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为何无纸化的世界仍未到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为何无纸化的世界仍未到来?

在一个电子显示屏无处不在的世界,纸张的未来显得扑朔迷离,但许多造纸产业从业人员依然持乐观态度——毕竟你不能用电子邮件来擤鼻涕。

莫霍克纸厂这家老字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6年,当时推销员乔治·莫里森(George Morrison)刚把一批试制品交到波士顿的客户手里。这批纸张光滑细腻、厚薄适中、裁剪整齐,客户不禁连声赞叹:“乔治,这算得上是十分精致的纸了。”借着这声称赞的东风,莫霍克精品纸业(Mohawk Superfine)也应运而生。

该厂产品向来受到印刷与设计行业的推崇。《设计观察家》(Design Observer)创始人之一杰西卡·赫芬(Jessica Helfand)曾表示:“精品之于纸,就好比蒂芙尼之于钻石,这个说法可能捧得太过,但那无伤大雅。因为它方方面面都很完美。”

无论是在纸质出版物、宣传视频还是自家内部刊物《莫霍克制作人季刊》(MohawkMaker Quarterly)里,莫霍克公司都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讲述精品纸业诞生故事的机会。而今,公司高级副主席、分管封装与加工的总经理泰德·奥康纳(Ted O'Connor)在一年一度、为期三天的全球纸业盛会“Paper2017”上又把它讲了一遍。开幕第一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厂商、供应商以及客户齐聚一堂,“第一时间就各种新问题展开磋商”。彼时正式会谈尚未开始,与会者们还在忙着报到与注册,奥康纳坐镇于酒店24楼的高级套间,与莫霍克参会团队一同打发时间,此楼外有一招牌,上书“世界第一高的全混凝土结构建筑”。

精品纸业的故事对泰德而言颇有个人渊源:乔治·莫里森是他的大舅舅,其祖父乔治·奥康纳(George O'Connor)之前接手了一座位于哈德逊河与莫霍克河交界处的废旧造纸工坊,随后创办了这家公司,泰德的父亲老汤姆于1972年接手。目前,公司日常事务由老汤姆的弟弟小汤姆负责主持,正处于第四代与第五代人的交替之际。

讲完故事后,泰德谈起了纸业的现状与未来。“许多年前,我随父亲一同参加过很多次这样的会议,那时大概有16家纸厂——斯特拉斯莫尔、霍珀、莱辛、辛普森、莫霍克、贝克特……我们曾谈到过造纸业及其渠道商的前途之类的问题,嗯哼……”他沉吟半晌,“这一切都一去不复返了。”

他努力让自己接受这一现实。“它们就在那里日复一日地造了三十年纸,然后慢慢变得过时。”

“纸是个好东西。”同拓纸业某精品款A4纸的外包装上有着如此的字样,这种纸制作精良,采用了多项新技术,并且符合各大机构认证的环保要求。“教诲因纸而传世。商业以纸为根基。爱意借纸来表达。要闻凭纸得传播。”

同拓(Domtar)纸业正确地认识到了这一点:纸张一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扮演关键角色”。不过,近几十年来,人类文明已开始探索如何超越纸张、建立一个无纸世界,它能够无缝地、不借助物质媒介地运作,只靠像素和屏幕就行。纸张的现状如何?它将要往何处去?就此而言,纸张——它曾十分出色地完成了许多任务——为何必须不断创新?

2017年3月26日,我也曾到访过那座“世界第一高的全混凝土结构建筑”,想要一探究竟。人称“纸业年度联络盛会”的Paper2017会期三天,仅包含三个主要的板块与展示环节。剩下的时间则以“套间”(suites)为焦点——精心布置过的酒店房间既可作为下榻处,又可担当会议室以及非正式的社交空间,集三种功能于一体。比较遗憾的是,由于我是记者身份,对买卖不抱一点兴趣,于是参加完这次大会也只拜访到少许套间。我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一处名为“联络厅”(connections lounge)的公共交往场所。

明尼苏达州的某处造纸厂。图片来源:Alamy

这个地方相当不错,花5美元买杯咖啡坐下来,便能看到每天最新的会务报道,它依照三天的会期而分为各自独立的三版,并且用16寸的字。承印方是奥布莱恩出版集团(O’Brien Publications),它也发行《纸张时代》(PaperAge)杂志,自1884年以来一直致力于记录关于纸浆与纸张的一切事情。

我在联络厅里闲逛了一阵子,被全国纸张贸易协会的展台吸引住了,那里暂时没人,台子上堆了一叠宣传册子,样子做得很精美,册子里极力赞赏了纸张的各种好处。我随手拿了几册,找了张桌子坐下来开始慢慢翻阅,了解了一番关于纸的各种“神话”与“真相”。天花板上,吊灯上的玻璃珠在空调吹拂下以令人几乎无法察觉的方式摇动着。

一个又高又瘦的男子来到我面前,他自称名叫尼尔(Neil)。“你为什么来参加Paper2017呢?”他问道。我简单介绍了一下来由——表明记者身份,自己要写篇关于纸的报道,云云。现在轮到对方发话了:大谈了一堆什么基于云计算的软件、商业情报分析以及制造业盈利能力改进之类的东西之后,尼尔起身离开。过了一会儿,我看到他又去跟另外三个人接连交谈,试图发掘潜在的客户。他告诉我自己在“造纸业的硅谷”长大,也就是威斯康辛州。他父亲曾在纸厂工作过,而他自己就在厂房里长大。某一天,一家芬兰公司收购了他家的纸厂,把整个流程都搬到了芬兰,只留下了一座破旧厂房。尼尔还跟我谈到了自己的儿子,他在修读公共政策与英语的双学位,但却“没跟父亲说自己修了英语专业这件事”。这位父亲看上去对此举有些不满:“他这是自找麻烦。”接着,他似乎想起了自己是在跟一个文化人交谈,便很快又补充道:“但我也是很欣赏作家的,还有那些以文字为业的人。”

