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聚焦文创50条】展望上海出版业未来:传统出版上市 实体书店越来越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聚焦文创50条】展望上海出版业未来:传统出版上市 实体书店越来越好

近代上海,是中国的出版发祥地与传统出版重镇。今日上海,出版业路在何方?

2017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在上海展览中心闭幕。(来源:视觉中国)

上海,曾经是中国近现代出版发祥地与传统出版重镇。正是在这里,鲁迅发表了第一篇文言小说《怀旧》,巴金发表了处女作中篇小说《灭亡》,老舍发表了最早的四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和《小坡的生日》,冰心出版了她的第一本小说《超人》和第一本诗集《繁星》,严复译介了《天演论》等多部西学论著,林纾翻译出版了140多种西方小说……

2017年,也正是上海商务印书馆成立120周年。“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出版单位,她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出版业由此跨入新时代;她的诞生,预示着现代中外文化传播交融于此进入新时期。而与此同期的商务印书馆上海印刷厂,则作为中国近代印刷之滥觞,而被载入中国印刷发展史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发行司司长刘晓凯在今年的商务印书馆成立120周年纪念活动上这样说。

从扶助教育、译介西学到平民出版,上海出版业为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发展立下了赫赫功劳。时至今日,上海出版业的发展状况又如何呢?在数量上,上海目前拥有38家出版社,出版种类专业齐全,整体上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在规模上,2016年上海出版业图书出版营业收入近56亿元,发行码洋近160亿元,出版物印刷销售收入107亿元。

上海出版业在专业化出版、精品出版领域的成就值得瞩目: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原创文学图书诸如《繁花》(金宇澄著)、《江南三部曲》(格非著),分别摘得茅盾文学奖;上海译文出版社持续引进精品外文图书,今年引进了村上春树新书与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的系列作品,引起图书界热烈讨论;上海古籍出版社坚持古籍整理、学术研究路线,近年来也出版了在学界富有影响力的经典著作。

作家金宇澄与他的小说《繁花》

在细分市场的驱动下,一些上海本地的或非本地的出版社另辟蹊径开设旗下品牌,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六点图书”以社科、历史、哲学为重点,中信出版社的“中信·大方”以本地原创文学、非虚构为核心,都在业界竖立了不错的口碑。正是看中上海出版的土壤肥沃、市场广阔,周边省市的优秀出版机构在上海也纷纷建立起分支机构,例如浙江文艺出版社的上海分社主打文学出版,独家出版“莫言作品全编”,也积极购买国外著名获奖作品版权。

在大众图书领域,上海出版业具体地位如何?

让我们看一组数据。在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2017上半年国内外图书零售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17年上半年,在全国范围内图书码洋占有率前十的集团中,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名列第九位。其占有率虽有榜上有名,却并非名列前茅,码洋占有率2.16%,约为排名第一的中国出版集团码洋占有率(6.38%)的1/3。

上海市出版局局长徐炯在《【解放访谈】徐炯:补短板,引新人,构建上海出版新格局》中曾这样说,“(上海出版业)规模不在全国第一阵营,与上海的历史地位不相称。” 也正如专业人士向界面文化透露,上海出版在专业化出版、精品出版领域一直做得不错,但因为世纪出版集团没有上市,集团在争取版权费用比较高的图书时处于劣势,也没有抓住多元化经营,因此近来出版地位呈相对下降趋势。

上海市的出版发展不仅关系着上海现代出版发祥地与传统出版重镇的地位,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近日,上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文创50条”),对于上海出版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构建出版产业新格局,加快传统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步伐,全面提升出版、印刷、发行整体水平,着力构建与中国近现代出版发祥地和传统出版重镇地位相适应的出版产业新格局,并从实体书店复兴、传统出版转型、数字出版发展等三个维度,提出了对于上海出版业发展的要求。 

实体书店复兴

2017年是中国实体书店“主力军”新华书店成立80周年。在电子书、kindle、手机阅读盛行的今日,中国实体书店的经营状况如何?在上海书展期间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实体书店创新发展年会上,黑龙江新华书店副总经理张琳在报告中称,2016年中国图书网上渠道零售的销售额首次超过实体书店,实体书店面临的情况并不乐观。“尽管2016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依然延续了2015年的增长势头,实现了12.3%的同比增长,但实体书店渠道同比增长率为-2.23%,出现了小幅下降。 2016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为701亿元,实体书店渠道达336亿元,网上书店零售365亿元。”

面对困境,实体书店应当何去何从?

