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视频】用V社的纪录片做前菜,一起期待TI7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视频】用V社的纪录片做前菜,一起期待TI7吧

整个纪录片中最强烈的矛盾来源于对新加坡选手HyHy的描述,尽管前两位都有因为玩游戏和家人产生矛盾的经历,但是HyHy的家庭矛盾被以最直接的方式展现出来。

说到游戏大厂拍电影,V社在纪录片领域的造诣可不差暴雪之于CG动画。在TI7开始前,让我们看看V社是如何拍纪录片的吧。

V社手上的两张电竞头牌:Dota2和CSGO,都可以说是现在全世界职业化及专业化程度最高的电竞项目之一,虽然在造星模式创造周边价值上比起拳头和腾讯差了些,但V社还是很懂在比赛之外怎样戳玩家的心,比如这个纪录片套路,从Dota2首部官方纪录片《Free to play》到现在的真视界系列,因为其写实又励志且不中二的风格而被很多粉丝所喜爱,也被很多电竞业内人士所推崇。在TI7开始的同时,小编也将自己撸了很多遍纪录片的感想和大家分享,一起为接下来的比赛预热,也为中国队伍加油吧。

Free to play,选择永远无论对错

说到纪录片,大家想到的肯定是一些经典之作,比如《海洋》《海豚湾》,再或者大家都喜欢的《舌尖上的中国》(擦掉口水),题材千变万化,不变的是核心:真实。纪录片定义为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虽然这样说,但纪录片本身也没有一个完美的定义,有人认为纪录片应当去除一切表演的存在,完全反应真实的镜头,而有些人则认为纪录片应当是由真实来扮演。现今大量以人为主体的纪录片,普遍都是在以真实扮演来突出主题,在这一点方面,V社的标准作品应该是真视界系列,而相比之下,《Free to play》是V社长篇纪录片显得比较写实,但也最耐人寻味。

《Free to play》讲述的是Dota2首届国际邀请赛TI1时发生的故事,但影片上映却是在2014年3月,三年时间出一部纪录片,可见V社花的心思并不小。影片以三位职业选手为线索,讲述在电竞行业破冰的2011年,以梦想为之支撑的电竞选手们在TI1上的经历和职业选手的心路历程。为了推广Dota2,V社选择用一场奖金惊人的比赛来吸引大家的目光。TI1的到来与160万美金奖金池的消息,如今来看是电竞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但是2011年,这几乎是耸人听闻的传说,夸张到一开始没有多少人相信这是事实,因此一部分选手半信半疑的来到德国科隆游戏展,希望用这场比赛来向家人证明自己的坚持。

而纪录片的三位主角正是抱着这样的目的前来,或许你猜中了开头也知道了结尾,但还是想知道V社的大大们怎样讲这个故事。

影片采用倒叙和插叙,以第一人称来讲述。三位主人公分别是Dendi,HYHY和Fear,以并进的方式,展示三个人的生活和赛场故事。

中间那个跳的很欢的小孩就是Dendi

影片中注重讲述了西方社会家庭中长大的Dendi和Fear的童年,讲述了两个性格迥异的孩子生长环境。两个人的家庭都不算富裕,不过相比之下,Dendi性格十分活泼,且爱好广泛,十分聪明,音乐舞蹈样样都会,尽管早年父亲病逝,且生活艰苦,但并不能改变他乐天派的性格。而比赛中的Dendi就是那种及其精于搞事的选手,有着强烈的求胜欲和不惜一切的耐心。小编私下里认为,这种性格的人通常在队伍中是团宠,是上天垂青的幸运儿,而Dendi确实如此。

尽管对Dendi寄予很高的希望,且对于打游戏的职业生涯不认同,但是Dendi的母亲仍然支持Dendi的选择。片中多次采访Dendi的母亲和兄弟姐妹,观众不难体会到,尽管没有父亲在身边,但是Dendi确实生活在一个充满家人宠溺和关爱的,让人颇为羡慕的环境中,这或许是造就Dendi性格的原因吧。

