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资本论》出版150年】科技发展如飞的今天 马克思的洞察为何仍充满真知灼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资本论》出版150年】科技发展如飞的今天 马克思的洞察为何仍充满真知灼见?

《资本论》一方面受重视,一方面也受轻视。重视的原因和轻视的原因是同一的:马克思强调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以科学为前提。

位于伦敦的卡尔·马克思墓地

人类历史上,有许多书可以长远流传,启迪人心,而像《资本论》这样的书,则出版了一百五十年,虽说每隔一阵子就有人宣称这本书已过时,或是说它论证错了,但是,只要资本主义社会出了什么样的问题,这本书就会再次出现提供思考的起点。

从历史纵深的角度来看,一本书能流传千百年之久,绝大多数是宗教方面的经典,因为信众广大,信徒代代相传。少数像四书五经,因为长达千年的科举任官考选需要,以致至今即便不再有科举,华人圈中仍极熟悉,日常生活中还能应用其中字句,像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止于至善”等。当然,也因为这些书的内容不止涉及人神、君臣关系,它还大量涉及了个人在传统社会中的习惯、言行举止、道德修养──尽管这些要求都仅只于对一定中上层的人士,而又仅管这些人一生中真正全面践行的又是极少数──故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其视为修身范本。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外在加强条件,使得上述这些书的影响力在当代历久弥新。这些外在因素,几乎是与反帝反殖民、弘扬民族文化、国家或机构全面推广有关。像是各国义务教育中对经典文本的强调。

还有一部分是西方十八、十九世纪以来的文学名著,适逢资本主义全面开展的时代,内容涉及个人或家族面对命运和政治社会问题时的各种反应,描写深刻,自然能到现代仍然具有广大读者,且对内容有着强大共鸣,因为我们仍处在资本为主导的时代,那些问题仍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生命日常当中。

卡尔·马克思《资本论》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人民出版社

《资本论》跟上述这几类作品还有一些明显的差别,它是被许多十九世纪以来陆续建立起来的社会科学学门列入立门基础的书,像是经济学、社会学等。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本书一方面受轻视,也一方面受重视。轻视的原因和重视的原因是同一的:马克思强调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以科学为前提,因而受到重视。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以科学的方式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不可调和性,最终必然导致消亡,而使得人们不敢或不愿正视,故而冷遇。

不过,虽然大陆读者对这本书尤其是第一卷的主要论点和关键字词耳熟能详,但却未必真能深切体会到它的独到之处。

《资本论》的科学性到底在哪?这必须从人类历史的长远发展来看。

拉长纵深来看,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已历近万年。而在这万年之中,尤其在欧亚大陆及环地中海周边,大多数的时空都处于阶级社会的型态,比例之高,乃至于世人往往认为阶级社会是人类的必然,要打破是妄想。后世虽然有许多人想望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如柏拉图、摩尔、甚至是十九世纪的许多社会主义流派等,但却从未有效探求阶级生成的原因和运作,以及如何达成。因而,马克思和恩格斯自诩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其科学性可以说大量包含在《资本论》一书中。在这本书中,马克思不但阐明工人阶级如何及为何被剥削,也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社会运作的关键范畴分析。时至今日,尽管科技日新月异,高科技产品和电商物流充斥,看似眼花撩乱,但读过《资本论》便会知道,实则万变不离其宗。限于篇幅,本文只能稍微谈及部分论点。

剩余价值与阶级斗争

在正常情况下,所有阶级社会都迫使直接劳动者生产各种生活资料(食衣住行各种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最终将不是直接生产者可进行生活消费的物资,成为上层阶级的所有财产),并且,不论他们活得是安居乐业,或是猪狗不如,在生活资料生产的总量上必然超出直接劳动者总体的消费总量,造成了剩余(surplus),而上层阶级则无偿享受这些剩余,并提出各种理由强调此一行为的合理性,而直接劳动者则不时有人怀疑这样的合理性。