在推动实体书店升级发展方面,“文创50条”特别提出:要落实《关于上海市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业态多元、充满活力的新型实体书店发展格局,推动本市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全覆盖。

《关于上海市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是在今年4月“世界读书日”期间,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在全国率先推出的对实体书店的扶持政策。《意见》指出,对优秀实体书店给予财政扶持、落实税收优惠、加强金融扶持等政策,以支持实体书店的稳定发展。扶持政策针对的正是实体书店面对的最为棘手的税收和租金问题,在政策颁布的同时,上海大众书局世博源店和禹州店开业,至此大众书局在上海已开设了9家书店。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曾在2017年上海书展发布会上表示,实体书店经历了“寒冬”,正在“复苏”,“这几年上海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实体书店,包括本地品牌,还有西西弗、言几又这样的外地品牌。他们已开出很多家店,有进一步扩张的计划,有信心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今年上海书展与往年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活动范围不仅限于上海展览中心,在主会场之外,还有17家实体书店作为书展分会场, 组织了门类繁多的名家演讲、作家对谈、新书发布等活动。 

今年11月,在上海思南路上,由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作家协会以及地产商合作的思南书局·概念店开张,这家概念店仅营业60天,每天傍晚有一位驻店作家现身,首位“店长”作家是香港学者李欧梵,第二日的“店长”则是上海作家金宇澄。驻点作家们在店中停留,与读者交谈、分享阅读心得。这种让出版社、作家与读者在书店相遇的模式,对于出版或实体书店来说都无疑是一次新鲜尝试。

“中国大陆这两年实体书店的变化很大,许多人跃跃欲试,开了若干实体书店,当然也倒掉了很多。讲真,大部分不是做书的人搞的。”世纪出版集团世纪文景副总经理王玲对界面文化说。

“让做书者从编辑部的书桌前走上十字街头,正好拉近了出版商与读者阅读的距离,”王玲认为,未来出版商也可以考虑制定专门的阅读空间、在社区安排阅读策划人及选书师的职位,以更好地切中读者的兴趣和习惯。与“大数据挑书”、“线上线下结合”或“装修精美”相比,对做书的人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让编辑、作者和读者直接面对面交流。

思南书局·概念店(来源:视觉中国)

在建设实体书店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起步更早。像其他国有出版社一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也有着自己的服务部,只负责卖书。2014年,智慧书坊在上海环球港建立起来,也成为上海国有出版社第一家在商场里建成的书店。书店面积200多平方米,主要经营华东师范大学的儿童和学生图书,并设置了儿童活动区。 

“当时开店的原因是商场物业方可以给我们提供一处优惠场地,希望我们给周边居民提供一份文化服务,我们也想尝试一下,就这样开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营销总监王京对界面文化说,因为场地是优惠的,所以这家快闪书店的前期开销主要花费在儿童活动区的设置、书架以及员工费用之上。

一个暑假之后,王京表示,智慧书坊的运营也没有亏本,“运营还算顺畅吧,很受读者欢迎,因为有优惠房租,肯定没有亏本。” 虽然没有亏本,但这家店也不会再运营下去,因为总归要面对租金的问题。“商场提供给我们优惠的租金,希望我们在暑期开展活动吸引人流,如果继续开办下去的话,租金将很贵。”王京说。

