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他是清华美院的创始人之一,像无问西东般用一生来诠释传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他是清华美院的创始人之一,像无问西东般用一生来诠释传承

《无问西东》讲述的是清华学子的故事,而祝大年正是大名鼎鼎的、无数艺术学子都梦寐想进入的清华美院(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创始人之一。

《无问西东》明明是一部众所周知的清华宣传片,四条故事线,二个小时就串起百年清华,剪辑加上阵容,实在不敢恭维。

可就是这样一部由黄晓明、王力宏、陈楚生等非实力派演员主演的电影,却拍出了时代的风骨。而且电影院里座无虚席,看哭了无数人,也成就了这几位演员的演技巅峰。

所以才有人说:《无问东西》是更值得尊重的、更多人的《芳华》啊!

即便其中的两代代离我们都非常久远,但是我们好像对于百年之间这几代青年的抉择、别离、身陨、心碎都感同身受。

这些年轻人在战火纷飞、朝不保夕的年代,坚持做一些看似最无用的事情。

当整个国家未来铺满黑暗的时候,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们依旧在沟壑里读泰戈尔、黑格尔,读哲学诗歌,学考古生物,这些在即将到来的战场上完全带不来实际效用的东西。

可正是这些被认为最无用的东西,培养出了后来无数的大师与巨匠,创造、延续了无价的精神财富,让这个国家在劫后余生之时不致于在物质和文化上双重破产。

电影里吴岭澜、沈光耀是奋不顾身,王敏佳、陈鹏是身不由己,在我们之前的几代年轻人,都没有过随心所欲生活的奢侈。

他们的牺牲、挣扎、悲剧换来的,不过是让我们这一代人能够有选择的权力。

而我们却越来越忘了初心,在和平年代,少了一腔少年意气,只顾吃喝。

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正好认识了一位女生,她的爷爷正是清华美院的创始人之一。

而她爷爷的一生就如同《无问西东》里的主人公一样,坎坷、苦难,却又充满了希望。

苦难的中国生养了苦难的他

经历像极了《无问西东》的主人公原型

相对于悠长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近代史中诞生的艺术家不多,祝大年先生算一位。

祝大年先生1916年出生于浙江诸暨枫桥镇,青年时先后求学于杭州国立艺专、北平国立艺专、日本帝国美专(日本东京艺大的前身),沉浸于绘画、雕塑和陶瓷的世界。

《无问西东》讲述的是清华学子的故事,而他正是大名鼎鼎的、无数艺术学子都梦寐想进入的清华美院(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创始人之一。

很多人可能并没有看过他的作品,但他的很多作品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代艺术史。

祝先生设计的“建国瓷”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座时代丰碑。他还特地选择了“瓷都”景德镇作为烧制基地,使得瓷都在现代开始重新发展。

祝先生为首都机场创作的壁画《森林之歌》也是中国壁画艺术的里程碑,引发了中国壁画艺术的复兴。

他的重彩画《玉兰花开》《向日葵》风格独特色彩绚丽,是唐宋两代艺术高峰后的又一代表。

他的钢笔画堪称美术教科书般的经典,构图繁复,工整细密,根本无人能及。

《向日葵》

看着祝大年先生的画作,你仿佛能看到生活中的种种美好,丝毫无愁思。

然而,他真实的生活,却是苦难一生。

有人说,苦难的祝大年偏偏以艳花高树来象征苦难的辉煌,其实这其中便隐藏着他想传达的精神。

《布依族姑娘》

《苏州水乡》

1957年,祝大年先生被错划为右派,蒙冤受屈20年,可是生活的坎坷并没有动摇祝先生对艺术的追求。由于居住环境极差,做陶瓷的器具都没有了,他就开始由制作陶瓷改为作画。

《傣家村寨》

《北国风光》

杜大恺先生说:“祝先生对生活特别热爱,对他目之所及的风景、植物都有特别的心灵反映。他能看到这些东西作为生命存在的状态和他所理解的生命的价值具有同一性。”

所以即便是在被打压的那几十年,他的画不仅没有被阴霾遮住,相反,观众都会被画面的那种宁静、祥和、甜美而深深地感染。

《香蕉园》

《苏州塔》

就像吴岭澜在战火里念着泰戈尔的诗歌,就像沈光耀笑着驾驶飞机冲向日军的舰船,就像陈鹏在火车上看着自己脱落的头发,就像王敏佳在死亡之前朝着戈壁深处走去,就像李想在雪山上用牺牲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就像张果果在浮躁的现代生活里选择做一个“好人”。

祝大年先生又何尝不和他们一样?

