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保罗·高更:我要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保罗·高更:我要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他画作中的塔希提、那些人们,饱满而旺盛、浓郁而鲜活,像他一样生命力旺盛得溢满画作。

作者:王馨 编辑:子木

这世界上有一些人,是没办法用世俗的观点去定义的……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与塞尚、梵高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但三人对其后艺术的发展的影响方面却是不一样的。塞尚开启了艺术中理性的结构分析之路,梵高以其热烈的风格深深的影响了之后的表现主义,而高更,则开启了原始主义的大门。

高更生于巴黎,在一岁时举家离开法国来到秘鲁,在秘鲁首都利马生活。这是个融汇了高度文明和野蛮、奢华和脏乱为一体的城市。这里有最洋溢的热带风情,葱茏的植被,芬香浓郁的鲜花,波光粼粼的蓝色海洋,环绕城市的黢黑山峦。一切都是那样的迷人,对于幼小的高更来说,有着致命而深刻的吸引力,这种影响或许延续了他的一生,似乎已经暗示了他日后那极不寻常的选择……

17岁时,高更决定出海,那时候他受卢梭思想的影响,反感文明,更希望可以在未开化的世界里,以一种高贵的野蛮人的方式生活着,自由分享食物和性爱。他早年在海轮上工作,后又到法国海军中服务,23岁当上了股票经纪人。这时的他不仅有着丰厚的收入,还娶了一位十分漂亮的丹麦姑娘梅特·索菲亚·加德,有了五个孩子。

可是,谁也不会想到,正走在人生的康庄大道上的高更,竟会在绘画的感召下,在35岁时辞去了银行的职务,决定做个职业艺术家,专门致力于绘画。不仅如此,38岁时,他还与家人断绝了关系,过起了孤独的生活,自己画着画。

实际上,他在刚结婚不久就已厌倦了自己的婚姻生活,想要逃离。不仅如此,他还想要画画,还喜欢画裸女,曾经因为画自家女仆的裸体画而让妻子忍无可忍地赶走了女仆,当然这只是表面上所看到的而已了……

直至他认识了毕沙罗这位印象派的导师,像许多人一样,他也得到毕沙罗的诸多指点,接触到了印象派,也接触了象征主义、日本版画。这时他的画已显示出极好的色彩感与对拙的喜好,充满力度。

高更是个粗狂高大、个性强烈的人,我行我素,他既有着招人喜欢的一面,又让人讨厌。不同于其他印象派画家,高更总是向往着远方,向往着异国的情调,他的内心始终想要抛弃现代文明,回到简单的原始生活中去,他向往着野蛮人的生活。

39岁时,他终于抛弃了巴黎的都市生活,踏上了去巴拿马和马提尼岛的旅行,希望可以在那里找到自己所期望的大自然与原始生活。可去了他才发现,那里竟到处是欧洲殖民者,这使他之后又返回了法国,这时他40岁,精力充沛又主见极强。也正是这次的回国,让他遇见了梵高,两人之后保持了多年的友谊。

1891年,高更再次离开巴黎,踏上了去塔希提的航程。这是一座位于南太平洋的岛屿,四季温暖如春、物产丰富,居民称自己为“上帝的人”。这里是热带雨林的气候,植被十分茂密,阳光强烈,颜色十分丰富鲜艳。这里的人皮肤黑里透红,体态健美,性情豪放,能歌善舞。逢年过节或喜庆日子,妇女们头戴花冠,套上鲜花颈饰,穿上稻草编成的金黄色草裙,在皮鼓、节奏声中翩翩起舞;男人们也聚集在一起争相献技,表演各种节目。

这一切让高更感到自己终于找到了自己一直向往的世外桃源,他决定留在这里,开始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天赋。这里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岛上的明艳与原始与他一拍即合,在这里他画了为数中多以塔希提为主题的画,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那种原始而普拙,鲜艳又浓烈,生命力旺盛的风格。

高更在塔希提先认识了第一个爱人提提,但是嫌她不符合心中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形象,很快就抛弃了。后来又认识了十来岁的少女泰阿曼娜,高更在这个沉默的女孩身上找到了更多的神秘感和原始感,甚至连女孩那诡异的7个脚趾头,都变成了原始的异国魅力的象征。女孩成了高更的缪斯,他以她为模特画了大量的画。

