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为何“小屁孩”值得更多尊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为何“小屁孩”值得更多尊重?

小屁孩们可能比大人想象中的更聪明,更有同理心。

图片来源:Alexandra Beier / Getty

在《婴幼儿的情感生活》(The Emotional Life of the Toddler)一书中,儿童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专家艾丽西亚·利伯曼(Alicia F. Lieberman)详细描述了1-3岁年龄段的孩子们引人注目的成就和苦难。通过她所列举的一些奇闻轶事,读者可以感受到,在孩子们一些最平凡的经历背后,其实有着超乎我们想象的丰富情感。比如,利伯曼在书中描写了一个幼儿穿过客厅时的感受:

如果强尼能够顺利从客厅一头走到另一头,一跤都不摔的话,他会觉得自己是不可战胜的。如果他的哥哥中途拦住他,把他推倒在地板上,强尼就会感到非常羞愧,并想要抓住这个攻击者(如果他能够追得上哥哥的话!)。要是强尼的爸爸救了他,责骂了哥哥,然后帮助他继续前进,强尼的心中就会再次涌起希望和胜利——他想要的一切似乎都触手可及了。过了几分钟,筋疲力尽的情绪席卷而来,他担心自己再也不可能走到那么远了,然后就哭了起来。

利伯曼写道:“如果要成年人去经历和表现一个普通婴幼儿一天时间里的所有感受,他可能会因为情绪衰竭而崩溃。”但利伯曼并不认为这一系列的情绪是婴幼儿的缺点。在她眼里,婴幼儿是情感复杂、充满同理心的一类人群,而她一生的研究都在致力于帮助成年人理解,那些看上去非常荒谬或疯狂的婴幼儿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逻辑。

1993年,利伯曼的《婴幼儿的情感生活》首次出版,从那时起,这本书就成为了婴幼儿生活的重要指南。出版商问利伯曼,是否想过以再版的方式庆祝这本书出版25周年,如果再版是否有什么内容需要补充。对于利伯曼来说,在过去几十年间,父母和婴幼儿双方都经历了新的发展。基于这些改变,她的确需要补充一些新的内容。近期,《大西洋月刊》就《婴幼儿的情感生活》第二版的相关内容采访了利伯曼。期间,她介绍了过去25年里发生的种种变化,包括儿童心理学的新发现、同性恋家长社会认可度的提高以及科技的普及,同时,她也指出了那些没有发生任何改变的方面。

利伯曼这本书的真正用意,在于引导成年人花时间去了解婴幼儿,观察他们的行为,给他们时间,真正去分析处理婴幼儿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行为意味着什么。他们是如此的富有同理心,善于合作,协作。另一方面,他们也爱闹脾气。他们,其实就和我们一样。

Q:从第一版《婴幼儿的情感生活》出版至今的二十多年里,科技已经成为了父母和婴幼儿生活的主导部分。你在书中表示,人们总是担心社会变化会对婴幼儿产生负面的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担心被证明是没有事实根据的。你认为,基于目前对于科技的关注,这种担心会成为现实吗?

利伯曼:是的,我认为任何压力或任何新的压力来源,都会增加父母和孩子们处理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困难。例如,有数据表明,当职业母亲投入到工作当中,并且通过工作获得了价值和满足感,同时,工作条件也能够让她们在工作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取得平衡,那么,工作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风险因素。但是,如果一位工作的母亲觉得她的工作条件非常苛刻、难以忍受,那么,她就不能很好地平衡工作生活和家庭生活,对于孩子的关注度也会降低,这种情况下的确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离婚也是一样的。梅维斯·赫瑟林顿(Mavis Hetherington)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离婚,当时,她认为父母离异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是一个必然的因果关系。然而,30年之后,她意识到,这种负面影响的产生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中介因素、缓和因素、社会环境、父母离婚之后如何相处、他们在谈论孩子时使用什么方式等等。所有这些充满了感情因素的条件,都比离婚这个单一因素更具预测性。对于智能时代和新科技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

Q:这个理论是怎样反映到父母对待科技的方式上的?

