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世界第五个“慰安妇”纪念日。同日,中国首部“慰安妇”题材纪录片,在院线上映。
22代表中国内地公开的、被日本强征欺辱的“慰安妇”数量。在2012年,这个数字是32。郭柯导演的另一部短片《三十二》,讲述韦绍兰老人在受欺辱时生下中日混血儿子的故事。一直用同样方式命名,郭柯带着一丝和时间赛跑的意味。
《二十二》海报温情
2014年至今,22个幸存者只剩8个,其中黄有良老人在上映前天逝世,有一天这个数字会变成0,我们无法确定那时候她们是否能等到该有的道歉,只能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和了解这些老人的生活状态。因为题材的特殊,很多人称能上映就是一种胜利,电影票房的表现和观众对“慰安妇”的尊重,没有辜负这份深情。
而现在数字是“8”
记录的意义大于票房
慰安妇是二战太平洋战争期间,由日本军队委托民间人力中介募集或强制征集的为日本军提供性服务的女性。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中有20万中国妇女受到迫害,她们是“被日本强迫当慰安妇的受害者们”。随着战争结束,这些特殊群体多数羞于言语也不忍再提。从镜头中她们的几度落泪可看出:内心受到极大的伤害没有随着时间流逝减少。
韦绍兰老人的背影
少数人勇敢声讨,1996年2月,山西省的慰安妇侯巧莲和郭喜翠向东京地方裁判所提起诉讼,要求日本政府谢罪并给予赔偿,但东京地方裁判认定她们所受到的性侵犯事实,但两次驳回原告诉求。到10年前,日本政府认定原告二战时被侵华日军绑架和强暴的事实,但作为《中日联合声明》第五条所述的放弃请求权对象,她们不具有法律上的赔偿请求权。但勇敢的只是少数,光用力活着已经花光很多受害者全部勇气。现实生活中,因为“慰安”的遭遇让她们受到不少异色眼光,没被待以该有的尊重。
而这几年,不管是媒体还是社会大众都在为这些特殊的老人发声。导演郭柯正是看到这些老人的故事,才萌发了记录这个群体的想法。《二十二》从前期筹备、制作到后期上映,历经坎坷,先后经历了投资人撤资、演员张歆艺资助100万等一系列事件,时间跨度5年,外加两次3万多人次的众筹,该片才得以拍完。当参与众筹者姓名出现在电影末尾时,全场鸦雀无声绝多数人都留下来看完那些陌生的名字。
与李爱连老人合影
票房方面,冯小刚等一众圈内人士纷纷自发为电影站台呐喊,上映首日排片从1%升至1.5%,单日票房破300万;上映次日,排片占比4.9%,上座率高达30.8%,单日票房突破1200万,两日累计票房突破1500万。今天Mtime Pro数据显示其排片已经升至9%,截止写稿累计票房3544万。接下来极有可能打破内地纪录片的票房记录,这与影片本身的题材有关,值得称道的是导演的镜头没有过度消费她们的苦难。
图片来自时光网专业版,截止时间16日上午十时
打动人的是克制和温情
看电影前,其实有点担心,题材的特殊会不会充满泪水、伤痛、痛诉...但看的过程很平静,镜头削弱了对罪行的揭发和价值的输出,真切的记录老人的生活,她们是“慰安妇”,更是普通人。镜头给予了她们作为普通人的尊重,也给予了她们特殊的保护。以葬礼开场、以山包上的墓结束,一切愁苦终会归于尘土,像这些老人一样时间让她们归于平静。对每个出现在镜头前的老人,更多的只是远远凝视的镜头,画面主要以生活起居为主。
《二十二》中一个因为战争颠沛流离最后生根中国湖北的毛银梅,原名朴车顺,18岁时被骗到了中国的慰安所。和养女住在一起,直到有记者到家采访,养女才知道母亲有那么苦难的过往。以前,她只字不提,对于不信任的记者她也不提。面对镜头,她唱起儿时记忆里的韩国歌谣《阿里郎》。对于她来说,现在有亲人的地方才是家。提到慰安所只说“不说了不说了”。
一个比较爱笑的阿婆李爱莲,婚后被抓进慰安所,幸运的是丈夫理解她身上的苦难,顶着邻里议论他们走到白头。她与媳妇住在一起,镜头记录大量生活日常,比如和孙子一起看《孙悟空》、喂养弃养的猫、和媳妇聊天,只是个过日子的小老太太...她爱笑,但提到慰安所便摇手掩面抹泪,“不讲了不讲了。”
一个住在敬老院的老人林爱兰,没有亲人,行动不便,但提起自己上战场和受到勋章时,她的眼里有自豪的光。即便如此勇敢,提到慰安所的生活,她也不愿多说,只言片语只知在慰安所里她被弄残疾了。
韦邵兰和她在慰安所怀上的儿子罗善学,作为间接受害者罗善学,一生背负着日本人血统的骂名,70多岁未娶,中间多少苦楚确实无法感同身受。也有对着镜头,说“不记得不记得了”,但真的是不记得吗?当八九十岁的老人,还能熟稔的用日语说“欢迎欢迎,请进”等日常用语,怎么会不记得苦难...
