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香港餐饮巨头为何在内地水土不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香港餐饮巨头为何在内地水土不服

翠华在香港本地有着极高的认知度,但在内地却未形成辽源之势,旗下64家餐厅中,32家位于香港、3家位于澳门,偌大的内地仅仅只有29家。翠华为何没在巨大的内地市场开枝散叶呢?

翠华餐厅是香港餐饮老字号,是香港大众饮食文化的代表,让老港们推荐茶餐厅多半都会脱口而出说“翠华”。

翠华在香港本地有着极高的认知度,但在内地却未形成辽源之势,旗下64家餐厅中,32家位于香港、3家位于澳门,偌大的内地仅仅只有29家。翠华为何没在巨大的内地市场开枝散叶呢?

港式茶餐厅的魅力根源

港式茶餐厅由主营西式茶点发展而来,走平民化亲民化的路线,有着类似食堂的属性,其方便快捷、价格实惠的特点广受欢迎。售卖的食物:肠粉、虾饺、皮蛋瘦肉粥、奶茶、鸳鸯、菠萝油……带着中西合璧的多元文化融合,透漏着香港人香港人灵活变通的智慧,极其具有香港本土风情。

茶餐厅非常香港,其根据特定时间供应特定餐品的特质极其符合港人生活节奏。除了常餐(全日供应的食物,菜单长期不变)以外,分为早餐、午餐/快餐、下午茶餐和晚餐等时段,每个时段供应不同,如碟头饭通常只在午市供应,而特色炒菜则只有晚餐才有,且每天选择也不尽相同。所以在香港,不同时段的茶餐厅都有着不同的生活风景线,而茶餐厅的魅力也在于能直观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生活百态。

既然是食堂,香港人基本抱着“求求其其”(随随便便)填饱肚子的想法走进茶餐厅,不期待周到体贴的服务,服务生通常也直接了当没有半句废话,一切都是短频快。

翠华在内地的尴尬定位

商院如祥林嫂般反复强调:开餐厅咖啡馆的创业计划中最重要的是客群定位,客群对了其余一切都是延伸。餐厅的目标顾客一定要精准:餐厅咖啡馆开给谁?顾客是一群怎样的人?为Ta们的年龄、收入、个性特质、兴趣爱好、生活方式……贴上关键词,总结出清晰描述。看我们文章的老铁都知道,这在心理学上叫“侧写”。

在香港,茶餐厅是最平民化的饮食场所,为广大街坊们提供了经济实惠、节省时间的餐饮选择,是大家解决吃饭问题的生活必备,最大的优点在于方便和便宜,好比只卖简餐饮料的全家、7-11、喜士多便利店。

翠华到了内地,带着香港“城市名片”的光环,摇身一变从“草根”升级到了“轻奢”,其定位主攻中高端茶餐厅市场,以“精致”的定位来经营,绝非走大众路线的快餐。既然顶着高定位,自然也就匹配高价格,但菜品却仍以肠粉、粥、面条等草根内容为主,没有任何轻奢的影子,再加上咋呼、粗糙、毫无格调的装修,就显得特别没有性价比。

高定位必须匹配高逼格装修、高水准菜品和服务,才有资格定出高价格的售价。

由高定位带来的不利影响

翠华在香港的翻台率很高,每日每桌账单数目远高于内地;但在内地,定位高价格高即意味着翻台率低坪效也低。而且近十年内地城市房价上涨比香港快,翠华所面临的租金压力更严重。

翠华杭州店已经于去年关张大吉。以外婆家、绿茶为首的杭州快时尚品牌,店铺名家设计逼格满满,仅仅只有50块人均客单,相比于翠华老土过时的装修环境,无甚亮点的口味和服务以及100大洋的客单价,在夹击中败下阵来是情理之中的事。

港式茶餐厅可有市场?

粤菜是受众度最广的菜系。君不见阿拉上海人吃不惯徽菜,觉得太咸太油;安徽旁友也吃不惯江浙沪大包邮区的本帮菜、杭帮菜、苏帮菜,觉得太甜。粤菜就很少有人吃不惯,全国人民都比较能接受。

但大家若把茶餐厅等同于粤菜那就大错特错啦~茶餐厅 ≠ 粤菜餐厅。茶餐厅的兴起在于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期间,英国人开的高档西餐厅太昂贵不能经常光顾,精明的港人便开创性地发明了可吃西餐、西点、饮奶茶咖啡,又能吃云吞面肠粉的茶餐厅。

因此,带着一半西式简餐基因的茶餐厅和西式烘焙店一样,在一二线发达城市接受度高,到内陆城市接受度就变得很低,是个有明显区域性的细分餐饮业态。

即便在上海、杭州这样的发达城市,年轻人也越来越难讨好。对于选择多多又爱看颜选店的年轻人来说,如翠华般标榜自己轻奢,但其实装修咋呼、老土、无甚格调,根本入不了镜晒不了朋友圈,加上口味也没多出众、价格也不便宜,实在没啥可光顾的理由。

想要让这波史上最难讨好的千禧一代(8090后)们成为忠粉,没两把刷子做点特色,管你什么香港名片城市之光的,他们才不买账嘞。

无印良品在中国也有被刻意拔高档次的嫌疑,无论是产品还是餐堂,相对于日本本土的大众化,国内的售价客单价都不太亲民,尤其是即将开业的 MUJI Hotel,其每晚2000~4000的售价实在不怎么性冷淡。

但是MUJI相较于翠华,其调性和产品的设计力都可圈可点,比格满满,尽管溢价明显,但依然有忠粉愿意接受。但翠华进入内地市场,其调性和产品力都无亮点,与轻奢的定位和客单价不匹配,所以翠华该向MUJI好好学学,怎么把这比格给抬上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香港餐饮巨头为何在内地水土不服

翠华在香港本地有着极高的认知度,但在内地却未形成辽源之势,旗下64家餐厅中,32家位于香港、3家位于澳门,偌大的内地仅仅只有29家。翠华为何没在巨大的内地市场开枝散叶呢?