如今,我们一般认为纸张是中国汉和帝时期的宦官、中常侍蔡伦在公元105年发明的。造纸的基本方法多年来变化不大:将某些纤维材料——如破布或木材——混合在一起,加水搅拌做成纸浆,接着用一张幕布把它拉伸开。此时纤维仍然缠结在一起且不平整,其方式类似于氢键将DNA塑造为一个螺旋结构的样子。接下来等它干透之后,即可剪裁为纸张。

这项技术后来从亚洲传到了阿拉伯世界,接着在公元950年左右传入欧洲。古腾堡(Gutenberg)1440年发明的印刷术固然有莫大功劳,但如果没有可供印刷的纸张的话,他的金属活字也只能拿来堵门缝了,无非是尺寸比一般堵门缝的东西大一点而已。研究纸张的历史学家达德·洪特(Dard Hunter)对此有清晰的表述:“如果说人类目前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文明程度,那么比起其它所有因素来说,这一渐次发展的过程要更直接地归功于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

这么一来,现在的大学、企业、政府、媒体乃至我们的家庭屡次三番地宣布纸张即将死亡,就实在有点让人惊讶了。此现象跟聚变能(fusion power)有点类似,无纸世界的呼声不过喊了十来年而已,这个世界永远处于“即将到来”的状态,从没真正落定过。

1970年代中期,有人以Xerox研究实验室负责人的名义在《商业周刊》上发文,首次提出了一个“无纸办公”的未来愿景。此文所预见的图景倒没什么大错:未来的工人们将通过电子荧幕来进行资讯处理及分析。但纸张的消耗量之后却日渐上升:自1980年至2011年,全球纸张消耗量增加了50%左右。

南卡罗来纳州某造纸厂的车间

为何如此?微软剑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艾比盖尔·塞伦(Abigail J Sellen)和兰开斯特大学“未来社会研究所”负责人理查德·哈珀(Richard HR Harper)对此有较为可靠的理论解释。首先,他们注意到电脑以及互联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资讯获取渠道——不过,获取手段固然是数位化了,但其消费却仍然要以纸张为载体。其二,印刷技术也在向小巧、廉价且可靠的方向发展,一台电脑基本就能应付个体性的印刷需要。

“无纸办公的理念我们听得太多了,但却没有真正见到一个实例,”塞伦与哈珀在《无纸办公的神话》(The Myth of the Paperless Office)一书中写道,“更常见的情况是,一项新技术的引入并未彻底让纸张退出历史舞台,它改进了纸张或是变换了纸张的用途。”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此书出版年份是2002年,正好是大屏智能手机问世的前夜,那时的人们看到智能手机的兴奋程度,大体上就跟原始人第一次看到火光差不多。

与那时相比,当今的屏幕分辨率、页面载入效率以及用户界面已有了极大地改进,但其最新努力方向竟然是在外观及体验上向纸张靠拢,这多少有些讽刺意味。同年,一家名叫reMarkable的创业公司就推出了一款号称能“提供史上最接近纸张的数位写作体验”的平板电脑。技术就像一条自己咬自己尾巴的蛇。

即便如此,无纸世界仍然没有到来。

Paper2017大会第二天,早上9点45分,联络厅人满为患,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气息。老友们再度重逢,随即又敲定一桩桩买卖。我独自坐在酒桌旁,等着下一场“套间会面”。现场严格执行“未佩戴机构标识者不得入内”的规定,全身三件套上面都得有它。我身上虽然也有自家标识,但还是觉得有些负罪感,毕竟自己占据了人家原本就不多的商务洽谈空间。该起来放松一下四肢了。

来到人行道上,我开始想要目测一番Paper2017的主会场,也就是这座世界第一高的全混凝土结构建筑的高度。2009年这栋楼刚刚落成时,《芝加哥论坛报》的建筑鉴赏家布莱尔·卡明(Blair Kamin)曾认为这座楼“不落俗套,值得肯定,但还不足以担当芝加哥的标杆性建筑”。后来,等到这座楼彻底完工揭幕时,卡明就不那么客气了:楼外面吊着五个有衬线的字母,全部大写,上上下下跟半个足球场的长度差不多,它正是开发商的大名:T-R-U-M-P。

这个标志实在太难看了——从建筑顶上一路下来,芝加哥以前还没有别的楼敢来这种操作——据称其建筑师曾与卡明有邮件交流,内有如下说法,“郑重声明一下,这个标志跟我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卡明表示它“跟哥斯拉差不多古怪”,“太扎眼了”,大概每个芝加哥人都会同意他的。这的确是个很雷人的标志。

有趣的是,虽然他不惮于在楼外署上自己的大名——更不消说楼里的餐巾纸、咖啡杯、水杯、笔以及纸板之类的——但我在Paper2017上只听到过两次特朗普的名字。一次是因为我想起了大选后分析城市菁英如何没留意到工人阶级的抗争的那段惨痛回忆:“当你走出家门,到我们国家的乡村去看一看,你就会知道事情的原委……不管你的政治立场如何,我可以告诉你的是,特朗普的确抓住了某些要害,”美国鹰牌纸业(American Eagle Paper Mills,其厂址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小城蒂龙,人口为5301人)CEO麦克·格里姆(Mike Grimm)说。

格里姆谈到了纸厂在小镇历史中的角色。他的曾祖父是个意大利移民,曾在车间工作过。据格里姆回忆,纸厂的哨音不仅有指挥厂里工人的作用,就连镇上居民的日常起居也是以它为指示的。

不过,由于其大企业所有者的合并举措,纸厂在2001年关闭了。这对当地来说是沉重的打击,不过两年后厂里的原班人马又再度合伙,以美国鹰牌的名义重建了纸厂。“目前而言尤其是这样,小镇不能失去这个收入来源,纸厂的地位是难以替代的,”格里姆说。