相比之下,Fear与大家现在所认识的北美Dota教父却有些差距。Fear的父亲在他年幼时抛弃了妻子和孩子离去,母亲不得不边工作边带孩子,为了能够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环境,举家搬迁到自己工作的地方去生活。Fear相比Dendi要成熟一些,但是在某些方面却很固执,在放弃学业坚持走上职业选手生涯后,一度被母亲赶出了家门。

一个人生活时Fear所使用的从朋友那里得到的显示器

这些遭遇并没有让Fear放弃梦想,因此在TI1到来时,Fear也毅然踏上了寻梦之路。

或许是找到了自己圈子,在属于Fear的Dota圈里,他一直扮演着大哥的角色,时常替别人分忧,也时常提拔和帮助伙伴,也因此被很多选手和粉丝所喜爱,因此被很多人称作“Fear爸爸”。或许是坚持和固执,Fear始终保持着自己对于TI冠军的强烈渴望,幸运的是这种坚持多年后得以实现,而北美Dota也走出了处于欧洲与中国竞争夹缝中求存的尴尬地位,迎来了自己的不朽盾。

面对家人指责,选择低头沉默的HyHy

整个纪录片中最强烈的矛盾来源于对新加坡选手HyHy的描述,尽管前两位都有因为玩游戏和家人产生矛盾的经历,但是HyHy的家庭矛盾被以最直接的方式展现出来。HyHy曾是一名成绩很好的学生,在遇见Dota之后,他的人生被改变了。但也是这种转变,让荧幕前的观众都在怀疑他所做的决定,更不用说注重传统的亚洲家庭。在HyHy做出放弃学校考试去参加TI1的选择时,镜头直接给出了HyHy父母及家人对他作为职业选手的态度,在他家人眼中,这不是什么热爱与事业,这就是堕落与沉沦。

在不顾父母家人的强烈反对下,HyHy仍然选择放弃考试前去参加TI1,但是这也将他架在了独木桥上,不管前路怎样,都不能回头了。因此尽管HyHy和他的战队已第三名的成绩结束了TI1之旅,他仍然显得十分茫然,如何面对接下来的人生,如何面对家人,这都是要思考的问题。很明显,导演想要在一定程度上有了一个西方家庭与东方家庭的对比导向,但实际上这个展示是比较片面的,不过在那个时候,对于这种无迹可寻的事业,老一辈人的不理解和强烈反对都是不难预见的,好在三个家庭都最终选择尊重孩子的意愿,也为后来的发展做了铺垫。

纪录片中三位主角都获得了不错的结局,Dendi和他的队伍在重重压力下凭借耐心和出奇制胜获得了冠军,捧走了100万美元。在讲述决赛前,影片插叙了Dendi的一段伤心往事,为最后做铺垫,那就是对Dendi 十分疼爱和理解的父亲,因为癌症突然离世。失去父亲使Dendi伤心了很久,作为曾经和父亲一起最爱的消遣活动钓鱼,在父亲离开后Dendi再也没有去做过。

当最终Dendi所在的队伍Na`Vi夺冠后,家人喜出望外,所有人都认为父亲一定会为Dendi的成就骄傲。这里有那么一点小感动,毕竟梦想实现是大家都想要的,但冠军只属于一支队伍,而Dendi成为了这个故事的最终赢家。

相比之下Fear没有收获那样好的赛果,最终止步八强,此时的北美Dota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过Fear同样也收获了很多,比如母亲的理解和自己更加光辉的未来。

Fear的母亲用相机拍下儿子上电视的一幕

HyHy以第三名的成绩归来,他选择找唯一能倾听自己理想与经历的人来分享自己的故事,向自己的前女友道歉并最终复合。最后HyHy再次回到校园,用奖金完成学业,在梦想与家人的期望之间,达成了短暂的平衡。

