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网上有个调查:“无趣的吴彦祖和有趣的高晓松,你选谁?”网友们纷纷夸了高晓松的好,结果还是纷纷选择了吴彦祖。
从这个小事中,我们也能看到“颜值经济”自有其崛起和兴盛的道理,尤其是女性,为了一个包包动不动就豪掷万金,不为别的,就图个好看。
放眼全球,能在百年内总体保持长期增长的企业,掰着手指都数得过来。现如今还充满活力、不断焕发生机的,更是少之又少。这里面,就有奢侈品中的奢侈品爱玛仕。
奢侈品不知道是多少男男女女的心头好,但是价格也是让人受不了。
一个很独特的现象是,爱马仕一轮又一轮的涨价不仅没把自己涨死,反而是越贵卖得越好。一个企业生存十年,靠的是产品;发展五十年,靠的是信誉;而坚持一百年,就只能靠文化了。
一百多年前的转型升级
爱马仕公司CEO Axel Dumas
时光要回溯到19世纪,在那个以马匹为交通工具的年代,马脖子上戴的项圈都很硬,这样一来,马在拉车的时候,脖子就容易被磨伤,不过也没人在乎畜生的感受。
这时候,有一个少年看在眼里了。这个少年叫狄耶里·爱马仕。他给马做出一层保护皮肤的皮革时,只有13岁。
后来的事情就众所周知了,爱马仕成了当时高端马具的供应商。有意思的是狄耶里·爱马仕后来对企业进行了转型升级,升级的结果就是一个马具生产商成了一个奢侈品生产商。
有人会问,爱马仕凭什么?很简单,凭的就是这个人13岁的时候就有的细腻心思和动手能力。
那为什么爱马仕会做出这种转变呢?
工业革命的到来,人们从坐马车,变成了做汽车。爱马仕好不容易成为了马具制造业的翘楚,现在又面临着市场萎缩的巨大挑战。这就像你花了几年苦功夫练习打算盘,结果一睁眼,满世界都是计算机了。
1914年,爱马仕接受了现实,做出改变。工业革命对生产力提升作用巨大,汽车业巨大的发展潜力,还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升级,这些都是让皮具市场蓬勃发展的机遇。
弱者面对挑战,那是困难,而强者遇到挑战,会将它变成机遇。
爱马仕趁机推出了马鞍针步行李箱和系列香水,拓展了产品品类,丰富了品牌的文化内涵。
时代的洪流没有冲垮爱马仕,它反而以一种“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姿态,一直走在时代的浪尖上。
爱马仕的血液里有一种文化基因。那就是——思变求新。从专业的马具制造商,一步一步发展成横跨全生活方位的世界顶级奢侈品牌,至今已180年了。
思变求新的勇敢支持着爱马仕的每一次前行。这恰恰体现了爱马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品牌宗旨。
像农夫种地一样的坚守
说完了“变”,再来看看它的“不变”。
爱马仕作为一家百年企业经历不同的政权、各种人事变动,依然长青不倒,这一定有它坚守的品牌文化积淀。就拿爱马仕极具品牌代表性的丝巾来说吧。
爱马仕的丝巾,只有90平方厘米这一种规格,而且每方丝巾的重量也都是75克。若说丝巾是怎么做的,那岂是“费劲”二字了得!
爱马仕的丝巾以色彩丰富著称,设计一条丝巾的图案,一个设计师要花1500到2000个小时。它用的是专门的法式车线,光是会用这种线的工人就得培训两年。
爱马仕的匠人精神,不仅体现在费劲的设计和制作上,还体现在坚持手工生产。
科技能代替很多东西,机器的精密度虽然已经很高了,但是艺术品制作的过程,考核的不光是技艺,还有审美。匠人们造一样东西,渗透进去的点滴心血,是机器难以替代的。
前面我们提过一个点:爱马仕越卖越贵,生意却越来越好。这个事情是有点邪门的,这是为什么呢?
它自身的材质和工艺当然是极好的,但还好不到这个价位上,真正区别开的是品牌。
一个富翁破产了,但是身边抱着一个精美的小箱子死也不肯卖。别人说你把它卖了换点生活费多好呀。这个时候富翁说了一句话:“留着它,我还感觉自己是富人。”
物品能赋予人一种感觉,甚至是一种价值感。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之前提到小米,大家想到的就是“廉价”或者“性价比”。现在小米花大价钱请梁朝伟代言,进军高端机型,都是在大家心智中对品牌进行重新定位。
塑造品牌的手法很多,但长远来看,最有效的还是“守拙”。
爱马仕主动适应市场,见马具市场大势已去,赶紧调换方向,其实并不值得称颂,因为很多企业都能做到适时而动。但爱马仕180年以来,对工艺和质量的严格要求,像农夫种地一样的坚守,才是值得学习的。
现在中国制造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一轮又一轮的洗牌之后,留下了行业佼佼者。但真正能够成为为一个品牌的,无一不是靠长期的、过人的质量,傻傻地坚持,傻傻地做产品。这种“守拙”的态度,有的时候反而是成功的捷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