一个业余人士只能洗耳恭听别人大谈诸如怎样实现可持续的林木保育、关于触觉的神经科学、“互联封装技术”以及如何在合成塑料中实现纸浆残渣(也包括纸厂里细碎纸屑形成的飞尘)与基于石油的聚丙烯的协同运用等等之类的事情。会期过半,我急切地想要知道一点Paper2017之外的新闻,于是便开始浏览CNN、Fox News以及《纽约时报》的头条。悔意霎时间涌上心头。我退回到对移动设备并不友好的PaperAge.com,看到诸如“甲公司在威斯康星州新开一家瓦楞纸包装箱厂”、“乙公司拟提高在欧纸管与纸筒售价”以及“丙公司两名主管荣获2017年度业内某某大奖”这样的条目,一股暖意油然而生,令人如释重负。上面最后一篇文正是莫霍克纸业的通稿,内有造纸业同行的亲切赞赏:“(汤姆与泰德)是我们造纸业的两只狮子,他们是业界的第一家族,坚守传统价值,乐于推陈出新,造纸业正是因他们而变得新鲜而有趣。奥康纳家族的成功,就是整个造纸业的成功。”

Paper2017的最后一天,来自市场分析机构RISI——该机构一向以“提供最到位、最权威的全球林业产品资讯与数据分析”而自夸——的分析师通过两次讲座,简明扼要地为我们呈现出了造纸业未来的明智抉择。

在第一讲当中,我们得知印刷与书写用纸的全球需求量自2008年以来稳步下降。这两种纸乃是我们想到“纸”这个东西的时候所浮现出来的第一印象:未涂布的机械浆纸、未涂布的化学浆纸(原文有两个化学浆纸的对应词,woodfree为美式说法,freesheets为欧式说法——译注)、已涂布的机械浆纸和已涂布的化学浆纸——换言之,它们是文件夹、纸质书、报纸插页、低级杂志、目录、垃圾邮件、信封、小册子、照片、菜单、海报、文具、法律表格的主要用纸,另外也得提一下标志性的8.5英寸x11英寸的办公用打印纸(亦即A4——译注)。目前,它们在社交媒体、电邮、平板电脑、电子账单、电子阅读、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在线表格、横幅广告等等的攻势下节节败退。根据RISI的说法,2015年世界范围内的印刷与书写用纸的需求量下跌了2.6%。初步统计表明,2016年的需求再降2.2%,RISI预测认为2017及2018年这一需求还会继续减少1.1%。

然而纸张的用途远远超出了印刷与书写的范畴。第二讲主要分析市场趋势,重点探讨了全球的纸质包装与再生纤维,其前景要光明不少。讲座中谈到了“亚马逊效应”,其中有一张PPT展示了大箱子当中装药瓶用的小盒子以及纸板。纸业巨头们正设法搭上电商这班车来给自己续命,互联网固然冲击了纸业,但也为纸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食品饮料领域,我们也经常能见到纸质包装的身影,RISI将此归结为公众对塑料包装日益增长的不满态度,各处针对塑料包装的禁令及税收也是有增无减。在这里,分析师贴出一张海龟被塑料包装困在水下的照片,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趋势。

接下来说卫生用纸。我们在谈到纸的时候可能不会第一时间想起它,但纸业巨头里的确有不少做厕纸、面巾纸、纸毛巾和卫生巾的——而且生意还不错。人毕竟没法用电子邮件来擤鼻涕。归根结底,我们还是物质性的存在,难逃“方便”的需要,总得要一些物理实体来接住排泄物,另外也不要忘了嗷嗷待哺的小孩子们。根据RISI的预测,2018年全年全球卫生用纸的需求量将会有3%的增长,而全球纸张总需求量则会上升1.4%。

哪怕是莫霍克纸业这种主营印刷与书写用纸的厂商,也对此抱有乐观态度。“我们不打算面面俱到,”身穿莫霍克制服、负责Paper2017相关项目的泰德说。“趋势这个东西的面向太复杂了。”他不屑一顾地摇摇头。据泰德和汤姆的说法,莫霍克纸业每年大约有3%到4%的增长率。

看起来,莫霍克纸业似乎理解了一些业内其它同行未能理解的事情。因应市场分析及咨询师的意见,不少纸业巨头都在转战厕所纸筒或亚马逊包装之类的领域,但莫霍克纸业却在加倍地坚持其传统价值立场:做出真正好的纸。在五光十色、花样百出的乱局中,莫霍克纸业以不变应万变,专注于为世界上最简朴的出版平台(即书写及印刷用纸——译注)提供纸张——它能够真真切切地为用户提供令人身心愉悦的触感。

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莫霍克无视数位革命;而是他们决心把纸的“精神”(ethos)传递给那些已经对数位化感到厌倦的人群。莫霍克纸业的高级副总裁、主管销售的梅丽莎·史蒂文斯(Melissa Stevens)递给我一份《莫霍克工艺宣言》(Mohawk’s Declaration of Craft),它看上去印制相当精良,且充满时代气息。其主题是:“在这个没有永恒的时代,一场不同凡响的运动已经诞生。这是一场匠人(maker)的运动,工匠精神与永恒在当今比以往任何时刻都要重要。”

莫霍克的公关策略即是围绕这一“匠人”运动来打造的:一群嬉皮士在地下室里玩粘土,打铁,顺便还把萨克斯设计当作副业。至于这究竟算是别出心裁的营销手法,还是单纯的粗鲁之举,我们不大能说清,或许两者兼具也说不定。

美国情景喜剧《办公室》,图为其中虚构的邓德尔·米夫林纸业公司的职员们

我的思绪回到了美国著名情景喜剧《办公室》(The Office)当中的某一集,剧中虚构了一家在宾夕法尼亚州斯克兰顿经营纸品的小公司“邓德尔·米夫林”(Dunder Mifflin)。公司前台帕姆·比斯利(Pam Beesly)恰好经历了不顺心的一天,许多前来参加其作品展的朋友和同事已经对她的静物画和远郊风景画感到厌倦了。其中一个人还嘲笑她的作品是“汽车旅馆艺术”,然而就在帕姆即将灰心离去时,她的老板迈克尔·斯科特(Michael Scott)到场了。他当天也一样不顺心——被下属们取笑,还被自以为是的商学院学生用“纸业的末日即将到来”之类的话教训了一番。