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大量的商品生产和交换,货币成为了衡量商品的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传统阶级社会明显的阶级差别和界限,似乎都不易辨识了,似乎只是个人的努力不努力、先进不先进,顶多因此造成贫富差别,而无阶级差别了。其实说到底,没有工人的生产,以及产业资本家对最终产品的所有权和支配权,流通和运销根本不会出现,各种金融借贷也找不到人借钱取息,这些情况从实物形式仍容易看穿,但是因为工资支付、商品交换和金融流通都以货币为中介,使得现象纷杂。这是“货币拜物教”的一个重要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如何穿透货币所造成的迷障,直指社会结构本身:资本主义的阶级不显眼,但存在,而且其所造成的阶级差距,甚至比起之前的阶级社会还严重。

​《国富论》,亚当·斯密
中央编译出版社

这些问题,不是只有马克思看到,就连像亚当·斯密这样被资本主义主流经济学奉为圭臬的人都很清楚。兹引述三段《国富论》中讨论“劳动工资”的内容为证:

“劳动生产物构成劳动的自然报酬或自然工资。在土地尚未私有而资本尚未累积的原始社会状态下,劳动的全部生产物属于劳动者,既无地主也无雇主来同他分享。但劳动者独享全部劳动生产物的这种原始状态,一到有了土地私有和资本累积,就宣告终结了。土地一旦成为私有财产,地主就要求劳动者从土地生产出来或采集到的几乎所有物品中分给他一定份额。因此,地主的地租,便成为要以用在土地上的劳动的生产物中扣除的第一个项目。”

“一般耕作者大都没有维持生活到庄稼收割的资料。他们的生活费通常是由雇用他们的农业家从他的资本项下垫付的。除非他能分享劳动者的生产物,换言之,除非他在收回资本时得到相当的利润,否则他就不愿雇用劳动者。因此,利润成为要从用在土地上的劳动的生产物中扣除的第二个项目。”

“通常所说的劳动工资,都依存于双方常常所订的契约,双方的利益绝对不是相同的:工人渴望获得的要尽可能多,而雇主则希望付给的要尽可能少。前者趋向于联合起来,来提高劳动的工资,后者亦趋向于联合起来,来降低劳动的工资。但是,不难预测,在通常情况下,哪一方在争执当中居于有利地位,便可以迫使对方屈从于自己的条件。”

在引文中,前两段说明了土地所有权和资本所有权如何以私有财产的名义,对劳动者的劳动成果进行无偿占有,并指出了利润和地租其来源皆出自工人的劳动。后一段则说明了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这就是为什么马克思生前一再强调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论不是他的发明,因为这几乎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的共识。只是不知是好心、坏意还是纯粹的无知,如今这两个论点被视为马克思的独创。

研发、生产力和新而合理的社会

二十世纪后半叶起,拜二战武器研发之赐,资本主义将战时的研发大量应用在工业上,石油化学、电子科技、交通航运、医药卫生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扩大和发展,尤其是电子科技(加上网路信息),更让人们有了一种似乎与传统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非常不一样的新的社会型态出现,自动化、无人工厂指日可待,人们认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甚至认为技术创新可以创造价值。其实这些变化,只要翻阅一下《资本论》第一卷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二卷分析流通时间,便可知这些物质生产和流通的技术变化,并未超出《资本论》的分析,甚至可从中发现相反的结果。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而言,研发始终存在,哪怕是两根木头变成一双筷子也是研发。否则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发展演变。问题是资本主义将研发当成利润生产与瓜分的重要手段,不但让小资本更难以为继,也导引了研发的方向,窄化了研发的范围。更重要的是,资本对研发领域的专擅,将造成劳资之间力量对比的拉大,更不利于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在工人的劳动时间无法任意延长的情况下,生产力的提升,将造成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使得劳动力价值下降,分配给资本家的剩余劳动时间,则相对增长。此外,个别资本若在技术研发和提高生产力方面持续保持领先,则会在剩余价值实现的同时,瓜分更多其它资本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形成超额利润。因此,资本主义不论是个别或是整体,都会不断提升劳动生产力。