《三十二》剧照:罗善学
影片中多次落泪的是一个在海南的日本留学生,她每个月会定期看望老奶奶,直到她去世。“她们心里的伤口很大很深,可还是对人很好。不管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她背对着镜头抽噎流泪。足见,影片克制之外的包容性。
克制和深情表现在没有对记录者进行诱导性的发问,在她们不想回答的问题上没有紧紧逼迫。所以,所有的苦难都化作她们口中的“不说了”,这样的深情是对人性最基本的尊重。不去恶意煽情,即便那绝对有效;不去深究细节,即便那很有爆点。这也是最初导演拒绝投资人建议以“慰安妇”做噱头时,他反问记者“如果有人问你奶奶在慰安所发生了什么,你会不会想抽她”,把镜头下苦难的老人当亲人。
《二十二》剧照:米田麻衣
作为纪录片本身的不完美
跳开题材、人性...客观的说,影片存在不完美的地方。首先素材过于单薄,仅用99分钟且记录一群受害者群像,无法表达出人物背后的厚重感;其次算上空境转场镜头以及一些相关人士的口述...留给老人的时间还是太少,人物形象较为模糊;最后,可能是创作者自己没有表达并留给观众的思考。
随着影片截然而止,历史该如何安放这代老人?除了道德审判,揭开伤口是否也是一种伤害?媒体新闻一次次的用上“慰安妇”的标签是否也是一种伤害?...纪录片中,一位帮助过老人的退休老师甚至后悔当初把她们的事暴露在舆论下,因为维权没有缓解她们生活的困难。
《二十二》剧照
加上,电影上映时有男子观看时笑场引发争吵的问题,绝多数人会觉得在沉重的历史题材前笑场令人发指,但这是否也是一种道德绑架?是否看电影哭就是尊重,笑就是大不敬?很多问题,并非都如同黑白这样简单,而除了继续关注仅剩的8个老人的生活、关注“慰安妇”这类群体何时能得到历史的道歉以外,这部纪录片和观看的观众都无法解决任何问题。
在纪录片以外,其实“慰安妇”这个题材经常在影片中出现。早期香港导演吕小龙拍摄了国内首部“慰安妇”题材电影《地域究竟有几层》,以日本记者的角度来看“慰安”的罪行,该导演后来还拍了《黎明之眼》,则以慰安妇后代来还原历史,展现当代人对慰安妇问题的新思考,更近一些的有《南京!南京》解释了残酷战争下的疯狂杀戮强奸掠夺;韩国有《鬼乡》,有大量慰安所镜头,如花的少女在摧残下呼天抢地...影片在去年引发了国民观影浪潮。
《鬼乡》剧照:触目惊心的“慰安”生活
同样的,我们只能思考。她们的生命在流逝,数字在缩减,能做的只是买张票进影院安静观看,导演郭柯表示影片个人盈利所得将捐给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
透过影片,抛开慰安妇这个标签,其实她们也是孤独的老人,很多人药不离身,没有子孙绕膝,她们居住的县城大多是贫穷,在很多人讨论北上广房价时,她们还在拾柴做饭。
这是关于纪录片题材之外看到的,尽管导演很多构图都接近唯美,但能感受到除了沉甸甸的历史外,还有不易的生活。
时光网出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