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斯堡诗全集》(全三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11
1955年,旧金山的一批青年诗人举行了一场朗诵会,向文艺界介绍五位天才诗人。在朗诵会上,金斯堡风格奇异、内容惊人的《嚎叫》抓住了所有人的心,并获得了在场出版商的青睐,轰动一时。然而不久以后,海关和警察局先后称《嚎叫》为淫秽作品,并逮捕了出版人。这起不寻常的案件受到了文化界的关注,故事的结局是:出版人被判无罪,金斯堡的第一部诗集《嚎叫及其他诗歌》也成为了二十世纪流传最广的一部诗集。
“我看见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挨着饿歇斯底里浑身赤裸,拖着自己走过黎明时分的黑人街巷寻找狠命的一剂。”这是《嚎叫》的开篇。作为垮掉派著名诗人,金斯堡的《嚎叫》把一种独特的、反智性的、游戏的、狂欢的后现代意识带进了文学,开风气之先。他叫嚷“别把疯狂藏起来”,使他一度成为青年人的发声人,诗人北岛曾这样评价:“没有他,这半个世纪的美国历史就会像一本缺页的书,难以卒读。”
在《嚎叫及其他诗歌》之后,金斯堡的第二部诗作《祈祷文》(1961)描写了自己与已故母亲之间的痛苦关系。上世纪60年代,金斯堡积极参加反越战运动,出版了《现实三明治》《行星新闻》等诗集,大胆而戏谑地把当天的新闻写进了诗歌之中。从70年代开始,金斯堡的无政府主义倾向日趋减弱,他与鲍勃·迪伦合作,将诗与音乐融合;他曾在布鲁克林学院执教10年,积极投身圣马可教堂的诗歌计划,并参与创办了纳诺帕大学并教授佛教诗歌。金斯堡曾多次来访中国,写下了《北京即兴》《一天早上,我在中国散步》《我读白居易》等诗作。
《金斯堡诗全集》上卷和中卷为《空镜子》《嚎叫》《卡迪什》《美国的陨落》等十部诗集的合集(1947-1980),由诗人生前亲自参与编辑并撰写作者前言;下卷为《白色尸衣》《四海问候》《死亡与名望》三部诗集的合集(1980-1997),由金斯堡的友人们编辑并撰写前言和后记。这部书是中文世界出版的首部金斯堡诗歌全译本,从此,每个想了解金斯堡诗歌全面性的人都有了一则汉语依据。
《山林与水泽之间》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12
弗莫尔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英国杰出的、极少数具有文艺复兴精神的生活旅行作家,一个现代的菲利普·西德尼或拜伦勋爵,BBC将其誉为“融合了印第安纳·琼斯、詹姆斯·邦德和格雷厄姆·格林三种特质的人”。20世纪30年代,18岁的弗莫尔就只身开始了他持续数年的跨越欧洲各国的游学旅行,而《山林与水泽之间》是记叙这段奇幻旅程的游记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书中主要描述了他跨越多瑙河,穿行于匈牙利大平原,再从罗马尼亚边界进入特兰西瓦尼亚游历的奇妙见闻。弗莫尔发现了数百年来由于各种原因而被隔绝在西方世界之外的壮丽山水之美。
弗莫尔是一位旅行作家,但书中的内容又远远超出了游记的范畴。他会详细描述旅途中的经历,为自己的作品设定一个主题;她同时也是目击者、历史学家、艺术和建筑方面的内行、诗人、幽默家、讲故事的高手、社会记录者、神秘主义者,是上帝派到人间的冒险家。因而,他的游记将个性迥异的两个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一个是无忧无虑的年轻学子,把旅途中的见闻保存在回忆和日记本里;另一个是经验老到、用词考究的作者,让一次远行成为了永恒的艺术作品。弗莫尔凭借他的作品,设定了现代旅行文学的经典范式,影响了整整一代的英国作家。
《早上九点叫醒我》

译林出版社 2017-12
很多年前,阿乙听到了这样一则异闻:在安徽某农村,有一个人喝酒过量而死,村民把他埋了,但政府不允许土葬,于是人们又开棺掘墓,却发现这个人曾经醒来并痛苦求生,他为了刨棺材板,两手骨头都“越过”皮肉露了出来……阿乙一直想写这个故事,写短篇,不过瘾,扩写成中篇,还是儿差点意思,于是又重写,才有了我们手上的这本小说。小说题目源自阿乙读过的博尔赫斯的一本访谈录,博尔赫斯在访谈中提到要写一篇短篇小说,题目叫“早上九点叫醒我”。但阿乙却从来并没有发现这部小说,于是这一次,他就借用这句话来做书名了。
在小说里,主人公宏阳喝醉后向自己的内人叮嘱,到了早上叫醒他。次日晨,内人去叫他,却发现他已经死了:把自己喝“死”了。小说由此开始,通过对一场仓促、敷衍的葬礼的讲述,回溯了这位曾被认为是流氓的宏阳,利用自身的暴力优势和诈术成长为镇上闻人的经历。作者通过描写城镇化浪潮进逼下的乡村、一个地方体面人物盛极而衰的故事,关注了人类处于“非常态”状态下的生存状态,剖析了人性的复杂面,充满黑暗色彩。
