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生活中的偶像,是怎样收获崇拜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生活中的偶像,是怎样收获崇拜的

偶像,是一种大众需要的产品。

说到生活中的偶像,先来认识一个人吧,他叫刘栋,澄海人。

父亲曾是一名教师,后来下海了,他深知创业有太多不易,当得知将毕业的刘栋要创业时,坚决反对,更不愿意在经费上帮助他。

“我爸希望我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不要再经历他那些苦难。”但刘栋认为,创业这个东西,两代人是有代沟,“现在创业是个大趋势,加之互联网红利,没必要担心太多,时代不同了。”

毕业了,刘栋并没有回老家,留在深圳说是打工,瞒着家人注册了名叫“星未来”的文化公司,开始创业,员工成员是几名尚未毕业的师弟。

刘栋的创业思路是“打造新型的二次元文化”。他们的第一个作品灵感源于“神烦狗”,为避免日后纠纷,刘栋团队对其模仿,创造了一版二次元的“神烦狗”,取名“狗子”。

由于互联网上的漫画表情太多了,“狗子”表情包没有很快流行起来。

不过这个小项目引起了当地孵化器管理层的注意,1周后,他们团队获得50万元种子轮投资。

作为创始人,刘栋此时开始意识到公司的发展,不能单靠不温不火的“狗子”、华丽的PPT了。

因为创始人年轻且有故事+较佳的商业模式,在融资资金到位后,公司开始面向社会广招人才,插画师、运营、设计师、中层管理人等等。

2015年底,刘栋打电话告诉父亲,“我做企业成功了!”

原来,他又顺利拿到一笔融资,1000万元。

有没有点崇拜的感觉?

偶像,是一种大众需要的产品

商圣范蠡、英雄祖逖、诗人徐志摩。从古到今,不管哪个时代,都有一系列的偶像。这些偶像有大小,之所以源远流长,是因为满足了大众(或者说用户)的需求。

需求的满足,就像人们需要“盛饭”,这是一个需求,然后有了碗,它满足了大众的需求,碗成为了一种产品,帮人盛饭。

偶像,也是同一个道理。人们需要欲望被满足,但是现实太骨感,怎么怎么拼都得不到,于是,人们开始期待即便是虚拟的“欲望满足”,然后有了偶像,偶像成为一种产品,帮人即便是虚拟上的欲望满足。

偶像这种产品很神奇,它可以帮人获得欲望上的满足,纵然你仍然一贫如洗。

假如你是一名90后创业者,创业两年,月收入徘徊在八千九千,做了非常多的努力,依然没什么起色。这时候的你——欲望创业成功。

偶然间,你发现了一个朋友,他叫刘栋,如上文述,创业没几年,拿到了1000多万融资,有了大办公室,有了助理,有了路虎极光,进入高管社交圈子…

这个刘栋,对此时的你来说,就是偶像产品,帮你获得了创业成功的“欲望满足”。你甚至,只是看到他这个人、他的经历、他的朋友圈都觉得享受、爽。

在神经科学的文献上有论证:

1.因为镜像神经的存在,他人体验和自己体验的感受是相似的。当你讨厌马蓉,觉得她恶心的时候。别人当面骂她“臭婊子!”,你也会获得一种同样的快感。

赌博实验证明,牌桌上赌博赢钱,和自己实际赌博赢钱,在脑电波上的反应非常类似。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几个人在桌上炸金花,旁边有一群人围观。

2.想象体验和真实体验的感受是相似的。当你幻想女票正在你身边的时候,和她实际就在你旁边,两者在大脑反映上,是区分不出来的。

奶酪实验证明,一心理学家引导一群人幻想吃奶酪,结果发现,他们的脑电波反应和真正吃奶酪的人十分雷同!更惊奇的是,幻想吃奶酪的人,在幻想结束后,食欲得到了满足。(这个实验可以解释曹操的“望梅止渴”)

正是人类的这种神经构造,让人类在现实与欲望中,得到总体上的平衡。现实太骨感,可以通过虚拟上的欲望满足,欣赏观看他人,或者自己幻想。

生活中的有“小公主”情节的女生,往往喜欢看甜腻的偶像剧,也许她自己也知道有点儿虚构,但那种感觉也蛮期待的,说起一点点她喜欢的角色,可以开心半天。在看偶像剧过程中,女主或者男主,成了她的偶像产品,对她进行“欲望满足”。