帕姆的作品吸引了迈克尔。“我的天,这些是描摹图(tracings)啊,”他发自内心地赞叹道,并坚持要买下她画的办公室。帕姆的眼眶湿润了,迈克尔也一样。“这是我们的建筑,”他说,“我们是做纸品生意的。”

这是剧里最棒的场景。看着它,我深深感到“真诚”能够在全世界都否定你的时候助你胜出。在接下来的剧情里,迈克尔回到了公司,并把这幅办公室的画挂在了办公室墙上。“它传递了一种信息,”他说道。“这是一种灵感。它是美的根源。没有纸张的话,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

说到这里,迈克尔忽然停止了思索。“除非你手里有台相机。”

不妨想象一下电脑及其各种周边都先于纸张诞生的情况。试想,在神圣的一闪念之间,汉和帝手下的一名宦官就构思好了二进制系统、电路、真空管、电容、布尔逻辑、晶体管、集成电路、微处理器、键盘、软盘、光盘、软驱、HTML、CSS、Javascript、调制解调器、路由器、电邮、wifi、美国在线、谷歌、脸书、gif格式等等之类的事物——并且是一次性完成。在接下来的两千年里,人类都生活在一个没有纸张的数位世界里。

接着,在20世纪中叶的某个时间点,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与美国国防部的科学家们开始探索一种储存及共享其理念的更佳方法。他们开始了实验,将破布、木材与水混合成纸浆,用一张幕布拉伸开来,等尚未平整的纤维完全晾干,最后把它切割成一张一张的纸。这项突破逐渐进入大众生活,待到世纪之交的时候,发达国家的多数民众都会在兜里揣上一小本纸。

如果事情真的按照这种顺序发生的话,我们或许就会认为纸才是更先进的技术了,而且理由还不仅仅是新奇而已。说到底,纸张可以立即“载入”。它不用软件、不要电池、无需电源。它无比轻巧、薄如蝉翼、原材料充足且可再生利用。它的设计风格极简、朴素而低调。

在整场Paper2017大会上,人们都想要说服我(或许也包括说服他们自己)相信这一点:《办公室》当中那种认为纸不合时宜、落后的刻板印象乃是错误的。他们告诉我,纸其实一点也不无趣;事实上,大会“对纸业来说是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他们还吸纳了技术宅们特别爱用的那些词——“创造性的”(innovative)、“破坏性的”(disruptive)、“智能的”(smart)。

不过,在努力自证其创造性的一面时,纸张也在鼓吹一种怀旧的反叙事(counter-narrative),频繁地谈到了家庭、美国价值与小镇工人之类的事物。这与煤矿或汽车厂的故事非常相似,它将纸厂想象为一座纪念碑,缅怀着美国工业曾经充满希望的过去。

纸当然会以某些形式存续下来(如包装、厕纸等等),而我也相信正反两面的故事都会有人讲的。与此同时,当与我类似的文字工作者们正在为“数位-纸张之战”担忧时,造纸业也与其它许多产业一样,悄然地经历着一场转型,原先较为稳定的家庭作坊或家族企业逐渐被新的商业模式取代,它面对的乃是无尽的不确定性,依赖于咨询业的解读,其产销模式及组织形态也不再有成规可循。在众人乐观地谈论如何抓住机遇、如何重建品牌时,美国的传统造纸业也的确处在衰落之中:根据《纽约时报》的计算,自2000年以来,仅威斯康辛州一地就失去了20000个纸厂的就业岗位。

大会上见不到多少像尼尔父亲这样的工人阶级代表,但他们这群人才算是真正地、并且是世代相传地经营过纸厂;尼尔本人这样的咨询业人士数不胜数,然而他们却只能贫乏无力地谈论各种高度抽象的数据和市场趋势。或许与很多人类似的是,我也曾认为纸张不过是用来表达自己想法的画布(canvas)而已。然而,在参加完Paper2017以后,我逐渐相信:造纸业其实可以成为一切,它可以是饱含工匠精神的艺术品,可以是家族企业,可以成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点,也可以掀起一场“包装革命”。另外,会上反复听到的各种营销教条也令我难以忘却:它是一种21世纪的技术语言、乡愁与胡言乱语的混合物。

Paper2017当中第二次有人向我提到那栋世界第一高的全混凝土结构建筑上的名字(呼应前文,亦即特朗普——译注),是在大会最后一天的早上。那个友好的男人来自比利时,带着些许南亚口音,扑通一声便坐在了联络厅外面的扶手椅上。大会第一天我已跟此人简短见过一面,当我随口提到参会过程当中的各种兴奋点时,他当即追问道:“那究竟是兴奋还是恐惧呢?”

这个男人跟纸勉强扯得上一点关系——他是做进出口贸易的——但这一点对我而言却并不那么明白无误。当我们谈到技术、破坏与自动化时,他所描绘的灰暗图景比我在会上听到的其它一切说法都要更加悲观。机器人有朝一日将会取代卡车司机,接着是厨师,再接下来甚至还会波及到为你做基础护理的治疗师;他一边说着,一边用左手拇指与食指随意地摆弄着手里的智能手机。我问道:在那种情况下,你会怎样向你的孩子们描述他们未来的职业前景呢?

“去做个营业员,”他说。“如果人工智能真的兴起了,那肯定需要人去卖机器人的。”他眯起眼睛,笑了起来,继续摆弄着他的智能手机。“这就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当时听完这番话之后的样子一定是很紧张的,否则无法解释他之后为什么执意想要打消我的疑虑。他谈到了欧洲的案例,那里的政府就走了在这个趋势的前面,雇主如果打算用机器人取代人工的话,就得为社会保障系统缴纳更多的税款。他坦承说,自己对美国的情况知道得不多,但相信一切都会走上正轨。

“你们的好总统是个商人,”他说。“但他不是个政治家。做生意要考虑盈亏,这样一来就只有赢家和输家两种人。有些人不喜欢这样,但我坚信事情会好起来的。”

(翻译:林达)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卫报

原标题:American reams: why a ‘paperless world’ still hasn’t happened

最新更新时间:01/17 12:17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为何无纸化的世界仍未到来?

