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焦虑经济学:谁在制造?谁在贩卖?你是什么样的焦虑消费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焦虑经济学:谁在制造?谁在贩卖?你是什么样的焦虑消费者?

人们对于消除焦虑无比渴求,但同时却又在焦虑中增加新的焦虑。

作者 | 火龙君

编辑 | 蓝

如果网络投票选出近年来最热门的词,“焦虑”一定即使不是最高票,也是前三位。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快速兴起的新技术和快速变革的社会环境导致的不确定性,使得人们的焦虑感无处不在。

底层的人们焦虑如何实现向上流动,中产阶层焦虑在于跟不上快速的变化,成功的企业家焦虑在于被新技术、新模式取代从而失去财富。

十四亿人民有多少人处于焦虑之中,无从考证也很难南调查,但是焦虑确实在媒体文章中频繁地被提及,成为一个高频词汇。

焦虑之中,“智商税”也被制造出来,成为焦虑的人们和喜欢看焦虑的人们经常挂在嘴边和朋友圈里的又一个高频词。

人们对于消除焦虑无比渴求,但同时却又在焦虑中增加新的焦虑。

2017年有一句话在创业圈和投资界流行,这句话是“睡觉都是浪费时间”。2017年7月20日,在SoftBank World大会上,软件银行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孙正义用人工智能分析了未来的世界场景,激动地说出“巨变即将到来,我非常激动,感觉睡觉都是在浪费时间。”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在2017年7月24日则在微博中转发了这句话,并在小米内部和"小米生态链家宴"多次说这句话。

在春节期间引发创业圈和投资界火爆热议并被社会广泛关注的“三点钟无眠区块链群”里,著名投资人、美图董事长蔡文胜也多次这样说,甚至说“连性生活也没有了”。而“三点钟无眠区块链群”的建立,正是凌晨三点钟最好的深度睡眠的时间。在区块链的圈子里流行“币圈一日,人间一年”这样的话。

而这样的话,春节之后被各种各样的复制和使用。

知名自媒体人潘越飞在锌财经3月1日的开年特辑文章标题是“中国一年,全球十年?!”,湖畔大学教育长、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曾鸣则向湖畔大学的企业家学员们说要“看十年,做一年”。而早在2016年互联网创业家、上海泰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郝培强出版了名为《技巧:如何用一年时间获得十年的经验》的书,在宣传中使用的案例之一是“从月薪800到年薪40万,一个初中肄业生的奋斗如何实现”。

时间、变革、机会、威胁,构成了焦虑的核心要素。

综合百度百科和360百科,焦虑的定义是这样的:焦虑是人类在与环境作斗争及生存适应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基本人类情绪,焦虑并不意味着都是有临床意义的病理情绪,在应激面前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充分地调动身体各脏器的技能,适度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和警觉性。正常人的焦虑是人们预期到某种危险或痛苦境遇即将发生时的一种适应反应或为生物学的防御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情绪。

可见,焦虑是一种人类最基本的正常情绪,并且具有积极地意义,人们在焦虑之中可以更快速地学习、判断、发现问题并做出决策。对于职场人士和创业者而言,这毫无疑问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

在罗勒的一篇文章中,分析了焦虑的不同类型。一种是来源于人的“被需要感”。人人都生活在被他人所需要的情感之中,这种感觉给予我们价值感与力量感,会让我们直观感受到自己与世界上其他个体的联结。第二种来自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催生了“永远在线”(always on)的职场文化。永远在线的职场文化,让每个人都感染上了一种竞争压力。第三种则说明在存在主义绝望下,当人们不再有可以让自己去努力和付出的事情时,就很容易陷入对于自我有限性的过度思考之中。我们可能会强烈地感受到生而为人的平凡与渺小,怀疑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继而陷入一种巨大的、难以承受的绝望。

罗勒在文章中提到《纽约客》专栏作家Surowiecki(2014)的研究结论,“大部分人的持续忙碌,其实都是自己主动选择的。”而在这种自主选择的忙碌背后,可能是一种深深的焦虑感,一旦停止忙碌,人们就会身陷其中。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人们大多时候是一停止忙碌就焦虑。

