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孔繁程的相内相外:“用艺术家的内心映照所有观者的内心”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孔繁程的相内相外:“用艺术家的内心映照所有观者的内心”

在“灵性的艺术”之后,艺术家孔繁程开始了“觉他的艺术”的创作,以科技为载体传播艺术理念。

孔繁程

孔繁程本是学油画的。他1995年考进了中央美院油画系,成为了靳尚谊工作室(院长工作室)的班长。虽然当时成绩不错,他却逐渐失去了对绘画的兴趣。他认识到,对于艺术家来说,更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认知,而不是选择语言。艺术的表达可以采取比绘画更快捷更直接的方式,于是他向系里提出学习摄影的要求。时任美院校长的靳尚谊表示了鼓励,告诉他说,视觉本身是一种素养,在这个意义上,绘画和摄影没有什么区别。

在大学里,他不停地练习拍片,依靠学校图书馆的藏书自学,逐渐接触到了各式摄影流派,提出“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法国摄影师)、纪实摄影家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Sebastiao Salgado,巴西摄影师)等都对他的摄影产生了影响。当时版画系有摄影选修课,但他没去上过,“学习暗房、配显影液、洗照片,这些我早就会了,我已经在实践枯燥的区域曝光技术。”在校期间,孔繁程就成为了学校小有名气的暗房师,毕业后,他到日本工作,也很快成为了日本的职业广告摄影师和暗房师。

在日本的五年,孔繁程大部分时间在做广告摄影,给松下、日立等品牌拍广告和产品目录。他回忆说,那时候技术好,他能拿到比一般摄影师高不少的报酬,“拍一张丰田汽车的广告,足够一家人在北京生活小半年”。不过,在以摄影技能谋生存的同时,孔繁程也没有停止艺术创作,五年间,他陆陆续续拍摄了一些展现日本风貌的艺术作品。

把旅日期间拍摄的作品整理出来,孔繁程在中央美院美术馆举办了艺术摄影展《东京 影像》,展览结束时卖出了大约一半作品。现在回想起来,他说自己当时的作品还不够成熟,“受到布列松、森山大道等摄影家影响很大,对影像的理解还停留在纯粹的绘画性,而对其中的精神性了解不深。”

归国后,孔繁程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并受邀成为中央美术学院摄影系客座教授,他在中央美院教了四年的课,又在正大管理学院教授了三年国际艺术管理的研究生课程。这期间,他发现很多美院学生不喜欢读艺术史,认为艺术史和自己的艺术创作、思考没有任何关联,大多数普通人也没有精力把百万字的《中国美术史》《西洋美术史》《艺术概论》等大部头读完。人们打开一本艺术史,常常看到用历史的逻辑来讲某个画派如何诞生、代表人物是谁、代表作品是什么,这些书用断代史的研究方式研究艺术本体的发展逻辑,都是琐碎的片段和混乱,很多艺术学生因此读不下去。或许是艺术史的陈述出现了问题,他认为,“现象可以是无限的,而确认艺术本体、研究艺术本体演进的过程,才是艺术史研究的核心方法。”

孔繁程作品《真理的一页》

“艺术只走了三步,没有那么复杂”

“艺术只走了三步,没有那么复杂。”后来,孔繁程在课堂上这样讲述艺术史。他告诉学生们,艺术本体的核心在于观念的更新和语言的更新。而艺术的本体到今天为止,经过了原始艺术、用的艺术、灵性艺术这三个历史阶段。

艺术的第一步是原始艺术,也是人类意识的起点。在史前文化及早期的文明中,人类在生存的基础上,开始反思并发现我们的意识与行为是分离的,开始出现意识的探索,这一阶段的探索,也多与性和繁殖、生存扩张等相关。

