太”,再到创办“家业长青学院”,凭借人生的三番创业,荣获胡润百富“2014年终生成就奖”殊荣。

而儿子茅忠群也是青出于蓝,奉行国学的他开创了现代儒家商业管理模式,带领方太成为高端厨电龙头。

自然而然,很多人认为,方太的传承是成功的——茅理翔的“三三制”传承模式一度成为业界美谈,而茅忠群也成功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是中国二代接班人中的佼佼者。

我发现,所有人都忽略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方太所谓的“交接”,并非传承,而是父子的二次创业。

家业危难,父子同台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点火枪大王”茅理翔陷入企业的价格危机,竞争的众企业争相把点火枪的价格拉低。他自知企业想要长足,只能转型,但当时的他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茅忠群

眼看家族陷入困境,刚刚硕士毕业的儿子茅忠群选择了与父亲合作创立方太,于是有了大家熟知的“三三制”:

第一个三年,茅理翔主掌公司,把技术难题交给了儿子,茅忠群带领技术人员克服技术困难,研发了有市场冲击力的新产品,完成了企业的产业转型;

第二个三年,茅忠群一边改革营销制度,一边坚持自己的品牌策略,这两点都遭到了销售员的抗议,茅理翔亲自出面调解,后来的市场效应也最终证明了茅忠群的战略正确,在企业内完成了营销转型;

第三个三年,茅忠群引进大批人才和先进的管理制度,欲实现企业的去家族化,这次遭到了家庭内部的抗议,父亲顶着老母亲和家里人的压力,坚守了儿子的策略,最终完成了企业的管理转型。

历时九年,方太在磨难中逐步完成了家族企业的交接。

纵观方太的九年“接班”历程,一气呵成,我认为,虽其名为接班,实而并非传承。看上去,是茅理翔把企业成功地交到了儿子茅忠群手上,但实际上,茅忠群一直在为方太掌舵,只是这一事实被父亲的光环所遮掩了。

带三年也好,帮三年也好,茅氏父子之间更多的是相互配合而非师生或父子关系。

有媒体说,茅理翔是“求”二代接班,可是他们没有看到茅忠群纵使可以独立地选择自己的事业,但在家族的二次创业中,他既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也发扬了家业,对家族和企业来说,这何尝不是一次共赢?

传承无形,价值为衡

茅氏父子的创业历程艰辛而辉煌,把他们作为企业家父子关系的榜样固然没错,但是,要说它是传承的标杆恐怕颇有纰缪。因为如此联合创业,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传承概念。

茅氏父子

什么是传承?一波说对传承的解释在于三个方面:

一、企业控制权的转移,这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

二、企业品牌和文化的延续,这是企业发展的命脉;

三、 精神和价值观的传承,它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长度。

茅忠群在这三个方面都不能说是从父亲那里得到了继承:如果只谈控制权,茅忠群从一开始就担任着领导者的角色;如果谈品牌文化,方太的品牌也是茅忠群一手打造;如果谈企业精神,方太的儒学文化更是离不开茅忠群的影子。

而他们的被媒体津津乐道的传承“三三制”,咋一听上去有点像我提出的“杨氏532接班模型”。我在“杨氏532接班模型”中把接班分为不同的三个阶段:

一、初入期,此阶段接班人在企业的基层锻炼,深入了解企业文化,至少五年;

二、深入期,此阶段接班人开始负责单独的项目,提升能力,至少三年;

三、升华期,此阶段接班人开始协助CEO,慢慢对企业有全盘的了解,至少两年。

我认为,相比“杨氏532接班模型”,“三三制”更像是专门为方太而设的分阶段模型,它建立在方太父子的默契关系之上,并不能轻易效仿。如果把“三三制”作为传承的教科书,虽有参考价值,但恐怕对大多数家族企业来说只是华而不实。

跟三三制一样,方太的交接之路是独特的、非典型的接班过程。就像茅理翔自己所说,“实际上方太的传承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传承过程,是我和儿子共同创业的结果。”

奇怪的是,茅理翔明知方太是二次创业而非普通意义上的传承,但是他依然标榜他家为成功的传承案例,甚至去各地传道受业解惑,引得大家争相求学、效仿。

他的传道可能是无心之失——他只是想借此离开公司为儿子腾出空间施展其长,但是大家的趋之如骛则有些盲目了。

企业家似乎总想找到那条通向传承伊甸园的标准公式,但是他们又是否知道真正的传承到底该长什么样子的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方太家族究竟是“父终子及”,还是“父子同槽”?

