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顽童”画家陈安健:老茶馆饱含着传统与民间血脉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顽童”画家陈安健:老茶馆饱含着传统与民间血脉

一桌一世界。

作者:刘敏

《茶馆系列》 62.5×51.5cm布面油画 2014年

庆的茶馆,像重庆的山水,与这里的人、城市浑然一体,这些宝贵的城市特质跃然于陈安健的画中。画里的人也永远活在老茶馆中,交通茶馆好比是一座有灵气的老庙,老茶客就是烧香的人。

茶馆中的陈安健 /图:百蕴

采访当天下午,陈安健坐在我对面,他将以前的长发剃掉,光头油亮。把衣服随手挂在一旁的柱子上。我问他:画里的老人都是笑呵呵的,这是原本的生活面貌吗?他说:老人的情感厚度更丰富,和茶馆更和谐,他们心态乐观,两耳不闻窗外事,沉浸在茶色中,而这里也是理想的交流场所。

三月的重庆像杯卡布奇诺,暖暖的,有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独特城市魅力。黄桷坪的下午沐浴在春阳中,街上的人群来去匆匆。城市的街景尤其别致,川美学生的涂鸦作品覆盖了这里的高楼,一股艺术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这里的生活像是在油画里,在码头烟囱中,交通茶馆的喧哗声背后是一片时光净土……

几十年来,老茶馆无声无息隐藏在忙碌的城市中,一批批老茶客的离开,又伴随着一群群新茶客的到来。交通茶馆是一个奇妙的地方,置身其中无不为其动容,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

茶馆一角 /图:百蕴

这里破旧极了。

木质的房屋框架上满是灰尘和蜘蛛网,阳光从屋顶的缝隙中照射到盖碗茶中,“来,让哈,给你满起,”老茶馆的服务员提着长嘴壶说。几十张方桌横七竖八的分布在这间三百余平的空间里。

这里热闹极了,一桌一世界。

仿佛各自谈论的话题形成了天然的屏障,几十张老旧的桌子围坐着来自天涯海角的茶客。老茶馆里三只极其活跃的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有一只鸟是陈安健从集市上买回来的,至今已十年了,进门左侧的老电视也是陈安健十几年前买来的,不过现在已经坏掉了。

打牌中的人 /图:百蕴

几十年来从未翻修的交通茶馆,原属九龙坡区交通运输公司所有,陈安健还是美院学生的时候就在茶馆写生吃茶了,与茶馆三十多年的交际,让茶馆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在陈安健眼中这里的“茶馆姿态”,饱含传统与民间的血脉,这里没有城市的陌生距离感。

现在,我们有幸看到的老茶馆离不开陈安健,原本这个老茶馆几块钱的茶钱入不敷出。2004年,陈安健每个月的承包费是1500元;2017年,涨到了1625元。

老茶馆早上6点就开门了,早起的老人们陆陆续续来到这里,他们比太阳起来得还早。以前这里老人和中年男人居多,现在这里成为了黄桷坪的IP。满口外地方言,眼里满是好奇的俊男美女,拿着相机咔咔咔拍个不停,“老茶客已经习惯了相机的咔咔声,喝茶聊天才是生活的真谛,”陈安健说。

《茶馆系列》100×80cm布面油画 2002年

陈安健画画前需要先来茶馆静坐,观察这里每一个画面,然后按下快门用相机记录下来,回到画室再将这些画中的元素提取出来,按照创作意图组合成稿。在整合绘画要素时更多需要灵感,遇到没有感觉的时候,陈安健会思考很久很久。

“我靠自身的阅历来体会这里。任何人提着手机或相机都可以在这里拍很好的照片,但要真正理解茶馆、理解重庆是很难的。”画了19年,《茶馆系列》只有不到200件作品,小画幅一年最多可以完成20张。

这些作品每一件都很重庆,这是属于陈安健的“重庆”。

他翻来覆去地画的是几个固定的模特。这些人的面孔在岁月下的变化都被陈安健绘进了《茶馆系列》。而在现实生活里,画中的模特范大爷已经离开了人世,陆续已经走了3位画中的“主角”。快乐抑或是发呆,一年四季,春来冬往。这些宝贵的本土风情没有谁比陈安健的画体现的更淋漓尽致。