快闪店之后的三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计划开设一家真正的实体书店。这就是选址于选址在华师大中北校区的校门口的大夏书店,将有两层,书店里的书目要通过从出版社的责编的开会讨论,服务的主要人群是校园同学和周边的年轻人。和读者服务部单纯销售华师大本版书相比,大夏书店除了书,也会像转型的实体书店一样,经营自创的文创品、咖啡、读书会活动。书店将不仅服务于本校师生,更将以本地白领、亲子群体纳入目标读者的范围中。 

传统出版改革

传统出版要改革,改革之路怎么走?据一位业内人士向界面文化介绍,出版集团要改革,只是靠单方面的政府支持还不够,只有把产业化的路子打开,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力,而这条路就是世纪出版集团的上市之路。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成立于1999年,是经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家出版集团。2003年,集团被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2003年9月,原属市新闻出版局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等7家出版社加入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底,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完成了由事业单位到企业的转化,成为了中国出版业第一家整体转企改制的股份制公司。在“文创50条”提出的出版业发展要求中,集团改革的最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加快上市步伐”。

在出版集团转型改革的语境下,上市之后,企业可以实现规范化经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能够有更多的资金购买版权,在出版上更有竞争力。更重要的是,能更深入地与民营技术企业合作,实现数字出版转型——集团未上市之前,可与技术企业合作,但是技术企业不能入股。

2013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展位(来源:视觉中国)

与民营技术企业的合作,正与“文创50条”中“数字出版转型”的提法相对应。“文创50条”提出:要大力实施出版行业“互联网+”战略,推进内容编辑、复制加工、传播、管理等全流程数字化建设,发展版权交易、知识付费服务模式,打造《辞海》数字出版发布云平台;大力发展绿色印刷,继续全面实施学前、中小学教科书绿色印刷;推进按需印刷生产线规模化、市场化运作,制定图书按需印刷标准。

近年来,数字出版产业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知识付费的趋势方兴未艾,网络书店、公开课程等等形式丰富多彩,提出加快数字出版产业也正符合了时代与产业的要求。传统出版的数字出版转型,技术公司的加入和推动很重要。 

此外,上海出版业还将继续鼓励民营出版机构落户上海,以民营出版机构丰富上海出版品类,尤其是补足大众出版的薄弱环节。许多品牌民营书商已经驻扎上海,例如以“短经典”文学系列著名的“99读书人”,凭借畅销书风靡市场的 “读客”等等。如何吸收好民营书商的新鲜活力,利用好民营书商在营销与融资方面的优势,又能进一步促进出版社自身的发展?据前述的这位业内人士介绍,处理好民营书商与出版社之间的关系,关键在于合理增进民营书商与出版社的合作——民营书商没有资格、没有书号来出书,而在出版的过程中,不仅仅起到了图书策划的作用,从渠道到内容都有不小贡献,所以,更需要促进民营书商与出版社合作与共同发展。而出版社与民营图书机构深入合作,特别发挥在大众出版方面的优势,以提升上海出版业的竞争力,这也是“文创50条”对于上海出版业提出的发展要求。

细分市场,聚焦重儿童、教育类 

上海世纪集团要改革,重点在于推进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和教育出版板块“3+1”综合改革;并聚焦教育、古籍、科技、音乐、美术、中外文学、工具书等,巩固、提升这些优势出版板块的品牌认同度和全国市场占有率。

“3+1”的组合方式意味着,改革将以人民社、文艺社、少儿社为3个聚合点,并以和教育出版为贯穿的1条线,聚焦教育、文学等大众图书品类;这不仅是对于全集团出版社资源的重新整合,更是调整图书品出版品类、更新图书出版结构的创举。上海市出版局局长徐炯(【解放访谈】徐炯:补短板,引新人,构建上海出版新格局),也提出了上海出版业存在的图书结构问题,“(上海出版)在专业和学术出版领域优势明显,但大众出版的竞争力已经不强,教育出版则规模较小,后两者的现状决定了产业的体量和实力。”