利伯曼:当母亲和父亲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不堪重负时,他们会使用平板电脑作为自己的替代品,于是他们的孩子就只能和这些本质上没有任何生气的物品相处在一起。这并不是一种互惠的人际关系。但是,家长们也可以使用电子屏幕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非一种持久的替代品。我见过有些家长会时不时给孩子使用平板电脑,作用相当于是给孩子一本书或一个玩具,让他们有一个互动的对象……这样一来,当父母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孩子们也能独自享受个人的活动。这种情况下,电子屏幕时间是一种辅助,而不是一种取代人际关系的替代品。

Q:在过去的25年里,公共心理健康用语的转变对于婴幼儿产生了哪些影响?

利伯曼:现在的人们已经越来越能够理解,诸如强烈的分离焦虑、持续性的睡眠问题、难以安抚的怒气、攻击性、情感退缩或是社会退缩等失控行为和退缩行为,都可以追溯到压力和创伤。但是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几乎没有人会问及孩子们所承受的压力和创伤。有研究表明,到社区的行为健康诊所去看一看,对于2-5岁年龄段儿童的诊断结果大部分都是注意力不集中症(ADHD)和行为问题。但是,如果有人问父母“你的孩子怎么了?”他实际上是在系统性地询问孩子是否经历过任何事故、可怕的分离、社区暴力或家庭暴力等,那些孩子中大多数都遭遇过痛苦的经历,而这种受创经历与他们的症状显然是有关联的。

已经有一群人接受了这一点,我们正在做的就是努力传播,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到目前为止,并不是所有需要了解这个框架的护理系统都接纳了这一点,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婴幼儿的情感生活》

Q同性家长变得越来越常态化对于孩子会产生什么影响?

利伯曼:我认为,人性化地对待同性家长非常重要而及时。在我最开始写这本书的年代,社会甚至不允许同性恋拥有成为家长的权利。作为一名儿童保护服务的顾问,我曾多次上法庭,只为举证一个事实:想要收养一个孩子的同性家长,具备异性家长所拥有的一切能力。同性家长也可以给予孩子爱护、理解和社交能力。把孩子交给一对同性家长收养并不会危及孩子的心理健康。

有些人可能会说“其他孩子会取笑、欺负他们”,“其他家长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他们一起玩”,“他们以后不会有属于自己的团体”。而我对此的观点是,这些担忧并不仅仅只存在于同性恋家长收养的孩子身上。事实上,这是一种对于同性家长和孩子之间收养关系的固有社会偏见。我倒觉得,同性家长在创建属于自己的团体这方面,绝对是可以起到示范性作用的,足以向世界证明,他们可以组建起健康快乐、充满爱心的家庭。要是在25年前,这些观点绝对不可能被人们理解或接受。

Q:在儿童心理学研究领域,25年算是很长的一段时间吗?我们对于婴幼儿的认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利伯曼:25年前,每当我谈到这本书,我总是会从“可怕的两岁”(terrible twos:两岁反抗期)这个问题讲起。那时候我会说,“可怕的两岁”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而现在,我根本就不会再用这个术语。我认为,把这个概念抛开才是更明智的做法。而且我也觉得观众们并不想老是听我讲“可怕的两岁”那些事,因为现在对于婴幼儿闹脾气、叛逆、反抗等等行为已经有了新的理解。它们不再意味着这个孩子,或是孩子的某个年龄段是可怕的,而是表明,孩子们对于某种情况的思考能力已经失去了控制,他们被恐惧和沮丧的感觉笼罩着,情绪上难以保持镇静。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可怕的两岁”这个概念,实际上反映的是成年人的体会,而不是孩子自身。

Q:你曾经提到过,近年来,儿童心理学已经不再认为婴幼儿是单纯的以自我为中心,那这些孩子们是不是比我们所认为的更具有同理心呢?

利伯曼:是的,他们非常善于察言观色。他们很擅长观察父母或其他照料者的面部表情,以此来引导他们的行为。我想要表达的是,婴幼儿具有同步反应能力,他们会产生同感,从别人的角度去看世界,当他们自己被情绪淹没时,也会诉诸于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认为“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

(翻译:刘桑)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大西洋月刊

原标题:Why Toddlers Deserve More Respect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为何“小屁孩”值得更多尊重?