两年之后,高更的钱花光了,同时也担心法国艺术界将他遗忘了,说走就走地就离开了泰阿曼娜,返回了法国。而回国之后,一切并不顺利,老朋友们已各奔东西、画也卖不动什么,高更便又想到了回塔希提。

这时的泰阿曼娜已经嫁人了,但他似乎根本不愁会缺女人,又找了一个才14岁的孩子,还与她生了两个孩子。混乱的生活终是让他染上了梅毒,疾病的折磨让他尝到了报应的滋味,苦不堪言的只能默默承受,让他几度想要自杀。痛苦的折磨使得他无法不思考起人生来,也让这位艺术家产生了他最经典的代表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将到哪里去?》。

临死之前,我把所有能量都注入这幅画中,这是一种在如此糟糕的环境中的痛苦激情,我眼前的景象如此清晰,仿佛所有的匆匆逝去的事物和生活都一一再现。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就是以高更的平生为素材创作的,小说中的他是个冲破了文明枷锁、婚姻束缚、虚伪现代生活的勇者,他对这些统统不屑一顾,一心追逐着自己心底燃起的欲望,也是同样地奋不顾身。

小说展现出十分广阔的生命视角,主人翁思特里克兰德鲜活而充满力量,混杂着浓郁的土地、血液与阳光的味道,毫不在意地、肆意地鞭笞着萎靡、规训、单一的城市生活,让旺盛的生命力自由而暴烈地生长着……

或许毛姆才是高更最好的解读者,他看见了这个放荡不羁的人身上那压制不住要自由生长的生命力,读懂了他对这种充沛生命力的执着与眼中除此无它物。当然,也有人评价毛姆不过是借着高更的原型,塑造出完全的另一个人罢了……

高更一生也非常坎坷、贫困,最后死于塔希提,并埋骨于一个荒凉的小岛上。而他画作中的塔希提、那些人们,饱满而旺盛、浓郁而鲜活,像他一样生命力旺盛得溢满画作,不同的是,它们的生命力会永远永远的延续着……

原创稿件,受法律保护,转载请联系我们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保罗·高更:我要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他画作中的塔希提、那些人们,饱满而旺盛、浓郁而鲜活,像他一样生命力旺盛得溢满画作。

作者:王馨 编辑:子木

这世界上有一些人,是没办法用世俗的观点去定义的……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与塞尚、梵高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但三人对其后艺术的发展的影响方面却是不一样的。塞尚开启了艺术中理性的结构分析之路,梵高以其热烈的风格深深的影响了之后的表现主义,而高更,则开启了原始主义的大门。

高更生于巴黎,在一岁时举家离开法国来到秘鲁,在秘鲁首都利马生活。这是个融汇了高度文明和野蛮、奢华和脏乱为一体的城市。这里有最洋溢的热带风情,葱茏的植被,芬香浓郁的鲜花,波光粼粼的蓝色海洋,环绕城市的黢黑山峦。一切都是那样的迷人,对于幼小的高更来说,有着致命而深刻的吸引力,这种影响或许延续了他的一生,似乎已经暗示了他日后那极不寻常的选择……

17岁时,高更决定出海,那时候他受卢梭思想的影响,反感文明,更希望可以在未开化的世界里,以一种高贵的野蛮人的方式生活着,自由分享食物和性爱。他早年在海轮上工作,后又到法国海军中服务,23岁当上了股票经纪人。这时的他不仅有着丰厚的收入,还娶了一位十分漂亮的丹麦姑娘梅特·索菲亚·加德,有了五个孩子。

可是,谁也不会想到,正走在人生的康庄大道上的高更,竟会在绘画的感召下,在35岁时辞去了银行的职务,决定做个职业艺术家,专门致力于绘画。不仅如此,38岁时,他还与家人断绝了关系,过起了孤独的生活,自己画着画。

实际上,他在刚结婚不久就已厌倦了自己的婚姻生活,想要逃离。不仅如此,他还想要画画,还喜欢画裸女,曾经因为画自家女仆的裸体画而让妻子忍无可忍地赶走了女仆,当然这只是表面上所看到的而已了……