即便在那政治上令人窒息的年代,面对各种歧视和政治上的压力,他也能静下心来作画、上色,对前途、国家充满了信心,深信黑暗终将过去。

祝大年先生笔下的女儿《重华》

而他留给子女的精神财富的精髓,就是“为人一世,不要虚度年华,要以一技之长回报社会、报效国家。希望这样的家国情怀,也能像传家宝一样代代相传。”这是祝先生的女儿祝重华在纪念父亲的文章中写道的。

正是在父亲的引导下,祝重华选择了漆艺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后来又去了日本学习漆艺。而家中的其他儿女也都在清华为追求更高的艺术造诣而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

最好的教育就是风骨的传承

不忘初心,无问西东

在2016年祝大年的百年诞辰活动上,他的后人小孤山看到那么多老艺术家,以及当年她爷爷的学生都前来纪念他,深受感动。

在分发伴手礼的时候,她突然希望能给更多的人传递这些美,也让更多人以“美”的方式去记住爷爷。

于是小孤山开始亲自设计这些用爷爷的画来打造的生活品。

工笔重彩花卉绢面布卷

于是,这款祝大年工笔重彩花卉绢面布卷终于问世了,四幅画作对应了四款布卷,连色彩都高度还原,每一款都精致得好似一件传世珍宝。

要知道祝先生画中的色彩几乎都是色谱上找不到的,每种都由他精心调研合调制的独特矿物质颜料,才会如此鲜艳却又耐看,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小孤山四处寻找材料,打样了无数版,摸上去厚实光滑的绢布、结绳记出品手工四季平安绳、绳尾圆润光泽的珍珠(真的珍珠哦)……

只因为她希望爷爷的画作不管以何种形态呈现,都能够是一件有档次的礼品。

这款布卷的用途也很广,可以收纳茶具、香具、笔类文具、化妆品、首饰等,不论什么时候从包里拿出来都非常有气质。

工笔重彩描本笔记本

当年祝先生用画笔塑造了玉兰、芍药、丁香、大理菊等多种花卉,在笔触间将花朵的媚态诠释出来。

如今,在这一小小的笔记本中,你依旧能感受到祝先生那种不惜笔墨以诠释“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细腻,和一种对天地自然的深切情感。

这一页是描红页,也是我认为最用心的一样设计。

当年用来解压的《秘密花园》大火,是因为可以给画作按自己的心情上色。而这页描红,能让你临摹祝大年先生的名画,在笔触间亲自感受他想传递的美好。

这一页是可以取下的画作,如果你喜欢,甚至可以拿相框裱起来。

从光滑有质感的封面,到打开后的每一处胶线,以及每一页纸的厚度,都能够感受到小孤山对待爷爷作品的用心。

她其实目的不为盈利,甚至有时候还亏了本,但是她依旧坚持着,她相信爷爷这种在黑暗中不断向上进取,实现自我的精神终有一天能够打动别人。

为了让大家在收到爷爷的作品的时候,像是一位家中的长辈亲自递交到你手中一样,小孤山还亲手包装了每一样礼品。

在现在这样一个大家凡事都懒得亲历亲为的年代,还有人愿意为了传承文化而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实在是令人感动。

《无问西东》并不是获奖无数的电影著作,祝大年先生也不算名震世界的艺术家。

但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是电影4位主人公还是祝大年以及他的后代们,他们传递的那种文明价值观,那种对每一个生命都有价值的尊重和认可,这是这片土地上一直缺失的东西。