与世纪出版集团资源整合、图书结构改革改革相照应的是,是市场的实在需求。在开卷数据公布的《2016年国内外图书零售市场分析报告》中,自2016年1月至11月,在各主要细分市场中,少儿图书以23.15%的码洋比重超过了社科类图书,成长为码洋比重最大的细分市场,社科类图书以23.03%居于次席;教辅和文学类图书的码洋比重均超过13%;语言和科技类图书的码洋比重均在7%左右。以增幅看,少儿图书也是同比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以25%高居第一,教辅、语言和文学类的同比增幅也在15%以上。

而在不同的渠道统计中,无论是实体书店还是网上书店,新华书店或者非新华书店,一、二线城市书店或者三线及以下城市书店,少儿、教辅和社科领域均是码洋比重相对较大的类别。不难发现,少儿图书、教辅图书在出版市场中的重要性。

2013年开始一年一度召开的 “上海国际童书展”,也体现了少儿图书市场的热烈局面。5年来,“童书展”不仅在规模上从近万平方米扩展到2.2万平方米,国内外展商从150多家增长到300多家,观众不仅会看到来自国外的出版机构和儿童读物,还会遇见许多优秀的中国原创儿童读物。

2016年上海国际童书展展厅

伴随着年轻一代进一步进入阅读市场,以及父母教育观念的持续提升,少儿童书、教辅图书以及文学图书为代表的大众出版仍然会成为最为重要的增长点。世纪出版集团对于人民社、文艺社、以及少儿社的聚焦式改革,以及对于教育、文学类细分市场的重视,正恰逢其时。

在今年上海书展第二次发布会上,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发布的2016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上海市民(2016年)平均阅读量6.64本,与2015年基本持平;7-18岁群体平均阅读量9.52本,比去年提高了1.15本。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在全国处于前列水平。” 

令人惊喜的是,读者阅读纸质读物的时间在连续两年下降后,今年首次出现反弹,与之相对应的是,选择数字阅读的读者比例在连续三年上升后首次明显下降。报告还显示,读者选择纸质阅读的原因第一就是,“需要深度阅读”。

未来可期,上海市出版业的变化与越来越“需要深度阅读”的全民阅读堪称同步;当越来越多的读者加入进阅读的队伍,也会滋养出更为丰硕多彩的图书市场。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聚焦文创50条】展望上海出版业未来:传统出版上市 实体书店越来越好

近代上海,是中国的出版发祥地与传统出版重镇。今日上海,出版业路在何方?

2017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在上海展览中心闭幕。(来源:视觉中国)

上海,曾经是中国近现代出版发祥地与传统出版重镇。正是在这里,鲁迅发表了第一篇文言小说《怀旧》,巴金发表了处女作中篇小说《灭亡》,老舍发表了最早的四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和《小坡的生日》,冰心出版了她的第一本小说《超人》和第一本诗集《繁星》,严复译介了《天演论》等多部西学论著,林纾翻译出版了140多种西方小说……

2017年,也正是上海商务印书馆成立120周年。“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出版单位,她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出版业由此跨入新时代;她的诞生,预示着现代中外文化传播交融于此进入新时期。而与此同期的商务印书馆上海印刷厂,则作为中国近代印刷之滥觞,而被载入中国印刷发展史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发行司司长刘晓凯在今年的商务印书馆成立120周年纪念活动上这样说。

从扶助教育、译介西学到平民出版,上海出版业为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发展立下了赫赫功劳。时至今日,上海出版业的发展状况又如何呢?在数量上,上海目前拥有38家出版社,出版种类专业齐全,整体上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在规模上,2016年上海出版业图书出版营业收入近56亿元,发行码洋近160亿元,出版物印刷销售收入107亿元。

上海出版业在专业化出版、精品出版领域的成就值得瞩目: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原创文学图书诸如《繁花》(金宇澄著)、《江南三部曲》(格非著),分别摘得茅盾文学奖;上海译文出版社持续引进精品外文图书,今年引进了村上春树新书与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的系列作品,引起图书界热烈讨论;上海古籍出版社坚持古籍整理、学术研究路线,近年来也出版了在学界富有影响力的经典著作。

作家金宇澄与他的小说《繁花》

在细分市场的驱动下,一些上海本地的或非本地的出版社另辟蹊径开设旗下品牌,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六点图书”以社科、历史、哲学为重点,中信出版社的“中信·大方”以本地原创文学、非虚构为核心,都在业界竖立了不错的口碑。正是看中上海出版的土壤肥沃、市场广阔,周边省市的优秀出版机构在上海也纷纷建立起分支机构,例如浙江文艺出版社的上海分社主打文学出版,独家出版“莫言作品全编”,也积极购买国外著名获奖作品版权。

在大众图书领域,上海出版业具体地位如何?

