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春节食话】在云南建水 年夜饭是一种仪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春节食话】在云南建水 年夜饭是一种仪式

“果腹很低档,最高级的吃是品味。”

按:除夕之夜,各家各户的年夜饭在蒸腾的热气和一片喧闹声中开席。北方人的餐桌上一定少不了饺子,香港人吃盆菜,萝卜、鱿鱼、猪皮、花胶、大虾、发菜、冬菇等食材,紧凑地聚在一起,就像除夕夜的人们一样——不论天南海北,定要回家过年。而在云南建水,年夜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是汽锅鸡。

年夜饭有地域性,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和物产,造就不同的食材和饮食习惯。年夜饭,入口的是食物,背后暗含的却是文化。

年夜饭喜气未散,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经出版社授权,选取了于坚《建水记》中的三个章节,介绍云南建水的饮食风俗。汽锅鸡,不仅仅是一道简单的菜品,在于坚看来,它是一种搬到餐桌上的祭坛,锅的表面要刻字、或者有篆文,古代碑铭,入锅的鸡要精挑细选,要品性纯正。将鸡放入锅中,这是一种牺牲,一种祭献,是人类和神灵沟通的一种尝试。与汽锅鸡类似,吃米线也是一种仪式。不像在外卖APP上点的米线,所有食材被一股脑地丢进用塑料餐盒盛放的汤中,在云南建水,汤是高汤,而各种食材——里脊片、腰花片、猪肝片、火腿片、磕开的鹌鹑蛋、草芽、豆腐皮、豌豆尖、竹笋片、韭菜、豆芽——先放什么,后放什么,讲究得很。食材入汤的顺序直接决定了高汤味道的微妙差别。食客像巫师,配制自己的“迷魂汤”。最后一道菜是大名鼎鼎的烧豆腐,白如膏脂,火烤不变色。在建水,吃烧豆腐不仅仅是果腹,而是一种和街坊邻里交流的方式。越吃越热络,越吃越熟悉。

《建水记》(节选)

文 | 于坚

一、汽锅鸡

建水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大菜除了年年有余的鱼,红红火火的红烧肉,还有一道菜:“培养正气”,就是汽锅鸡。

民以食为天,中国这种文明,形而上一路总是热衷于在日常的生活世界中去究其堂奥。天,不仅仅是会下雨的天,头上三尺有神明;天也是不可见的、形而上的、诸神把守着的天。与麦当劳将吃饭视为抓紧时间充饥、补充能量的行为不同,中国人从饮食上能体会天的玄机。果腹很低档,最高级的吃是品味,知味与否,往往意味着一个人道行的深浅。

19世纪,建水人不再满足于土锅炖鸡,汽锅被发明出来,接近了天机。汽锅是钵型的,内槽环绕着中间的塔状柱,柱心与钵内贯通,上面是穹庐般的盖。锅的两侧,安着两个兽头把手。陶匠在汽锅的表面文身般刻上汉字、绘画,有的还拓上篆文、古代碑铭。汽锅完全脱离了土锅的烟火气,可以列入文房四宝。久蒸之后,汽锅往往乌黑铮亮如鼎,盖是天,锅是坛,这是一种祭坛的象征性转移,将祭坛搬到了餐桌上。牺牲在汽锅中的这只鸡不是一般的鸡,是专门选出的品性纯正、叫声嘹亮、羽冠如仪、阳气十足的小公鸡。这伟大的牺牲,献给神的礼物,这种选择与云南巫蛊浓重的远古遗风有关。

将鸡块、葱、姜等等(“等等”最关键,这是各个家族制作汽锅鸡的秘方,秘而不宣)盛在槽里,用面糊、绵纸糊住盖子的接口,置于滚锅上,旺火蒸之。其间蒸气从塔心喷出,形成蒸馏水,四五个小时后,鸡肉酥烂,鸡身子中本有的液体变成了汤,溢满槽心。当汽锅在炉子上方嘶嘶吐着微气之际,仿佛那是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正在培养正气。这不是庸俗的炖鸡,而是一场窑变。揭盖,锅内已是一汪黄金之液,清香四溢。

