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的报道中,我们探寻了《中国乐队》在主题和内容上的创新,今天,我们将继续揭秘《中国乐队》的明星、乐队、音乐风格等关键问题——
因为没有竞赛、比拼的环节,因此《中国乐队》推出的三位明星大咖:崔健、谭维维、陈伟伦是以乐队的“寻找人、推荐人”身份登场的。为何会选择这样三位年龄、出身、阅历各异的音乐人作为节目的核心“推荐人”,《中国乐队》的执行导演陈晓冬认为这三位音乐人分别代表了当下乐队发展最为关键的精神内核:理想、革新与坚守。
明星推荐人:理想、革新与坚守
崔健作为国内摇滚领域旗帜性的人物,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我们说到‘中国乐队’就无法跨越老崔这个符号,他作品中流露出的前瞻性、革命性和理想主义光芒,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一直能被人所看到。因此他一定会在这样一档节目中出现。”
谭维维在央视鸡年春晚上与华阴老腔合作的《华阴老腔一声吼》为电视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与华阴老腔这样的传统艺术形式进行融合创新,给很多乐队、音乐人打开了更广阔的思路,她很能代表中国音乐往前走的方向,代表年轻人的方向。在欧美音乐市场上,乐队一直占据着市场主流的分量,然而在国内则是以流行音乐为主,谭维维的存在可以代表这样的一个从认知到选秀,再到走向国际化的发展大趋势。
陈伟伦则代表专业的力量,他是国内Trip Hop(神游舞曲)曲风的忠实创造和传播者,他融入各国民族音乐和古典音乐要素,与全新演绎模式结合的个人风格,一直以来都是被业内广泛认可的,更重要的是陈伟伦的专业素养。《中国乐队》总导演陈韬认为,节目中需要一个专家级的人来把知识讲给大家听,毕竟音乐还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这也并不是一档完全娱乐化的节目。所以如果说崔健代表理想,谭维维代表着革新与转变,陈伟伦就代表着理论与根基。
对于节目中呈现的乐队是否会有风格专场的设置,陈晓冬坦承,节目并没有严格要求或者确定乐队的音乐风格,“只要是我们觉得有意思的都会加入到节目中,可能风格远远不止这些。”陈韬也有同感:“《中国乐队》包容性比较强,更像是一个音乐文化节目。而如果严格按照风格来划分乐队,把所有乐队都规定在框架里的话,专业性是有了,但观众可能就看不懂了。
想告诉所有人:乐队≠摇滚!
“在做节目规划时我们始终有个观念,那就是公众提到乐队就会想到摇滚,但我们就是想告诉观众,乐队不仅仅只是摇滚,而是一个非常大的音乐符号和音乐承载。”陈韬希望通过《中国乐队》,尽可能地对中国观众进行一次乐队文化的普及。
“在中国90%的电视观众认知里,一提到乐队就想到的是摇滚,然而摇滚只是乐队风格的一种类型而已。我们不希望这个节目的出现是呈现一种对立,而恰恰是要达成一种融合,我认为什么音乐形态都有的市场才是健康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想要做如此多的呈现。流行乐的范畴中,当乐队形态站上舞台是最有感召力的,虽然平常观众们在电视节目里也看到很多乐队,但我们往往没有把光芒给到他们。而音乐的完整与乐队密不可分,乐队成员之间的配合是非常奇妙的感受,那么多年一起摸爬滚打的默契度和迸发的火花,是我们想呈现给大众的。”
陈晓冬也坦承,《中国乐队》不会完全以摇滚乐为主,“摇滚乐的比例可能连一半都不到”。