这是阿乙的第一部可能也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早上九点叫醒我》先后写了5年,修改了10遍。写完之后阿乙说,这是他“赌徒式孤注一掷的长篇”,“即使现在突然地震死了,也不会有遗憾。”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详注修订本)》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08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起初并没有书名,书名为后人所起。书的主要内容是叙述公元前431-前404年间发生在伯罗奔尼撒人与希腊人之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交战的双方都是非正义的。雅典拥有先进的政治制度与海上的绝对控制权,却没有实现扩张梦想,战争最终以雅典臣服、斯巴达及其同盟获胜结束。不过,斯巴达并非战争的受益者,因为战后斯巴达的希腊时代仅维持了30年左右,且未能使希腊恢复到战前水平。战争结束了雅典的古典时代,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成为希腊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而真正的受益者是希腊的宿敌波斯以及北方随后兴起的马其顿。不仅如此,几乎所有希腊的城邦都参加了这场战争,战场几乎涉及了当时整个希腊世界,因而在现代研究中,这场战争也被称为“古代世界大战”。这场战争不但对古代希腊、对历史学有重要的意义,其中的“修昔底德陷阱”也成为国际关系中一则长盛不衰的话题,而且,它本身也是第一次被科学地、历史学地记录下来的史实。
“对于战争中所发生的事情,我的原则是不记载从碰巧在场的人那里获得的情况,甚至不凭借我本人的印象;我所记载的,要么是我亲历的,要么是我从他人那里获悉,但我尽最大可能一一准确核实过了的。即便如此,还是难以发现真实情况,因为见证同样事件的人并非就事论事,而是具有各自的偏好且记忆不同。”这本书体现了修昔底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缜密的史学方法,他把当时希腊哲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和逻辑方法应用到历史研究中,为后世的历史编纂学树立了典范。此外,修昔底德这种以年代为主线的历史叙事编撰体例,以及注重军事和政治的撰史传统,对后世欧美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全书按时间顺序展开,以战争为主线。第一卷讲述作者自己的写作动机及研究方法,第二卷为战争开始头几年的战况,第三到五卷为战争的第一阶段,第六七卷记述了著名的西西里远征,第八卷讲的是斯巴达驻兵雅典附近时的战况。令人遗憾的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并没能最终完成,修昔底德的离世使得这本书中道夭折。在他之后,色诺芬在《希腊史》中延续了修昔底德的工作,记录了前411年后的事件。
《寡头:新俄罗斯的财富与权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01
公元1991年12月25日,镰刀锤子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悄然降下,“苏联”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作为这个庞然大物最大份额遗产的继承者——俄罗斯也由此揭开了其历史上新的篇章。这个新俄罗斯的开头充满了苦难,经济崩溃、政局混乱、国家权力萎缩、分离主义势力猖獗、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人们不仅忍受着物质上日甚一日的贫困,也经受着精神上难以消弭的悲观和失落。但是与此同时,几个新俄罗斯人却在90年代私有化过程中一夜暴富,这几个资本家或者说大商人,就是“寡头”。
在写作本书时,《华盛顿邮报》莫斯科记者部前任主任大卫·霍夫曼(David Hoffman)参考了大量新闻报道、历史资料和纪实文献,并曾与当事人多次面谈,记录了6位寡头的成长过程。他们分别是权力掮客别列佐夫斯基、媒体大王古辛斯基、石油大亨霍多尔科夫斯基、银行家斯莫伦斯基、经济改革家丘拜斯和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上世纪80年代,他们都被困在死路一条的苏联体制中,住在拥挤的公寓里,渴望得到一条牛仔裤或一辆二手车。但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有能力改变自己,每个人都学会了操纵旧制度,并向新世界跨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一步。他们帮助领导了俄罗斯历史上最艰巨的实验,将一个沉浸在社会主义失败当中的大国改变为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与此同时,他们也攫取了俄罗斯工业的皇冠珠宝,指挥着私人部队,左右大选,支配着国家和它的金融中心。他们买断了大众媒体,不但夺取了工厂,还控制了整个国家本身,包括预算、执法体系和克里姆林宫的领导。
《候场》

新星出版社 2017-11