在马克思看来,个别资本若在提高生产力方面保持领先,则会在剩余价值实现的同时,瓜分更多其它资本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形成超额利润。

就资本主义的总循环而言,资本的周期越长,进行下一轮生产的时间也就越长,在一定时期中,周期越短,生产和流通的次数越多,在利润率不变的情况下,获利越利越多,反之亦然。生产时间的缩短有赖提高生产力和机器创新,而流通领域时间的缩短,交通和信息方面的进步则是关键。十九世纪,电报的发明大大节省了流通领域的时间,替资本主义创造了一时的荣景。因此,自1990年代起出现的信息和互联网神速进展,从一般消费者而言的确感到生活的便利性,但对流通领域的资本而言,流通速度大幅加快,获利率不变的情况下获利量大增。这并不是什么新把戏。

放大来看,新科技的应用的确会带给人们全新的生活体验,也会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若干正反冲击。但这是几乎每个世代都经历过的,而至今为止,并没有任何一项科技发明真能造成资本主义社会在本质上的变化。举例而言,洗衣机和煤气炉,这两项发明的确造成了家务劳动者(大多是女性)的大便利,节省下很多时间,但是性别权力关系并未因此而有效翻转,在东亚社会,家中掌厨和洗晾衣服的人,大多还是女性,甚至具有父权思想的长辈还会以“现在煮饭洗衣比以前轻松”为由,更不允许女性要求男性共同分摊家务,因为比起上一代,这一代已经够幸福了。

因此,新而合理的社会内容,并不是什么科技研发就会出现,仍需科技与生产力之外的因素变化方能获得。从这个角度来看,《资本论》之所以能历久而弥新,就像青年马克思的自许:“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这样一个境界的书。

(作者系辅仁大学全人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资本论》出版150年】科技发展如飞的今天 马克思的洞察为何仍充满真知灼见?

《资本论》一方面受重视,一方面也受轻视。重视的原因和轻视的原因是同一的:马克思强调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以科学为前提。

位于伦敦的卡尔·马克思墓地

人类历史上,有许多书可以长远流传,启迪人心,而像《资本论》这样的书,则出版了一百五十年,虽说每隔一阵子就有人宣称这本书已过时,或是说它论证错了,但是,只要资本主义社会出了什么样的问题,这本书就会再次出现提供思考的起点。

从历史纵深的角度来看,一本书能流传千百年之久,绝大多数是宗教方面的经典,因为信众广大,信徒代代相传。少数像四书五经,因为长达千年的科举任官考选需要,以致至今即便不再有科举,华人圈中仍极熟悉,日常生活中还能应用其中字句,像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止于至善”等。当然,也因为这些书的内容不止涉及人神、君臣关系,它还大量涉及了个人在传统社会中的习惯、言行举止、道德修养──尽管这些要求都仅只于对一定中上层的人士,而又仅管这些人一生中真正全面践行的又是极少数──故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其视为修身范本。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外在加强条件,使得上述这些书的影响力在当代历久弥新。这些外在因素,几乎是与反帝反殖民、弘扬民族文化、国家或机构全面推广有关。像是各国义务教育中对经典文本的强调。

还有一部分是西方十八、十九世纪以来的文学名著,适逢资本主义全面开展的时代,内容涉及个人或家族面对命运和政治社会问题时的各种反应,描写深刻,自然能到现代仍然具有广大读者,且对内容有着强大共鸣,因为我们仍处在资本为主导的时代,那些问题仍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生命日常当中。