在一个电子显示屏无处不在的世界,纸张的未来显得扑朔迷离,但许多造纸产业从业人员依然持乐观态度——毕竟你不能用电子邮件来擤鼻涕。

莫霍克纸厂这家老字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6年,当时推销员乔治·莫里森(George Morrison)刚把一批试制品交到波士顿的客户手里。这批纸张光滑细腻、厚薄适中、裁剪整齐,客户不禁连声赞叹:“乔治,这算得上是十分精致的纸了。”借着这声称赞的东风,莫霍克精品纸业(Mohawk Superfine)也应运而生。

该厂产品向来受到印刷与设计行业的推崇。《设计观察家》(Design Observer)创始人之一杰西卡·赫芬(Jessica Helfand)曾表示:“精品之于纸,就好比蒂芙尼之于钻石,这个说法可能捧得太过,但那无伤大雅。因为它方方面面都很完美。”

无论是在纸质出版物、宣传视频还是自家内部刊物《莫霍克制作人季刊》(MohawkMaker Quarterly)里,莫霍克公司都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讲述精品纸业诞生故事的机会。而今,公司高级副主席、分管封装与加工的总经理泰德·奥康纳(Ted O'Connor)在一年一度、为期三天的全球纸业盛会“Paper2017”上又把它讲了一遍。开幕第一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厂商、供应商以及客户齐聚一堂,“第一时间就各种新问题展开磋商”。彼时正式会谈尚未开始,与会者们还在忙着报到与注册,奥康纳坐镇于酒店24楼的高级套间,与莫霍克参会团队一同打发时间,此楼外有一招牌,上书“世界第一高的全混凝土结构建筑”。

精品纸业的故事对泰德而言颇有个人渊源:乔治·莫里森是他的大舅舅,其祖父乔治·奥康纳(George O'Connor)之前接手了一座位于哈德逊河与莫霍克河交界处的废旧造纸工坊,随后创办了这家公司,泰德的父亲老汤姆于1972年接手。目前,公司日常事务由老汤姆的弟弟小汤姆负责主持,正处于第四代与第五代人的交替之际。

讲完故事后,泰德谈起了纸业的现状与未来。“许多年前,我随父亲一同参加过很多次这样的会议,那时大概有16家纸厂——斯特拉斯莫尔、霍珀、莱辛、辛普森、莫霍克、贝克特……我们曾谈到过造纸业及其渠道商的前途之类的问题,嗯哼……”他沉吟半晌,“这一切都一去不复返了。”

他努力让自己接受这一现实。“它们就在那里日复一日地造了三十年纸,然后慢慢变得过时。”

“纸是个好东西。”同拓纸业某精品款A4纸的外包装上有着如此的字样,这种纸制作精良,采用了多项新技术,并且符合各大机构认证的环保要求。“教诲因纸而传世。商业以纸为根基。爱意借纸来表达。要闻凭纸得传播。”

同拓(Domtar)纸业正确地认识到了这一点:纸张一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扮演关键角色”。不过,近几十年来,人类文明已开始探索如何超越纸张、建立一个无纸世界,它能够无缝地、不借助物质媒介地运作,只靠像素和屏幕就行。纸张的现状如何?它将要往何处去?就此而言,纸张——它曾十分出色地完成了许多任务——为何必须不断创新?

2017年3月26日,我也曾到访过那座“世界第一高的全混凝土结构建筑”,想要一探究竟。人称“纸业年度联络盛会”的Paper2017会期三天,仅包含三个主要的板块与展示环节。剩下的时间则以“套间”(suites)为焦点——精心布置过的酒店房间既可作为下榻处,又可担当会议室以及非正式的社交空间,集三种功能于一体。比较遗憾的是,由于我是记者身份,对买卖不抱一点兴趣,于是参加完这次大会也只拜访到少许套间。我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一处名为“联络厅”(connections lounge)的公共交往场所。

明尼苏达州的某处造纸厂。图片来源:Alamy

这个地方相当不错,花5美元买杯咖啡坐下来,便能看到每天最新的会务报道,它依照三天的会期而分为各自独立的三版,并且用16寸的字。承印方是奥布莱恩出版集团(O’Brien Publications),它也发行《纸张时代》(PaperAge)杂志,自1884年以来一直致力于记录关于纸浆与纸张的一切事情。

我在联络厅里闲逛了一阵子,被全国纸张贸易协会的展台吸引住了,那里暂时没人,台子上堆了一叠宣传册子,样子做得很精美,册子里极力赞赏了纸张的各种好处。我随手拿了几册,找了张桌子坐下来开始慢慢翻阅,了解了一番关于纸的各种“神话”与“真相”。天花板上,吊灯上的玻璃珠在空调吹拂下以令人几乎无法察觉的方式摇动着。

一个又高又瘦的男子来到我面前,他自称名叫尼尔(Neil)。“你为什么来参加Paper2017呢?”他问道。我简单介绍了一下来由——表明记者身份,自己要写篇关于纸的报道,云云。现在轮到对方发话了:大谈了一堆什么基于云计算的软件、商业情报分析以及制造业盈利能力改进之类的东西之后,尼尔起身离开。过了一会儿,我看到他又去跟另外三个人接连交谈,试图发掘潜在的客户。他告诉我自己在“造纸业的硅谷”长大,也就是威斯康辛州。他父亲曾在纸厂工作过,而他自己就在厂房里长大。某一天,一家芬兰公司收购了他家的纸厂,把整个流程都搬到了芬兰,只留下了一座破旧厂房。尼尔还跟我谈到了自己的儿子,他在修读公共政策与英语的双学位,但却“没跟父亲说自己修了英语专业这件事”。这位父亲看上去对此举有些不满:“他这是自找麻烦。”接着,他似乎想起了自己是在跟一个文化人交谈,便很快又补充道:“但我也是很欣赏作家的,还有那些以文字为业的人。”

