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常务理事会主席陈元在其最新文章中认为,中国金融业长期存在的重要问题是经济中股权和债权比例失衡。要解决上述问题,应从根本上考虑货币的性质,即将其看作国家发行的“股票”。
他说,中国杠杆率过高是让人费解的,因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储蓄国家,贸易是顺差,净外汇资产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7%。金融业真正的问题在于股权和债权的失衡,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规模失衡。央行公布的社会融资总量数据中,6%是股本,其余94%则是银行贷款,因此中国的融资结构是债务型,存量融资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杠杆率太高,归根到底是因为股本金来源不足。”陈元说,而现在对股本金的来源也存在认识上的失误——第一来源是财政拨款,第二来源是企业盈利,第三来源是资本市场,看到流,没看到源。因此为了让企业降低杠杆率,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减少借贷,切断杠杆链条。然而企业增加的股本金大多是杠杆式的,即名股实债。
陈元表示,伯南克实行的量化宽松政策给我们以启示,在一定时期、一定对象层面,央行所注入的每元人民币可看作是国家的股权,对于经济中充满债务资金、缺少股权资金的情况,如果央行按照合理和严格的系统,把股权资金配置到相应的地方和行业去,并与债务资金重新组合,很快就能在全社会实现股权和债权的平衡。
“很多人认为伯南克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的本意是,通过购买不良资产,打通血脉,以缓和美国及世界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然而,‘伯南克魔术’实际上在于——美联储发行的每一元都是一份股权。伯南克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发出的资金最后到达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及个人部门,而此过程中的每一美元都是国家对这些部门的股权,股权增加自然带来杠杆下降。”陈元指出。
他进一步表示,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2000年前后,中国的银行大规模发放贷款,但并没有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
陈元还表示,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看似很大,其实不然。“在人民币的信用尚未建立起来之前,一国货币估值仍需依靠美元信用:当央行手里握有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时,人民币就升值;一旦这个数字下降到3万亿美元,人民币就贬值。如果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跌到2万亿,或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跌到7,甚至跌到7.5,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也没办法实施。所以不能让外汇储备规模轻易下降。”
他指出,外汇储备更应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开发性金融或购买国外资源。具体而言,中国可以通过大规模投资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缺少的资源,比如石油、天然气、铁矿石、半导体芯片等等,可以利用外汇储备进口,因此并不会带来通货膨胀。
陈元在文中建议,中国央行需要和美联储沟通,人民币不是要与美元争霸,而是要保持自身的稳定。同时,还要与欧盟洽谈合作,以此保证欧元和人民币的汇率稳定,不合作,双方则可能都将遭受一定程度的伤害。
他举例说,托宾税(Tobin Tax)是对现货外汇交易课征全球统一的交易税。美国希望加强美元的国际流动性,因此并不认同征收托宾税。而中国和欧盟都支持托宾税,同意进行外汇管制。如果我们现在与欧盟联盟,实现人民币与欧元的完全互换,并实行相同的托宾税,只要互换的规模能达到整体的三分之一乃至一半,就不需要再恐惧美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