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科技综艺如何摆脱曲高和寡?“未来系”“人工智能”仍然举步维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科技综艺如何摆脱曲高和寡?“未来系”“人工智能”仍然举步维艰

虽然几档节目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亮点都有,但不可否认的是科技综艺仍然任重而道远。

2017年,不仅是文化综艺爆发之年,暑假中科技综艺也迎来了小爆发:《加油!向未来2》《我是未来》《未来架构师》三档“未来”系综艺相继登陆荧屏,而在8月的尾巴,央视综合频道更是在黄金时段上线了《机智过人》,试图在具体的节目运作中完成高冷科技知识的娱乐化转型。虽然几档节目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亮点都有,但不可否认的是科技综艺仍然任重而道远。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群曾这样说到:“一些科学家不懂得如何与公众沟通,在交流传授的过程中,许多科学家有意无意地只用专业、枯燥的术语与公式,不善于把复杂深奥的科学问题通俗化、简单化,无法吸引广大群众,更别说让公众理解掌握了,慢慢的,公众对于科学的热情也就减少了。”

主打“未来系”或“人工智能”的科技综艺

风格迥异,亮点不同

三档“未来系”综艺中,《加油!向未来》已经走到了第二季。这一次,节目组依然保持着对于科学的敬畏之心,也坚持着打破大众对于科技“高冷”的刻板印象。在表现形式上,《加油!向未来2》最大的不同在于启用了“学霸PK学霸”的方式,让30位“未来队”的未成年学霸PK30位“加油队”的成年学霸,从而让人看到更为激烈的竞争以及“大人”和“小孩”间科学知识的碰撞。

其次,《加油!向未来2》有点像科学版的《中国诗词大会》。首先,节目组会有几个问答猜想题,比如张培萌能否跑赢歼十飞机?随后,两队开始进行答题,可以看见这个“全素人”的阵容对应的就是《中国诗词大会》的“百人答题团”。而在4道猜想题过后,答题分数最高、最快的那个人则会出来进行PK,这也就像是“飞花令”的环节。

所以,走到第二季的《加油!向未来》还是试图通过节目形式的转变,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而在实验方面,歼十飞机、“蛟龙”号深海探秘等的现身,都体现出了节目试图用更震撼的科技实力演示“上天入海”的“神技能”,从而体现出一种科技自信的初心。

除此之外,央视暑期档还推出了一档科技综艺《未来架构师》。节目以“看见不可见,敢做不可能”为slogan,邀请在各领域离未来最近的“扛鼎级”人物,每期以一个与人类未来有关的主题词为核心线索,让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关于未来探索与展望的话题与观点。

因此,相较于《加油!向未来2》的科技实验,《未来架构师》则用“演讲”的方式分享着科技观点,显然这个节目走的是“高大上”的精英路线,甚至讨论的话题也离不开“黑科技”“人工智能”“裸眼3D”等,给人一种在看《未来简史》的感觉。

除此之外,湖南卫视也播出了一档名为《我是未来》的科技综艺。节目每期邀请两位全球顶级科学家来到节目现场,由主持人带领4位未来体验官和现场500位观众通过三轮卡牌对决,体验两位科学家的酷炫科技成果,最后由两位科学家分别进行与科技有关的主题演讲,共同探讨人类美好的未来。

因此,这档节目融合了“科技+体验+实验+演讲”的形式,在表现上是最为丰富的。并且由于在节目中加入了与观众的互动,也使得节目调动了观众的积极性,刺激了他们了解科技、感受科技的欲望。

而央视综合频道最新上线的《机智过人》则将聚焦“人工智能”。据悉节目将网罗国内20项顶尖人工智能技术,从而通过“人机比拼”的方式,普及人工智能前沿科技知识,从而展现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水平。

具体操作上,首期节目《机智过人》的关键词就是“人脸识别”。通过让最强人类检验员林宇辉与顶尖人脸识别人工智能项目“御眼重明”进行两轮比拼,通过对江一燕、撒贝宁等明星的人脸识别,既有着明星的效应,也展示了人工智能的先进。

而为了增强节目的知识性,节目组还设置了由来自多个行业人士组成的“机智见证团”。他们不仅要现场体验人工智能技术,还需要对人机比拼结果进行预测、投票与点评,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将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传递出去。

所以,几档科技综艺,风格迥异,有主打科技实验的,有主打演讲谈话的,有主打竞技体验的,更有聚焦人工智能的,它们共同构筑了2017年暑假中国综艺板块中的重要一块——对于科技综艺的探索,从这点来看,它们都做得不错。

如何让“高冷”科技知识“落地”

