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专权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时代特点,大家最熟悉的、影视剧表现最多的宦官专权历史当属明朝那段时期。在明朝的历史上出了很多有名的大太监,像:王振、冯保、刘瑾、魏忠贤、汪直、曹化淳等等,当然还有大家最熟悉的也是明朝太监里的正面代表人物——郑和。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没有哪个朝代能像明朝那样能涌现出这么多令后人熟悉的宦官。
现在的影视剧动不动就玩个穿越,要么穿越到秦朝当将军,要么穿越到清朝当妃子。但如果有人想穿越到古代当太监(估计没人想),那么最适合他的朝代应该就是明朝了。
刚开始的时候,明朝的太监并没有那么大的权力,当时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个很有心机的人,他吸取了以往历朝历代宦官专权祸国的教训, 在建国之初对宦官作了种种限制,规定不许宦官识字,不许兼任外臣,任职不许超过四品,并在宫门外立一铁牌,上书“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因此,明初对宦官的控制是非常严格的,所以那时的太监也都比较低调。朱元璋去世后,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役,从侄子朱允炆手中夺取了皇位,在这个过程中宦官起了很大作用,明成祖朱棣开始重用宦官。从这之后,宦官的地位逐渐提高。
明宣德年间,宫中设置了宦官学校“内书堂”,选一些聪明伶俐的小太监入堂读书,并派大学士任教。太监不可怕,就怕太监有文化。太监有了文化之后,经常协助明朝的皇帝拟旨批红。明朝有个权力很大的机构叫司礼监,在明初司礼监仅是负责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但是随着太监地位的提高,司礼监开始代皇帝批红(在重大决议和奏折上做批示),司礼监的主管被称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都曾担任过这一要职,其地位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正因为明朝太监的权力之大,所以很多人把太监当成了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像上面提到的那几位权力很大的大太监,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穷苦出身、没钱没靠山,凭借自己的努力从底层一步一步爬上权力的高峰,堪称人生的楷模、成功人士的典范。这些太监的成功激励了更多的人投身到宦官行列。据统计,明朝嘉靖年间,宫中太监已多达数万人。后期的万历初年,太监人数超过两万并持续增加,到明朝灭亡时据说有十万人之多。
除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一些眼前的利益更是让很多人趋之若鹜的重要原因。成为宦官不但有了一个“铁饭碗”而且可以免除赋税和徭役,这对于广大贫苦人家来说减轻了不少负担。
宦官是宫里的人,一旦家里有人受欺负,说上一句:“我宫里有人”,旁人都会高看两眼,家人也会免于受欺负。万一哪天在宫里混好了,不仅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且日后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羡煞旁人。像王振、刘瑾这些大太监得势后不仅给家乡免除赋税,还把老家的科举名额提高了不少。魏忠贤更是把自己的亲戚朋友一起带到朝廷里吃皇粮。
以上的种种利益诱惑在当时吸引了无数青年男子进宫当太监,甚至为此挤破头。明朝天启元年,宫里划定三千名太监的录取名额,但来报名主动自宫的人却已经超过两万,这两万人蜂拥到礼部大门口喧嚷耍赖,录取现场混乱成团。明武宗正德年间,相传一个村里有数百名青年男子,这数百人自己阉了自己,然后跑到北京求当太监。由此可见,太监这一身份在当时是多么的火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