陈安健的绘画,一方面受苏派现实主义的影响,强调作品的生活性,一方面又受照相写实主义的影响,试图超越照片的真实,强烈的舞台感、荒诞的叙事性、有趣的人物形态塑造让茶馆四方桌上的世界跃然于画中。

陈丹青在川美77级回顾展上看到陈安健的画,评价到:“游目四顾,就看见了陈安健色浓味咸的《茶馆》系列,不料这一看,好比酒席间尝一口当地土产的榨菜,我这才感觉自己分明到了四川。 ”

“他的画从不高谈阔论和让无当的文化观念纠缠自己,陈安健的作品传达的情绪总是淡淡的,好像一杯沏过多次的凉茶。他的茶馆系列作品给予我们反观现实的机会,其中的素质是当下大量艺术作品所不具备的,它揭示了人们回避不言的某些东西。”画家叶永青这样点评陈安健的画。

“在创作技法上,我在传统油画的表现基础上,融入了超写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对‘色’与‘体面’也有了重新认识,可以说,现在的这种创作方式,是经过这些年思考摸索出来的,我想基本上有一个‘我的’样式了。作品《茶馆》和我现在的绘画技法是相适应、匹配的,它能够完全恰到好处的表达我的创作意图。超级写实主义只是一种工具,或者说是一种手段而已,我选择这种表现手段,是因为它适合我的创作对象。”陈安健说。

陈安健的画并未停留在老茶馆的表象上,中国在经历高速的发展,小小的茶馆便可以窥探到时代变化,用陈安健的话说,“我的画可以是艺术品,其实也是一部史书。”

画了十多年的茶馆,陈安健在绘画技法上也在寻求改变,从强调写实往写意的微妙转变,而内容上的展现需要,“遵循内心的召唤”。老茶馆还在,陈安健就会一直画下去,老茶客离开了,还会有新的茶客坐在这窄窄的长板凳上。在陈安健心里这里早已成为了一座庙。

《茶馆系列—凉风》55×68cm布面油画 2017年

所以,“这很老茶馆,很重庆。”

*版权声明:本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创家集团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版权事宜请联系:Observer@chuangjia.me.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顽童”画家陈安健:老茶馆饱含着传统与民间血脉

一桌一世界。

作者:刘敏

《茶馆系列》 62.5×51.5cm布面油画 2014年

庆的茶馆,像重庆的山水,与这里的人、城市浑然一体,这些宝贵的城市特质跃然于陈安健的画中。画里的人也永远活在老茶馆中,交通茶馆好比是一座有灵气的老庙,老茶客就是烧香的人。

茶馆中的陈安健 /图:百蕴

采访当天下午,陈安健坐在我对面,他将以前的长发剃掉,光头油亮。把衣服随手挂在一旁的柱子上。我问他:画里的老人都是笑呵呵的,这是原本的生活面貌吗?他说:老人的情感厚度更丰富,和茶馆更和谐,他们心态乐观,两耳不闻窗外事,沉浸在茶色中,而这里也是理想的交流场所。

三月的重庆像杯卡布奇诺,暖暖的,有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独特城市魅力。黄桷坪的下午沐浴在春阳中,街上的人群来去匆匆。城市的街景尤其别致,川美学生的涂鸦作品覆盖了这里的高楼,一股艺术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这里的生活像是在油画里,在码头烟囱中,交通茶馆的喧哗声背后是一片时光净土……

几十年来,老茶馆无声无息隐藏在忙碌的城市中,一批批老茶客的离开,又伴随着一群群新茶客的到来。交通茶馆是一个奇妙的地方,置身其中无不为其动容,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

茶馆一角 /图:百蕴

这里破旧极了。

木质的房屋框架上满是灰尘和蜘蛛网,阳光从屋顶的缝隙中照射到盖碗茶中,“来,让哈,给你满起,”老茶馆的服务员提着长嘴壶说。几十张方桌横七竖八的分布在这间三百余平的空间里。

这里热闹极了,一桌一世界。

仿佛各自谈论的话题形成了天然的屏障,几十张老旧的桌子围坐着来自天涯海角的茶客。老茶馆里三只极其活跃的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有一只鸟是陈安健从集市上买回来的,至今已十年了,进门左侧的老电视也是陈安健十几年前买来的,不过现在已经坏掉了。