纪录片结尾,HyHy回到爱人身边,Fear开始下一段旅程,令人感动的是Dendi独自回到河边钓鱼,怀念着儿时的时光。而这一切都在一个完满的结局中落下帷幕。

Dendi再次回到河边钓鱼的背影

游戏与现实,梦想与生活的矛盾在2011年显得格外显眼,看上去前路光辉,但是谁敢堵上自己的未来?选择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哪怕向现实低头也不能否定坚持。抛开所做的职业,每一个执着于将事情做到更好的人都应该被尊敬和称颂。

值得一提的是,V社至今似乎没有要制作中国队伍纪录片的意思,这一点也被很多中国粉丝诟病,但在这部纪录片中,中国战队扮演着反派大魔王的角色,没有人愿意碰上当时以Ehome为首的中国军团。

当时Ehome领队这段话或许不少人觉得夸张,但事实上确实代表着中国电竞最意气风发的时光。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虽然扮演反派大魔王,但实际上当时的情形并不容乐观,很多队伍还未完成DoTA到Dota2的过度,包括Ehome在内,谁也没有做好十足的准备。不过这都不重要了,中国队伍还是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反派大魔王不好当,但也当的很开心。

纪录片视频:

True Sight真视界,满足粉丝需求寻求粉丝经济

True Sight真视界系列更多的是扮演V社发展粉丝经济和创造明星效应的一部分,影片于2016年至2017年发布。鉴于隔壁拳头通过明星效应和粉丝经济赚的盆满钵满,其他各游戏公司自然也意识到粉丝经济之于电竞的重要性,纷纷准备迎头赶上。作为拥有全球收入最高电竞选手的游戏,Dota不缺明星,更不缺粉丝,怎么能够让粉丝的粘度更高,一定程度的官方宣传战队或许是个不错的方法。

True Sight真视界系列第一部三集都在讲人气很高的北美战队EG,以及另一支东南亚战队Fnatic。从这里开始,V社有了一种不太招人喜欢的习惯,那就是纪录片里一主角一配角,踩一捧一,甚至通过剪辑强行将配角塑造成主角的反面教材,让粉丝们自然而然的对“反面教材”好感缺失,而对另一对象好感倍增。这里小编默默心疼一下被黑的很惨的Mushi和Fnatic战队。

EG是一个人气很高,且舆论复杂的战队,他们的确像他们的名字一样,扮演着“邪恶天才”的角色,不仅仅因为他们是实力强劲的TI冠军,还因为一个人的存在——年仅16岁的Sumail

看图,别说话

Sumail作为最年轻的TI冠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很多人对电竞的观念,由于年纪轻轻年入千万,且人气极高,曾被时代周刊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青少年之一。不过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并不好,这源自于他的年少轻狂与网络上挑衅的言论。因此在真视界中,V社决定向大家展示一个不一样的EG和生活中的Sumail。

事实证明, Sumail只是个高配版的键盘侠,在生活中和平常小男孩没什么区别,喜欢听贾斯汀比伯的歌,偶尔染个怪异的发色,这之外他也不过是个和兄弟伙伴们说说笑笑,有时小举动还会让人觉得莫名可爱的正太。让小编印象最深还是在输掉波士顿特锦赛后的这个镜头,相信不少人在这个时候对“苏跳跳”有了一些改观。

在这部影片中,对EG日常生活的描述以及队伍中的化学反应的表达比较平淡,但是也不失趣味,反倒让人们对“邪恶天才”的简单平凡倍感亲切。而第一部除了讲述EG的平常生活和互动外,再就是很有层次的讲述了被拉来做垫背的Fnatic如何走上了分崩离析的道路的……….