除了破除公众对于“乐队等同于摇滚”的误解之外,陈韬和陈晓冬也希望通过节目打破传统意义上对乐队构成的误解。“大家总认为有了吉他、贝司、鼓这三大件、四大件就是乐队了。这其实也是相对狭隘的看法。在《中国乐队》里我们尝试引入当下流行的虚拟乐队等创新形式。其实本质也是想告诉大家——乐队是一种精神化的东西,而不是形式上的,是乐队化的音乐而非乐队化的形式。”
三年磨一剑,为乐队文化“铺路”
“我们和很多乐队沟通过,他们对这个节目的反应都十分积极和踊跃,并且很欣慰中国能够出现一档以乐队为中心的节目。乐手们都说,能登上这个舞台就算是对他们的一个认可与肯定。”
究竟为什么要在冲流量、砸明星的热潮中逆流而上,制作这样一档看似小众的“冷门”节目?陈韬回忆道,制作这个节目的想法早在2014年就诞生了。“从十几年前做音乐节开始,我就发现了音乐节这种形式很让人兴奋。但这些年来各地的音乐节越来越多,我们发现音乐节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消费方式,而非广泛而普遍的受众。在现场永远是那些玩音乐节的人在那里活跃着。经历了很多音乐节后,我们觉得乐队音乐很认真,他们的态度和思考都很深刻,但这么多好的乐队好的作品,到现在都还是只能在小众圈子里流传。这话说起来可能有点大,但我们当时真的是想能不能给他们一个平台,让更多的人接触到这样的音乐。”
从已经展示出的《中国乐队》节目形式来看,可以说是将音乐性、文化性、娱乐性进行了完整呈现。音乐性通过专业乐评人来呈现,文化是跨界嘉宾来代言,娱乐性则是担任表演嘉宾的明星大咖来呈现。
“让公众记住最好的你”
除了崔健、谭维维、陈伟伦作为专业的乐队推荐人参与到节目之中外,《中国乐队》还请到了著名音乐制作人、指南针乐队键盘手,王菲《催眠》的制作者郭亮担任音乐总监。“郭亮是一个做事比较稳的人,他也算是早期通过乐队出来的群体,对乐队会有很好的帮助,对乐队的改进、合理优化,添加和声、弦乐、混音质量等,找一个对乐队音乐比较了解的音乐总监,又有强大的音乐制作经验。他是非常合适的人选。”陈晓冬对于自己的团队充满自信。
相比起是普通音乐发烧友的执行总导演陈晓冬,《中国乐队》总导演陈韬可以说是“骨灰级“的乐队音乐玩家,他参与过陈琳《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的MV拍摄,自己也组过乐队,出过专辑,专辑的制作人正是郑钧。他的乐队还参加过2000年《黄色潜水艇》在中国的首发演出。回望以往,陈韬有感慨也有期盼:“那是我自己人生历程的一个部分。我对乐队的发展非常有兴趣,通过这样的出发点,我们不否认流行音乐是舶来品,但如何在当下的音乐中呈现中国人自己的东西,这是我们最为关注的,也是一直以来在思考的。”
如今提到乐队音乐,或者提到摇滚,大家还是会想到几十年前的那些风云人物,郑钧、魔岩三杰……而全新的具有代表性的乐队音乐作品却影响力十分有限,或者鲜为人知。有些音乐从业者表示这一现象代表了近年来华语乐坛乐队创作力的衰退,陈韬却认为,这个观点正是他们制作《中国乐队》的出发点。
“我有相似的感受,”陈韬有些激动地表示,“如今很多老牌乐手上音乐节还是拿老歌来唱,观众们也只认那些老歌。这其实不仅是国内的问题,国外也是如此。很多老牌乐队无法超越自己最黄金时代的作品,也很正常。就像我们的推荐人崔健,大多数人都会把目光锁定在他以前的《花房姑娘》、《一无所有》上,然而他最近的作品其实也非常优秀。在乐队最好的发展时光里,如果有一个合适的渠道去扩散影响力,那么公众就会记住这个最好的你,这也就是《中国乐队》想要做的事情。如果你觉得你处在自己创作的‘黄金年代’,那么我们希望能给你一个与你成色相配的舞台,让大家认识你、欣赏你。而当下互联网+电视的播出形式,给了新乐队一个最符合当下受众们欣赏习惯的方式,让乐队们不仅可以在音乐节上表演,更能在主流平台上进行呈现,这已经是难得的途径。我也希望能真正让人们认识到这些乐队音乐的可爱、可敬之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