停止忙碌就焦虑,要想不焦虑就要忙碌起来,暂时忘掉焦虑。也有可能为了忙碌而忙碌,而焦虑中变得更焦虑。还有可能是不知道应如何忙碌而焦虑。于是,本文的核心就是围绕焦虑和忙碌而产生的经济价值而展开。

毫无疑问,忙碌于工作或生活都产生着经济价值,而为了消除或缓解焦虑也产生了一些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了一个焦虑消费市场。

我也很焦虑,焦虑于如何获得更多朋友们的关注和喜欢。于是我胡撰出来了一个词汇:焦虑经济学。让我们一起看看在焦虑经济学下会发现什么有意思的事情。

焦虑经济学定义:为了让人们缓解或消除焦虑感而生产创造出来的产品或服务,使得人们将时间消耗在认为有价值或有趣味的事情上,从而产生商业价值。

我认为围绕焦虑经济学,有以下几个问题:

1

焦虑消费市场是怎样的?

焦虑也是一种消费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缓解焦虑或释放焦虑的产品或服务。焦虑的需求催化出多种多样的商业形态。逻辑思维的罗振宇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推出的知识付费平台得到APP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获取了1300多万用户,但另一方面则被批评为“那个贩卖焦虑的骗子”。顺为资本周航则当面说“罗振宇不是贩卖焦虑,是加剧了焦虑。”,而罗振宇本人也对媒体表示“厌恶了贩卖焦虑”。

而我身边一些人表示过自己购买过的一些知识付费课程大多数只是看了或听了开头几节,后来就越来越进行不下去了。

焦虑消费是刚性消费还是弹性消费?

焦虑分为轻度焦虑、中度焦虑、重度焦虑,不同焦虑程度的人群有着不同的消费倾向,不同的程度对焦虑消费的认识也不同。

对于某些人而言,焦虑是一种信仰,尤其是那些追求事业不断提升、持续成功的精英人士而言,他们主动让自己产生焦虑、追逐焦虑的精神让人感到可敬也可怕。

在“焦虑是一种信仰”下,焦虑消费就是刚需。而罗振宇之所以能够吸引相当数量的企业家成为粉丝,我认为正是企业家自身的焦虑信仰。“一定要知道别人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如果自己不知道就落后了”,这无疑是一种执着的精神。

一群精英的焦虑信仰,通过媒体和其它媒介不断地被放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终使得更广泛的人群产生了更加焦虑的感觉。于是,焦虑不断被制造出来、不断被放大。某种意义上说,罗振宇的得到APP就是焦虑的制造机和放大器,得到70亿元的估值真不是虚的。

2

焦虑经济的产业链是怎么样的?

焦虑的时代,焦虑经济泛滥。焦虑经济产业链里,制造焦虑、贩卖焦虑、消费焦虑成为一条链。

内容产业自然而然地赶上了焦虑兴起的大风口,催化出了“知识付费”的新名词,虽然很多人吐槽搞不懂“知识付费”和培训有什么不一样,但挡不住知识付费驶向深水区。

在这其中,自媒体和一些精英大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新名词、新概念、新热点不断被制造出来,被广泛传播从而不断地袭击着人们的心智。

于是,有人跳出来叫了起来:媒体付费不是知识付费!

错了!当自媒体从草根创业走入精英专家把持的市场格局时,知识不断地被媒体化时,知识付费就是媒体化了的知识和知识化了的媒体。

3

焦虑状态下会产生什么样的消费习惯?