Mushi在这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团队毒瘤

视频链接

关于Fnatic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沉重,矛盾越来越明显,观众越来越不想看,实际上这段描述是有失客观的,不过导演的目的达到了。到第三集,导演直接掐掉了Fnatic的“戏份”,献上了大家喜闻乐见的EG日常。

同样是被拉来垫背,另一部真视界的主角VP战队对于自己被剪辑成的反面教材明确表示了不满。真视界的第二部较短,讲述的就是2017年基辅特锦赛OG战队与VP战队的决赛情况,整片通过对俄罗斯人的暴躁,上头的表现,衬托了OG的团结,积极向上,心态平稳等等优点。我不知道OG是否是这样一支战队,但是VP已经通过一个小短片《假视界》自嘲来表达了对于自己所扮演角色的不满,认为V社完全错误的展示了VP中成员的性格和人设,且明确的表示不会再接受外来者跟拍。

VP自己拍的“假视界”

真视界的目标也许不在于展示真实,更多的是满足粉丝的需求,展示给粉丝想要的东西。虽然人气很高,但是有失客观,且强行用反面教材来对比的风格也并不是人人都喜欢,本来大众对俄罗斯人包括队伍的习惯了解甚少,很多时候都来自于一些自带偏见的影视作品,而在第二部真视界中也没有给予大家一个正确的认识,反而更给予观众错上加错的认知,来表达一种所谓的拼搏精神,这样的表达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讲,不具有《Free to play》那样的客观,也没有给予观众一个开放的思考余地。这种纪录片或许是V社酝酿粉丝效应的一个部分,不过这种存在偏颇的角度和极其明显的走向也容易招致反感。

视频链接:

顺便一提,整个真视界系列的配乐很不错,很燃很带感,可惜小编无能,没有找到配乐的相关信息 :(求大神领路.........

尾声

纪录片作为电影的表达类型之一,一直自带文艺属性,V社也乐于用此表达自己的电竞价值观,尽管表达角度可能有一些偏差,但是对于纪录片的尝试还是值得认可的,其中《Free to play》可以说是电竞爱好者必看系列,而这也为很多电竞相关的影视作品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Free to play》豆瓣评分高达8.8

TI7已经开始,小电影也就放到这里了,之后V社肯定会有更多创作,小编我十分期待有一天看到暴雪和V社提名个奥斯卡奖什么的。说了这么多,大家还是希望V社能不能不要让中国战队再做反派大魔王或者背景板,好歹做一次主角,让我们看看别人眼中的中国Dota与中国电竞。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视频】用V社的纪录片做前菜,一起期待TI7吧

整个纪录片中最强烈的矛盾来源于对新加坡选手HyHy的描述,尽管前两位都有因为玩游戏和家人产生矛盾的经历,但是HyHy的家庭矛盾被以最直接的方式展现出来。

说到游戏大厂拍电影,V社在纪录片领域的造诣可不差暴雪之于CG动画。在TI7开始前,让我们看看V社是如何拍纪录片的吧。

V社手上的两张电竞头牌:Dota2和CSGO,都可以说是现在全世界职业化及专业化程度最高的电竞项目之一,虽然在造星模式创造周边价值上比起拳头和腾讯差了些,但V社还是很懂在比赛之外怎样戳玩家的心,比如这个纪录片套路,从Dota2首部官方纪录片《Free to play》到现在的真视界系列,因为其写实又励志且不中二的风格而被很多粉丝所喜爱,也被很多电竞业内人士所推崇。在TI7开始的同时,小编也将自己撸了很多遍纪录片的感想和大家分享,一起为接下来的比赛预热,也为中国队伍加油吧。

Free to play,选择永远无论对错

说到纪录片,大家想到的肯定是一些经典之作,比如《海洋》《海豚湾》,再或者大家都喜欢的《舌尖上的中国》(擦掉口水),题材千变万化,不变的是核心:真实。纪录片定义为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虽然这样说,但纪录片本身也没有一个完美的定义,有人认为纪录片应当去除一切表演的存在,完全反应真实的镜头,而有些人则认为纪录片应当是由真实来扮演。现今大量以人为主体的纪录片,普遍都是在以真实扮演来突出主题,在这一点方面,V社的标准作品应该是真视界系列,而相比之下,《Free to play》是V社长篇纪录片显得比较写实,但也最耐人寻味。