警匪片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大多男同胞小时候喜欢玩枪,“bong~bong~bong”地到处乱跑。不管那时年级小,还是后来年级大了,拿着真枪对打,并且所向披靡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了称为警匪片的电影。在看警匪片的过程中,黑方某人物或白方某人物,成了男同胞的偶像产品,对男同胞进行“欲望满足”。

毛片也是一个道理,比如一部分男生比较空虚,或者说欲望比较强,但是呢,那么一段时间又没有女票可以满足,“要不,看点而毛片嘛。”在看毛片的过程中,正在啪啪啪的男主,成了男生的偶像产品,对男生进行“欲望满足”。

而如果,我们把大众的这一系列行为,推演到互联网上,大众去转载,去评论,去点赞,去打赏,也就是“欲望满足”之后的一个过程。

“偶像,我为你疯狂打电话~!”

这一系列互联网行为,不仅体现了偶像产品的“欲望满足”功能,还体现了偶像产品的另外三个功能。它们总共是:

1.“欲望满足”功能。

2.彰显自己地位、水平的功能。

3.证明自己三观不错的功能。

4.规避强大对手的功能。(这个有点难理解,后文我会详写)

如何成为生活中的偶像,收获崇拜?

成为偶像,收获崇拜,这两个因素你必须同时拥有:

1.影响力因素,对于你影响的群体,你必须拥有足够牛X的智慧、资源、能力。这个牛X程度的高低,就是影响力因素的高低。

2.同属性因素,对于你影响的群体来说,你必须和他们有一些共同点,如爱好、行为、习惯、背景、痛苦、精力、学历、工作之类的。换句话说,就是要接点儿地气。

Ps.对纯粹的颜值派可能不适用。

当然,影响力大,证明这个人足够牛X,但不代表就能成为偶像,被大量的人崇拜。

这就像期刊的影响因子一样,影响因子越高,越能说明它的牛X程度很高,但即使它牛X到爆,你也确实认为它厉害,因为不接地气,你也可能并不会崇拜它。

比如,营销学的顶级期刊Journal ofMarketing Research,足够厉害吧!上面全是干货,你此前崇拜过它吗?

这里我的意思是,除非你想做一名科学家,否则,要想在生活中收获一点崇拜,一定需要接地气。

大概是2周前,一位在云南做光能产品的朋友私信我,关于定价的问题,希望全力占据本地90%的市场,他们当地共有70个乡镇,目前已覆盖56个乡镇。

这位朋友作为一个当地的普通人,我想会受到街坊邻里崇拜的。“你看被人家的男票,有这么大的魄力,你怎么就没有?”“你看别人家的孩子,这么上进,你怎么就不行。”

他只是初中学历。

再来个现身说法,这几天大家不都在讨论“18岁”嘛,90后不再有未成年了。

记得在我18岁的前一年,做了一个小工作室,这个工作室主要运营一个“游戏平台”,由于未成年,银行账户、淘宝网注册信息都填的我妈。前期试运营了20天,盈利19万8千。

我家住在一个小县城,这时候我正在读中学,爸爸妈妈非常普通,整个项目的前期策划、运营、资金、执行完全由自己一个人用业余时间抗下来。我并不会玩游戏,所以平台招了30来个业务员。

后来一些同学知道了,震惊。

我的主要意思:收获崇拜,你必须同时拥有两个因素,一是有影响力(对某个群体),二是有共同属性(和某个群体)。

比如比尔盖茨,确实有编程才能,在他中学时期和艾伦创建了一个交通数据公司,那时候,艾伦非常拼命地四处推广,但效果甚微,后来盖茨的母亲(华盛顿州立大学董事)上来帮忙,找到该地主管交通的

市政官员,解决了第一笔订单的问题。

小盖茨厉害吗?肯定厉害,但是他与身边的小伙伴们是缺乏同属性的,所以,小盖茨无法像现在一样收获崇拜。(后来盖茨靠实力开公司,也有大众爱情的经历,还爱看脱衣舞···)

另外,像一些大神,老爱在签名档上改上与自己擅长领域毫无关系的“废话”,比如:“我爱吃饭,睡觉,打豆豆”、“拖延症狂魔”、“不到10点不起床”、“我就喜欢天天熬夜”、“迷恋辣条”。