成为科技综艺探寻重点

当然,对于这几档科技综艺而言,它们远没有达到年初文化综艺那样的火爆程度。一方面这与科技本身的“高冷范”不易亲近的刻板印象有关,而这总是需要时间去解决的;另一方面,还是与节目的具体操作方式有关,也就是如何真正地让“高冷”的科技知识“落地”。

首先《加油!向未来2》除了通过撒贝宁与尼格买提的互怼提高了节目的“笑点”,其它的叙事还是过于平淡,没体现出娱乐性来。并且节目选择的实验有的也不太“新”,比如唱歌震破玻璃杯,一根羽毛的平衡等等,科技实验的陈旧不易激发受众的观看兴趣。加上节目组选择的答题也被诟病说太过于简单,因此这也流失了一部分受众。

而《未来架构师》的遗憾在于它又走得过于“高端精英”,难以兼顾大众的品味与接受能力,并且节目的制作相对传统,虽然这样保证了节目的科学性与专业性,但是却没有完成让科技“有趣”传播的命题,此乃一大遗憾。

至于《机智过人》,当撒贝宁又出现在节目中时,给人一种央视的综艺就要靠小撒撑起一片天的感觉。而在科技的专业性上,据悉除了首期的“人脸识别”,《机智过人》还会出现智能感知机械臂、语音助手灵犀、阅片机器人啄医生等,所以《机智过人》的制作理念似乎更多的是“展示”,展示人工智能在医疗、文艺创作、服务等各种场景的运用,但是就节目本身而言,除了绚丽的舞美和酷炫的人工智能,其对于科技与娱乐性的探究目前来看还不够。

因此综合看来《我是未来》是比较接“地气”的。首先,节目设置了嘉宾角色——张绍刚、沈梦辰、张大大、寇乃馨等出任的“未来体验官”,他们之间的唇枪舌战本身就是一种娱乐性的表达。其次,在科技大咖方面,霍金、裴端卿、拉菲罗·安德烈的加盟,又让节目的专业性有了保证。

最关键的还是在节目的运作上,通过现场观众与体验官的竞技,增强了受众参与度的同时也增强了节目的可看性;而节目选择的科技话题,也有炫酷的黑科技,从而丰富了节目的特点——新鲜、有趣、刺激、时尚、有益。也许这也是《我是未来》为科技综艺的破冰做出的最佳尝试。

结语

总结几档“未来”系科技综艺,它们都有自己的标签,也有自己主打的科技分类,比如大国的科技实力,比如时尚的人工智能,还有脑洞大开的未来世界。它们一起构成了2017年暑期档国产综艺的一道新风景,并且更加充分地践行着电视这一主流媒体对于人们的涵化功能,这是有益的。

至于科技综艺到底如何才能更好地“秀”出自己?如何在曲高和寡与娱乐过度之间找到平衡是下一步它需要深耕的难题。否则,如果节目还是那般传统、高冷,没法打破观众对于科学的刻板印象,那么节目也难以收获观众的收视热情。

但是,如果节目过度娱乐化,破坏了科技本有的严谨性,又不可避免的会被人诟病,并且这也不利于科技的有益传播。因此,这个平衡点的找寻,必定是一条漫长的路,而这需要主创团队的合作与智慧。

此外,目前国产的科技综艺都是在拷贝国外的节目形式,因此在节目大的主题一致的情况之下,节目不应只注重形式上的竞争,还要保持节目该有的知识性,否则这也违背了科技综艺的初衷。

更重要的一点是,笔者认为在这个“人工智能”将要成为“神话”的年代,科技综艺除了展示人工智能的“科技感”之外,还能不能带给大家更多的思考:人与“非人”到底谁更厉害?而这个问题在学界业界已经有所探索。

有学者认为,“即使是像AlphaGo这样的弱人工智能,已经对人类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和威胁,更不用说强人工智能。对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予一定限制,在伦理学上是必要和正当的。”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若有了自由意志,这样的强人工智能就是人类的‘后辈’。后辈向前辈造反,并将前辈征服,那也不过是和人类历史上屡次发生的‘征服事件’一样,并非末日。”

而像曾经耐克世界杯广告《终极对决》中所表达的一样,虽然人工智能可以机械地复制人的一些固有功能,但是在情感共鸣、情绪激发上还是“人”更胜一筹。因此,一则五分钟的广告尚能带给人如此多哲学意义上的思考,那么六十分钟的综艺节目又为何不能做得更有思考性、更“烧脑”呢?