《Free to play》讲述的是Dota2首届国际邀请赛TI1时发生的故事,但影片上映却是在2014年3月,三年时间出一部纪录片,可见V社花的心思并不小。影片以三位职业选手为线索,讲述在电竞行业破冰的2011年,以梦想为之支撑的电竞选手们在TI1上的经历和职业选手的心路历程。为了推广Dota2,V社选择用一场奖金惊人的比赛来吸引大家的目光。TI1的到来与160万美金奖金池的消息,如今来看是电竞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但是2011年,这几乎是耸人听闻的传说,夸张到一开始没有多少人相信这是事实,因此一部分选手半信半疑的来到德国科隆游戏展,希望用这场比赛来向家人证明自己的坚持。

而纪录片的三位主角正是抱着这样的目的前来,或许你猜中了开头也知道了结尾,但还是想知道V社的大大们怎样讲这个故事。

影片采用倒叙和插叙,以第一人称来讲述。三位主人公分别是Dendi,HYHY和Fear,以并进的方式,展示三个人的生活和赛场故事。

中间那个跳的很欢的小孩就是Dendi

影片中注重讲述了西方社会家庭中长大的Dendi和Fear的童年,讲述了两个性格迥异的孩子生长环境。两个人的家庭都不算富裕,不过相比之下,Dendi性格十分活泼,且爱好广泛,十分聪明,音乐舞蹈样样都会,尽管早年父亲病逝,且生活艰苦,但并不能改变他乐天派的性格。而比赛中的Dendi就是那种及其精于搞事的选手,有着强烈的求胜欲和不惜一切的耐心。小编私下里认为,这种性格的人通常在队伍中是团宠,是上天垂青的幸运儿,而Dendi确实如此。

尽管对Dendi寄予很高的希望,且对于打游戏的职业生涯不认同,但是Dendi的母亲仍然支持Dendi的选择。片中多次采访Dendi的母亲和兄弟姐妹,观众不难体会到,尽管没有父亲在身边,但是Dendi确实生活在一个充满家人宠溺和关爱的,让人颇为羡慕的环境中,这或许是造就Dendi性格的原因吧。

相比之下,Fear与大家现在所认识的北美Dota教父却有些差距。Fear的父亲在他年幼时抛弃了妻子和孩子离去,母亲不得不边工作边带孩子,为了能够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环境,举家搬迁到自己工作的地方去生活。Fear相比Dendi要成熟一些,但是在某些方面却很固执,在放弃学业坚持走上职业选手生涯后,一度被母亲赶出了家门。

一个人生活时Fear所使用的从朋友那里得到的显示器

这些遭遇并没有让Fear放弃梦想,因此在TI1到来时,Fear也毅然踏上了寻梦之路。

或许是找到了自己圈子,在属于Fear的Dota圈里,他一直扮演着大哥的角色,时常替别人分忧,也时常提拔和帮助伙伴,也因此被很多选手和粉丝所喜爱,因此被很多人称作“Fear爸爸”。或许是坚持和固执,Fear始终保持着自己对于TI冠军的强烈渴望,幸运的是这种坚持多年后得以实现,而北美Dota也走出了处于欧洲与中国竞争夹缝中求存的尴尬地位,迎来了自己的不朽盾。

面对家人指责,选择低头沉默的HyHy

整个纪录片中最强烈的矛盾来源于对新加坡选手HyHy的描述,尽管前两位都有因为玩游戏和家人产生矛盾的经历,但是HyHy的家庭矛盾被以最直接的方式展现出来。HyHy曾是一名成绩很好的学生,在遇见Dota之后,他的人生被改变了。但也是这种转变,让荧幕前的观众都在怀疑他所做的决定,更不用说注重传统的亚洲家庭。在HyHy做出放弃学校考试去参加TI1的选择时,镜头直接给出了HyHy父母及家人对他作为职业选手的态度,在他家人眼中,这不是什么热爱与事业,这就是堕落与沉沦。

