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魅族品牌重回第一阵营需要多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魅族品牌重回第一阵营需要多久?

种种迹象表明,2018年,将是魅族进击的一年。

2017年,互联网手机销售排名中,魅族位列第三,年销量2000万部手机,营业额是200亿规模——与第一阵营的华为、OPPO、vivo、小米相比较,尚有距离。

15年前黄章创立了魅族科技,进军国内MP3市场,推出了魅族开山之作MX系列,在国产MP3的战国时代脱颖而出。此后的故事,如你所知,魅族从2007年开始,从MP3市场转战手机——魅族是国产手机中,路径与气质上最接近苹果的公司。

稍有些遗憾的是,智能手机的市场竞争远比MP3市场更惨烈,与华为、OV、小米相比较,魅族在资金与资源欠缺的前提下,只能一步一步稳扎稳打,进而延误了战机。

现在看来,智能手机最终是巨人的战场,曾经的“中华酷联”,也仅剩华为独秀一枝,联想、TLC、酷派等等纷纷式微,反倒是魅族从零开始,却能做到互联网手机前三名,这一成绩,可圈可点,但还不够,以魅族的工业能力与品牌优势来说,它理应有更长远的发展。

智能手机的战争,没有决战,这是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市场,领跑者大都也不过是各领风骚一两年,如2011年前后的HTC与摩托,2014年左右的小米与三星,2016年的华为和荣耀,以及2017年的OPPO和vivo。这个市场充满变数,这样的变化将会持续,谁都有机会,但前提是必须跻身第一阵营。

一个问题:魅族品牌重回第一阵营,需要多久?会发生在2018年么?

我们不妨梳理下国内手机第一阵营的几个共性:1、双品牌战略——如华为与荣耀,小米与红米,从某种意义来说,OPPO与vivo蓝绿两厂也算,双品牌战略核心是手机的跨度的覆盖率,从旗舰机到千元机,全面覆盖,铁锁横江,手机圈目前的核心说到底,其实就是规模经济,马太效应,大者恒大,强者至强;2、工业设计能力之外,还有优秀的供应链能力,上下游控制能力,上到芯片(如华为、小米的芯片战略),下到软件与互联网服务(如蓝绿两厂的体验战略),环环相扣,遵循木桶原理——最短的一截决定了木桶容量。

2017年,对魅族来说,至关重要——魅族、魅蓝两个品牌,独立运营,成立了魅族、魅蓝、flyme三大事业部,与此同时,前华为终端CMO,原TCL手机中国区总裁杨柘加盟魅族,出任魅族首席营销官兼总参谋。

魅族定位是中高端市场,注重商业精英、高端人士,努力打造商务形象。如此定位,对老兵杨柘而言,无疑是轻车熟路,他在华为时期,为华为重新书写了“以行践言”的全新核心品牌DNA,从P6、P7、Mate7等在国内的营销,均出自杨柘之手,华为P7的君子如兰、P8的似水流年与Mate7的爵士人生,也出自杨柘之笔——这是华为高端精品战略崛起的核心节点。

杨柘与黄章的搭档,这在业内也是少有的CP。对魅族品牌而言,核心便是黄章。雷军是产品经理,是事必躬亲的劳模,余承东是华为手机首席代言人,而蓝绿两厂的沈炜、陈明永,更像是首席运营官。一线阵营的手机大佬中,黄章的个人形象,更有某种不可说的意味——安静而又倔强的坚守着对产品的执着。

魅族与魅蓝的拆分,可以视为黄章的个人梦想与商业现实的某种平衡。魅族定位高端,而魅蓝则是“青年良品”,向追求品味的年轻人提供性价比高的产品。

对此刻的魅族来说,理想的当务之急便是品牌势能,重新定义魅族。

杨柘对魅族的品牌DNA进行了升级——提出魅族灵魂理念是“惟精惟一”,魅族品牌将会贯彻这一理念,让它成为魅族品牌独特的文化符号。

“惟精惟一”短短四个字,却如黄钟大吕,深受黄章的认可。

所谓“惟精”是指魅族对产品品质的严苛把控,和创新上的研发与偏执,“惟一”则是持久的恒心,回归初心。

新年伊始,一方面魅族内部发表了公开信,反复提及“惟精惟一”这一理念,另一方面则是媒体沟通会中释放出的一个信号——未来魅族将会加大品牌文化的建设。

从架构与人事调整,再到“惟精惟一”理念的提出,种种迹象表明,2018年,将是魅族进击的一年,事实上,今年也是魅族15周年的纪念,重新回到第一阵营,或许将是一个最好的答案。

小米在2016年备受质疑,也是这一年,小米一方面强化了红米与小米两个品牌的差异,另一方面则推出高端机型MIX,重新定义小米品牌,仅仅一年时间,2017年小米重回到第一阵营。

类似的故事发生在15周年的魅族,将是大概率事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魅族

3.7k
  • 魅族也加入AI手机混战,新旗舰机对所有大模型开放
  • 科技早报 | 小米北京昌平智能工厂落成投产;OPPO回应暂停折叠屏项目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魅族品牌重回第一阵营需要多久?