艺术的第二步是用的艺术。随着阶级的诞生,个体的才华沦落为阶级统治的工具,精神屈从于权力,艺术被皇权、教权、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所利用。例如,米开朗琪罗年轻时认为自己的艺术品位来源于美第奇家族,不来源于自己;后来认为自己的作品不属于自己,而属于上帝。个体用自己的才华去解释皇权、教权、阶级斗争、意识形态中某一方的需求,艺术家隐藏在作品背后,个体的灵性没有价值。在“用的艺术”这一阶段,艺术创造几乎完成了对所有艺术形式的探索。但艺术家作为个体存在,其精神失去了自由。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文明的演进,艺术进入了第三步“灵性的艺术”,也就是艺术家开始了对自我精神世界的关注和探索。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中国就出现了对灵性艺术的实际探索和理论建设。例如绘画要求的“气韵生动”就与皇权、阶级斗争无关,是人灵性的需要。当代艺术作为灵性艺术的发展,其基础是日本禅宗在美国的传播,触发艺术家内心对突破的渴求,他们意识到向外求不如向内求。当杜尚用小便池宣布绘画已死的时候,也在展现一位艺术家的觉知和灵性,定义了一个“生活即艺术”的时代。

而社会发展到今天,互联网成为人类沟通、思考、创造的基础语言,物联网更使许多产品拥有交互甚至智能;这一切基础语言的改变,为当代艺术提供了全新的创作基础。孔繁程看到,万物互联的语言基础让艺术的第四步已经到来,他将这第四步总结为“觉他的艺术”,即觉醒他人之意。艺术家在证实自我灵性觉醒的阶段后,借助全新的艺术语言,将觉知和观念通过物联网推向素未谋面的观众,从而启发他人重新思考或改变观念甚至行为。

“我想把作品变成一面镜子, 映照观者的内心”

在《东京 影像》之后,时隔15年,孔繁程在草场地希帕画廊举办了归国后的第二次个展《相无内外》。对于他来说,《相无内外》是一次承上启下的展览。一楼展出的12张摄影作品体现了“灵性的艺术”,用视觉来呈现人精神世界的永恒议题;二楼是他发起的“治愈• 一百亿立方米空气”艺术计划,向全球召集两万名艺术计划的参与者,共同完成体量巨大的生态艺术行为,为洁净100亿立方米空气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试图通过呈现个体行为与人类所处大环境之间的关联,展现“觉他的艺术”这一方向。

孔繁程认为,“相”有内外之分,艺术家的内在决定了“以心映物”的镜子,何种维度的镜子映照何等维度的“相”,于是他把视线由“外”转向了“内”。为了在作品中表达时空的观念,孔繁程用干冰、X光甚至粉尘等等材料做过很多尝试,在实验了很多方法之后,他将镜头瞄准了瞬间即逝的烟火,拍摄时运用技巧呈现出视网膜上无法呈现的部分。“这些画面满足了我对时空、对灵性的认知,”因此固定使用这一方法段拍摄了一批作品。

《无内无外》

策展人、SIPA中国CEO江倩告诉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拍摄烟火的艺术作品很多,但她感受到了孔繁程作品的不同寻常:“既有烟火的生生不息,内在又褪去了烟火气息。灿烂的外形和气质的沉静形成了反差,带来了神秘的气质。”

这组作品当中,孔繁程通过照片表达的艺术思考和生命思考让江倩产生了兴趣。“相可能是真相、虚相,也可能是假象。做展览很重要的一点,是想要通过孔老师的作品和主题引动观者更深层面的、内在的思考,是一个除去相、破相的过程。”

对于江倩来说,优秀的艺术家应当具备引领的特质,可以带给观者深刻的思考。“这不是考虑何种画派、风格或技巧,而同一件作品可以给不同经历的人带来不同的思考。这种思考是个体的,不是共性的。”也正是为了触动观者思考,最初,孔繁程不愿给自己的摄影作品起标题。“我想把作品变成一面镜子,不是映照本身的自我,而是让观者内心看到自己曾经的精神体验。”他觉得,“人类灵性中有共通的东西,观者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精神体验去认知作品背后的力量,”在好的视觉作品面前,文字是无力的。

但是,太抽象的作品会没有观者找不到思考的落点,在江倩的坚持下,考虑到很多参观者没有养成欣赏抽象作品的能力,仍需要进行引导,本次展览还是为摄影作品起了一些标题。“观者会感到好奇,这些有哲学味道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江倩说,“这样就可以开启思考了。”