在不顾父母家人的强烈反对下,HyHy仍然选择放弃考试前去参加TI1,但是这也将他架在了独木桥上,不管前路怎样,都不能回头了。因此尽管HyHy和他的战队已第三名的成绩结束了TI1之旅,他仍然显得十分茫然,如何面对接下来的人生,如何面对家人,这都是要思考的问题。很明显,导演想要在一定程度上有了一个西方家庭与东方家庭的对比导向,但实际上这个展示是比较片面的,不过在那个时候,对于这种无迹可寻的事业,老一辈人的不理解和强烈反对都是不难预见的,好在三个家庭都最终选择尊重孩子的意愿,也为后来的发展做了铺垫。

纪录片中三位主角都获得了不错的结局,Dendi和他的队伍在重重压力下凭借耐心和出奇制胜获得了冠军,捧走了100万美元。在讲述决赛前,影片插叙了Dendi的一段伤心往事,为最后做铺垫,那就是对Dendi 十分疼爱和理解的父亲,因为癌症突然离世。失去父亲使Dendi伤心了很久,作为曾经和父亲一起最爱的消遣活动钓鱼,在父亲离开后Dendi再也没有去做过。

当最终Dendi所在的队伍Na`Vi夺冠后,家人喜出望外,所有人都认为父亲一定会为Dendi的成就骄傲。这里有那么一点小感动,毕竟梦想实现是大家都想要的,但冠军只属于一支队伍,而Dendi成为了这个故事的最终赢家。

相比之下Fear没有收获那样好的赛果,最终止步八强,此时的北美Dota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过Fear同样也收获了很多,比如母亲的理解和自己更加光辉的未来。

Fear的母亲用相机拍下儿子上电视的一幕

HyHy以第三名的成绩归来,他选择找唯一能倾听自己理想与经历的人来分享自己的故事,向自己的前女友道歉并最终复合。最后HyHy再次回到校园,用奖金完成学业,在梦想与家人的期望之间,达成了短暂的平衡。

纪录片结尾,HyHy回到爱人身边,Fear开始下一段旅程,令人感动的是Dendi独自回到河边钓鱼,怀念着儿时的时光。而这一切都在一个完满的结局中落下帷幕。

Dendi再次回到河边钓鱼的背影

游戏与现实,梦想与生活的矛盾在2011年显得格外显眼,看上去前路光辉,但是谁敢堵上自己的未来?选择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哪怕向现实低头也不能否定坚持。抛开所做的职业,每一个执着于将事情做到更好的人都应该被尊敬和称颂。

值得一提的是,V社至今似乎没有要制作中国队伍纪录片的意思,这一点也被很多中国粉丝诟病,但在这部纪录片中,中国战队扮演着反派大魔王的角色,没有人愿意碰上当时以Ehome为首的中国军团。

当时Ehome领队这段话或许不少人觉得夸张,但事实上确实代表着中国电竞最意气风发的时光。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虽然扮演反派大魔王,但实际上当时的情形并不容乐观,很多队伍还未完成DoTA到Dota2的过度,包括Ehome在内,谁也没有做好十足的准备。不过这都不重要了,中国队伍还是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反派大魔王不好当,但也当的很开心。

纪录片视频:

True Sight真视界,满足粉丝需求寻求粉丝经济

True Sight真视界系列更多的是扮演V社发展粉丝经济和创造明星效应的一部分,影片于2016年至2017年发布。鉴于隔壁拳头通过明星效应和粉丝经济赚的盆满钵满,其他各游戏公司自然也意识到粉丝经济之于电竞的重要性,纷纷准备迎头赶上。作为拥有全球收入最高电竞选手的游戏,Dota不缺明星,更不缺粉丝,怎么能够让粉丝的粘度更高,一定程度的官方宣传战队或许是个不错的方法。

True Sight真视界系列第一部三集都在讲人气很高的北美战队EG,以及另一支东南亚战队Fnatic。从这里开始,V社有了一种不太招人喜欢的习惯,那就是纪录片里一主角一配角,踩一捧一,甚至通过剪辑强行将配角塑造成主角的反面教材,让粉丝们自然而然的对“反面教材”好感缺失,而对另一对象好感倍增。这里小编默默心疼一下被黑的很惨的Mushi和Fnatic战队。

