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武器
大佛次郎战败日记中的“神风”与荷风

狂潮退却、硝烟落定后,人们惊觉,在战时喧嚣的国策文学、战争文学背后,艰难抵住黑暗之门的正是永井荷风、志贺直哉等几位不愿投机趋时、不愿被驯服、冷眼旁观时局的倔强个体。

罗志田:重释“辛亥巨变”

变革的发生,不在朝廷君臣失道,也不在旧有政治伦理失效,而是在西潮冲击之下,寻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峻急心态与政治结构变革之间有着根本性的矛盾和困境。

编辑部聊天室 | 《迪迦奥特曼》下架又上架,到底什么是“少儿不宜”?

如果孩子接触了“恶”,就会被引导到一个错误的方向,造成价值观的紊乱,事实真是如此吗?

电子游戏:卧室里的大象

以大象比喻游戏,更倾向于防止简单的“妖魔化”,而更多注重现象背后社会和教育的整体语境,毕竟,正是这种语境界定了青少年的生活。

编辑部聊天室 | 成为“外地人”,进入四环里:我们的进城记

初入城市感到困窘,渐渐习惯“外地人”的身份,一个人的进城记,何尝不映射着一个大时代的变迁?

是谁在滥用权力,有谁能挺身而出:从阿里员工涉嫌性侵女同事说起

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德博拉·格林菲尔德发现,滥用权力的人往往对地位、控制和性能力的确认有异于常人的需求。

科幻小说的明日想象:如果未来一片光明,那危险和黑暗又去了哪里?

经典科幻作家H.G.威尔斯和莱姆都曾站在他们的时代眺望未来,他们的关怀与担忧和中国当代青年作家不乏共通之处——在那看似和平安详、人人快乐的金色未来,究竟潜藏着什么危险? 

敌人的构建:古琴科事件背后的暗流

从冷战历史上来看,“古琴科事件”在西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几乎彻底抹除了西方民众在“二战”期间积累的对苏联的善意和信任,还有效压制了各国左派的政治活动,也为冷战的开始进行了舆论“暖场”。

为躺倒辩护:并非浪费时间,值得理直气壮

躺倒让人们从前进的直线里稍微偏移,思考得更加周全,用舒适的方式摆脱“没有进步就是退步”的霸道逻辑。 

学者王尧:当年批评解构崇高、表达粗鄙和娱乐化,而这已然成为当下常态 | 专访

从“伤痕文学”到1984年的杭州会议,再到1990年代发生在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宿舍里的“人文精神大讨论”,2000年初,学者王尧开启了“新时期文学”口述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