焦虑是一种信仰,这是我的一个核心观点。

焦虑状态下,消费最终获得的实际价值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焦虑情况来判断的。

即使消费后焦虑感越来越强,也并不能说消费的产品或服务没有价值。因为某些人的焦虑就是需要不断忙碌地消费,只有忙碌于消费中,才会觉得不焦虑。

这好比一个人,买了一本书看完了觉得自己不懂的东西更多了,于是买更多的书来看。而这恰恰是知识付费创业者们的红利。

但同时,焦虑中毒者们不断对产品和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如果产品和服务没有新的概念或功能或内容,则消费者会产生不舒服感。

于是这样一个循环就开始产生了:创造--焦虑--消费--再创造--更焦虑--更多消费。

这说明了为什么时代变革越快,人们越需要新的概念和名词武装自己。

一部分精英人士自愿地消费,另外的大众被动地消费。而在这方面我们会发现,精英人士的消费强度更大,中产阶层次之,底层人士最弱。

自愿性的消费会消费的越多越消费,被迫性的消费则很有可能相反。但有一点可能是一样的,消费决策受社交关系的影响很大,而且决策速度很快。从媒体转型成功为知识付费的创业企业,无疑是这种消费规律的受益者。

消费还分为积极消费和消极消费,积极消费是为消除焦虑而把时间花在如何更好地劳动创造价值上,消极消费则把时间浪费在没有创造价值的事情。实际上,积极消费和消极消费也呈现出正分布,精英人士最正向,中产人士相对正向,而底层人士则更消极。

4

焦虑的经济产值如何?

焦虑经济产值有多大?这个,真的不知道。

36氪曾发布了一个调研报告,报告指出:2016年,有知识付费意愿的用户暴涨了 3 倍,知识付费用户达到近 5000 万人(根据各大知识付费平台的运营状况及果壳网、企鹅智库、极光大数据等多项报告估算),截止到2017年3月,用户知识付费(不包括在线教育)可估算的总体经济规模为 100 - 150 亿左右。2017年,随着用户需求提升、市场下沉及产业链拓展,这一数字将有望达到 300 - 500 亿元。

如果扩大一下,焦虑经济还涉及到各种实体培训班、网络游戏、线下娱乐、直播、线上社交等等领域,相关的产值将数千亿。

这里,我就不妄加揣测了。

说了这么多焦虑经济学,我其实也很焦虑。作为一个产业研究观察者,跟上产业的发展也不得不焦虑。

若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那我想,幸福都是在焦虑中奋斗出来的。既然我们不能停止焦虑,那就一起努力奋斗吧!

这个时代,每个人都需要懂点“焦虑经济学”。亲爱的朋友们,你说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焦虑经济学:谁在制造?谁在贩卖?你是什么样的焦虑消费者?

人们对于消除焦虑无比渴求,但同时却又在焦虑中增加新的焦虑。

作者 | 火龙君

编辑 | 蓝

如果网络投票选出近年来最热门的词,“焦虑”一定即使不是最高票,也是前三位。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快速兴起的新技术和快速变革的社会环境导致的不确定性,使得人们的焦虑感无处不在。

底层的人们焦虑如何实现向上流动,中产阶层焦虑在于跟不上快速的变化,成功的企业家焦虑在于被新技术、新模式取代从而失去财富。

十四亿人民有多少人处于焦虑之中,无从考证也很难南调查,但是焦虑确实在媒体文章中频繁地被提及,成为一个高频词汇。

焦虑之中,“智商税”也被制造出来,成为焦虑的人们和喜欢看焦虑的人们经常挂在嘴边和朋友圈里的又一个高频词。

人们对于消除焦虑无比渴求,但同时却又在焦虑中增加新的焦虑。

2017年有一句话在创业圈和投资界流行,这句话是“睡觉都是浪费时间”。2017年7月20日,在SoftBank World大会上,软件银行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孙正义用人工智能分析了未来的世界场景,激动地说出“巨变即将到来,我非常激动,感觉睡觉都是在浪费时间。”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在2017年7月24日则在微博中转发了这句话,并在小米内部和"小米生态链家宴"多次说这句话。

在春节期间引发创业圈和投资界火爆热议并被社会广泛关注的“三点钟无眠区块链群”里,著名投资人、美图董事长蔡文胜也多次这样说,甚至说“连性生活也没有了”。而“三点钟无眠区块链群”的建立,正是凌晨三点钟最好的深度睡眠的时间。在区块链的圈子里流行“币圈一日,人间一年”这样的话。