汽锅鸡讲究的是汤,汤由鸡块干蒸而出,这是天人合一的具体化,这鸡不是那鸡,鸡块被长时间地蒸后,已经枯烂,精华全在汤里。汤不会浑浊,汤色金黄,清凉如融化的黄龙玉。鸡是天赐之物,汤是人为加工,现在鸡已经被升华、提炼、超越。蒸这个动作,本来就是远古祭祀活动中的一种仪式。这一蒸,人师法的是造化,鸡肉中本具的真味被敞开,像窑变一样升华成形而上之味。不再是实在之肉,而是可以培养正气的味道。气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从一物升华为另一物的味道,味的奇妙就在于它依然像物那样可感觉,却没有实体,也不是观念,可以感受,但也指不出它为何如此,道极无穷。天地之间本来被物遮蔽着的正气就在这种陶冶中升华敞开,升华,并不是虚无,这是一碗高汤。

汽锅鸡

除夕夜,一家人按序坐好,尊卑有序,汽锅端上来,年夜饭就可以开始了。为什么要等着这锅端上来才开始呢?因为这是耗时最长,变化最妙,大器盛之的一道菜。这一锅味道不出,满桌寡味。它一上来,一桌就镇住了。揭锅盖,仙气蒸腾而上,就像是祭祀开始的号令。大家正色动勺,先舀一勺汤,汤极鲜而味极深,微啜一口,正气徐入。这种微啜是象征性的,不是管饱,汤不多,也就够一人两三勺。就像基督教徒的餐前祷告,通过这徐徐入口的中正之气,生命之意义被再次品味。

人通过这碗汤理解着天地、正气、美。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非常道不是维特根斯坦所谓的“对不可说的,就保持沉默”,最高的形而上寓居在形而下中。只会吃肉,与动物无异,暴殄天物而不知。只有升华为味,这才是仁者人也。大地之产,不能暴殄,时时刻刻,日用万端,都要记着:道法自然,大块假我以文章。好自为之,伤天害理、弱肉强食之事莫为,吾日三省吾身,下一次,还能不能品得着这勺传世的高汤?

建水气候与中原不同,那边大雪纷飞之际,这地方已经花团锦簇,百鸟朝贡。年夜饭,令一个个在翻天覆地的时代,在冷酷乏味的现实中濒于心灰意懒、疲惫、受伤、四分五裂的家重新团结、振作起来,光明起来;令家人相亲相爱、感恩、自省、谅解,意识到责任、敬畏,如此,家方能其乐融融。所以,孔子说,诗可群。异乡人在高原上流浪,有时候他隔窗远远看见那家人围着一张圆桌,圆桌中间有个黑沉而亮堂的鼎,周围贡品般地摆着各种光亮水香的美味佳肴,还以为他们在举行某种仪式。实际上却没有,这些建水人只是在吃年夜饭。

二、过桥米线

对门那家卖的是过桥米线。过桥,就是一碗米线抬来,它不是现成的,食客必须亲自动手,完成一个仪式,米线才能入口。过桥米线最讲究的是那碗汤,用壮鸡、筒子骨、肥鸭等,旺火熬煮,去除骨肉后,再以文火煨之,一天才成。上汤时要注入热鸡油,以保持汤的温度。一只大海碗,汤厚油静,看着黄澄澄的没有热气,其实底下藏着滚烫的高汤。堂倌一面走,一面吆喝着,小心烫着!端到面前,支妥。然后食客自己将材料一一放进去。食材大部分是生的,将这些生片一一放到汤里面去,立即熟透(肉类的话,切得极薄)。食材暗藏着的鲜味顷刻喷出,香传四座。

云南的饮食与中原不同,中原过于雅驯,文胜质则史,大多数菜肴端上来,你都不知道是什么材料烹制的,知其名不知其实。云南不同,崇拜材料,一切都清清楚楚,丁是丁,卯是卯。闻着那碗高汤散发出的浓香,馋极,但不能抓起就吃。

过桥米线

享用过桥米线的过程很有仪式感,就像登堂入室。先是选鸡、宰杀、熬汤、烫熟米线;再是制作各种配料,有里脊片、腰花片、猪肝片、火腿片、磕开的鹌鹑蛋、草芽、豆腐皮、豌豆尖、竹笋片、韭菜、豆芽等;接着是分碟、铺桌、摆上食器……这些工序好比奠基。然后食客坐好,伙计将高汤端上来,支正,这盛高汤的锅子,是一只浑圆的建水紫陶锅,圆墩墩,黑油油,就像一只鼎。现在可以开工啦,食客必须一步一步、登堂入室似的建构这道美食,不能乱来,不能一股脑将食材全部倒下汤里去,野蛮!