希望你们“爱你所爱,不忘初心,无问西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他是清华美院的创始人之一,像无问西东般用一生来诠释传承

《无问西东》讲述的是清华学子的故事,而祝大年正是大名鼎鼎的、无数艺术学子都梦寐想进入的清华美院(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创始人之一。

《无问西东》明明是一部众所周知的清华宣传片,四条故事线,二个小时就串起百年清华,剪辑加上阵容,实在不敢恭维。

可就是这样一部由黄晓明、王力宏、陈楚生等非实力派演员主演的电影,却拍出了时代的风骨。而且电影院里座无虚席,看哭了无数人,也成就了这几位演员的演技巅峰。

所以才有人说:《无问东西》是更值得尊重的、更多人的《芳华》啊!

即便其中的两代代离我们都非常久远,但是我们好像对于百年之间这几代青年的抉择、别离、身陨、心碎都感同身受。

这些年轻人在战火纷飞、朝不保夕的年代,坚持做一些看似最无用的事情。

当整个国家未来铺满黑暗的时候,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们依旧在沟壑里读泰戈尔、黑格尔,读哲学诗歌,学考古生物,这些在即将到来的战场上完全带不来实际效用的东西。

可正是这些被认为最无用的东西,培养出了后来无数的大师与巨匠,创造、延续了无价的精神财富,让这个国家在劫后余生之时不致于在物质和文化上双重破产。

电影里吴岭澜、沈光耀是奋不顾身,王敏佳、陈鹏是身不由己,在我们之前的几代年轻人,都没有过随心所欲生活的奢侈。

他们的牺牲、挣扎、悲剧换来的,不过是让我们这一代人能够有选择的权力。

而我们却越来越忘了初心,在和平年代,少了一腔少年意气,只顾吃喝。

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正好认识了一位女生,她的爷爷正是清华美院的创始人之一。

而她爷爷的一生就如同《无问西东》里的主人公一样,坎坷、苦难,却又充满了希望。

苦难的中国生养了苦难的他

经历像极了《无问西东》的主人公原型

相对于悠长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近代史中诞生的艺术家不多,祝大年先生算一位。

祝大年先生1916年出生于浙江诸暨枫桥镇,青年时先后求学于杭州国立艺专、北平国立艺专、日本帝国美专(日本东京艺大的前身),沉浸于绘画、雕塑和陶瓷的世界。

《无问西东》讲述的是清华学子的故事,而他正是大名鼎鼎的、无数艺术学子都梦寐想进入的清华美院(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创始人之一。

很多人可能并没有看过他的作品,但他的很多作品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代艺术史。

祝先生设计的“建国瓷”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座时代丰碑。他还特地选择了“瓷都”景德镇作为烧制基地,使得瓷都在现代开始重新发展。

祝先生为首都机场创作的壁画《森林之歌》也是中国壁画艺术的里程碑,引发了中国壁画艺术的复兴。

他的重彩画《玉兰花开》《向日葵》风格独特色彩绚丽,是唐宋两代艺术高峰后的又一代表。

他的钢笔画堪称美术教科书般的经典,构图繁复,工整细密,根本无人能及。

《向日葵》

看着祝大年先生的画作,你仿佛能看到生活中的种种美好,丝毫无愁思。

然而,他真实的生活,却是苦难一生。

有人说,苦难的祝大年偏偏以艳花高树来象征苦难的辉煌,其实这其中便隐藏着他想传达的精神。

《布依族姑娘》

《苏州水乡》

1957年,祝大年先生被错划为右派,蒙冤受屈20年,可是生活的坎坷并没有动摇祝先生对艺术的追求。由于居住环境极差,做陶瓷的器具都没有了,他就开始由制作陶瓷改为作画。

《傣家村寨》

《北国风光》

杜大恺先生说:“祝先生对生活特别热爱,对他目之所及的风景、植物都有特别的心灵反映。他能看到这些东西作为生命存在的状态和他所理解的生命的价值具有同一性。”

所以即便是在被打压的那几十年,他的画不仅没有被阴霾遮住,相反,观众都会被画面的那种宁静、祥和、甜美而深深地感染。

《香蕉园》

《苏州塔》

就像吴岭澜在战火里念着泰戈尔的诗歌,就像沈光耀笑着驾驶飞机冲向日军的舰船,就像陈鹏在火车上看着自己脱落的头发,就像王敏佳在死亡之前朝着戈壁深处走去,就像李想在雪山上用牺牲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就像张果果在浮躁的现代生活里选择做一个“好人”。

祝大年先生又何尝不和他们一样?