直至他认识了毕沙罗这位印象派的导师,像许多人一样,他也得到毕沙罗的诸多指点,接触到了印象派,也接触了象征主义、日本版画。这时他的画已显示出极好的色彩感与对拙的喜好,充满力度。

高更是个粗狂高大、个性强烈的人,我行我素,他既有着招人喜欢的一面,又让人讨厌。不同于其他印象派画家,高更总是向往着远方,向往着异国的情调,他的内心始终想要抛弃现代文明,回到简单的原始生活中去,他向往着野蛮人的生活。

39岁时,他终于抛弃了巴黎的都市生活,踏上了去巴拿马和马提尼岛的旅行,希望可以在那里找到自己所期望的大自然与原始生活。可去了他才发现,那里竟到处是欧洲殖民者,这使他之后又返回了法国,这时他40岁,精力充沛又主见极强。也正是这次的回国,让他遇见了梵高,两人之后保持了多年的友谊。

1891年,高更再次离开巴黎,踏上了去塔希提的航程。这是一座位于南太平洋的岛屿,四季温暖如春、物产丰富,居民称自己为“上帝的人”。这里是热带雨林的气候,植被十分茂密,阳光强烈,颜色十分丰富鲜艳。这里的人皮肤黑里透红,体态健美,性情豪放,能歌善舞。逢年过节或喜庆日子,妇女们头戴花冠,套上鲜花颈饰,穿上稻草编成的金黄色草裙,在皮鼓、节奏声中翩翩起舞;男人们也聚集在一起争相献技,表演各种节目。

这一切让高更感到自己终于找到了自己一直向往的世外桃源,他决定留在这里,开始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天赋。这里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岛上的明艳与原始与他一拍即合,在这里他画了为数中多以塔希提为主题的画,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那种原始而普拙,鲜艳又浓烈,生命力旺盛的风格。

高更在塔希提先认识了第一个爱人提提,但是嫌她不符合心中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形象,很快就抛弃了。后来又认识了十来岁的少女泰阿曼娜,高更在这个沉默的女孩身上找到了更多的神秘感和原始感,甚至连女孩那诡异的7个脚趾头,都变成了原始的异国魅力的象征。女孩成了高更的缪斯,他以她为模特画了大量的画。

两年之后,高更的钱花光了,同时也担心法国艺术界将他遗忘了,说走就走地就离开了泰阿曼娜,返回了法国。而回国之后,一切并不顺利,老朋友们已各奔东西、画也卖不动什么,高更便又想到了回塔希提。

这时的泰阿曼娜已经嫁人了,但他似乎根本不愁会缺女人,又找了一个才14岁的孩子,还与她生了两个孩子。混乱的生活终是让他染上了梅毒,疾病的折磨让他尝到了报应的滋味,苦不堪言的只能默默承受,让他几度想要自杀。痛苦的折磨使得他无法不思考起人生来,也让这位艺术家产生了他最经典的代表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将到哪里去?》。

临死之前,我把所有能量都注入这幅画中,这是一种在如此糟糕的环境中的痛苦激情,我眼前的景象如此清晰,仿佛所有的匆匆逝去的事物和生活都一一再现。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就是以高更的平生为素材创作的,小说中的他是个冲破了文明枷锁、婚姻束缚、虚伪现代生活的勇者,他对这些统统不屑一顾,一心追逐着自己心底燃起的欲望,也是同样地奋不顾身。

小说展现出十分广阔的生命视角,主人翁思特里克兰德鲜活而充满力量,混杂着浓郁的土地、血液与阳光的味道,毫不在意地、肆意地鞭笞着萎靡、规训、单一的城市生活,让旺盛的生命力自由而暴烈地生长着……

或许毛姆才是高更最好的解读者,他看见了这个放荡不羁的人身上那压制不住要自由生长的生命力,读懂了他对这种充沛生命力的执着与眼中除此无它物。当然,也有人评价毛姆不过是借着高更的原型,塑造出完全的另一个人罢了……

高更一生也非常坎坷、贫困,最后死于塔希提,并埋骨于一个荒凉的小岛上。而他画作中的塔希提、那些人们,饱满而旺盛、浓郁而鲜活,像他一样生命力旺盛得溢满画作,不同的是,它们的生命力会永远永远的延续着……

原创稿件,受法律保护,转载请联系我们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