得先上那些不容易熟的食材,肉片、鱼片、火腿片什么的,之后是菜蔬,最后才是米线。这只热鼎周边,环绕着各种小碟,选出某碟,将其中材料放入汤中,轻拨,然后再一样,再一样,食客就像一个在密室内配制迷魂药的巫师。先加入肉片还是火腿片,先加入鹌鹑蛋还是鱼片,这个听凭各人喜好。

材料进入的先后不同,每碗汤最终的味道会有秘方般的轻微差异。肉片沉下去,变成玉兰之色,蛋清沉下去,变成新月。在这个搁入各种材料,材料在高汤中变幻万千的过程里,心已经静下来,凉下来,进入虔诚、感恩、发呆或沉思之中。感谢大地再次赐予美食,吾侪不敢暴殄天物。好!这个认识对头。请浇上红油,可以搅拌了,升堂,入室,大快朵颐。这是一个阴阳交替的仪式,先是心急火燎,然后消极安静。品尝时慢慢琢磨,汤的厚度、肉片的微糜、草芽的甜脆、豆腐丝的细腻;然后喝汤,再喝汤,喝得个大汗淋漓,灵魂出窍。最后清风徐来,汗湿的身体抹了万金油般清凉,飘飘已半仙。

三、烧豆腐

烧豆腐摊子有时候是摆在小巷里某家的大门口,犄角旮旯处。运气好的话,可以在价值连城的古董旁边吃烧烤,那石头雕的狮子、大象,木刻的山水花鸟就在身后,都是些进了博物馆不会脚软的家伙。瞧,那象牙上还挂着用来擦桌子的抹布呢。建水豆腐大都是用西门井的井水做的,最有名的是周氏豆腐,这家光绪九年就在做了,专用当地特产的白皮黄豆,做出的豆腐白如膏脂,火烤至熟也不变色。烧豆腐的方桌是特制的,中间是铁条烤架,四个边可以支碗筷,放料碟、酒杯什么的,烤架下面有个泥炭火盆。桌子周边摆着草墩,客人围坐三边,负责烧烤的摊主独占一方,既是仆人又是国王。烤架上堆着各种各样的食材:猪脚、腌鱼、牛肉、小瓜、番薯、藕片、土豆片、韭菜、茄子……摊主不断地在食材上抹香油,翻面烘烤。客人要吃什么,自己用筷子直接在烤架上取就得。多的时候桌子周围可以围着十几个人。这么多人,谁吃了什么很难计数,于是原住民时代结绳计数方法传了下来,摊主面前摆着许多小碟,一个小碟代表一位客人。每位客人享用的食物的品种、数量都通过碟子计数。数量品种以干苞谷粒、豆子、镍币之类来代表。扑通,一粒苞谷代表你已经消耗豆腐一块;扑通,一颗黄豆代表你已经消耗土豆一坨;扑通,一枚硬币代表一只烤猪脚,等等。豆腐块的表皮是乳黄色的,火光一照,金光闪闪,几分钟后,就开始爆裂,皮脆香溢。看上哪个夹哪个,再蘸点作料—作料分干湿两种,干的是椒盐,湿的就多了,酱汁儿、腐乳汁儿、芝麻汁儿……还可以要一盅烧烤娘的婆婆泡的梅子酒。

烧豆腐

这种吃法主要不是充饥,补充热量,而是一个玩场,边吃边玩,消磨时间,联络感情,和打麻将、玩牌差不多。这个玩场很容易使陌生人亲密起来,坐下去就不想走了。大家吃着吃着,就开始互相照顾,他够不着那边那块金砖般的土豆块,她帮他夹;她想吃他这边的那块已经脆皮开心的豆腐,他赶紧讨好她。就说起话了,就熟悉了,就相认了,就互相劝酒了,就情意绵绵了,就酩酊大醉了,就肝胆相照了,日后要两肋插刀了,同床共寝了……真有在烧烤摊上结成良缘的,那是佳话。