让我们看一组数据。在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2017上半年国内外图书零售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17年上半年,在全国范围内图书码洋占有率前十的集团中,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名列第九位。其占有率虽有榜上有名,却并非名列前茅,码洋占有率2.16%,约为排名第一的中国出版集团码洋占有率(6.38%)的1/3。

上海市出版局局长徐炯在《【解放访谈】徐炯:补短板,引新人,构建上海出版新格局》中曾这样说,“(上海出版业)规模不在全国第一阵营,与上海的历史地位不相称。” 也正如专业人士向界面文化透露,上海出版在专业化出版、精品出版领域一直做得不错,但因为世纪出版集团没有上市,集团在争取版权费用比较高的图书时处于劣势,也没有抓住多元化经营,因此近来出版地位呈相对下降趋势。

上海市的出版发展不仅关系着上海现代出版发祥地与传统出版重镇的地位,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近日,上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文创50条”),对于上海出版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构建出版产业新格局,加快传统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步伐,全面提升出版、印刷、发行整体水平,着力构建与中国近现代出版发祥地和传统出版重镇地位相适应的出版产业新格局,并从实体书店复兴、传统出版转型、数字出版发展等三个维度,提出了对于上海出版业发展的要求。 

实体书店复兴

2017年是中国实体书店“主力军”新华书店成立80周年。在电子书、kindle、手机阅读盛行的今日,中国实体书店的经营状况如何?在上海书展期间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实体书店创新发展年会上,黑龙江新华书店副总经理张琳在报告中称,2016年中国图书网上渠道零售的销售额首次超过实体书店,实体书店面临的情况并不乐观。“尽管2016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依然延续了2015年的增长势头,实现了12.3%的同比增长,但实体书店渠道同比增长率为-2.23%,出现了小幅下降。 2016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为701亿元,实体书店渠道达336亿元,网上书店零售365亿元。”

面对困境,实体书店应当何去何从?

在推动实体书店升级发展方面,“文创50条”特别提出:要落实《关于上海市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业态多元、充满活力的新型实体书店发展格局,推动本市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全覆盖。

《关于上海市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是在今年4月“世界读书日”期间,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在全国率先推出的对实体书店的扶持政策。《意见》指出,对优秀实体书店给予财政扶持、落实税收优惠、加强金融扶持等政策,以支持实体书店的稳定发展。扶持政策针对的正是实体书店面对的最为棘手的税收和租金问题,在政策颁布的同时,上海大众书局世博源店和禹州店开业,至此大众书局在上海已开设了9家书店。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曾在2017年上海书展发布会上表示,实体书店经历了“寒冬”,正在“复苏”,“这几年上海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实体书店,包括本地品牌,还有西西弗、言几又这样的外地品牌。他们已开出很多家店,有进一步扩张的计划,有信心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今年上海书展与往年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活动范围不仅限于上海展览中心,在主会场之外,还有17家实体书店作为书展分会场, 组织了门类繁多的名家演讲、作家对谈、新书发布等活动。 

今年11月,在上海思南路上,由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作家协会以及地产商合作的思南书局·概念店开张,这家概念店仅营业60天,每天傍晚有一位驻店作家现身,首位“店长”作家是香港学者李欧梵,第二日的“店长”则是上海作家金宇澄。驻点作家们在店中停留,与读者交谈、分享阅读心得。这种让出版社、作家与读者在书店相遇的模式,对于出版或实体书店来说都无疑是一次新鲜尝试。