方太创始人茅理翔创建的“三三制”传承模式,一度成为业界美谈,然而,事实却是,方太的交班,并非传承,而是父子的二次创业,并不能随便效仿。

茅理翔

谈到家族企业传承,方太总是作为一个成功的例子被频频提起,茅氏父子权力交接的过程甚至被写入哈佛MBA教程。

方太集团的名誉董事长茅理翔从“世界点火枪大王”,到创立高端厨电品牌“方太”,再到创办“家业长青学院”,凭借人生的三番创业,荣获胡润百富“2014年终生成就奖”殊荣。

而儿子茅忠群也是青出于蓝,奉行国学的他开创了现代儒家商业管理模式,带领方太成为高端厨电龙头。

自然而然,很多人认为,方太的传承是成功的——茅理翔的“三三制”传承模式一度成为业界美谈,而茅忠群也成功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是中国二代接班人中的佼佼者。

我发现,所有人都忽略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方太所谓的“交接”,并非传承,而是父子的二次创业。

家业危难,父子同台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点火枪大王”茅理翔陷入企业的价格危机,竞争的众企业争相把点火枪的价格拉低。他自知企业想要长足,只能转型,但当时的他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茅忠群

眼看家族陷入困境,刚刚硕士毕业的儿子茅忠群选择了与父亲合作创立方太,于是有了大家熟知的“三三制”:

第一个三年,茅理翔主掌公司,把技术难题交给了儿子,茅忠群带领技术人员克服技术困难,研发了有市场冲击力的新产品,完成了企业的产业转型;

第二个三年,茅忠群一边改革营销制度,一边坚持自己的品牌策略,这两点都遭到了销售员的抗议,茅理翔亲自出面调解,后来的市场效应也最终证明了茅忠群的战略正确,在企业内完成了营销转型;

第三个三年,茅忠群引进大批人才和先进的管理制度,欲实现企业的去家族化,这次遭到了家庭内部的抗议,父亲顶着老母亲和家里人的压力,坚守了儿子的策略,最终完成了企业的管理转型。

历时九年,方太在磨难中逐步完成了家族企业的交接。

纵观方太的九年“接班”历程,一气呵成,我认为,虽其名为接班,实而并非传承。看上去,是茅理翔把企业成功地交到了儿子茅忠群手上,但实际上,茅忠群一直在为方太掌舵,只是这一事实被父亲的光环所遮掩了。

带三年也好,帮三年也好,茅氏父子之间更多的是相互配合而非师生或父子关系。

有媒体说,茅理翔是“求”二代接班,可是他们没有看到茅忠群纵使可以独立地选择自己的事业,但在家族的二次创业中,他既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也发扬了家业,对家族和企业来说,这何尝不是一次共赢?

传承无形,价值为衡

茅氏父子的创业历程艰辛而辉煌,把他们作为企业家父子关系的榜样固然没错,但是,要说它是传承的标杆恐怕颇有纰缪。因为如此联合创业,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传承概念。

茅氏父子

什么是传承?一波说对传承的解释在于三个方面:

一、企业控制权的转移,这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

二、企业品牌和文化的延续,这是企业发展的命脉;

三、 精神和价值观的传承,它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长度。

茅忠群在这三个方面都不能说是从父亲那里得到了继承:如果只谈控制权,茅忠群从一开始就担任着领导者的角色;如果谈品牌文化,方太的品牌也是茅忠群一手打造;如果谈企业精神,方太的儒学文化更是离不开茅忠群的影子。

而他们的被媒体津津乐道的传承“三三制”,咋一听上去有点像我提出的“杨氏532接班模型”。我在“杨氏532接班模型”中把接班分为不同的三个阶段:

一、初入期,此阶段接班人在企业的基层锻炼,深入了解企业文化,至少五年;

二、深入期,此阶段接班人开始负责单独的项目,提升能力,至少三年;

三、升华期,此阶段接班人开始协助CEO,慢慢对企业有全盘的了解,至少两年。

我认为,相比“杨氏532接班模型”,“三三制”更像是专门为方太而设的分阶段模型,它建立在方太父子的默契关系之上,并不能轻易效仿。如果把“三三制”作为传承的教科书,虽有参考价值,但恐怕对大多数家族企业来说只是华而不实。

跟三三制一样,方太的交接之路是独特的、非典型的接班过程。就像茅理翔自己所说,“实际上方太的传承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传承过程,是我和儿子共同创业的结果。”

奇怪的是,茅理翔明知方太是二次创业而非普通意义上的传承,但是他依然标榜他家为成功的传承案例,甚至去各地传道受业解惑,引得大家争相求学、效仿。

他的传道可能是无心之失——他只是想借此离开公司为儿子腾出空间施展其长,但是大家的趋之如骛则有些盲目了。

企业家似乎总想找到那条通向传承伊甸园的标准公式,但是他们又是否知道真正的传承到底该长什么样子的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