《建水记》
于坚 著
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 2018年1月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春节食话】在云南建水 年夜饭是一种仪式

“果腹很低档,最高级的吃是品味。”

按:除夕之夜,各家各户的年夜饭在蒸腾的热气和一片喧闹声中开席。北方人的餐桌上一定少不了饺子,香港人吃盆菜,萝卜、鱿鱼、猪皮、花胶、大虾、发菜、冬菇等食材,紧凑地聚在一起,就像除夕夜的人们一样——不论天南海北,定要回家过年。而在云南建水,年夜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是汽锅鸡。

年夜饭有地域性,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和物产,造就不同的食材和饮食习惯。年夜饭,入口的是食物,背后暗含的却是文化。

年夜饭喜气未散,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经出版社授权,选取了于坚《建水记》中的三个章节,介绍云南建水的饮食风俗。汽锅鸡,不仅仅是一道简单的菜品,在于坚看来,它是一种搬到餐桌上的祭坛,锅的表面要刻字、或者有篆文,古代碑铭,入锅的鸡要精挑细选,要品性纯正。将鸡放入锅中,这是一种牺牲,一种祭献,是人类和神灵沟通的一种尝试。与汽锅鸡类似,吃米线也是一种仪式。不像在外卖APP上点的米线,所有食材被一股脑地丢进用塑料餐盒盛放的汤中,在云南建水,汤是高汤,而各种食材——里脊片、腰花片、猪肝片、火腿片、磕开的鹌鹑蛋、草芽、豆腐皮、豌豆尖、竹笋片、韭菜、豆芽——先放什么,后放什么,讲究得很。食材入汤的顺序直接决定了高汤味道的微妙差别。食客像巫师,配制自己的“迷魂汤”。最后一道菜是大名鼎鼎的烧豆腐,白如膏脂,火烤不变色。在建水,吃烧豆腐不仅仅是果腹,而是一种和街坊邻里交流的方式。越吃越热络,越吃越熟悉。

《建水记》(节选)

文 | 于坚

一、汽锅鸡

建水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大菜除了年年有余的鱼,红红火火的红烧肉,还有一道菜:“培养正气”,就是汽锅鸡。

民以食为天,中国这种文明,形而上一路总是热衷于在日常的生活世界中去究其堂奥。天,不仅仅是会下雨的天,头上三尺有神明;天也是不可见的、形而上的、诸神把守着的天。与麦当劳将吃饭视为抓紧时间充饥、补充能量的行为不同,中国人从饮食上能体会天的玄机。果腹很低档,最高级的吃是品味,知味与否,往往意味着一个人道行的深浅。

19世纪,建水人不再满足于土锅炖鸡,汽锅被发明出来,接近了天机。汽锅是钵型的,内槽环绕着中间的塔状柱,柱心与钵内贯通,上面是穹庐般的盖。锅的两侧,安着两个兽头把手。陶匠在汽锅的表面文身般刻上汉字、绘画,有的还拓上篆文、古代碑铭。汽锅完全脱离了土锅的烟火气,可以列入文房四宝。久蒸之后,汽锅往往乌黑铮亮如鼎,盖是天,锅是坛,这是一种祭坛的象征性转移,将祭坛搬到了餐桌上。牺牲在汽锅中的这只鸡不是一般的鸡,是专门选出的品性纯正、叫声嘹亮、羽冠如仪、阳气十足的小公鸡。这伟大的牺牲,献给神的礼物,这种选择与云南巫蛊浓重的远古遗风有关。

将鸡块、葱、姜等等(“等等”最关键,这是各个家族制作汽锅鸡的秘方,秘而不宣)盛在槽里,用面糊、绵纸糊住盖子的接口,置于滚锅上,旺火蒸之。其间蒸气从塔心喷出,形成蒸馏水,四五个小时后,鸡肉酥烂,鸡身子中本有的液体变成了汤,溢满槽心。当汽锅在炉子上方嘶嘶吐着微气之际,仿佛那是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正在培养正气。这不是庸俗的炖鸡,而是一场窑变。揭盖,锅内已是一汪黄金之液,清香四溢。