其中一幅作品来源于佛教典籍中提到的地球人类起源。大致是说,人是从“光音天”(又译为极净光天等)的天人坠落地球,“天人”爆炸成无数“小星点”落在地球上,生成了地球的人与动植物,成为地球生命的缘起一说。因此,孔繁程把这个作品命名为“缘起的记忆”,画面描述的正是那些正在坠落地球的“小星点”,“这是一切生命的缘起,也是人与人累世缘份的开始”。有观众把作品理解为是精子冲向卵子时的画面,孔繁程认为这种解释也说得通。“这是以心映物,用艺术家的心映照所有观者的内心。”

《缘起的记忆》

在“灵性的艺术”之后,观者可以在希帕画廊二楼走进孔繁程的“觉他的艺术”。“艺术家对社会是有责任的,应当走出孤芳自赏,如果要冠以某种社会的头衔,必须承担某种社会职责”,他说,作为生态主义者,他使用实验艺术的方式反思工业文明对人类未来的伤害。在此次展览中,他展示了自己设计的空气净化器装置,把个人净化过的空气统计为为人类贡献的一部分,通过艺术计划将空气净化的理念推广到人群当中。“当看到一百亿立方米空气这个数字当中有自己的一部分,人们就会重新思考自己的行为,”而唤醒人们思考这一过程本身就是“觉他”。

孔繁程与亖空SIKONG共同发起的“治愈·一百亿立方米空气”艺术计划。

有人质疑艺术家与空气净化器合作是否是商业行为,江倩认为,资本和艺术从来没有分开过,通过艺术唤起公众责任感,引领资本和价值观的导向,是有意义的事。孔繁程则回应道,“我非常清晰这是一个纯艺术行为,而不是商业行为。”他认为,“商业、金融、媒体的动用都是艺术实现的某种方式,就像画面需要矿物质颜料还是煤焦油颜料一样,只是一种选择,而最终的目的依然是艺术”。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3月20日,展览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红一号院A2的希帕画廊。

展览海报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孔繁程的相内相外:“用艺术家的内心映照所有观者的内心”

在“灵性的艺术”之后,艺术家孔繁程开始了“觉他的艺术”的创作,以科技为载体传播艺术理念。

孔繁程

孔繁程本是学油画的。他1995年考进了中央美院油画系,成为了靳尚谊工作室(院长工作室)的班长。虽然当时成绩不错,他却逐渐失去了对绘画的兴趣。他认识到,对于艺术家来说,更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认知,而不是选择语言。艺术的表达可以采取比绘画更快捷更直接的方式,于是他向系里提出学习摄影的要求。时任美院校长的靳尚谊表示了鼓励,告诉他说,视觉本身是一种素养,在这个意义上,绘画和摄影没有什么区别。

在大学里,他不停地练习拍片,依靠学校图书馆的藏书自学,逐渐接触到了各式摄影流派,提出“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法国摄影师)、纪实摄影家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Sebastiao Salgado,巴西摄影师)等都对他的摄影产生了影响。当时版画系有摄影选修课,但他没去上过,“学习暗房、配显影液、洗照片,这些我早就会了,我已经在实践枯燥的区域曝光技术。”在校期间,孔繁程就成为了学校小有名气的暗房师,毕业后,他到日本工作,也很快成为了日本的职业广告摄影师和暗房师。

在日本的五年,孔繁程大部分时间在做广告摄影,给松下、日立等品牌拍广告和产品目录。他回忆说,那时候技术好,他能拿到比一般摄影师高不少的报酬,“拍一张丰田汽车的广告,足够一家人在北京生活小半年”。不过,在以摄影技能谋生存的同时,孔繁程也没有停止艺术创作,五年间,他陆陆续续拍摄了一些展现日本风貌的艺术作品。

把旅日期间拍摄的作品整理出来,孔繁程在中央美院美术馆举办了艺术摄影展《东京 影像》,展览结束时卖出了大约一半作品。现在回想起来,他说自己当时的作品还不够成熟,“受到布列松、森山大道等摄影家影响很大,对影像的理解还停留在纯粹的绘画性,而对其中的精神性了解不深。”

