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通宏观姜超、梁中华
美国货币政策会进一步收紧,而中国进一步收紧的空间有限,货币政策分化下,中美利差会如何变动呢?尤其是对实体经济影响较大的中长债的利差会走向何方?我们不妨分别分析下未来两国长债的走势。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美联储本轮加息和以往的加息周期有着本质的区别。美联储的政策利率是联邦基金利率,即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借贷准备金的隔夜利率。在2008年之前,美联储每一次上调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只需要卖出短期国债、收紧基础货币供给,利率水平就会上行。但本轮加息最大的不同是经历了三轮QE的“洗礼”后,金融机构都不缺准备金了,当前美国存款类金融机构在美联储存放了近2.4万亿美元的准备金,而其中法定的部分不到2000亿,所以美联储是无法通过调整基础货币数量来实现加息的目的的。为了增强对联邦基金利率的控制,美联储2008年开始对准备金支付利息,在2013年又引入了ON RRP工具,对应的利率分别是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区间的上限和下限。所以现在美联储加息并不是通过收紧“银根”来实现,而是人为的提高金融机构存入美联储资金的收益率,这样金融机构(尤其是非银机构)就会将更多资金存入美联储账户,以此来抬升市场利率水平,但在此过程中,基础货币供给反而可以保持不变。
在明白了这一点后,我们认为10年期美债收益率未来会上行,但幅度可能弱于以往的加息周期。从历史经验来看,2008年之前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联邦基金利率相关度是非常高的,但2008年之后却出现了脱节。尤其是2015年美联储首次加息后,10年期美债收益率还出现了大幅下行的情况。长短端利率脱节的背后一个很大的原因是,金融机构在美联储存有天量的超额流动性,在长端利率上行较多的时候,这些流动性可能成为长端资产配置的力量。
另一方面,尽管美联储缩表会减少长端资金的供给,对长期国债收益率有一定推升作用,但缩表的效果也会受到过剩流动性的“对冲”。随着缩表渐进开展,超量的准备金会逐渐被美联储收回,所以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这种“躺着”收利息的日子终将会结束。意识到这一点后,金融机构是有激励去利用这笔过剩的资金来配置长期资产的,而且一旦一部分金融机构这样做,其它金融机构的最优选择也是跟随去做。
除了美国国内的流动性情况,海外机构配置美债的需求也是影响美债收益率的重要因素。2008年以后,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国债的规模从3万亿美元上升至当前的6.3万亿,其中中国持有的美债就从7000多亿美元飙升至当前的1.2万亿。当美债收益率上行较多的时候,海外投资机构也可能成为美债的重要配置力量。
综合来看,我们测算如果美联储明年加息三次,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有望上行至接近3%的位置。
从国内来看,我们认为当前国内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处于超调的状态。从过去15年的情况来看,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达到4%、10年期国开债收益率达到5%的时间并不多,主要有过4次,分别是2004年第四季度、2007年第四季度到2008年第三季度、2011年第三季度、以及2013年第四季度到2014年第二季度。从总时间占比来看,只有15%左右,属于小概率事件。而且当前的GDP增速、CPI和PPI同比均弱于当时的四个时期,明年国内经济甚至有下行压力,所以中国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易下难上。
这也意味着中美利差明年会缩窄,人民币会有一定的贬值压力。但从历史情况来看,当前中美之间150BP的利差已经处于高位,明年即使有所收窄,对人民币汇率也会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人民币贬值风险可控。此外,央行对汇率波动容忍度也在提高,预计人民币汇率因素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也将有限。
来源:姜超宏观债券研究
原标题:货币政策分化,中美利差走向何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