汽锅鸡讲究的是汤,汤由鸡块干蒸而出,这是天人合一的具体化,这鸡不是那鸡,鸡块被长时间地蒸后,已经枯烂,精华全在汤里。汤不会浑浊,汤色金黄,清凉如融化的黄龙玉。鸡是天赐之物,汤是人为加工,现在鸡已经被升华、提炼、超越。蒸这个动作,本来就是远古祭祀活动中的一种仪式。这一蒸,人师法的是造化,鸡肉中本具的真味被敞开,像窑变一样升华成形而上之味。不再是实在之肉,而是可以培养正气的味道。气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从一物升华为另一物的味道,味的奇妙就在于它依然像物那样可感觉,却没有实体,也不是观念,可以感受,但也指不出它为何如此,道极无穷。天地之间本来被物遮蔽着的正气就在这种陶冶中升华敞开,升华,并不是虚无,这是一碗高汤。

汽锅鸡

除夕夜,一家人按序坐好,尊卑有序,汽锅端上来,年夜饭就可以开始了。为什么要等着这锅端上来才开始呢?因为这是耗时最长,变化最妙,大器盛之的一道菜。这一锅味道不出,满桌寡味。它一上来,一桌就镇住了。揭锅盖,仙气蒸腾而上,就像是祭祀开始的号令。大家正色动勺,先舀一勺汤,汤极鲜而味极深,微啜一口,正气徐入。这种微啜是象征性的,不是管饱,汤不多,也就够一人两三勺。就像基督教徒的餐前祷告,通过这徐徐入口的中正之气,生命之意义被再次品味。

人通过这碗汤理解着天地、正气、美。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非常道不是维特根斯坦所谓的“对不可说的,就保持沉默”,最高的形而上寓居在形而下中。只会吃肉,与动物无异,暴殄天物而不知。只有升华为味,这才是仁者人也。大地之产,不能暴殄,时时刻刻,日用万端,都要记着:道法自然,大块假我以文章。好自为之,伤天害理、弱肉强食之事莫为,吾日三省吾身,下一次,还能不能品得着这勺传世的高汤?

建水气候与中原不同,那边大雪纷飞之际,这地方已经花团锦簇,百鸟朝贡。年夜饭,令一个个在翻天覆地的时代,在冷酷乏味的现实中濒于心灰意懒、疲惫、受伤、四分五裂的家重新团结、振作起来,光明起来;令家人相亲相爱、感恩、自省、谅解,意识到责任、敬畏,如此,家方能其乐融融。所以,孔子说,诗可群。异乡人在高原上流浪,有时候他隔窗远远看见那家人围着一张圆桌,圆桌中间有个黑沉而亮堂的鼎,周围贡品般地摆着各种光亮水香的美味佳肴,还以为他们在举行某种仪式。实际上却没有,这些建水人只是在吃年夜饭。

二、过桥米线

对门那家卖的是过桥米线。过桥,就是一碗米线抬来,它不是现成的,食客必须亲自动手,完成一个仪式,米线才能入口。过桥米线最讲究的是那碗汤,用壮鸡、筒子骨、肥鸭等,旺火熬煮,去除骨肉后,再以文火煨之,一天才成。上汤时要注入热鸡油,以保持汤的温度。一只大海碗,汤厚油静,看着黄澄澄的没有热气,其实底下藏着滚烫的高汤。堂倌一面走,一面吆喝着,小心烫着!端到面前,支妥。然后食客自己将材料一一放进去。食材大部分是生的,将这些生片一一放到汤里面去,立即熟透(肉类的话,切得极薄)。食材暗藏着的鲜味顷刻喷出,香传四座。

云南的饮食与中原不同,中原过于雅驯,文胜质则史,大多数菜肴端上来,你都不知道是什么材料烹制的,知其名不知其实。云南不同,崇拜材料,一切都清清楚楚,丁是丁,卯是卯。闻着那碗高汤散发出的浓香,馋极,但不能抓起就吃。

过桥米线

享用过桥米线的过程很有仪式感,就像登堂入室。先是选鸡、宰杀、熬汤、烫熟米线;再是制作各种配料,有里脊片、腰花片、猪肝片、火腿片、磕开的鹌鹑蛋、草芽、豆腐皮、豌豆尖、竹笋片、韭菜、豆芽等;接着是分碟、铺桌、摆上食器……这些工序好比奠基。然后食客坐好,伙计将高汤端上来,支正,这盛高汤的锅子,是一只浑圆的建水紫陶锅,圆墩墩,黑油油,就像一只鼎。现在可以开工啦,食客必须一步一步、登堂入室似的建构这道美食,不能乱来,不能一股脑将食材全部倒下汤里去,野蛮!