在英国戏剧行业,大幕开启前的三十分钟被称作“候场时间”(The Half)。西蒙·安纳德(Simon Annand)发现,候场时间是演员在台上台下的状态变换的关键节点。在这段时间内,演员们要完成向角色的飞升,化身成为舞台上光芒四射的人物。这样奇妙的转变让西蒙·安纳德深深着迷,于是,他耗费二十五年的时间,守在伦敦的剧院后台,拍摄演员们登台之前候场时的状态,后将其集结成册,便有了这本《候场》。
在西蒙·安纳德的镜头下,每个演员在准备演出时都有着不同的表现——伊恩·麦克莱恩还盖着被子睡眼朦胧,奥兰多·布鲁姆却在喂狗喝水,安德鲁·加菲尔德甚至还在打扑克,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则在大衣口袋里摸索检查道具,朝下看的眼神很放松。他们看起来并不匆忙,也不忧虑。而另一部分演员则陷入了沉思,凯特·布兰切特、加里·奥德曼、杰瑞米·艾恩斯、安东尼·霍普金斯均默然不语,他们究竟是在酝酿感情、进入人物,还是回忆走位、默念台词,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太近真实生活,则失去了演员身份,太近舞台人物,则失去了自我,或许唯有此时此刻,才是最能展示其存在本质的瞬间。
如果仔细阅读,你会发现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纪实摄影画册,它也是过去二十余年间英国戏剧的缩影。你可以从中了解到英国有哪些知名剧院、哪些长演不衰的经典剧目:莎剧自然不可或缺,诸如《阴道独白》这种探讨两性关系的现代剧作也反复出现,而那些如流星般耀眼而短暂的作品,常常也能够反映出一时的风尚。读库在引入本书时,完整保留了每幅照片的原始英文信息,并同时附上中文版本,读者可以对相关作品、剧院、作者、演员追本溯源。不同知识背景、不同专业方向的读者可以在其中看到别人难觅其踪的乐趣,当然,即便是单纯地欣赏,也足以让人感受到戏剧与表演本身的魔力。
《林奈传:才华横溢的博物学家》

商务印书馆 2017-11
17、18世纪是博物学繁荣发展的时代,欧洲诸国在地理、经济上的快速扩张客观上促进了新的动物、植物、矿物的发现;但另一方面,基于特定性征的新的分类体系不断涌现,由此带来的交流障碍也随之出现。诸多博物学家致力于新的宏大体系的构建,但困难重重,这一体系要在把自然纳入一个统一秩序的同时,还能在国际上通用,满足现实的需求。而终结博物学界分类和命名之混乱的正是林奈,他的《植物种志》《自然体系》分别成为现代植物命名法、动物命名法的起点,构成了现代动植物分类和命名的基础。
同时期另外一位伟大的学者哈勒尔(Albrecht von Haller)在其《植物学文库》中将林奈视为“为整个植物学带来最伟大改变的人,最终为这个学科带来了几乎全新的开始”。客观而言,林奈毫不愧对这些赞美,但林奈也为其构建的宏大秩序付出了代价,不单单是他的健康,也包括布兰特笔下那些充当了林奈的眼睛和四肢,前往世界各地依据他的体系搜集、整理、命名新物种、却再也没有回来的“使徒”。
在外文世界中,关于林奈的传记并不稀缺,而布兰特的《林奈传》算得上是其中较为全面、客观且学术价值较高的一书。布兰特在研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为读者提供了翔实的学术坐标,有利于读者按图索骥,在故事铺陈以及文风上也不失趣味性。无论是从科普角度还是学术角度,《林奈传》都不失为了解林奈及其伟大工作的好选择。
《假如我们不吃饭:消化科医生说消化》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11
假如人类生来就不吃饭,不但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钱财,还会免除很多烦恼:没有胃病的折磨,也没有腹泻、便秘的困扰,或许还可以远离兜售保健品的医疗骗子。但是现实中,我们必须吃饭。不仅如此,人类还是所有生物中食谱最为广泛的生物,这固然是人类进化的优点,但正因如此,我们必须面对由吃饭而引起的消化系统的各种疾患。
《假如我们不吃饭》实际上谈的是我们必须吃饭:我们应该怎样吃、应该怎样保护为吃而存在的消化系统、怎样面对消化系统的疾病、怎样识别盯上我们消化系统的庸医和骗子。本书力求用浅显的语言、通俗的表述来讲解人体健康问题,同时不失科学的严谨。对毎个需要吃饭的读者来说,也许其中的一篇文章就能让你受益。
本书作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李长青将这本书的71篇文章分为了7章:常识篇、检查篇、症状篇、疾病篇、治疗篇、预防篇、中医篇,为读者普及关于消化系统常见病症的知识,对目前流行的一些错误治疗方法进行批评和揭露,以期引起受众的警惕。科普作家方舟子称赞此书:“不掩盖行业内幕,不迁就传统陋习,值得读者信任。”
更重要的是,本书以消化科为例,告诉了读者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病人”:我们应该学会怎样有效地跟医生交流,并且清楚什么时候才应该去医院——事实上,看完这本书后你会发现,原先以为是患了疾病的很多情况,其实是根本不必去医院,甚至根本不必放在心上、无须做任何处理的。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