卡尔·马克思《资本论》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人民出版社

《资本论》跟上述这几类作品还有一些明显的差别,它是被许多十九世纪以来陆续建立起来的社会科学学门列入立门基础的书,像是经济学、社会学等。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本书一方面受轻视,也一方面受重视。轻视的原因和重视的原因是同一的:马克思强调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以科学为前提,因而受到重视。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以科学的方式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不可调和性,最终必然导致消亡,而使得人们不敢或不愿正视,故而冷遇。

不过,虽然大陆读者对这本书尤其是第一卷的主要论点和关键字词耳熟能详,但却未必真能深切体会到它的独到之处。

《资本论》的科学性到底在哪?这必须从人类历史的长远发展来看。

拉长纵深来看,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已历近万年。而在这万年之中,尤其在欧亚大陆及环地中海周边,大多数的时空都处于阶级社会的型态,比例之高,乃至于世人往往认为阶级社会是人类的必然,要打破是妄想。后世虽然有许多人想望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如柏拉图、摩尔、甚至是十九世纪的许多社会主义流派等,但却从未有效探求阶级生成的原因和运作,以及如何达成。因而,马克思和恩格斯自诩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其科学性可以说大量包含在《资本论》一书中。在这本书中,马克思不但阐明工人阶级如何及为何被剥削,也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社会运作的关键范畴分析。时至今日,尽管科技日新月异,高科技产品和电商物流充斥,看似眼花撩乱,但读过《资本论》便会知道,实则万变不离其宗。限于篇幅,本文只能稍微谈及部分论点。

剩余价值与阶级斗争

在正常情况下,所有阶级社会都迫使直接劳动者生产各种生活资料(食衣住行各种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最终将不是直接生产者可进行生活消费的物资,成为上层阶级的所有财产),并且,不论他们活得是安居乐业,或是猪狗不如,在生活资料生产的总量上必然超出直接劳动者总体的消费总量,造成了剩余(surplus),而上层阶级则无偿享受这些剩余,并提出各种理由强调此一行为的合理性,而直接劳动者则不时有人怀疑这样的合理性。

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大量的商品生产和交换,货币成为了衡量商品的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传统阶级社会明显的阶级差别和界限,似乎都不易辨识了,似乎只是个人的努力不努力、先进不先进,顶多因此造成贫富差别,而无阶级差别了。其实说到底,没有工人的生产,以及产业资本家对最终产品的所有权和支配权,流通和运销根本不会出现,各种金融借贷也找不到人借钱取息,这些情况从实物形式仍容易看穿,但是因为工资支付、商品交换和金融流通都以货币为中介,使得现象纷杂。这是“货币拜物教”的一个重要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如何穿透货币所造成的迷障,直指社会结构本身:资本主义的阶级不显眼,但存在,而且其所造成的阶级差距,甚至比起之前的阶级社会还严重。

​《国富论》,亚当·斯密
中央编译出版社

这些问题,不是只有马克思看到,就连像亚当·斯密这样被资本主义主流经济学奉为圭臬的人都很清楚。兹引述三段《国富论》中讨论“劳动工资”的内容为证:

“劳动生产物构成劳动的自然报酬或自然工资。在土地尚未私有而资本尚未累积的原始社会状态下,劳动的全部生产物属于劳动者,既无地主也无雇主来同他分享。但劳动者独享全部劳动生产物的这种原始状态,一到有了土地私有和资本累积,就宣告终结了。土地一旦成为私有财产,地主就要求劳动者从土地生产出来或采集到的几乎所有物品中分给他一定份额。因此,地主的地租,便成为要以用在土地上的劳动的生产物中扣除的第一个项目。”

“一般耕作者大都没有维持生活到庄稼收割的资料。他们的生活费通常是由雇用他们的农业家从他的资本项下垫付的。除非他能分享劳动者的生产物,换言之,除非他在收回资本时得到相当的利润,否则他就不愿雇用劳动者。因此,利润成为要从用在土地上的劳动的生产物中扣除的第二个项目。”