小屁孩们可能比大人想象中的更聪明,更有同理心。

图片来源:Alexandra Beier / Getty

在《婴幼儿的情感生活》(The Emotional Life of the Toddler)一书中,儿童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专家艾丽西亚·利伯曼(Alicia F. Lieberman)详细描述了1-3岁年龄段的孩子们引人注目的成就和苦难。通过她所列举的一些奇闻轶事,读者可以感受到,在孩子们一些最平凡的经历背后,其实有着超乎我们想象的丰富情感。比如,利伯曼在书中描写了一个幼儿穿过客厅时的感受:

如果强尼能够顺利从客厅一头走到另一头,一跤都不摔的话,他会觉得自己是不可战胜的。如果他的哥哥中途拦住他,把他推倒在地板上,强尼就会感到非常羞愧,并想要抓住这个攻击者(如果他能够追得上哥哥的话!)。要是强尼的爸爸救了他,责骂了哥哥,然后帮助他继续前进,强尼的心中就会再次涌起希望和胜利——他想要的一切似乎都触手可及了。过了几分钟,筋疲力尽的情绪席卷而来,他担心自己再也不可能走到那么远了,然后就哭了起来。

利伯曼写道:“如果要成年人去经历和表现一个普通婴幼儿一天时间里的所有感受,他可能会因为情绪衰竭而崩溃。”但利伯曼并不认为这一系列的情绪是婴幼儿的缺点。在她眼里,婴幼儿是情感复杂、充满同理心的一类人群,而她一生的研究都在致力于帮助成年人理解,那些看上去非常荒谬或疯狂的婴幼儿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逻辑。

1993年,利伯曼的《婴幼儿的情感生活》首次出版,从那时起,这本书就成为了婴幼儿生活的重要指南。出版商问利伯曼,是否想过以再版的方式庆祝这本书出版25周年,如果再版是否有什么内容需要补充。对于利伯曼来说,在过去几十年间,父母和婴幼儿双方都经历了新的发展。基于这些改变,她的确需要补充一些新的内容。近期,《大西洋月刊》就《婴幼儿的情感生活》第二版的相关内容采访了利伯曼。期间,她介绍了过去25年里发生的种种变化,包括儿童心理学的新发现、同性恋家长社会认可度的提高以及科技的普及,同时,她也指出了那些没有发生任何改变的方面。

利伯曼这本书的真正用意,在于引导成年人花时间去了解婴幼儿,观察他们的行为,给他们时间,真正去分析处理婴幼儿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行为意味着什么。他们是如此的富有同理心,善于合作,协作。另一方面,他们也爱闹脾气。他们,其实就和我们一样。

Q:从第一版《婴幼儿的情感生活》出版至今的二十多年里,科技已经成为了父母和婴幼儿生活的主导部分。你在书中表示,人们总是担心社会变化会对婴幼儿产生负面的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担心被证明是没有事实根据的。你认为,基于目前对于科技的关注,这种担心会成为现实吗?

利伯曼:是的,我认为任何压力或任何新的压力来源,都会增加父母和孩子们处理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困难。例如,有数据表明,当职业母亲投入到工作当中,并且通过工作获得了价值和满足感,同时,工作条件也能够让她们在工作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取得平衡,那么,工作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风险因素。但是,如果一位工作的母亲觉得她的工作条件非常苛刻、难以忍受,那么,她就不能很好地平衡工作生活和家庭生活,对于孩子的关注度也会降低,这种情况下的确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离婚也是一样的。梅维斯·赫瑟林顿(Mavis Hetherington)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离婚,当时,她认为父母离异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是一个必然的因果关系。然而,30年之后,她意识到,这种负面影响的产生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中介因素、缓和因素、社会环境、父母离婚之后如何相处、他们在谈论孩子时使用什么方式等等。所有这些充满了感情因素的条件,都比离婚这个单一因素更具预测性。对于智能时代和新科技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

Q:这个理论是怎样反映到父母对待科技的方式上的?