即便在那政治上令人窒息的年代,面对各种歧视和政治上的压力,他也能静下心来作画、上色,对前途、国家充满了信心,深信黑暗终将过去。

祝大年先生笔下的女儿《重华》

而他留给子女的精神财富的精髓,就是“为人一世,不要虚度年华,要以一技之长回报社会、报效国家。希望这样的家国情怀,也能像传家宝一样代代相传。”这是祝先生的女儿祝重华在纪念父亲的文章中写道的。

正是在父亲的引导下,祝重华选择了漆艺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后来又去了日本学习漆艺。而家中的其他儿女也都在清华为追求更高的艺术造诣而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

最好的教育就是风骨的传承

不忘初心,无问西东

在2016年祝大年的百年诞辰活动上,他的后人小孤山看到那么多老艺术家,以及当年她爷爷的学生都前来纪念他,深受感动。

在分发伴手礼的时候,她突然希望能给更多的人传递这些美,也让更多人以“美”的方式去记住爷爷。

于是小孤山开始亲自设计这些用爷爷的画来打造的生活品。

工笔重彩花卉绢面布卷

于是,这款祝大年工笔重彩花卉绢面布卷终于问世了,四幅画作对应了四款布卷,连色彩都高度还原,每一款都精致得好似一件传世珍宝。

要知道祝先生画中的色彩几乎都是色谱上找不到的,每种都由他精心调研合调制的独特矿物质颜料,才会如此鲜艳却又耐看,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小孤山四处寻找材料,打样了无数版,摸上去厚实光滑的绢布、结绳记出品手工四季平安绳、绳尾圆润光泽的珍珠(真的珍珠哦)……

只因为她希望爷爷的画作不管以何种形态呈现,都能够是一件有档次的礼品。

这款布卷的用途也很广,可以收纳茶具、香具、笔类文具、化妆品、首饰等,不论什么时候从包里拿出来都非常有气质。

工笔重彩描本笔记本

当年祝先生用画笔塑造了玉兰、芍药、丁香、大理菊等多种花卉,在笔触间将花朵的媚态诠释出来。

如今,在这一小小的笔记本中,你依旧能感受到祝先生那种不惜笔墨以诠释“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细腻,和一种对天地自然的深切情感。

这一页是描红页,也是我认为最用心的一样设计。

当年用来解压的《秘密花园》大火,是因为可以给画作按自己的心情上色。而这页描红,能让你临摹祝大年先生的名画,在笔触间亲自感受他想传递的美好。

这一页是可以取下的画作,如果你喜欢,甚至可以拿相框裱起来。

从光滑有质感的封面,到打开后的每一处胶线,以及每一页纸的厚度,都能够感受到小孤山对待爷爷作品的用心。

她其实目的不为盈利,甚至有时候还亏了本,但是她依旧坚持着,她相信爷爷这种在黑暗中不断向上进取,实现自我的精神终有一天能够打动别人。

为了让大家在收到爷爷的作品的时候,像是一位家中的长辈亲自递交到你手中一样,小孤山还亲手包装了每一样礼品。

在现在这样一个大家凡事都懒得亲历亲为的年代,还有人愿意为了传承文化而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实在是令人感动。

《无问西东》并不是获奖无数的电影著作,祝大年先生也不算名震世界的艺术家。

但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是电影4位主人公还是祝大年以及他的后代们,他们传递的那种文明价值观,那种对每一个生命都有价值的尊重和认可,这是这片土地上一直缺失的东西。

希望你们“爱你所爱,不忘初心,无问西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