“通常所说的劳动工资,都依存于双方常常所订的契约,双方的利益绝对不是相同的:工人渴望获得的要尽可能多,而雇主则希望付给的要尽可能少。前者趋向于联合起来,来提高劳动的工资,后者亦趋向于联合起来,来降低劳动的工资。但是,不难预测,在通常情况下,哪一方在争执当中居于有利地位,便可以迫使对方屈从于自己的条件。”

在引文中,前两段说明了土地所有权和资本所有权如何以私有财产的名义,对劳动者的劳动成果进行无偿占有,并指出了利润和地租其来源皆出自工人的劳动。后一段则说明了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这就是为什么马克思生前一再强调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论不是他的发明,因为这几乎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的共识。只是不知是好心、坏意还是纯粹的无知,如今这两个论点被视为马克思的独创。

研发、生产力和新而合理的社会

二十世纪后半叶起,拜二战武器研发之赐,资本主义将战时的研发大量应用在工业上,石油化学、电子科技、交通航运、医药卫生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扩大和发展,尤其是电子科技(加上网路信息),更让人们有了一种似乎与传统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非常不一样的新的社会型态出现,自动化、无人工厂指日可待,人们认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甚至认为技术创新可以创造价值。其实这些变化,只要翻阅一下《资本论》第一卷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二卷分析流通时间,便可知这些物质生产和流通的技术变化,并未超出《资本论》的分析,甚至可从中发现相反的结果。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而言,研发始终存在,哪怕是两根木头变成一双筷子也是研发。否则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发展演变。问题是资本主义将研发当成利润生产与瓜分的重要手段,不但让小资本更难以为继,也导引了研发的方向,窄化了研发的范围。更重要的是,资本对研发领域的专擅,将造成劳资之间力量对比的拉大,更不利于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在工人的劳动时间无法任意延长的情况下,生产力的提升,将造成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使得劳动力价值下降,分配给资本家的剩余劳动时间,则相对增长。此外,个别资本若在技术研发和提高生产力方面持续保持领先,则会在剩余价值实现的同时,瓜分更多其它资本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形成超额利润。因此,资本主义不论是个别或是整体,都会不断提升劳动生产力。

在马克思看来,个别资本若在提高生产力方面保持领先,则会在剩余价值实现的同时,瓜分更多其它资本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形成超额利润。

就资本主义的总循环而言,资本的周期越长,进行下一轮生产的时间也就越长,在一定时期中,周期越短,生产和流通的次数越多,在利润率不变的情况下,获利越利越多,反之亦然。生产时间的缩短有赖提高生产力和机器创新,而流通领域时间的缩短,交通和信息方面的进步则是关键。十九世纪,电报的发明大大节省了流通领域的时间,替资本主义创造了一时的荣景。因此,自1990年代起出现的信息和互联网神速进展,从一般消费者而言的确感到生活的便利性,但对流通领域的资本而言,流通速度大幅加快,获利率不变的情况下获利量大增。这并不是什么新把戏。

放大来看,新科技的应用的确会带给人们全新的生活体验,也会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若干正反冲击。但这是几乎每个世代都经历过的,而至今为止,并没有任何一项科技发明真能造成资本主义社会在本质上的变化。举例而言,洗衣机和煤气炉,这两项发明的确造成了家务劳动者(大多是女性)的大便利,节省下很多时间,但是性别权力关系并未因此而有效翻转,在东亚社会,家中掌厨和洗晾衣服的人,大多还是女性,甚至具有父权思想的长辈还会以“现在煮饭洗衣比以前轻松”为由,更不允许女性要求男性共同分摊家务,因为比起上一代,这一代已经够幸福了。

因此,新而合理的社会内容,并不是什么科技研发就会出现,仍需科技与生产力之外的因素变化方能获得。从这个角度来看,《资本论》之所以能历久而弥新,就像青年马克思的自许:“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这样一个境界的书。

(作者系辅仁大学全人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