而这样的话,春节之后被各种各样的复制和使用。

知名自媒体人潘越飞在锌财经3月1日的开年特辑文章标题是“中国一年,全球十年?!”,湖畔大学教育长、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曾鸣则向湖畔大学的企业家学员们说要“看十年,做一年”。而早在2016年互联网创业家、上海泰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郝培强出版了名为《技巧:如何用一年时间获得十年的经验》的书,在宣传中使用的案例之一是“从月薪800到年薪40万,一个初中肄业生的奋斗如何实现”。

时间、变革、机会、威胁,构成了焦虑的核心要素。

综合百度百科和360百科,焦虑的定义是这样的:焦虑是人类在与环境作斗争及生存适应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基本人类情绪,焦虑并不意味着都是有临床意义的病理情绪,在应激面前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充分地调动身体各脏器的技能,适度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和警觉性。正常人的焦虑是人们预期到某种危险或痛苦境遇即将发生时的一种适应反应或为生物学的防御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情绪。

可见,焦虑是一种人类最基本的正常情绪,并且具有积极地意义,人们在焦虑之中可以更快速地学习、判断、发现问题并做出决策。对于职场人士和创业者而言,这毫无疑问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

在罗勒的一篇文章中,分析了焦虑的不同类型。一种是来源于人的“被需要感”。人人都生活在被他人所需要的情感之中,这种感觉给予我们价值感与力量感,会让我们直观感受到自己与世界上其他个体的联结。第二种来自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催生了“永远在线”(always on)的职场文化。永远在线的职场文化,让每个人都感染上了一种竞争压力。第三种则说明在存在主义绝望下,当人们不再有可以让自己去努力和付出的事情时,就很容易陷入对于自我有限性的过度思考之中。我们可能会强烈地感受到生而为人的平凡与渺小,怀疑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继而陷入一种巨大的、难以承受的绝望。

罗勒在文章中提到《纽约客》专栏作家Surowiecki(2014)的研究结论,“大部分人的持续忙碌,其实都是自己主动选择的。”而在这种自主选择的忙碌背后,可能是一种深深的焦虑感,一旦停止忙碌,人们就会身陷其中。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人们大多时候是一停止忙碌就焦虑。

停止忙碌就焦虑,要想不焦虑就要忙碌起来,暂时忘掉焦虑。也有可能为了忙碌而忙碌,而焦虑中变得更焦虑。还有可能是不知道应如何忙碌而焦虑。于是,本文的核心就是围绕焦虑和忙碌而产生的经济价值而展开。

毫无疑问,忙碌于工作或生活都产生着经济价值,而为了消除或缓解焦虑也产生了一些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了一个焦虑消费市场。

我也很焦虑,焦虑于如何获得更多朋友们的关注和喜欢。于是我胡撰出来了一个词汇:焦虑经济学。让我们一起看看在焦虑经济学下会发现什么有意思的事情。

焦虑经济学定义:为了让人们缓解或消除焦虑感而生产创造出来的产品或服务,使得人们将时间消耗在认为有价值或有趣味的事情上,从而产生商业价值。

我认为围绕焦虑经济学,有以下几个问题:

1

焦虑消费市场是怎样的?

焦虑也是一种消费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缓解焦虑或释放焦虑的产品或服务。焦虑的需求催化出多种多样的商业形态。逻辑思维的罗振宇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推出的知识付费平台得到APP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获取了1300多万用户,但另一方面则被批评为“那个贩卖焦虑的骗子”。顺为资本周航则当面说“罗振宇不是贩卖焦虑,是加剧了焦虑。”,而罗振宇本人也对媒体表示“厌恶了贩卖焦虑”。

而我身边一些人表示过自己购买过的一些知识付费课程大多数只是看了或听了开头几节,后来就越来越进行不下去了。

焦虑消费是刚性消费还是弹性消费?

