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武器
我们为何总试图分辨谁是真正的女性主义者?从Lisa疯马秀争议谈起

当女性主义成为一个热门可欲的标签、几乎每一位女性名人都可被称为“女性主义者”时,女性主义的内在矛盾愈发难以掩饰。而在我们身处的语境中,这一矛盾有着更加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

拒服美役,远离婚恋:排斥男性是好的策略吗?

在今天,强硬地“排斥结婚”甚至“排斥已婚女性”,并不一定能让女性过上更好的生活,反而可能忽略或者无视了其他的因素。

关于为什么读大学,我们应该相信张雪峰还是颜宁?

现实:不仅学生在乎“性价比”,“务实”已经成为全球高校竞争的关键因素。理想:高等教育的使命是鼓励智识发展。

适者生存、恐弱慕强的社会向何处去? | 编辑部聊天室

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恐弱慕强会帮助我们进化成更好的人吗?

【专访】德国作家斯坦尼西奇:写作者不能为了更具煽动性而改写事实或历史

“在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撼动欧洲之时,我们怎么办?也许正是时候阅读斯坦尼西奇的作品。”

性骚扰,正是针对“不会说不”“不能说不”的对象下手的行为

通过参与对大学性骚扰事案的调查和调解,上野千鹤子学习到了一个事实,即性骚扰的加害者几乎都是惯犯。当他们判断某个时机可以滥用权力,就会冷静地选择不能说不的对象和环境,行使手中的权力。

寻找孔乙己:长衫在短褂中的隔绝与寂寞

孔乙己的文言与众人的口语格格不入,不同的语言本身就展现了长衫与短褂的隔阂。“孔乙己越是被紧逼穷追就越是失去口语,代之以文言,正是在用文言文构建的他的观念世界里他才是自由的,”日本学者丸尾常喜认为。

对话北大女生之后,上野千鹤子:请一定要过那种自己满意也认可的人生 | 专访

上野千鹤子认为,为了能感受到“活着真好”,要过那种自己满意、自己也认可的人生。达到这样的条件,是“对自己保持诚实”。

谁也别动我的双休日 | 旧文重温

我们默认和习惯的“双休日制度”似乎出现了动摇的可能,每一次关于劳动、加班和休假制度的讨论都热闹非凡,其根源正是劳动者对于自身权利的珍视和捍卫。

有钱没钱,全在字间:影视和文学作品中如何打量贫穷

仿佛人人都即将从金钱搭建的尊严山崖边滑落,在滑落的瞬间费力地抓住一些能够到的东西, 即使这些东西毫无用途或者还会让情况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