“中国大陆这两年实体书店的变化很大,许多人跃跃欲试,开了若干实体书店,当然也倒掉了很多。讲真,大部分不是做书的人搞的。”世纪出版集团世纪文景副总经理王玲对界面文化说。

“让做书者从编辑部的书桌前走上十字街头,正好拉近了出版商与读者阅读的距离,”王玲认为,未来出版商也可以考虑制定专门的阅读空间、在社区安排阅读策划人及选书师的职位,以更好地切中读者的兴趣和习惯。与“大数据挑书”、“线上线下结合”或“装修精美”相比,对做书的人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让编辑、作者和读者直接面对面交流。

思南书局·概念店(来源:视觉中国)

在建设实体书店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起步更早。像其他国有出版社一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也有着自己的服务部,只负责卖书。2014年,智慧书坊在上海环球港建立起来,也成为上海国有出版社第一家在商场里建成的书店。书店面积200多平方米,主要经营华东师范大学的儿童和学生图书,并设置了儿童活动区。 

“当时开店的原因是商场物业方可以给我们提供一处优惠场地,希望我们给周边居民提供一份文化服务,我们也想尝试一下,就这样开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营销总监王京对界面文化说,因为场地是优惠的,所以这家快闪书店的前期开销主要花费在儿童活动区的设置、书架以及员工费用之上。

一个暑假之后,王京表示,智慧书坊的运营也没有亏本,“运营还算顺畅吧,很受读者欢迎,因为有优惠房租,肯定没有亏本。” 虽然没有亏本,但这家店也不会再运营下去,因为总归要面对租金的问题。“商场提供给我们优惠的租金,希望我们在暑期开展活动吸引人流,如果继续开办下去的话,租金将很贵。”王京说。

快闪店之后的三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计划开设一家真正的实体书店。这就是选址于选址在华师大中北校区的校门口的大夏书店,将有两层,书店里的书目要通过从出版社的责编的开会讨论,服务的主要人群是校园同学和周边的年轻人。和读者服务部单纯销售华师大本版书相比,大夏书店除了书,也会像转型的实体书店一样,经营自创的文创品、咖啡、读书会活动。书店将不仅服务于本校师生,更将以本地白领、亲子群体纳入目标读者的范围中。 

传统出版改革

传统出版要改革,改革之路怎么走?据一位业内人士向界面文化介绍,出版集团要改革,只是靠单方面的政府支持还不够,只有把产业化的路子打开,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力,而这条路就是世纪出版集团的上市之路。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成立于1999年,是经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家出版集团。2003年,集团被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2003年9月,原属市新闻出版局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等7家出版社加入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底,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完成了由事业单位到企业的转化,成为了中国出版业第一家整体转企改制的股份制公司。在“文创50条”提出的出版业发展要求中,集团改革的最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加快上市步伐”。

在出版集团转型改革的语境下,上市之后,企业可以实现规范化经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能够有更多的资金购买版权,在出版上更有竞争力。更重要的是,能更深入地与民营技术企业合作,实现数字出版转型——集团未上市之前,可与技术企业合作,但是技术企业不能入股。

2013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展位(来源:视觉中国)

与民营技术企业的合作,正与“文创50条”中“数字出版转型”的提法相对应。“文创50条”提出:要大力实施出版行业“互联网+”战略,推进内容编辑、复制加工、传播、管理等全流程数字化建设,发展版权交易、知识付费服务模式,打造《辞海》数字出版发布云平台;大力发展绿色印刷,继续全面实施学前、中小学教科书绿色印刷;推进按需印刷生产线规模化、市场化运作,制定图书按需印刷标准。

近年来,数字出版产业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知识付费的趋势方兴未艾,网络书店、公开课程等等形式丰富多彩,提出加快数字出版产业也正符合了时代与产业的要求。传统出版的数字出版转型,技术公司的加入和推动很重要。 