这都是在表达同属性因素,配上已有的影响力,可以很快收获崇拜。

小心崇拜的邻居——嫉妒

在生活里面,你总能比一部分人优秀,他们对你心生崇拜,赞美你。与此同时,你依然是你,另一些人会贬低你,瞧不起你,甚至叫做嫉妒你。

嫉妒和崇拜是相伴相生的,明明没有人家优秀,可一些人就是不满,不满就算了,还要做出一系列小动作。

又来说18岁,那年高考,有位学霸,赵同学,高中三年来,奖学金、全国竞赛名次,获得过很多次。填志愿当天,完成填报后的大家隔了几分钟开始陆续退场。就在这几分钟,赵同学的志愿单被篡改,“服从调剂”变成了“不服从调剂”,这就意味着,赵同学要么分太高,秒上好学校,要么直接掉到二三流学校去。

原本这篇文章我想用这个标题,《大家很崇拜我,我是怎样做到的?》,找二三个大牛,让他们以“我”的方式来聊厉害、崇拜、偶像。

后来一下子觉悟到,不管大牛多牛吧,总会有人诋毁。于是,我决定当一个旁观者,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来陈述。

客观来说,绝大多数人的自我概念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比如:很帅、很聪明、跑得很快、长得很高。大多数人用这些概念来描述自己或别人的时候,都是相对而言的。

你说你男票很帅,一般是指在她所见过的人中,男票是属于比较帅的,不可能非要拿医学仪器来测评,算出一个绝对值吧;同理,别人说你很聪明,是指在他认识的人里,你算很聪明的,而并不是要IQ绝对高于多少。

这样相对而言的,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叫作“相对自我概念”。

在贾斯廷格的心理学理论中指出,因为大多数人是“相对自我概念”的,所以社会中必然会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比较。

相互比较后,发现对方比自己厉害,这就存在了“自我威胁”。

这个“自我威胁”可以理解为“自己潜意识地把对方看作自己的竞争对手”。

一个人大脑存在“自我威胁”过后,他会本能地做出“自我防御”。

这种“自我防御”表现为两种情绪反应,一种是“崇拜”,另一种是“嫉妒”。(依据kernis 的心理学理论)

一部分人心胸稍微小一点,他们会嫉妒,以此作来做防御,曲解别人厉害的地方,攻击对方,想硬生生地把对方拉下来。这部分人最期待的是,把对方拉到和自己平起平坐,甚至连自己都不如。

另一部分人,他们则会以崇拜,以崇拜来做防御。崇拜对方也算防御?

算,有些时候崇拜并不全是承认对方厉害,而是因为崇拜才好接受对方的厉害,崇拜才能把对方划成自己人,而不是敌人。潜意识里认为——我和偶像都是一路人了,还竞争什么呢。

这就是上文写的,偶像产品的第4个功能——规避强大对手的功能。

比如,我比较崇拜科特勒,而他,在我心中大概是永远无法超越的,所以我把他划为自己人,崇拜他,他不是我的竞争对手,我还给我的朋友推荐他的书。

如何规避这个崇拜的邻居——嫉妒?

实际上,只要你向上拼搏,就100%有人会嫉妒你,“升职那么快,估计是靠上床吧!”“你那么漂亮,还和我做朋友?想拿我作衬托?!”

对于嫉妒,我也没法,思维中浮现了几组老词。谦虚、沉潜内修、若愚、合作共赢、继续厉害把差距拉更大。

总结

一、偶像,是一种大众需要的产品。如果你去崇拜他,或者去转发、支持、点赞,它则会体现出4个功能:

1.“欲望满足”功能。

2.彰显自己地位、水平的功能。

3.证明自己三观不错的功能。

4.规避强大对手的功能。

二、如何成为生活中的偶像,收获崇拜?