种种迹象表明,2018年,将是魅族进击的一年。

2017年,互联网手机销售排名中,魅族位列第三,年销量2000万部手机,营业额是200亿规模——与第一阵营的华为、OPPO、vivo、小米相比较,尚有距离。

15年前黄章创立了魅族科技,进军国内MP3市场,推出了魅族开山之作MX系列,在国产MP3的战国时代脱颖而出。此后的故事,如你所知,魅族从2007年开始,从MP3市场转战手机——魅族是国产手机中,路径与气质上最接近苹果的公司。

稍有些遗憾的是,智能手机的市场竞争远比MP3市场更惨烈,与华为、OV、小米相比较,魅族在资金与资源欠缺的前提下,只能一步一步稳扎稳打,进而延误了战机。

现在看来,智能手机最终是巨人的战场,曾经的“中华酷联”,也仅剩华为独秀一枝,联想、TLC、酷派等等纷纷式微,反倒是魅族从零开始,却能做到互联网手机前三名,这一成绩,可圈可点,但还不够,以魅族的工业能力与品牌优势来说,它理应有更长远的发展。

智能手机的战争,没有决战,这是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市场,领跑者大都也不过是各领风骚一两年,如2011年前后的HTC与摩托,2014年左右的小米与三星,2016年的华为和荣耀,以及2017年的OPPO和vivo。这个市场充满变数,这样的变化将会持续,谁都有机会,但前提是必须跻身第一阵营。

一个问题:魅族品牌重回第一阵营,需要多久?会发生在2018年么?

我们不妨梳理下国内手机第一阵营的几个共性:1、双品牌战略——如华为与荣耀,小米与红米,从某种意义来说,OPPO与vivo蓝绿两厂也算,双品牌战略核心是手机的跨度的覆盖率,从旗舰机到千元机,全面覆盖,铁锁横江,手机圈目前的核心说到底,其实就是规模经济,马太效应,大者恒大,强者至强;2、工业设计能力之外,还有优秀的供应链能力,上下游控制能力,上到芯片(如华为、小米的芯片战略),下到软件与互联网服务(如蓝绿两厂的体验战略),环环相扣,遵循木桶原理——最短的一截决定了木桶容量。

2017年,对魅族来说,至关重要——魅族、魅蓝两个品牌,独立运营,成立了魅族、魅蓝、flyme三大事业部,与此同时,前华为终端CMO,原TCL手机中国区总裁杨柘加盟魅族,出任魅族首席营销官兼总参谋。

魅族定位是中高端市场,注重商业精英、高端人士,努力打造商务形象。如此定位,对老兵杨柘而言,无疑是轻车熟路,他在华为时期,为华为重新书写了“以行践言”的全新核心品牌DNA,从P6、P7、Mate7等在国内的营销,均出自杨柘之手,华为P7的君子如兰、P8的似水流年与Mate7的爵士人生,也出自杨柘之笔——这是华为高端精品战略崛起的核心节点。

杨柘与黄章的搭档,这在业内也是少有的CP。对魅族品牌而言,核心便是黄章。雷军是产品经理,是事必躬亲的劳模,余承东是华为手机首席代言人,而蓝绿两厂的沈炜、陈明永,更像是首席运营官。一线阵营的手机大佬中,黄章的个人形象,更有某种不可说的意味——安静而又倔强的坚守着对产品的执着。

魅族与魅蓝的拆分,可以视为黄章的个人梦想与商业现实的某种平衡。魅族定位高端,而魅蓝则是“青年良品”,向追求品味的年轻人提供性价比高的产品。

对此刻的魅族来说,理想的当务之急便是品牌势能,重新定义魅族。

杨柘对魅族的品牌DNA进行了升级——提出魅族灵魂理念是“惟精惟一”,魅族品牌将会贯彻这一理念,让它成为魅族品牌独特的文化符号。

“惟精惟一”短短四个字,却如黄钟大吕,深受黄章的认可。

所谓“惟精”是指魅族对产品品质的严苛把控,和创新上的研发与偏执,“惟一”则是持久的恒心,回归初心。

新年伊始,一方面魅族内部发表了公开信,反复提及“惟精惟一”这一理念,另一方面则是媒体沟通会中释放出的一个信号——未来魅族将会加大品牌文化的建设。

从架构与人事调整,再到“惟精惟一”理念的提出,种种迹象表明,2018年,将是魅族进击的一年,事实上,今年也是魅族15周年的纪念,重新回到第一阵营,或许将是一个最好的答案。

小米在2016年备受质疑,也是这一年,小米一方面强化了红米与小米两个品牌的差异,另一方面则推出高端机型MIX,重新定义小米品牌,仅仅一年时间,2017年小米重回到第一阵营。

类似的故事发生在15周年的魅族,将是大概率事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