此外,上海出版业还将继续鼓励民营出版机构落户上海,以民营出版机构丰富上海出版品类,尤其是补足大众出版的薄弱环节。许多品牌民营书商已经驻扎上海,例如以“短经典”文学系列著名的“99读书人”,凭借畅销书风靡市场的 “读客”等等。如何吸收好民营书商的新鲜活力,利用好民营书商在营销与融资方面的优势,又能进一步促进出版社自身的发展?据前述的这位业内人士介绍,处理好民营书商与出版社之间的关系,关键在于合理增进民营书商与出版社的合作——民营书商没有资格、没有书号来出书,而在出版的过程中,不仅仅起到了图书策划的作用,从渠道到内容都有不小贡献,所以,更需要促进民营书商与出版社合作与共同发展。而出版社与民营图书机构深入合作,特别发挥在大众出版方面的优势,以提升上海出版业的竞争力,这也是“文创50条”对于上海出版业提出的发展要求。

细分市场,聚焦重儿童、教育类 

上海世纪集团要改革,重点在于推进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和教育出版板块“3+1”综合改革;并聚焦教育、古籍、科技、音乐、美术、中外文学、工具书等,巩固、提升这些优势出版板块的品牌认同度和全国市场占有率。

“3+1”的组合方式意味着,改革将以人民社、文艺社、少儿社为3个聚合点,并以和教育出版为贯穿的1条线,聚焦教育、文学等大众图书品类;这不仅是对于全集团出版社资源的重新整合,更是调整图书品出版品类、更新图书出版结构的创举。上海市出版局局长徐炯(【解放访谈】徐炯:补短板,引新人,构建上海出版新格局),也提出了上海出版业存在的图书结构问题,“(上海出版)在专业和学术出版领域优势明显,但大众出版的竞争力已经不强,教育出版则规模较小,后两者的现状决定了产业的体量和实力。”

与世纪出版集团资源整合、图书结构改革改革相照应的是,是市场的实在需求。在开卷数据公布的《2016年国内外图书零售市场分析报告》中,自2016年1月至11月,在各主要细分市场中,少儿图书以23.15%的码洋比重超过了社科类图书,成长为码洋比重最大的细分市场,社科类图书以23.03%居于次席;教辅和文学类图书的码洋比重均超过13%;语言和科技类图书的码洋比重均在7%左右。以增幅看,少儿图书也是同比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以25%高居第一,教辅、语言和文学类的同比增幅也在15%以上。

而在不同的渠道统计中,无论是实体书店还是网上书店,新华书店或者非新华书店,一、二线城市书店或者三线及以下城市书店,少儿、教辅和社科领域均是码洋比重相对较大的类别。不难发现,少儿图书、教辅图书在出版市场中的重要性。

2013年开始一年一度召开的 “上海国际童书展”,也体现了少儿图书市场的热烈局面。5年来,“童书展”不仅在规模上从近万平方米扩展到2.2万平方米,国内外展商从150多家增长到300多家,观众不仅会看到来自国外的出版机构和儿童读物,还会遇见许多优秀的中国原创儿童读物。

2016年上海国际童书展展厅

伴随着年轻一代进一步进入阅读市场,以及父母教育观念的持续提升,少儿童书、教辅图书以及文学图书为代表的大众出版仍然会成为最为重要的增长点。世纪出版集团对于人民社、文艺社、以及少儿社的聚焦式改革,以及对于教育、文学类细分市场的重视,正恰逢其时。

在今年上海书展第二次发布会上,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发布的2016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上海市民(2016年)平均阅读量6.64本,与2015年基本持平;7-18岁群体平均阅读量9.52本,比去年提高了1.15本。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在全国处于前列水平。” 

令人惊喜的是,读者阅读纸质读物的时间在连续两年下降后,今年首次出现反弹,与之相对应的是,选择数字阅读的读者比例在连续三年上升后首次明显下降。报告还显示,读者选择纸质阅读的原因第一就是,“需要深度阅读”。

未来可期,上海市出版业的变化与越来越“需要深度阅读”的全民阅读堪称同步;当越来越多的读者加入进阅读的队伍,也会滋养出更为丰硕多彩的图书市场。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