打牌中的人 /图:百蕴

几十年来从未翻修的交通茶馆,原属九龙坡区交通运输公司所有,陈安健还是美院学生的时候就在茶馆写生吃茶了,与茶馆三十多年的交际,让茶馆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在陈安健眼中这里的“茶馆姿态”,饱含传统与民间的血脉,这里没有城市的陌生距离感。

现在,我们有幸看到的老茶馆离不开陈安健,原本这个老茶馆几块钱的茶钱入不敷出。2004年,陈安健每个月的承包费是1500元;2017年,涨到了1625元。

老茶馆早上6点就开门了,早起的老人们陆陆续续来到这里,他们比太阳起来得还早。以前这里老人和中年男人居多,现在这里成为了黄桷坪的IP。满口外地方言,眼里满是好奇的俊男美女,拿着相机咔咔咔拍个不停,“老茶客已经习惯了相机的咔咔声,喝茶聊天才是生活的真谛,”陈安健说。

《茶馆系列》100×80cm布面油画 2002年

陈安健画画前需要先来茶馆静坐,观察这里每一个画面,然后按下快门用相机记录下来,回到画室再将这些画中的元素提取出来,按照创作意图组合成稿。在整合绘画要素时更多需要灵感,遇到没有感觉的时候,陈安健会思考很久很久。

“我靠自身的阅历来体会这里。任何人提着手机或相机都可以在这里拍很好的照片,但要真正理解茶馆、理解重庆是很难的。”画了19年,《茶馆系列》只有不到200件作品,小画幅一年最多可以完成20张。

这些作品每一件都很重庆,这是属于陈安健的“重庆”。

他翻来覆去地画的是几个固定的模特。这些人的面孔在岁月下的变化都被陈安健绘进了《茶馆系列》。而在现实生活里,画中的模特范大爷已经离开了人世,陆续已经走了3位画中的“主角”。快乐抑或是发呆,一年四季,春来冬往。这些宝贵的本土风情没有谁比陈安健的画体现的更淋漓尽致。

陈安健的绘画,一方面受苏派现实主义的影响,强调作品的生活性,一方面又受照相写实主义的影响,试图超越照片的真实,强烈的舞台感、荒诞的叙事性、有趣的人物形态塑造让茶馆四方桌上的世界跃然于画中。

陈丹青在川美77级回顾展上看到陈安健的画,评价到:“游目四顾,就看见了陈安健色浓味咸的《茶馆》系列,不料这一看,好比酒席间尝一口当地土产的榨菜,我这才感觉自己分明到了四川。 ”

“他的画从不高谈阔论和让无当的文化观念纠缠自己,陈安健的作品传达的情绪总是淡淡的,好像一杯沏过多次的凉茶。他的茶馆系列作品给予我们反观现实的机会,其中的素质是当下大量艺术作品所不具备的,它揭示了人们回避不言的某些东西。”画家叶永青这样点评陈安健的画。

“在创作技法上,我在传统油画的表现基础上,融入了超写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对‘色’与‘体面’也有了重新认识,可以说,现在的这种创作方式,是经过这些年思考摸索出来的,我想基本上有一个‘我的’样式了。作品《茶馆》和我现在的绘画技法是相适应、匹配的,它能够完全恰到好处的表达我的创作意图。超级写实主义只是一种工具,或者说是一种手段而已,我选择这种表现手段,是因为它适合我的创作对象。”陈安健说。

陈安健的画并未停留在老茶馆的表象上,中国在经历高速的发展,小小的茶馆便可以窥探到时代变化,用陈安健的话说,“我的画可以是艺术品,其实也是一部史书。”

画了十多年的茶馆,陈安健在绘画技法上也在寻求改变,从强调写实往写意的微妙转变,而内容上的展现需要,“遵循内心的召唤”。老茶馆还在,陈安健就会一直画下去,老茶客离开了,还会有新的茶客坐在这窄窄的长板凳上。在陈安健心里这里早已成为了一座庙。

《茶馆系列—凉风》55×68cm布面油画 2017年

所以,“这很老茶馆,很重庆。”

*版权声明:本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创家集团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版权事宜请联系:Observer@chuangjia.me.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