如今,我们一般认为纸张是中国汉和帝时期的宦官、中常侍蔡伦在公元105年发明的。造纸的基本方法多年来变化不大:将某些纤维材料——如破布或木材——混合在一起,加水搅拌做成纸浆,接着用一张幕布把它拉伸开。此时纤维仍然缠结在一起且不平整,其方式类似于氢键将DNA塑造为一个螺旋结构的样子。接下来等它干透之后,即可剪裁为纸张。

这项技术后来从亚洲传到了阿拉伯世界,接着在公元950年左右传入欧洲。古腾堡(Gutenberg)1440年发明的印刷术固然有莫大功劳,但如果没有可供印刷的纸张的话,他的金属活字也只能拿来堵门缝了,无非是尺寸比一般堵门缝的东西大一点而已。研究纸张的历史学家达德·洪特(Dard Hunter)对此有清晰的表述:“如果说人类目前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文明程度,那么比起其它所有因素来说,这一渐次发展的过程要更直接地归功于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

这么一来,现在的大学、企业、政府、媒体乃至我们的家庭屡次三番地宣布纸张即将死亡,就实在有点让人惊讶了。此现象跟聚变能(fusion power)有点类似,无纸世界的呼声不过喊了十来年而已,这个世界永远处于“即将到来”的状态,从没真正落定过。

1970年代中期,有人以Xerox研究实验室负责人的名义在《商业周刊》上发文,首次提出了一个“无纸办公”的未来愿景。此文所预见的图景倒没什么大错:未来的工人们将通过电子荧幕来进行资讯处理及分析。但纸张的消耗量之后却日渐上升:自1980年至2011年,全球纸张消耗量增加了50%左右。

南卡罗来纳州某造纸厂的车间

为何如此?微软剑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艾比盖尔·塞伦(Abigail J Sellen)和兰开斯特大学“未来社会研究所”负责人理查德·哈珀(Richard HR Harper)对此有较为可靠的理论解释。首先,他们注意到电脑以及互联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资讯获取渠道——不过,获取手段固然是数位化了,但其消费却仍然要以纸张为载体。其二,印刷技术也在向小巧、廉价且可靠的方向发展,一台电脑基本就能应付个体性的印刷需要。

“无纸办公的理念我们听得太多了,但却没有真正见到一个实例,”塞伦与哈珀在《无纸办公的神话》(The Myth of the Paperless Office)一书中写道,“更常见的情况是,一项新技术的引入并未彻底让纸张退出历史舞台,它改进了纸张或是变换了纸张的用途。”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此书出版年份是2002年,正好是大屏智能手机问世的前夜,那时的人们看到智能手机的兴奋程度,大体上就跟原始人第一次看到火光差不多。

与那时相比,当今的屏幕分辨率、页面载入效率以及用户界面已有了极大地改进,但其最新努力方向竟然是在外观及体验上向纸张靠拢,这多少有些讽刺意味。同年,一家名叫reMarkable的创业公司就推出了一款号称能“提供史上最接近纸张的数位写作体验”的平板电脑。技术就像一条自己咬自己尾巴的蛇。

即便如此,无纸世界仍然没有到来。

Paper2017大会第二天,早上9点45分,联络厅人满为患,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气息。老友们再度重逢,随即又敲定一桩桩买卖。我独自坐在酒桌旁,等着下一场“套间会面”。现场严格执行“未佩戴机构标识者不得入内”的规定,全身三件套上面都得有它。我身上虽然也有自家标识,但还是觉得有些负罪感,毕竟自己占据了人家原本就不多的商务洽谈空间。该起来放松一下四肢了。

来到人行道上,我开始想要目测一番Paper2017的主会场,也就是这座世界第一高的全混凝土结构建筑的高度。2009年这栋楼刚刚落成时,《芝加哥论坛报》的建筑鉴赏家布莱尔·卡明(Blair Kamin)曾认为这座楼“不落俗套,值得肯定,但还不足以担当芝加哥的标杆性建筑”。后来,等到这座楼彻底完工揭幕时,卡明就不那么客气了:楼外面吊着五个有衬线的字母,全部大写,上上下下跟半个足球场的长度差不多,它正是开发商的大名:T-R-U-M-P。

这个标志实在太难看了——从建筑顶上一路下来,芝加哥以前还没有别的楼敢来这种操作——据称其建筑师曾与卡明有邮件交流,内有如下说法,“郑重声明一下,这个标志跟我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卡明表示它“跟哥斯拉差不多古怪”,“太扎眼了”,大概每个芝加哥人都会同意他的。这的确是个很雷人的标志。

有趣的是,虽然他不惮于在楼外署上自己的大名——更不消说楼里的餐巾纸、咖啡杯、水杯、笔以及纸板之类的——但我在Paper2017上只听到过两次特朗普的名字。一次是因为我想起了大选后分析城市菁英如何没留意到工人阶级的抗争的那段惨痛回忆:“当你走出家门,到我们国家的乡村去看一看,你就会知道事情的原委……不管你的政治立场如何,我可以告诉你的是,特朗普的确抓住了某些要害,”美国鹰牌纸业(American Eagle Paper Mills,其厂址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小城蒂龙,人口为5301人)CEO麦克·格里姆(Mike Grimm)说。

格里姆谈到了纸厂在小镇历史中的角色。他的曾祖父是个意大利移民,曾在车间工作过。据格里姆回忆,纸厂的哨音不仅有指挥厂里工人的作用,就连镇上居民的日常起居也是以它为指示的。

不过,由于其大企业所有者的合并举措,纸厂在2001年关闭了。这对当地来说是沉重的打击,不过两年后厂里的原班人马又再度合伙,以美国鹰牌的名义重建了纸厂。“目前而言尤其是这样,小镇不能失去这个收入来源,纸厂的地位是难以替代的,”格里姆说。