EG是一个人气很高,且舆论复杂的战队,他们的确像他们的名字一样,扮演着“邪恶天才”的角色,不仅仅因为他们是实力强劲的TI冠军,还因为一个人的存在——年仅16岁的Sumail

看图,别说话

Sumail作为最年轻的TI冠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很多人对电竞的观念,由于年纪轻轻年入千万,且人气极高,曾被时代周刊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青少年之一。不过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并不好,这源自于他的年少轻狂与网络上挑衅的言论。因此在真视界中,V社决定向大家展示一个不一样的EG和生活中的Sumail。

事实证明, Sumail只是个高配版的键盘侠,在生活中和平常小男孩没什么区别,喜欢听贾斯汀比伯的歌,偶尔染个怪异的发色,这之外他也不过是个和兄弟伙伴们说说笑笑,有时小举动还会让人觉得莫名可爱的正太。让小编印象最深还是在输掉波士顿特锦赛后的这个镜头,相信不少人在这个时候对“苏跳跳”有了一些改观。

在这部影片中,对EG日常生活的描述以及队伍中的化学反应的表达比较平淡,但是也不失趣味,反倒让人们对“邪恶天才”的简单平凡倍感亲切。而第一部除了讲述EG的平常生活和互动外,再就是很有层次的讲述了被拉来做垫背的Fnatic如何走上了分崩离析的道路的……….

Mushi在这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团队毒瘤

视频链接

关于Fnatic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沉重,矛盾越来越明显,观众越来越不想看,实际上这段描述是有失客观的,不过导演的目的达到了。到第三集,导演直接掐掉了Fnatic的“戏份”,献上了大家喜闻乐见的EG日常。

同样是被拉来垫背,另一部真视界的主角VP战队对于自己被剪辑成的反面教材明确表示了不满。真视界的第二部较短,讲述的就是2017年基辅特锦赛OG战队与VP战队的决赛情况,整片通过对俄罗斯人的暴躁,上头的表现,衬托了OG的团结,积极向上,心态平稳等等优点。我不知道OG是否是这样一支战队,但是VP已经通过一个小短片《假视界》自嘲来表达了对于自己所扮演角色的不满,认为V社完全错误的展示了VP中成员的性格和人设,且明确的表示不会再接受外来者跟拍。

VP自己拍的“假视界”

真视界的目标也许不在于展示真实,更多的是满足粉丝的需求,展示给粉丝想要的东西。虽然人气很高,但是有失客观,且强行用反面教材来对比的风格也并不是人人都喜欢,本来大众对俄罗斯人包括队伍的习惯了解甚少,很多时候都来自于一些自带偏见的影视作品,而在第二部真视界中也没有给予大家一个正确的认识,反而更给予观众错上加错的认知,来表达一种所谓的拼搏精神,这样的表达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讲,不具有《Free to play》那样的客观,也没有给予观众一个开放的思考余地。这种纪录片或许是V社酝酿粉丝效应的一个部分,不过这种存在偏颇的角度和极其明显的走向也容易招致反感。

视频链接:

顺便一提,整个真视界系列的配乐很不错,很燃很带感,可惜小编无能,没有找到配乐的相关信息 :(求大神领路.........

尾声

纪录片作为电影的表达类型之一,一直自带文艺属性,V社也乐于用此表达自己的电竞价值观,尽管表达角度可能有一些偏差,但是对于纪录片的尝试还是值得认可的,其中《Free to play》可以说是电竞爱好者必看系列,而这也为很多电竞相关的影视作品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Free to play》豆瓣评分高达8.8

TI7已经开始,小电影也就放到这里了,之后V社肯定会有更多创作,小编我十分期待有一天看到暴雪和V社提名个奥斯卡奖什么的。说了这么多,大家还是希望V社能不能不要让中国战队再做反派大魔王或者背景板,好歹做一次主角,让我们看看别人眼中的中国Dota与中国电竞。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