主要由2个因素决定,一个是影响力因素(牛X程度),二个是同属性因素(接地气程度)。

三、小心崇拜的邻居——嫉妒。

绝大多数的人评价自己,是“相对的自我概念”,那么必然会有“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对比”,对比过后,就一定会存在“自我威胁”,威胁来了,本能开始防御,一个防御方式是“崇拜”,一个防御方式是“嫉妒”,不嫉妒也不崇拜的人是极少的。对于他人的嫉妒,我也没法,最多想到了上面几个老词。

作者,朱小磊,微信公众号:非主流朱(feizhuliupig)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生活中的偶像,是怎样收获崇拜的

偶像,是一种大众需要的产品。

说到生活中的偶像,先来认识一个人吧,他叫刘栋,澄海人。

父亲曾是一名教师,后来下海了,他深知创业有太多不易,当得知将毕业的刘栋要创业时,坚决反对,更不愿意在经费上帮助他。

“我爸希望我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不要再经历他那些苦难。”但刘栋认为,创业这个东西,两代人是有代沟,“现在创业是个大趋势,加之互联网红利,没必要担心太多,时代不同了。”

毕业了,刘栋并没有回老家,留在深圳说是打工,瞒着家人注册了名叫“星未来”的文化公司,开始创业,员工成员是几名尚未毕业的师弟。

刘栋的创业思路是“打造新型的二次元文化”。他们的第一个作品灵感源于“神烦狗”,为避免日后纠纷,刘栋团队对其模仿,创造了一版二次元的“神烦狗”,取名“狗子”。

由于互联网上的漫画表情太多了,“狗子”表情包没有很快流行起来。

不过这个小项目引起了当地孵化器管理层的注意,1周后,他们团队获得50万元种子轮投资。

作为创始人,刘栋此时开始意识到公司的发展,不能单靠不温不火的“狗子”、华丽的PPT了。

因为创始人年轻且有故事+较佳的商业模式,在融资资金到位后,公司开始面向社会广招人才,插画师、运营、设计师、中层管理人等等。

2015年底,刘栋打电话告诉父亲,“我做企业成功了!”

原来,他又顺利拿到一笔融资,1000万元。

有没有点崇拜的感觉?

偶像,是一种大众需要的产品

商圣范蠡、英雄祖逖、诗人徐志摩。从古到今,不管哪个时代,都有一系列的偶像。这些偶像有大小,之所以源远流长,是因为满足了大众(或者说用户)的需求。

需求的满足,就像人们需要“盛饭”,这是一个需求,然后有了碗,它满足了大众的需求,碗成为了一种产品,帮人盛饭。

偶像,也是同一个道理。人们需要欲望被满足,但是现实太骨感,怎么怎么拼都得不到,于是,人们开始期待即便是虚拟的“欲望满足”,然后有了偶像,偶像成为一种产品,帮人即便是虚拟上的欲望满足。

偶像这种产品很神奇,它可以帮人获得欲望上的满足,纵然你仍然一贫如洗。

假如你是一名90后创业者,创业两年,月收入徘徊在八千九千,做了非常多的努力,依然没什么起色。这时候的你——欲望创业成功。

偶然间,你发现了一个朋友,他叫刘栋,如上文述,创业没几年,拿到了1000多万融资,有了大办公室,有了助理,有了路虎极光,进入高管社交圈子…

这个刘栋,对此时的你来说,就是偶像产品,帮你获得了创业成功的“欲望满足”。你甚至,只是看到他这个人、他的经历、他的朋友圈都觉得享受、爽。

在神经科学的文献上有论证:

1.因为镜像神经的存在,他人体验和自己体验的感受是相似的。当你讨厌马蓉,觉得她恶心的时候。别人当面骂她“臭婊子!”,你也会获得一种同样的快感。

赌博实验证明,牌桌上赌博赢钱,和自己实际赌博赢钱,在脑电波上的反应非常类似。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几个人在桌上炸金花,旁边有一群人围观。

2.想象体验和真实体验的感受是相似的。当你幻想女票正在你身边的时候,和她实际就在你旁边,两者在大脑反映上,是区分不出来的。

奶酪实验证明,一心理学家引导一群人幻想吃奶酪,结果发现,他们的脑电波反应和真正吃奶酪的人十分雷同!更惊奇的是,幻想吃奶酪的人,在幻想结束后,食欲得到了满足。(这个实验可以解释曹操的“望梅止渴”)

正是人类的这种神经构造,让人类在现实与欲望中,得到总体上的平衡。现实太骨感,可以通过虚拟上的欲望满足,欣赏观看他人,或者自己幻想。

生活中的有“小公主”情节的女生,往往喜欢看甜腻的偶像剧,也许她自己也知道有点儿虚构,但那种感觉也蛮期待的,说起一点点她喜欢的角色,可以开心半天。在看偶像剧过程中,女主或者男主,成了她的偶像产品,对她进行“欲望满足”。