一个业余人士只能洗耳恭听别人大谈诸如怎样实现可持续的林木保育、关于触觉的神经科学、“互联封装技术”以及如何在合成塑料中实现纸浆残渣(也包括纸厂里细碎纸屑形成的飞尘)与基于石油的聚丙烯的协同运用等等之类的事情。会期过半,我急切地想要知道一点Paper2017之外的新闻,于是便开始浏览CNN、Fox News以及《纽约时报》的头条。悔意霎时间涌上心头。我退回到对移动设备并不友好的PaperAge.com,看到诸如“甲公司在威斯康星州新开一家瓦楞纸包装箱厂”、“乙公司拟提高在欧纸管与纸筒售价”以及“丙公司两名主管荣获2017年度业内某某大奖”这样的条目,一股暖意油然而生,令人如释重负。上面最后一篇文正是莫霍克纸业的通稿,内有造纸业同行的亲切赞赏:“(汤姆与泰德)是我们造纸业的两只狮子,他们是业界的第一家族,坚守传统价值,乐于推陈出新,造纸业正是因他们而变得新鲜而有趣。奥康纳家族的成功,就是整个造纸业的成功。”

Paper2017的最后一天,来自市场分析机构RISI——该机构一向以“提供最到位、最权威的全球林业产品资讯与数据分析”而自夸——的分析师通过两次讲座,简明扼要地为我们呈现出了造纸业未来的明智抉择。

在第一讲当中,我们得知印刷与书写用纸的全球需求量自2008年以来稳步下降。这两种纸乃是我们想到“纸”这个东西的时候所浮现出来的第一印象:未涂布的机械浆纸、未涂布的化学浆纸(原文有两个化学浆纸的对应词,woodfree为美式说法,freesheets为欧式说法——译注)、已涂布的机械浆纸和已涂布的化学浆纸——换言之,它们是文件夹、纸质书、报纸插页、低级杂志、目录、垃圾邮件、信封、小册子、照片、菜单、海报、文具、法律表格的主要用纸,另外也得提一下标志性的8.5英寸x11英寸的办公用打印纸(亦即A4——译注)。目前,它们在社交媒体、电邮、平板电脑、电子账单、电子阅读、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在线表格、横幅广告等等的攻势下节节败退。根据RISI的说法,2015年世界范围内的印刷与书写用纸的需求量下跌了2.6%。初步统计表明,2016年的需求再降2.2%,RISI预测认为2017及2018年这一需求还会继续减少1.1%。

然而纸张的用途远远超出了印刷与书写的范畴。第二讲主要分析市场趋势,重点探讨了全球的纸质包装与再生纤维,其前景要光明不少。讲座中谈到了“亚马逊效应”,其中有一张PPT展示了大箱子当中装药瓶用的小盒子以及纸板。纸业巨头们正设法搭上电商这班车来给自己续命,互联网固然冲击了纸业,但也为纸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食品饮料领域,我们也经常能见到纸质包装的身影,RISI将此归结为公众对塑料包装日益增长的不满态度,各处针对塑料包装的禁令及税收也是有增无减。在这里,分析师贴出一张海龟被塑料包装困在水下的照片,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趋势。

接下来说卫生用纸。我们在谈到纸的时候可能不会第一时间想起它,但纸业巨头里的确有不少做厕纸、面巾纸、纸毛巾和卫生巾的——而且生意还不错。人毕竟没法用电子邮件来擤鼻涕。归根结底,我们还是物质性的存在,难逃“方便”的需要,总得要一些物理实体来接住排泄物,另外也不要忘了嗷嗷待哺的小孩子们。根据RISI的预测,2018年全年全球卫生用纸的需求量将会有3%的增长,而全球纸张总需求量则会上升1.4%。

哪怕是莫霍克纸业这种主营印刷与书写用纸的厂商,也对此抱有乐观态度。“我们不打算面面俱到,”身穿莫霍克制服、负责Paper2017相关项目的泰德说。“趋势这个东西的面向太复杂了。”他不屑一顾地摇摇头。据泰德和汤姆的说法,莫霍克纸业每年大约有3%到4%的增长率。

看起来,莫霍克纸业似乎理解了一些业内其它同行未能理解的事情。因应市场分析及咨询师的意见,不少纸业巨头都在转战厕所纸筒或亚马逊包装之类的领域,但莫霍克纸业却在加倍地坚持其传统价值立场:做出真正好的纸。在五光十色、花样百出的乱局中,莫霍克纸业以不变应万变,专注于为世界上最简朴的出版平台(即书写及印刷用纸——译注)提供纸张——它能够真真切切地为用户提供令人身心愉悦的触感。

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莫霍克无视数位革命;而是他们决心把纸的“精神”(ethos)传递给那些已经对数位化感到厌倦的人群。莫霍克纸业的高级副总裁、主管销售的梅丽莎·史蒂文斯(Melissa Stevens)递给我一份《莫霍克工艺宣言》(Mohawk’s Declaration of Craft),它看上去印制相当精良,且充满时代气息。其主题是:“在这个没有永恒的时代,一场不同凡响的运动已经诞生。这是一场匠人(maker)的运动,工匠精神与永恒在当今比以往任何时刻都要重要。”

莫霍克的公关策略即是围绕这一“匠人”运动来打造的:一群嬉皮士在地下室里玩粘土,打铁,顺便还把萨克斯设计当作副业。至于这究竟算是别出心裁的营销手法,还是单纯的粗鲁之举,我们不大能说清,或许两者兼具也说不定。

美国情景喜剧《办公室》,图为其中虚构的邓德尔·米夫林纸业公司的职员们

我的思绪回到了美国著名情景喜剧《办公室》(The Office)当中的某一集,剧中虚构了一家在宾夕法尼亚州斯克兰顿经营纸品的小公司“邓德尔·米夫林”(Dunder Mifflin)。公司前台帕姆·比斯利(Pam Beesly)恰好经历了不顺心的一天,许多前来参加其作品展的朋友和同事已经对她的静物画和远郊风景画感到厌倦了。其中一个人还嘲笑她的作品是“汽车旅馆艺术”,然而就在帕姆即将灰心离去时,她的老板迈克尔·斯科特(Michael Scott)到场了。他当天也一样不顺心——被下属们取笑,还被自以为是的商学院学生用“纸业的末日即将到来”之类的话教训了一番。