归国后,孔繁程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并受邀成为中央美术学院摄影系客座教授,他在中央美院教了四年的课,又在正大管理学院教授了三年国际艺术管理的研究生课程。这期间,他发现很多美院学生不喜欢读艺术史,认为艺术史和自己的艺术创作、思考没有任何关联,大多数普通人也没有精力把百万字的《中国美术史》《西洋美术史》《艺术概论》等大部头读完。人们打开一本艺术史,常常看到用历史的逻辑来讲某个画派如何诞生、代表人物是谁、代表作品是什么,这些书用断代史的研究方式研究艺术本体的发展逻辑,都是琐碎的片段和混乱,很多艺术学生因此读不下去。或许是艺术史的陈述出现了问题,他认为,“现象可以是无限的,而确认艺术本体、研究艺术本体演进的过程,才是艺术史研究的核心方法。”

孔繁程作品《真理的一页》

“艺术只走了三步,没有那么复杂”

“艺术只走了三步,没有那么复杂。”后来,孔繁程在课堂上这样讲述艺术史。他告诉学生们,艺术本体的核心在于观念的更新和语言的更新。而艺术的本体到今天为止,经过了原始艺术、用的艺术、灵性艺术这三个历史阶段。

艺术的第一步是原始艺术,也是人类意识的起点。在史前文化及早期的文明中,人类在生存的基础上,开始反思并发现我们的意识与行为是分离的,开始出现意识的探索,这一阶段的探索,也多与性和繁殖、生存扩张等相关。

艺术的第二步是用的艺术。随着阶级的诞生,个体的才华沦落为阶级统治的工具,精神屈从于权力,艺术被皇权、教权、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所利用。例如,米开朗琪罗年轻时认为自己的艺术品位来源于美第奇家族,不来源于自己;后来认为自己的作品不属于自己,而属于上帝。个体用自己的才华去解释皇权、教权、阶级斗争、意识形态中某一方的需求,艺术家隐藏在作品背后,个体的灵性没有价值。在“用的艺术”这一阶段,艺术创造几乎完成了对所有艺术形式的探索。但艺术家作为个体存在,其精神失去了自由。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文明的演进,艺术进入了第三步“灵性的艺术”,也就是艺术家开始了对自我精神世界的关注和探索。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中国就出现了对灵性艺术的实际探索和理论建设。例如绘画要求的“气韵生动”就与皇权、阶级斗争无关,是人灵性的需要。当代艺术作为灵性艺术的发展,其基础是日本禅宗在美国的传播,触发艺术家内心对突破的渴求,他们意识到向外求不如向内求。当杜尚用小便池宣布绘画已死的时候,也在展现一位艺术家的觉知和灵性,定义了一个“生活即艺术”的时代。

而社会发展到今天,互联网成为人类沟通、思考、创造的基础语言,物联网更使许多产品拥有交互甚至智能;这一切基础语言的改变,为当代艺术提供了全新的创作基础。孔繁程看到,万物互联的语言基础让艺术的第四步已经到来,他将这第四步总结为“觉他的艺术”,即觉醒他人之意。艺术家在证实自我灵性觉醒的阶段后,借助全新的艺术语言,将觉知和观念通过物联网推向素未谋面的观众,从而启发他人重新思考或改变观念甚至行为。

“我想把作品变成一面镜子, 映照观者的内心”

在《东京 影像》之后,时隔15年,孔繁程在草场地希帕画廊举办了归国后的第二次个展《相无内外》。对于他来说,《相无内外》是一次承上启下的展览。一楼展出的12张摄影作品体现了“灵性的艺术”,用视觉来呈现人精神世界的永恒议题;二楼是他发起的“治愈• 一百亿立方米空气”艺术计划,向全球召集两万名艺术计划的参与者,共同完成体量巨大的生态艺术行为,为洁净100亿立方米空气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试图通过呈现个体行为与人类所处大环境之间的关联,展现“觉他的艺术”这一方向。