翠华餐厅是香港餐饮老字号,是香港大众饮食文化的代表,让老港们推荐茶餐厅多半都会脱口而出说“翠华”。

翠华在香港本地有着极高的认知度,但在内地却未形成辽源之势,旗下64家餐厅中,32家位于香港、3家位于澳门,偌大的内地仅仅只有29家。翠华为何没在巨大的内地市场开枝散叶呢?

港式茶餐厅的魅力根源

港式茶餐厅由主营西式茶点发展而来,走平民化亲民化的路线,有着类似食堂的属性,其方便快捷、价格实惠的特点广受欢迎。售卖的食物:肠粉、虾饺、皮蛋瘦肉粥、奶茶、鸳鸯、菠萝油……带着中西合璧的多元文化融合,透漏着香港人香港人灵活变通的智慧,极其具有香港本土风情。

茶餐厅非常香港,其根据特定时间供应特定餐品的特质极其符合港人生活节奏。除了常餐(全日供应的食物,菜单长期不变)以外,分为早餐、午餐/快餐、下午茶餐和晚餐等时段,每个时段供应不同,如碟头饭通常只在午市供应,而特色炒菜则只有晚餐才有,且每天选择也不尽相同。所以在香港,不同时段的茶餐厅都有着不同的生活风景线,而茶餐厅的魅力也在于能直观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生活百态。

既然是食堂,香港人基本抱着“求求其其”(随随便便)填饱肚子的想法走进茶餐厅,不期待周到体贴的服务,服务生通常也直接了当没有半句废话,一切都是短频快。

翠华在内地的尴尬定位

商院如祥林嫂般反复强调:开餐厅咖啡馆的创业计划中最重要的是客群定位,客群对了其余一切都是延伸。餐厅的目标顾客一定要精准:餐厅咖啡馆开给谁?顾客是一群怎样的人?为Ta们的年龄、收入、个性特质、兴趣爱好、生活方式……贴上关键词,总结出清晰描述。看我们文章的老铁都知道,这在心理学上叫“侧写”。

在香港,茶餐厅是最平民化的饮食场所,为广大街坊们提供了经济实惠、节省时间的餐饮选择,是大家解决吃饭问题的生活必备,最大的优点在于方便和便宜,好比只卖简餐饮料的全家、7-11、喜士多便利店。

翠华到了内地,带着香港“城市名片”的光环,摇身一变从“草根”升级到了“轻奢”,其定位主攻中高端茶餐厅市场,以“精致”的定位来经营,绝非走大众路线的快餐。既然顶着高定位,自然也就匹配高价格,但菜品却仍以肠粉、粥、面条等草根内容为主,没有任何轻奢的影子,再加上咋呼、粗糙、毫无格调的装修,就显得特别没有性价比。

高定位必须匹配高逼格装修、高水准菜品和服务,才有资格定出高价格的售价。

由高定位带来的不利影响

翠华在香港的翻台率很高,每日每桌账单数目远高于内地;但在内地,定位高价格高即意味着翻台率低坪效也低。而且近十年内地城市房价上涨比香港快,翠华所面临的租金压力更严重。

翠华杭州店已经于去年关张大吉。以外婆家、绿茶为首的杭州快时尚品牌,店铺名家设计逼格满满,仅仅只有50块人均客单,相比于翠华老土过时的装修环境,无甚亮点的口味和服务以及100大洋的客单价,在夹击中败下阵来是情理之中的事。

港式茶餐厅可有市场?

粤菜是受众度最广的菜系。君不见阿拉上海人吃不惯徽菜,觉得太咸太油;安徽旁友也吃不惯江浙沪大包邮区的本帮菜、杭帮菜、苏帮菜,觉得太甜。粤菜就很少有人吃不惯,全国人民都比较能接受。

但大家若把茶餐厅等同于粤菜那就大错特错啦~茶餐厅 ≠ 粤菜餐厅。茶餐厅的兴起在于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期间,英国人开的高档西餐厅太昂贵不能经常光顾,精明的港人便开创性地发明了可吃西餐、西点、饮奶茶咖啡,又能吃云吞面肠粉的茶餐厅。

因此,带着一半西式简餐基因的茶餐厅和西式烘焙店一样,在一二线发达城市接受度高,到内陆城市接受度就变得很低,是个有明显区域性的细分餐饮业态。

即便在上海、杭州这样的发达城市,年轻人也越来越难讨好。对于选择多多又爱看颜选店的年轻人来说,如翠华般标榜自己轻奢,但其实装修咋呼、老土、无甚格调,根本入不了镜晒不了朋友圈,加上口味也没多出众、价格也不便宜,实在没啥可光顾的理由。

想要让这波史上最难讨好的千禧一代(8090后)们成为忠粉,没两把刷子做点特色,管你什么香港名片城市之光的,他们才不买账嘞。

无印良品在中国也有被刻意拔高档次的嫌疑,无论是产品还是餐堂,相对于日本本土的大众化,国内的售价客单价都不太亲民,尤其是即将开业的 MUJI Hotel,其每晚2000~4000的售价实在不怎么性冷淡。

但是MUJI相较于翠华,其调性和产品的设计力都可圈可点,比格满满,尽管溢价明显,但依然有忠粉愿意接受。但翠华进入内地市场,其调性和产品力都无亮点,与轻奢的定位和客单价不匹配,所以翠华该向MUJI好好学学,怎么把这比格给抬上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