总之,2017年对科技综艺而言注定是重要的一年,毕竟有着政策的背书,这也催促着节目制作者放开胆去做。只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科技综艺的破冰之旅还需要时间、经验、智慧、创新的综合才能完成。虽不易但值得,加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科技综艺如何摆脱曲高和寡?“未来系”“人工智能”仍然举步维艰

虽然几档节目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亮点都有,但不可否认的是科技综艺仍然任重而道远。

2017年,不仅是文化综艺爆发之年,暑假中科技综艺也迎来了小爆发:《加油!向未来2》《我是未来》《未来架构师》三档“未来”系综艺相继登陆荧屏,而在8月的尾巴,央视综合频道更是在黄金时段上线了《机智过人》,试图在具体的节目运作中完成高冷科技知识的娱乐化转型。虽然几档节目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亮点都有,但不可否认的是科技综艺仍然任重而道远。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群曾这样说到:“一些科学家不懂得如何与公众沟通,在交流传授的过程中,许多科学家有意无意地只用专业、枯燥的术语与公式,不善于把复杂深奥的科学问题通俗化、简单化,无法吸引广大群众,更别说让公众理解掌握了,慢慢的,公众对于科学的热情也就减少了。”

主打“未来系”或“人工智能”的科技综艺

风格迥异,亮点不同

三档“未来系”综艺中,《加油!向未来》已经走到了第二季。这一次,节目组依然保持着对于科学的敬畏之心,也坚持着打破大众对于科技“高冷”的刻板印象。在表现形式上,《加油!向未来2》最大的不同在于启用了“学霸PK学霸”的方式,让30位“未来队”的未成年学霸PK30位“加油队”的成年学霸,从而让人看到更为激烈的竞争以及“大人”和“小孩”间科学知识的碰撞。

其次,《加油!向未来2》有点像科学版的《中国诗词大会》。首先,节目组会有几个问答猜想题,比如张培萌能否跑赢歼十飞机?随后,两队开始进行答题,可以看见这个“全素人”的阵容对应的就是《中国诗词大会》的“百人答题团”。而在4道猜想题过后,答题分数最高、最快的那个人则会出来进行PK,这也就像是“飞花令”的环节。

所以,走到第二季的《加油!向未来》还是试图通过节目形式的转变,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而在实验方面,歼十飞机、“蛟龙”号深海探秘等的现身,都体现出了节目试图用更震撼的科技实力演示“上天入海”的“神技能”,从而体现出一种科技自信的初心。

除此之外,央视暑期档还推出了一档科技综艺《未来架构师》。节目以“看见不可见,敢做不可能”为slogan,邀请在各领域离未来最近的“扛鼎级”人物,每期以一个与人类未来有关的主题词为核心线索,让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关于未来探索与展望的话题与观点。

因此,相较于《加油!向未来2》的科技实验,《未来架构师》则用“演讲”的方式分享着科技观点,显然这个节目走的是“高大上”的精英路线,甚至讨论的话题也离不开“黑科技”“人工智能”“裸眼3D”等,给人一种在看《未来简史》的感觉。

除此之外,湖南卫视也播出了一档名为《我是未来》的科技综艺。节目每期邀请两位全球顶级科学家来到节目现场,由主持人带领4位未来体验官和现场500位观众通过三轮卡牌对决,体验两位科学家的酷炫科技成果,最后由两位科学家分别进行与科技有关的主题演讲,共同探讨人类美好的未来。

因此,这档节目融合了“科技+体验+实验+演讲”的形式,在表现上是最为丰富的。并且由于在节目中加入了与观众的互动,也使得节目调动了观众的积极性,刺激了他们了解科技、感受科技的欲望。

而央视综合频道最新上线的《机智过人》则将聚焦“人工智能”。据悉节目将网罗国内20项顶尖人工智能技术,从而通过“人机比拼”的方式,普及人工智能前沿科技知识,从而展现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水平。

具体操作上,首期节目《机智过人》的关键词就是“人脸识别”。通过让最强人类检验员林宇辉与顶尖人脸识别人工智能项目“御眼重明”进行两轮比拼,通过对江一燕、撒贝宁等明星的人脸识别,既有着明星的效应,也展示了人工智能的先进。

而为了增强节目的知识性,节目组还设置了由来自多个行业人士组成的“机智见证团”。他们不仅要现场体验人工智能技术,还需要对人机比拼结果进行预测、投票与点评,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将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传递出去。

所以,几档科技综艺,风格迥异,有主打科技实验的,有主打演讲谈话的,有主打竞技体验的,更有聚焦人工智能的,它们共同构筑了2017年暑假中国综艺板块中的重要一块——对于科技综艺的探索,从这点来看,它们都做得不错。

如何让“高冷”科技知识“落地”