焦虑分为轻度焦虑、中度焦虑、重度焦虑,不同焦虑程度的人群有着不同的消费倾向,不同的程度对焦虑消费的认识也不同。

对于某些人而言,焦虑是一种信仰,尤其是那些追求事业不断提升、持续成功的精英人士而言,他们主动让自己产生焦虑、追逐焦虑的精神让人感到可敬也可怕。

在“焦虑是一种信仰”下,焦虑消费就是刚需。而罗振宇之所以能够吸引相当数量的企业家成为粉丝,我认为正是企业家自身的焦虑信仰。“一定要知道别人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如果自己不知道就落后了”,这无疑是一种执着的精神。

一群精英的焦虑信仰,通过媒体和其它媒介不断地被放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终使得更广泛的人群产生了更加焦虑的感觉。于是,焦虑不断被制造出来、不断被放大。某种意义上说,罗振宇的得到APP就是焦虑的制造机和放大器,得到70亿元的估值真不是虚的。

2

焦虑经济的产业链是怎么样的?

焦虑的时代,焦虑经济泛滥。焦虑经济产业链里,制造焦虑、贩卖焦虑、消费焦虑成为一条链。

内容产业自然而然地赶上了焦虑兴起的大风口,催化出了“知识付费”的新名词,虽然很多人吐槽搞不懂“知识付费”和培训有什么不一样,但挡不住知识付费驶向深水区。

在这其中,自媒体和一些精英大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新名词、新概念、新热点不断被制造出来,被广泛传播从而不断地袭击着人们的心智。

于是,有人跳出来叫了起来:媒体付费不是知识付费!

错了!当自媒体从草根创业走入精英专家把持的市场格局时,知识不断地被媒体化时,知识付费就是媒体化了的知识和知识化了的媒体。

3

焦虑状态下会产生什么样的消费习惯?

焦虑是一种信仰,这是我的一个核心观点。

焦虑状态下,消费最终获得的实际价值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焦虑情况来判断的。

即使消费后焦虑感越来越强,也并不能说消费的产品或服务没有价值。因为某些人的焦虑就是需要不断忙碌地消费,只有忙碌于消费中,才会觉得不焦虑。

这好比一个人,买了一本书看完了觉得自己不懂的东西更多了,于是买更多的书来看。而这恰恰是知识付费创业者们的红利。

但同时,焦虑中毒者们不断对产品和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如果产品和服务没有新的概念或功能或内容,则消费者会产生不舒服感。

于是这样一个循环就开始产生了:创造--焦虑--消费--再创造--更焦虑--更多消费。

这说明了为什么时代变革越快,人们越需要新的概念和名词武装自己。

一部分精英人士自愿地消费,另外的大众被动地消费。而在这方面我们会发现,精英人士的消费强度更大,中产阶层次之,底层人士最弱。

自愿性的消费会消费的越多越消费,被迫性的消费则很有可能相反。但有一点可能是一样的,消费决策受社交关系的影响很大,而且决策速度很快。从媒体转型成功为知识付费的创业企业,无疑是这种消费规律的受益者。

消费还分为积极消费和消极消费,积极消费是为消除焦虑而把时间花在如何更好地劳动创造价值上,消极消费则把时间浪费在没有创造价值的事情。实际上,积极消费和消极消费也呈现出正分布,精英人士最正向,中产人士相对正向,而底层人士则更消极。

4

焦虑的经济产值如何?

焦虑经济产值有多大?这个,真的不知道。

36氪曾发布了一个调研报告,报告指出:2016年,有知识付费意愿的用户暴涨了 3 倍,知识付费用户达到近 5000 万人(根据各大知识付费平台的运营状况及果壳网、企鹅智库、极光大数据等多项报告估算),截止到2017年3月,用户知识付费(不包括在线教育)可估算的总体经济规模为 100 - 150 亿左右。2017年,随着用户需求提升、市场下沉及产业链拓展,这一数字将有望达到 300 - 500 亿元。

如果扩大一下,焦虑经济还涉及到各种实体培训班、网络游戏、线下娱乐、直播、线上社交等等领域,相关的产值将数千亿。

这里,我就不妄加揣测了。

说了这么多焦虑经济学,我其实也很焦虑。作为一个产业研究观察者,跟上产业的发展也不得不焦虑。

若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那我想,幸福都是在焦虑中奋斗出来的。既然我们不能停止焦虑,那就一起努力奋斗吧!

这个时代,每个人都需要懂点“焦虑经济学”。亲爱的朋友们,你说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