得先上那些不容易熟的食材,肉片、鱼片、火腿片什么的,之后是菜蔬,最后才是米线。这只热鼎周边,环绕着各种小碟,选出某碟,将其中材料放入汤中,轻拨,然后再一样,再一样,食客就像一个在密室内配制迷魂药的巫师。先加入肉片还是火腿片,先加入鹌鹑蛋还是鱼片,这个听凭各人喜好。

材料进入的先后不同,每碗汤最终的味道会有秘方般的轻微差异。肉片沉下去,变成玉兰之色,蛋清沉下去,变成新月。在这个搁入各种材料,材料在高汤中变幻万千的过程里,心已经静下来,凉下来,进入虔诚、感恩、发呆或沉思之中。感谢大地再次赐予美食,吾侪不敢暴殄天物。好!这个认识对头。请浇上红油,可以搅拌了,升堂,入室,大快朵颐。这是一个阴阳交替的仪式,先是心急火燎,然后消极安静。品尝时慢慢琢磨,汤的厚度、肉片的微糜、草芽的甜脆、豆腐丝的细腻;然后喝汤,再喝汤,喝得个大汗淋漓,灵魂出窍。最后清风徐来,汗湿的身体抹了万金油般清凉,飘飘已半仙。

三、烧豆腐

烧豆腐摊子有时候是摆在小巷里某家的大门口,犄角旮旯处。运气好的话,可以在价值连城的古董旁边吃烧烤,那石头雕的狮子、大象,木刻的山水花鸟就在身后,都是些进了博物馆不会脚软的家伙。瞧,那象牙上还挂着用来擦桌子的抹布呢。建水豆腐大都是用西门井的井水做的,最有名的是周氏豆腐,这家光绪九年就在做了,专用当地特产的白皮黄豆,做出的豆腐白如膏脂,火烤至熟也不变色。烧豆腐的方桌是特制的,中间是铁条烤架,四个边可以支碗筷,放料碟、酒杯什么的,烤架下面有个泥炭火盆。桌子周边摆着草墩,客人围坐三边,负责烧烤的摊主独占一方,既是仆人又是国王。烤架上堆着各种各样的食材:猪脚、腌鱼、牛肉、小瓜、番薯、藕片、土豆片、韭菜、茄子……摊主不断地在食材上抹香油,翻面烘烤。客人要吃什么,自己用筷子直接在烤架上取就得。多的时候桌子周围可以围着十几个人。这么多人,谁吃了什么很难计数,于是原住民时代结绳计数方法传了下来,摊主面前摆着许多小碟,一个小碟代表一位客人。每位客人享用的食物的品种、数量都通过碟子计数。数量品种以干苞谷粒、豆子、镍币之类来代表。扑通,一粒苞谷代表你已经消耗豆腐一块;扑通,一颗黄豆代表你已经消耗土豆一坨;扑通,一枚硬币代表一只烤猪脚,等等。豆腐块的表皮是乳黄色的,火光一照,金光闪闪,几分钟后,就开始爆裂,皮脆香溢。看上哪个夹哪个,再蘸点作料—作料分干湿两种,干的是椒盐,湿的就多了,酱汁儿、腐乳汁儿、芝麻汁儿……还可以要一盅烧烤娘的婆婆泡的梅子酒。

烧豆腐

这种吃法主要不是充饥,补充热量,而是一个玩场,边吃边玩,消磨时间,联络感情,和打麻将、玩牌差不多。这个玩场很容易使陌生人亲密起来,坐下去就不想走了。大家吃着吃着,就开始互相照顾,他够不着那边那块金砖般的土豆块,她帮他夹;她想吃他这边的那块已经脆皮开心的豆腐,他赶紧讨好她。就说起话了,就熟悉了,就相认了,就互相劝酒了,就情意绵绵了,就酩酊大醉了,就肝胆相照了,日后要两肋插刀了,同床共寝了……真有在烧烤摊上结成良缘的,那是佳话。

《建水记》
于坚 著
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 2018年1月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