警匪片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大多男同胞小时候喜欢玩枪,“bong~bong~bong”地到处乱跑。不管那时年级小,还是后来年级大了,拿着真枪对打,并且所向披靡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了称为警匪片的电影。在看警匪片的过程中,黑方某人物或白方某人物,成了男同胞的偶像产品,对男同胞进行“欲望满足”。

毛片也是一个道理,比如一部分男生比较空虚,或者说欲望比较强,但是呢,那么一段时间又没有女票可以满足,“要不,看点而毛片嘛。”在看毛片的过程中,正在啪啪啪的男主,成了男生的偶像产品,对男生进行“欲望满足”。

而如果,我们把大众的这一系列行为,推演到互联网上,大众去转载,去评论,去点赞,去打赏,也就是“欲望满足”之后的一个过程。

“偶像,我为你疯狂打电话~!”

这一系列互联网行为,不仅体现了偶像产品的“欲望满足”功能,还体现了偶像产品的另外三个功能。它们总共是:

1.“欲望满足”功能。

2.彰显自己地位、水平的功能。

3.证明自己三观不错的功能。

4.规避强大对手的功能。(这个有点难理解,后文我会详写)

如何成为生活中的偶像,收获崇拜?

成为偶像,收获崇拜,这两个因素你必须同时拥有:

1.影响力因素,对于你影响的群体,你必须拥有足够牛X的智慧、资源、能力。这个牛X程度的高低,就是影响力因素的高低。

2.同属性因素,对于你影响的群体来说,你必须和他们有一些共同点,如爱好、行为、习惯、背景、痛苦、精力、学历、工作之类的。换句话说,就是要接点儿地气。

Ps.对纯粹的颜值派可能不适用。

当然,影响力大,证明这个人足够牛X,但不代表就能成为偶像,被大量的人崇拜。

这就像期刊的影响因子一样,影响因子越高,越能说明它的牛X程度很高,但即使它牛X到爆,你也确实认为它厉害,因为不接地气,你也可能并不会崇拜它。

比如,营销学的顶级期刊Journal ofMarketing Research,足够厉害吧!上面全是干货,你此前崇拜过它吗?

这里我的意思是,除非你想做一名科学家,否则,要想在生活中收获一点崇拜,一定需要接地气。

大概是2周前,一位在云南做光能产品的朋友私信我,关于定价的问题,希望全力占据本地90%的市场,他们当地共有70个乡镇,目前已覆盖56个乡镇。

这位朋友作为一个当地的普通人,我想会受到街坊邻里崇拜的。“你看被人家的男票,有这么大的魄力,你怎么就没有?”“你看别人家的孩子,这么上进,你怎么就不行。”

他只是初中学历。

再来个现身说法,这几天大家不都在讨论“18岁”嘛,90后不再有未成年了。

记得在我18岁的前一年,做了一个小工作室,这个工作室主要运营一个“游戏平台”,由于未成年,银行账户、淘宝网注册信息都填的我妈。前期试运营了20天,盈利19万8千。

我家住在一个小县城,这时候我正在读中学,爸爸妈妈非常普通,整个项目的前期策划、运营、资金、执行完全由自己一个人用业余时间抗下来。我并不会玩游戏,所以平台招了30来个业务员。

后来一些同学知道了,震惊。

我的主要意思:收获崇拜,你必须同时拥有两个因素,一是有影响力(对某个群体),二是有共同属性(和某个群体)。

比如比尔盖茨,确实有编程才能,在他中学时期和艾伦创建了一个交通数据公司,那时候,艾伦非常拼命地四处推广,但效果甚微,后来盖茨的母亲(华盛顿州立大学董事)上来帮忙,找到该地主管交通的

市政官员,解决了第一笔订单的问题。

小盖茨厉害吗?肯定厉害,但是他与身边的小伙伴们是缺乏同属性的,所以,小盖茨无法像现在一样收获崇拜。(后来盖茨靠实力开公司,也有大众爱情的经历,还爱看脱衣舞···)

另外,像一些大神,老爱在签名档上改上与自己擅长领域毫无关系的“废话”,比如:“我爱吃饭,睡觉,打豆豆”、“拖延症狂魔”、“不到10点不起床”、“我就喜欢天天熬夜”、“迷恋辣条”。