利伯曼:当母亲和父亲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不堪重负时,他们会使用平板电脑作为自己的替代品,于是他们的孩子就只能和这些本质上没有任何生气的物品相处在一起。这并不是一种互惠的人际关系。但是,家长们也可以使用电子屏幕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非一种持久的替代品。我见过有些家长会时不时给孩子使用平板电脑,作用相当于是给孩子一本书或一个玩具,让他们有一个互动的对象……这样一来,当父母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孩子们也能独自享受个人的活动。这种情况下,电子屏幕时间是一种辅助,而不是一种取代人际关系的替代品。

Q:在过去的25年里,公共心理健康用语的转变对于婴幼儿产生了哪些影响?

利伯曼:现在的人们已经越来越能够理解,诸如强烈的分离焦虑、持续性的睡眠问题、难以安抚的怒气、攻击性、情感退缩或是社会退缩等失控行为和退缩行为,都可以追溯到压力和创伤。但是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几乎没有人会问及孩子们所承受的压力和创伤。有研究表明,到社区的行为健康诊所去看一看,对于2-5岁年龄段儿童的诊断结果大部分都是注意力不集中症(ADHD)和行为问题。但是,如果有人问父母“你的孩子怎么了?”他实际上是在系统性地询问孩子是否经历过任何事故、可怕的分离、社区暴力或家庭暴力等,那些孩子中大多数都遭遇过痛苦的经历,而这种受创经历与他们的症状显然是有关联的。

已经有一群人接受了这一点,我们正在做的就是努力传播,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到目前为止,并不是所有需要了解这个框架的护理系统都接纳了这一点,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婴幼儿的情感生活》

Q同性家长变得越来越常态化对于孩子会产生什么影响?

利伯曼:我认为,人性化地对待同性家长非常重要而及时。在我最开始写这本书的年代,社会甚至不允许同性恋拥有成为家长的权利。作为一名儿童保护服务的顾问,我曾多次上法庭,只为举证一个事实:想要收养一个孩子的同性家长,具备异性家长所拥有的一切能力。同性家长也可以给予孩子爱护、理解和社交能力。把孩子交给一对同性家长收养并不会危及孩子的心理健康。

有些人可能会说“其他孩子会取笑、欺负他们”,“其他家长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他们一起玩”,“他们以后不会有属于自己的团体”。而我对此的观点是,这些担忧并不仅仅只存在于同性恋家长收养的孩子身上。事实上,这是一种对于同性家长和孩子之间收养关系的固有社会偏见。我倒觉得,同性家长在创建属于自己的团体这方面,绝对是可以起到示范性作用的,足以向世界证明,他们可以组建起健康快乐、充满爱心的家庭。要是在25年前,这些观点绝对不可能被人们理解或接受。

Q:在儿童心理学研究领域,25年算是很长的一段时间吗?我们对于婴幼儿的认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利伯曼:25年前,每当我谈到这本书,我总是会从“可怕的两岁”(terrible twos:两岁反抗期)这个问题讲起。那时候我会说,“可怕的两岁”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而现在,我根本就不会再用这个术语。我认为,把这个概念抛开才是更明智的做法。而且我也觉得观众们并不想老是听我讲“可怕的两岁”那些事,因为现在对于婴幼儿闹脾气、叛逆、反抗等等行为已经有了新的理解。它们不再意味着这个孩子,或是孩子的某个年龄段是可怕的,而是表明,孩子们对于某种情况的思考能力已经失去了控制,他们被恐惧和沮丧的感觉笼罩着,情绪上难以保持镇静。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可怕的两岁”这个概念,实际上反映的是成年人的体会,而不是孩子自身。

Q:你曾经提到过,近年来,儿童心理学已经不再认为婴幼儿是单纯的以自我为中心,那这些孩子们是不是比我们所认为的更具有同理心呢?

利伯曼:是的,他们非常善于察言观色。他们很擅长观察父母或其他照料者的面部表情,以此来引导他们的行为。我想要表达的是,婴幼儿具有同步反应能力,他们会产生同感,从别人的角度去看世界,当他们自己被情绪淹没时,也会诉诸于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认为“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

(翻译:刘桑)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大西洋月刊

原标题:Why Toddlers Deserve More Respect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