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必位,1945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曾授予的“'97中国画坛百杰画家”。曾任重庆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政协重庆巿第九、十届,重庆直辖一届、二届委员,重庆巿文联委员。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重庆创作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重庆文史研究馆馆员及重庆文史书画院常务理事,重庆华龙网书画联谊会会长。北京西部文化硏究会西部书画院副院长,北京京西宾馆书画院副院长,北京西山兰亭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杨必位曾十二次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美术大展,多次参加海内外各级展览,多次获奖。曾与吴冠中等六人在美国西雅图举办中国现代绘画展。多件作品被国务院办公厅、中南海紫光阁、人民大会堂、天安门、中央党校、毛主席纪念堂、京西宾馆、中国文联、中国美术馆、北京大学收藏。有的作品被四川美术馆、江苏美术馆、湖北美术馆、黑龙江美术馆、洛阳美术馆、深圳博物馆、青岛博物馆及日本三重县、山梨县府收藏。是一位有影响的,深受社会关注的画家。
他的作品曾被收入《中国美术馆藏品选集》、《天安门五十年珍藏画集》、《毛主席纪念堂珍藏画集》、中央党校《世纪辉煌》书画集、《现代山水画库》、《重彩山水画作品集萃》、《当代美术教学意象山水范画集》、《当代名家山水画稿》、《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精选》、《新时代中国画作品集》。以及在日本出版的《中国巨匠绘画作品集》、《现代中国美术大展作品集》等数十种大型精装画集。出版有《画眼春秋——杨必位从艺漫语》以及《百杰画家杨必位作品精选集》、《中国西部名家作品选集》、《名画典藏·杨必位中国画作品集》等个人绘画专集。
杨必位曾经配合中国美术家协会,在重庆主持、组织过“徐悲鸿艺术大展”、“张大千画展”及学术研讨会,中国著名画家赴三峡慰问三峡建设职工活动。
当我们以散步的方式去解读前人的绘画,常常会沉醉于那繁星亮丽的艺海之中,并自觉地以比较、判断与联想的方式去体会出古人独立、自我的审美意识,在有意与无意间,从传统美妙的审美过程里去获得精神的陶冶与审美的启迪。
不通过对艺术遗产的观摩、学习和赏析,我们会从中国传统绘画的经典作品中解读出绘画的天趣应来自于心灵里的自然,心灵的造化却离不开外界景物的感染和文化的浸淫,于是会让人从视觉感受中体验到通向心灵感悟的美好状态,能将人们从人性的“混沌”引入到人性的自觉之中,也就是将自我畅怀的绘画表现,浓缩在能指导自己绘画的中国画的精义要妙之中。
不画画的人往往会从自己狭窄的生活经历中,以直接的方式去判断出作品的美与丑,以片面的浅表意识去看待作品的可视价值,甚至以通俗的生活化去代替高雅艺术的品质表现。然而优秀的画家通过后天的学习与积累,会逐渐去丢掉通俗化的表面判断,以内在精神中的美与丑为依托,从作品的深处去获取理性的认知,感情的寄寓,以及从形式感受中去完成对风格的识别。
而它们之间所产生的差别,就在于在艺林散步时与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所取得的信息质量不同,以及与个人后天的文化积淀有关。因此,如能有机会多去接触最优秀的作品,从中品尝出优质、美味的艺术特色来营养自己,将会对艺术家本人大有禆益,这也是一种画外功夫的历练。因此读画应是画家的必修之课。
在信息社会里,读画的机会很多,什么新技术、新表现、新思想,只要一出现,就会在传播的接力棒下翻新倒腾,让人目不暇接。而画家在读画时,却常常容易从对新意的追求走入对表面技巧的追逐,造成绘画表现停留于单一的 浅显之中,忽略了对作品内在品质的把握,从而形成了技与境、境与气度之间的脱节。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应多去赏析优秀的真迹作品,这是提高与把握艺术品质的最好办法。
在当今的展览会上,能看到优秀画家的优秀作品真迹,尤其是能见到已故大家真迹的机会不是很多,所以我很珍惜老天所赐予的每一次机会。每次读画,我都要从资料中去了解画外发生的事件,从中去体会画家的画外功夫,当只有熟悉画家创作的全过程时,才能了解到画家的创作思想与审美趣好;只有了解到画家在习画的过程中如何去修正自我时,才能真正理解画家是怎样实现自由的理想表达。通过对他们修正自我的表达方式的理解,自然也为我开创出一条通达美境之路,因此看前人的作品也就成为我最为精心和愉快的事。
读画是学习、提高审美认识的重要过程,也是考验艺术眼光的过程。由于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品评,常限于个人的欣赏习惯及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之中,便会产生缺乏对客观规律的深入理解,造成以局部概全貌的主观片面的毛病产生,而要改变这一旧有的审美习惯,就只有改变读画的方式,从读画中去获得新的理解,才能增强对图画表现活力的认识。
如我在上海博物馆的一次参观中,意外地见到了淸末海派画家赵之谦的一幅山水画作品,即为当时的大藏书家郑盦侍郎而作的《积书岩图》,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视觉印象。回渝后我又在朋友处看到了此画的印刷品,从而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并在后来的深入研读中获得了颇多的感悟。赵之谦工诗文、善金石、书法,是接石涛之后,开清末写意花鸟画先河的画家,也是一位综合艺术水平超凡的艺术家。他传世的山水画作品少之又少,但就是这件不多见的,手法独特、寓意深邃的作品,却让我在细细品读中解惑受益。
从作品中让人感受到他以个性化的鬼脸或松皮皴手法去完成了对形式符号的提纯, 在删减了繁琐的环境描述后 以象征手段去表现自然形象,让图画精神与笔墨特性充分地显露而出,所带出的老辣、苍拙的笔墨气象大有髡残之风,而提纯后的构成样式,却有龚贤之意,让图画跳出了习惯性的空间认识,形成一种平面解构的样式,给人带来了心颐气扬的淸新感。从藏露自如的图画中所隐现出的书香之路,更让人感受到在巧妙的意境表现中,不但体现了他高超的艺术功底,也反映出他对文化精神的追求。我在日后习画的过程中,特将对此画的解读心得尝试着运用于自己的图画之中,从而逐渐完善了自己的图画样式,形成了自己的表现语言,也让自己的作品日显老辣。
从对赵之谦以精炼的手法,将形式表现与意境追求完美地结合而形成的动情之作中,让我体会到在向前人学习时,应从有感的启示中去获得心得,而不是一味地摹写照搬,这样不但能从传统去获得继承,又能踏出自己的道路。在向大师、前人学习、领悟审美特色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最大感悟,也是我在星河览胜中寻觅到的莫大欣慰。
寻慕山川入图画,
浸濡水墨生碧霞。
心斋芸台何处是,
艺苑识英赏芳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