这都是在表达同属性因素,配上已有的影响力,可以很快收获崇拜。

小心崇拜的邻居——嫉妒

在生活里面,你总能比一部分人优秀,他们对你心生崇拜,赞美你。与此同时,你依然是你,另一些人会贬低你,瞧不起你,甚至叫做嫉妒你。

嫉妒和崇拜是相伴相生的,明明没有人家优秀,可一些人就是不满,不满就算了,还要做出一系列小动作。

又来说18岁,那年高考,有位学霸,赵同学,高中三年来,奖学金、全国竞赛名次,获得过很多次。填志愿当天,完成填报后的大家隔了几分钟开始陆续退场。就在这几分钟,赵同学的志愿单被篡改,“服从调剂”变成了“不服从调剂”,这就意味着,赵同学要么分太高,秒上好学校,要么直接掉到二三流学校去。

原本这篇文章我想用这个标题,《大家很崇拜我,我是怎样做到的?》,找二三个大牛,让他们以“我”的方式来聊厉害、崇拜、偶像。

后来一下子觉悟到,不管大牛多牛吧,总会有人诋毁。于是,我决定当一个旁观者,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来陈述。

客观来说,绝大多数人的自我概念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比如:很帅、很聪明、跑得很快、长得很高。大多数人用这些概念来描述自己或别人的时候,都是相对而言的。

你说你男票很帅,一般是指在她所见过的人中,男票是属于比较帅的,不可能非要拿医学仪器来测评,算出一个绝对值吧;同理,别人说你很聪明,是指在他认识的人里,你算很聪明的,而并不是要IQ绝对高于多少。

这样相对而言的,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叫作“相对自我概念”。

在贾斯廷格的心理学理论中指出,因为大多数人是“相对自我概念”的,所以社会中必然会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比较。

相互比较后,发现对方比自己厉害,这就存在了“自我威胁”。

这个“自我威胁”可以理解为“自己潜意识地把对方看作自己的竞争对手”。

一个人大脑存在“自我威胁”过后,他会本能地做出“自我防御”。

这种“自我防御”表现为两种情绪反应,一种是“崇拜”,另一种是“嫉妒”。(依据kernis 的心理学理论)

一部分人心胸稍微小一点,他们会嫉妒,以此作来做防御,曲解别人厉害的地方,攻击对方,想硬生生地把对方拉下来。这部分人最期待的是,把对方拉到和自己平起平坐,甚至连自己都不如。

另一部分人,他们则会以崇拜,以崇拜来做防御。崇拜对方也算防御?

算,有些时候崇拜并不全是承认对方厉害,而是因为崇拜才好接受对方的厉害,崇拜才能把对方划成自己人,而不是敌人。潜意识里认为——我和偶像都是一路人了,还竞争什么呢。

这就是上文写的,偶像产品的第4个功能——规避强大对手的功能。

比如,我比较崇拜科特勒,而他,在我心中大概是永远无法超越的,所以我把他划为自己人,崇拜他,他不是我的竞争对手,我还给我的朋友推荐他的书。

如何规避这个崇拜的邻居——嫉妒?

实际上,只要你向上拼搏,就100%有人会嫉妒你,“升职那么快,估计是靠上床吧!”“你那么漂亮,还和我做朋友?想拿我作衬托?!”

对于嫉妒,我也没法,思维中浮现了几组老词。谦虚、沉潜内修、若愚、合作共赢、继续厉害把差距拉更大。

总结

一、偶像,是一种大众需要的产品。如果你去崇拜他,或者去转发、支持、点赞,它则会体现出4个功能:

1.“欲望满足”功能。

2.彰显自己地位、水平的功能。

3.证明自己三观不错的功能。

4.规避强大对手的功能。

二、如何成为生活中的偶像,收获崇拜?

主要由2个因素决定,一个是影响力因素(牛X程度),二个是同属性因素(接地气程度)。

三、小心崇拜的邻居——嫉妒。

绝大多数的人评价自己,是“相对的自我概念”,那么必然会有“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对比”,对比过后,就一定会存在“自我威胁”,威胁来了,本能开始防御,一个防御方式是“崇拜”,一个防御方式是“嫉妒”,不嫉妒也不崇拜的人是极少的。对于他人的嫉妒,我也没法,最多想到了上面几个老词。

作者,朱小磊,微信公众号:非主流朱(feizhuliupig)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