帕姆的作品吸引了迈克尔。“我的天,这些是描摹图(tracings)啊,”他发自内心地赞叹道,并坚持要买下她画的办公室。帕姆的眼眶湿润了,迈克尔也一样。“这是我们的建筑,”他说,“我们是做纸品生意的。”

这是剧里最棒的场景。看着它,我深深感到“真诚”能够在全世界都否定你的时候助你胜出。在接下来的剧情里,迈克尔回到了公司,并把这幅办公室的画挂在了办公室墙上。“它传递了一种信息,”他说道。“这是一种灵感。它是美的根源。没有纸张的话,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

说到这里,迈克尔忽然停止了思索。“除非你手里有台相机。”

不妨想象一下电脑及其各种周边都先于纸张诞生的情况。试想,在神圣的一闪念之间,汉和帝手下的一名宦官就构思好了二进制系统、电路、真空管、电容、布尔逻辑、晶体管、集成电路、微处理器、键盘、软盘、光盘、软驱、HTML、CSS、Javascript、调制解调器、路由器、电邮、wifi、美国在线、谷歌、脸书、gif格式等等之类的事物——并且是一次性完成。在接下来的两千年里,人类都生活在一个没有纸张的数位世界里。

接着,在20世纪中叶的某个时间点,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与美国国防部的科学家们开始探索一种储存及共享其理念的更佳方法。他们开始了实验,将破布、木材与水混合成纸浆,用一张幕布拉伸开来,等尚未平整的纤维完全晾干,最后把它切割成一张一张的纸。这项突破逐渐进入大众生活,待到世纪之交的时候,发达国家的多数民众都会在兜里揣上一小本纸。

如果事情真的按照这种顺序发生的话,我们或许就会认为纸才是更先进的技术了,而且理由还不仅仅是新奇而已。说到底,纸张可以立即“载入”。它不用软件、不要电池、无需电源。它无比轻巧、薄如蝉翼、原材料充足且可再生利用。它的设计风格极简、朴素而低调。

在整场Paper2017大会上,人们都想要说服我(或许也包括说服他们自己)相信这一点:《办公室》当中那种认为纸不合时宜、落后的刻板印象乃是错误的。他们告诉我,纸其实一点也不无趣;事实上,大会“对纸业来说是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他们还吸纳了技术宅们特别爱用的那些词——“创造性的”(innovative)、“破坏性的”(disruptive)、“智能的”(smart)。

不过,在努力自证其创造性的一面时,纸张也在鼓吹一种怀旧的反叙事(counter-narrative),频繁地谈到了家庭、美国价值与小镇工人之类的事物。这与煤矿或汽车厂的故事非常相似,它将纸厂想象为一座纪念碑,缅怀着美国工业曾经充满希望的过去。

纸当然会以某些形式存续下来(如包装、厕纸等等),而我也相信正反两面的故事都会有人讲的。与此同时,当与我类似的文字工作者们正在为“数位-纸张之战”担忧时,造纸业也与其它许多产业一样,悄然地经历着一场转型,原先较为稳定的家庭作坊或家族企业逐渐被新的商业模式取代,它面对的乃是无尽的不确定性,依赖于咨询业的解读,其产销模式及组织形态也不再有成规可循。在众人乐观地谈论如何抓住机遇、如何重建品牌时,美国的传统造纸业也的确处在衰落之中:根据《纽约时报》的计算,自2000年以来,仅威斯康辛州一地就失去了20000个纸厂的就业岗位。

大会上见不到多少像尼尔父亲这样的工人阶级代表,但他们这群人才算是真正地、并且是世代相传地经营过纸厂;尼尔本人这样的咨询业人士数不胜数,然而他们却只能贫乏无力地谈论各种高度抽象的数据和市场趋势。或许与很多人类似的是,我也曾认为纸张不过是用来表达自己想法的画布(canvas)而已。然而,在参加完Paper2017以后,我逐渐相信:造纸业其实可以成为一切,它可以是饱含工匠精神的艺术品,可以是家族企业,可以成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点,也可以掀起一场“包装革命”。另外,会上反复听到的各种营销教条也令我难以忘却:它是一种21世纪的技术语言、乡愁与胡言乱语的混合物。

Paper2017当中第二次有人向我提到那栋世界第一高的全混凝土结构建筑上的名字(呼应前文,亦即特朗普——译注),是在大会最后一天的早上。那个友好的男人来自比利时,带着些许南亚口音,扑通一声便坐在了联络厅外面的扶手椅上。大会第一天我已跟此人简短见过一面,当我随口提到参会过程当中的各种兴奋点时,他当即追问道:“那究竟是兴奋还是恐惧呢?”

这个男人跟纸勉强扯得上一点关系——他是做进出口贸易的——但这一点对我而言却并不那么明白无误。当我们谈到技术、破坏与自动化时,他所描绘的灰暗图景比我在会上听到的其它一切说法都要更加悲观。机器人有朝一日将会取代卡车司机,接着是厨师,再接下来甚至还会波及到为你做基础护理的治疗师;他一边说着,一边用左手拇指与食指随意地摆弄着手里的智能手机。我问道:在那种情况下,你会怎样向你的孩子们描述他们未来的职业前景呢?

“去做个营业员,”他说。“如果人工智能真的兴起了,那肯定需要人去卖机器人的。”他眯起眼睛,笑了起来,继续摆弄着他的智能手机。“这就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当时听完这番话之后的样子一定是很紧张的,否则无法解释他之后为什么执意想要打消我的疑虑。他谈到了欧洲的案例,那里的政府就走了在这个趋势的前面,雇主如果打算用机器人取代人工的话,就得为社会保障系统缴纳更多的税款。他坦承说,自己对美国的情况知道得不多,但相信一切都会走上正轨。

“你们的好总统是个商人,”他说。“但他不是个政治家。做生意要考虑盈亏,这样一来就只有赢家和输家两种人。有些人不喜欢这样,但我坚信事情会好起来的。”

(翻译:林达)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卫报

原标题:American reams: why a ‘paperless world’ still hasn’t happened

最新更新时间:01/17 12:17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