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车迷眼里,有不少车是属于信仰级别的车型,它或许是高不可攀、性能彪悍的稀世罕物;或许是被炒热的噱头,譬如超跑飞度;又或许是对某个品牌的痴迷。
在日系车中,马自达一直是特别的存在。相比本田、丰田、日产而言,马自达在国内的销量一直没达到主流水平。尽管如此,马自达依旧坚持把运动和操控排在首位,空间和舒适性反而是次要位置。也正是这样的纯粹,才让马自达聚集了很多铁粉。不过,考验马自达粉丝信仰的时候到了。
优缺点都很突出的CX-3
不同于CX-4在中国首发,CX-3早在2015年2月就在日本本土和海外上市,并在海外市场拥有不错的口碑和销量,因此引入国内上市的呼声一直很高。不过由于决策问题,这款备受瞩目的车型至今仍没有引入国内生产销售。直到今年上海车展,我们欣然看到马自达展出了CX-3,这也预示着这款小型SUV终于要来到我们身边。
首先来大致了解CX-3这款车型,此次引入的CX-3已经是该车型的改款车型。外观同样采用魂动设计理念,头灯与进气格栅相连,营造出犀利的气息,长车头搭配流动的腰线,加上18寸大轮廓,都让它看上去与众不同。
尺寸一向不是马自达的强项,CX-3更是做到“极致”。车身尺寸分别为4275×1765×1550mm,轴距2570mm。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CX-3的空间表现将非常糟糕。根据日本论坛的评论来看,CX-3前排空间和舒适性均不错,但后排就比较惨了,一般成年人做进去难免会顶头顶脚,而350L的行李厢空间在同级中也不占优势。
不过以上这些缺点应该不是CX-3目标用户所在意的,马自达向来以操控著称,紧致的车身对操控来说更加有利,CX-3的操控同样没有让人失望。海外版CX-3共有4总动力选择:1.3T、1.5L、2.0L汽油发动机以及1.5T柴油发动机。进口到国内的车型将搭载2.0L自吸发动机,并匹配6MT以及6AT两款变速箱。
同级别车型要么用小排量增压发动机,要么顶多就是1.8L自吸,能达到2.0L自吸的少之又少。对于车重仅有1.3T的CX-3而言,2.0L的动力表现将相当出色。而油耗方面,马自达近几年的产品已经证明了创驰蓝天技术的实力。再而,CX-3将有两驱版和四驱版供选择,其中四驱版搭载马自达最新的适时四驱系统,主要用于提升行驶稳定性及运动型,跟越野并不挂钩。
为何要选择进口?
在小型SUV领域,选择进口方式销售的车型不多,参考同样采用进口形式的雷诺卡宾和双龙蒂维拉,CX-3的起步价想必不会低,而且进口车型统一采用2.0L自吸发动机,其价格恐怕会逼近马自达CX-4价格。
经过两年的等待,马自达CX-3终于来了,进口的身份固然能吸引一些不喜欢“特供”的马自达粉丝,同时可以体验马自达原汁原味的制造工艺,不过也这注定了CX-3将会是一款小众的车型。
目前来看,小型SUV竞争相当激烈,本田两兄弟依旧强势,丰田、日产以及大众等车企在跃跃欲试。既然马自达CX-3已经错过了进入中国的最好时机,马自达为何还选择进口的方式,如此小心翼翼的引入这款车型呢?
其实进口渠道对于马自达来说并不新鲜,过去几款车型都聚采用先进口试水然后国产铺开的形式来推广,例如第二代马自达3,先是进口,国产后取名为“星驰”;第三代马自达6同样,国产后多了个“阿特兹”的名字,即使是惨淡经营的CX-7也是采用先进口后转国产的形式。
可以看出,虽然国内小型SUV市场热火朝天,但马自达依旧相当保守谨慎。或许是上一代马自达2的失败,让马自达不敢在中国小型车领域过于鲁莽。CX-3正是基于马自达2打造而来的产品,所以这一次马自达还是谨慎地先进口试水。
进口价格高,粉丝信仰经得起考验吗?
作为试水之作,CX-3拓宽了马自达的产品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CX-3也的确是一款极具潜力的车型。毕竟在不少年轻人眼中,马自达是一个能强烈引起购买欲的品牌。同时CX-3的高颜值加一向操控见长的运动性,其产品力在海外市场已经得到了验证。可惜,好车未必就有市场。
首先,CX-3面世至今已经过去了相当长的时间,不少消费者的兴致已经被消磨得差不多。等到国内上市时,当初嚷嚷着要买的人,还有多少愿意为CX-3买账。
其次,进口的马自达CX-3价格不会低。在实际利益面前,消费者真的会考虑一辆无论是空间或者配置都不入主流的小型SUV吗?而且同级里面,价格更低、产品力更均衡的车型比比皆是。这种情况下,信仰真的经得起考验吗?还是干脆买CX-4或者其他品牌的车型?
最后,进口车型除了价格上的劣势,日后的维修保养费用,对比国产也是高出不少。对于消费者而言,日后使用成本也是十分重要的指标,如果维修需要更换零件,CX-3需要从海外采购再运回国内,其时间和费用成本都比竞品高出一截。
CX-3是一款优缺点都非常明显的小车,为了运动和设计感,牺牲空间和实用型,这确实很马自达。从另一面来想,合资品牌小型SUV价格不断下探,产品含金量也有所降低;马自达另辟蹊径,通过打造精品车型,或许能助其在小型SUV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但究竟有多少消费者愿意为外观和性能埋单,进口车型的噱头又会吸引多少消费者买账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