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华商韬略原创
| 作者:张婵
半年利润暴跌8成、数量门店不增反减......种种迹象都表明,曾风光无限的传统快餐企业味千有了些“麻烦”。
自1996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味千(中国)发展超过20年。公开数据显示,味千在国内,曾7年开出了700家门店;2007年,味千(中国)在港交所上市,市值达到90亿元,被称为唯一在港上市的中式快餐企业。此后味千(中国)的CEO潘慰更是多次蝉联行业首富,成了当之无愧的“拉面女王”。
但今年8月底,味千(中国)公布半年业绩,上半年净利润1亿,同比下降了近81%;同时其门店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近一年内至少关了18家店......
其实不止味千,很多在国内风靡一时的传统快餐企业近几年的表现都差强人意:
曾经将门店开到500多家,产品卖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永和豆浆,今年的增长势头也减慢不少,同时在同业竞争中,其进行的多元化战略转型也并不理想。
最早实现中式快餐标准化的真功夫,曾经是最大的中式快餐品牌,门店一度超过600家。2011年,其曾经提出3年开到1000家的目标,但截至今年,他们官网的门店数量还显示为602家,不增反减。
真功夫董事长潘宇海去年就曾指出,“传统的快餐企业越来越不赚钱”。出现这种变化,最大的原因是“消费者变了”,但是这些企业没变。
传统优势已经不在
传统快餐早年凭借干净、卫生、快捷、标准化等优点,在市场竞争中能够保证足够的竞争优势,但如今随着餐饮业服务业的发展甚至外卖行业的崛起,传统快餐这些竞争优势已经当然无存。
此外在餐饮大环境下,不少平价正餐品牌在价格方面对传统快餐企业形成不小的挑战,味千、永和等都曾被网友吐槽价格贵,尤其是在机场、车站内的门店,更是屡遭众多消费者“嫌弃”。
品牌老化,缺乏创新
快餐品牌本身的消费群体比较窄,多集中在年轻化的消费者。这个群体对潮流和新兴事物的敏感度很高。在餐饮方面,他们的同样追求趣味性和体面性。
而传统快餐连锁品牌明显落伍了:为了大规模开店,一般标准化程度非常高,在产品甚至包装形式方面的创新都有所欠缺,这种千篇一律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洋品牌的竞争加剧
商业地产在萌芽时期,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流,迫不及待地和一些有实力的连锁餐饮企业合作。这段地产红利期,不少传统快餐企业利用好地段+低房租+好产品的模式快速崛起。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优秀餐饮品牌涌现,尤其是越来越多的洋品牌对中国市场的重视,这种优势渐渐在消失。
从去年开始,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就调整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战略。刚国有化不久的麦当劳中国在近两个月内还搭档了恒大、碧桂园等大型房企,宣布进军三、四线城市,并扬言一年至少开出500家店。
不知在此攻势下,我们的传统快餐品牌如何思变?能否突围?
------END------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