孔繁程认为,“相”有内外之分,艺术家的内在决定了“以心映物”的镜子,何种维度的镜子映照何等维度的“相”,于是他把视线由“外”转向了“内”。为了在作品中表达时空的观念,孔繁程用干冰、X光甚至粉尘等等材料做过很多尝试,在实验了很多方法之后,他将镜头瞄准了瞬间即逝的烟火,拍摄时运用技巧呈现出视网膜上无法呈现的部分。“这些画面满足了我对时空、对灵性的认知,”因此固定使用这一方法段拍摄了一批作品。

《无内无外》

策展人、SIPA中国CEO江倩告诉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拍摄烟火的艺术作品很多,但她感受到了孔繁程作品的不同寻常:“既有烟火的生生不息,内在又褪去了烟火气息。灿烂的外形和气质的沉静形成了反差,带来了神秘的气质。”

这组作品当中,孔繁程通过照片表达的艺术思考和生命思考让江倩产生了兴趣。“相可能是真相、虚相,也可能是假象。做展览很重要的一点,是想要通过孔老师的作品和主题引动观者更深层面的、内在的思考,是一个除去相、破相的过程。”

对于江倩来说,优秀的艺术家应当具备引领的特质,可以带给观者深刻的思考。“这不是考虑何种画派、风格或技巧,而同一件作品可以给不同经历的人带来不同的思考。这种思考是个体的,不是共性的。”也正是为了触动观者思考,最初,孔繁程不愿给自己的摄影作品起标题。“我想把作品变成一面镜子,不是映照本身的自我,而是让观者内心看到自己曾经的精神体验。”他觉得,“人类灵性中有共通的东西,观者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精神体验去认知作品背后的力量,”在好的视觉作品面前,文字是无力的。

但是,太抽象的作品会没有观者找不到思考的落点,在江倩的坚持下,考虑到很多参观者没有养成欣赏抽象作品的能力,仍需要进行引导,本次展览还是为摄影作品起了一些标题。“观者会感到好奇,这些有哲学味道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江倩说,“这样就可以开启思考了。”

其中一幅作品来源于佛教典籍中提到的地球人类起源。大致是说,人是从“光音天”(又译为极净光天等)的天人坠落地球,“天人”爆炸成无数“小星点”落在地球上,生成了地球的人与动植物,成为地球生命的缘起一说。因此,孔繁程把这个作品命名为“缘起的记忆”,画面描述的正是那些正在坠落地球的“小星点”,“这是一切生命的缘起,也是人与人累世缘份的开始”。有观众把作品理解为是精子冲向卵子时的画面,孔繁程认为这种解释也说得通。“这是以心映物,用艺术家的心映照所有观者的内心。”

《缘起的记忆》

在“灵性的艺术”之后,观者可以在希帕画廊二楼走进孔繁程的“觉他的艺术”。“艺术家对社会是有责任的,应当走出孤芳自赏,如果要冠以某种社会的头衔,必须承担某种社会职责”,他说,作为生态主义者,他使用实验艺术的方式反思工业文明对人类未来的伤害。在此次展览中,他展示了自己设计的空气净化器装置,把个人净化过的空气统计为为人类贡献的一部分,通过艺术计划将空气净化的理念推广到人群当中。“当看到一百亿立方米空气这个数字当中有自己的一部分,人们就会重新思考自己的行为,”而唤醒人们思考这一过程本身就是“觉他”。

孔繁程与亖空SIKONG共同发起的“治愈·一百亿立方米空气”艺术计划。

有人质疑艺术家与空气净化器合作是否是商业行为,江倩认为,资本和艺术从来没有分开过,通过艺术唤起公众责任感,引领资本和价值观的导向,是有意义的事。孔繁程则回应道,“我非常清晰这是一个纯艺术行为,而不是商业行为。”他认为,“商业、金融、媒体的动用都是艺术实现的某种方式,就像画面需要矿物质颜料还是煤焦油颜料一样,只是一种选择,而最终的目的依然是艺术”。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3月20日,展览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红一号院A2的希帕画廊。

展览海报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