成为科技综艺探寻重点

当然,对于这几档科技综艺而言,它们远没有达到年初文化综艺那样的火爆程度。一方面这与科技本身的“高冷范”不易亲近的刻板印象有关,而这总是需要时间去解决的;另一方面,还是与节目的具体操作方式有关,也就是如何真正地让“高冷”的科技知识“落地”。

首先《加油!向未来2》除了通过撒贝宁与尼格买提的互怼提高了节目的“笑点”,其它的叙事还是过于平淡,没体现出娱乐性来。并且节目选择的实验有的也不太“新”,比如唱歌震破玻璃杯,一根羽毛的平衡等等,科技实验的陈旧不易激发受众的观看兴趣。加上节目组选择的答题也被诟病说太过于简单,因此这也流失了一部分受众。

而《未来架构师》的遗憾在于它又走得过于“高端精英”,难以兼顾大众的品味与接受能力,并且节目的制作相对传统,虽然这样保证了节目的科学性与专业性,但是却没有完成让科技“有趣”传播的命题,此乃一大遗憾。

至于《机智过人》,当撒贝宁又出现在节目中时,给人一种央视的综艺就要靠小撒撑起一片天的感觉。而在科技的专业性上,据悉除了首期的“人脸识别”,《机智过人》还会出现智能感知机械臂、语音助手灵犀、阅片机器人啄医生等,所以《机智过人》的制作理念似乎更多的是“展示”,展示人工智能在医疗、文艺创作、服务等各种场景的运用,但是就节目本身而言,除了绚丽的舞美和酷炫的人工智能,其对于科技与娱乐性的探究目前来看还不够。

因此综合看来《我是未来》是比较接“地气”的。首先,节目设置了嘉宾角色——张绍刚、沈梦辰、张大大、寇乃馨等出任的“未来体验官”,他们之间的唇枪舌战本身就是一种娱乐性的表达。其次,在科技大咖方面,霍金、裴端卿、拉菲罗·安德烈的加盟,又让节目的专业性有了保证。

最关键的还是在节目的运作上,通过现场观众与体验官的竞技,增强了受众参与度的同时也增强了节目的可看性;而节目选择的科技话题,也有炫酷的黑科技,从而丰富了节目的特点——新鲜、有趣、刺激、时尚、有益。也许这也是《我是未来》为科技综艺的破冰做出的最佳尝试。

结语

总结几档“未来”系科技综艺,它们都有自己的标签,也有自己主打的科技分类,比如大国的科技实力,比如时尚的人工智能,还有脑洞大开的未来世界。它们一起构成了2017年暑期档国产综艺的一道新风景,并且更加充分地践行着电视这一主流媒体对于人们的涵化功能,这是有益的。

至于科技综艺到底如何才能更好地“秀”出自己?如何在曲高和寡与娱乐过度之间找到平衡是下一步它需要深耕的难题。否则,如果节目还是那般传统、高冷,没法打破观众对于科学的刻板印象,那么节目也难以收获观众的收视热情。

但是,如果节目过度娱乐化,破坏了科技本有的严谨性,又不可避免的会被人诟病,并且这也不利于科技的有益传播。因此,这个平衡点的找寻,必定是一条漫长的路,而这需要主创团队的合作与智慧。

此外,目前国产的科技综艺都是在拷贝国外的节目形式,因此在节目大的主题一致的情况之下,节目不应只注重形式上的竞争,还要保持节目该有的知识性,否则这也违背了科技综艺的初衷。

更重要的一点是,笔者认为在这个“人工智能”将要成为“神话”的年代,科技综艺除了展示人工智能的“科技感”之外,还能不能带给大家更多的思考:人与“非人”到底谁更厉害?而这个问题在学界业界已经有所探索。

有学者认为,“即使是像AlphaGo这样的弱人工智能,已经对人类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和威胁,更不用说强人工智能。对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予一定限制,在伦理学上是必要和正当的。”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若有了自由意志,这样的强人工智能就是人类的‘后辈’。后辈向前辈造反,并将前辈征服,那也不过是和人类历史上屡次发生的‘征服事件’一样,并非末日。”

而像曾经耐克世界杯广告《终极对决》中所表达的一样,虽然人工智能可以机械地复制人的一些固有功能,但是在情感共鸣、情绪激发上还是“人”更胜一筹。因此,一则五分钟的广告尚能带给人如此多哲学意义上的思考,那么六十分钟的综艺节目又为何不能做得更有思考性、更“烧脑”呢?

总之,2017年对科技综艺而言注定是重要的一年,毕竟有着政策的背书,这也催促着节目制作者放开胆去做。只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科技综艺的破冰之旅还需要时间、经验、智慧、创新的综合才能完成。虽不易但值得,加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