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刘筱静:写生楠溪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刘筱静:写生楠溪江

很多古村基本完整的保存了它最本初的样子,你见到最多的就是时间的痕迹。

写生楠溪江

文-刘筱静

楠溪江是温州北部永嘉县境内的一条江流,溯江而下,江畔两侧的群山中星罗棋布分布着很多古村落,2003年和2009年我分别去写生过两次,历时月余,画了一批沿线的写生。

2008年刘筱静楠溪江写生

楠溪江东与雁荡山毗邻,西接丽水附近缙云的仙都景区,我第一次写生就是从雁荡山转道楠溪江的,据说沿途一共有七大名称各异的景区和数百个古村交错彼此,我实在是分辨不清楚,也记不住,索性一路慢慢画来,随行随止。

差不多已经过去了十余年了,我却还是忘不了这个地方。如果说着世上真有桃花源,以我现在游历所至,那楠溪江就是我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个中况味,你只有亲历,才知道我所言不虚。记得回来后我兴奋的给很多朋友推荐过这个地方,不知道后来他们去了没有。

一个好朋友曾对我说过,楠溪江是她唯一想终老的地方。

2008年刘筱静楠溪江写生

慢慢品味进去,你会发现楠溪江有一种葱茂隐秘的美,高瀑流泉,深邃静谧,有些山峰夹谷人迹罕至。没有过度开发的喧嚣,这里绝少工业的介入,即使你随处看到的农家乐,也含蓄低调的让你觉得它的存在可有可无。

无论你相信与否,时间在这里变缓了,传统耕读社会的一切状态,你在这里的角角落落都能找到似曾相识的影子,很多古村基本完整的保存了它最本初的样子,你见到最多的就是时间的痕迹。

2008年刘筱静楠溪江写生

林坑村是我这一路上印象最深刻的古村落,它静静的躲避在在远离公路的山坳间,少有人访。一路缓慢上行,经过一个不大的风雨桥后突然豁然开朗。,参差错落的各式干栏式阁楼建筑依山势而建,猛然间跃入眼帘,起伏跌宕,散落有致。据说这个古村落有700多年的历史,是整个楠溪江地区保存最为古朴完备的山地民居群落,一直不为人所知,它的发现还要归功于一群驴友的偶然邂逅。

说是“林”坑村,住在这里的却多是姓“毛”,不知道其历史更迭,记得村长家里自酿的白酒不错,而毛村长酒量更是惊人。我们就住在他家里开设的小旅馆里。

2008年刘筱静楠溪江林坑村写生

惊讶的是,村民们很多都是信奉天主教。村子里最高处有一处简陋的“教堂”,里面置有一架旧钢琴,写生的时候远远就能听见村民们在钢琴声的伴奏下齐声唱颂天主的“赞歌”,在彼时的天空下听闻这飘来的歌声,仿佛不那么真实。可是写生一段时间后,每天看着村民们悠然游走在村寨里,背挎农具,耕作而息。你又觉得这一切是那么自然而然。

我在林坑村画了很多张写生,这个地方实在太入画了!雨后初霁,倚在风雨桥上的栏杆,看日暮时炊烟袅袅,满山飘摇的竹林接天蔽日,阔大的深青色屋顶与长短不一的干栏立柱,形成了别样的对比。连接沟壑和村落的栈桥小径,以不同的角度联系和分割着每一帧画面。移步换景时,处处都充满了画意,我真的不想离开这里了。

2008年刘筱静楠溪江瀑布写生

一天,我在大若岩沿江漫步,寻找写生的目标,结果溜达着就来到了一座深嵌山间岩洞的古建筑前,里面香烟缭绕,看样子香火很旺的样子。门口有一块巨石,独立突兀,上书“登仙石”。旁侧矗立着两座瘦细的“宝塔”,老乡很认真的告诉我这个地方叫陶公洞,这块大石头就是陶公(陶景弘)曾经“升仙”之处。

我在门口找了一个背光和没有风的地方的,支起画架,摊开画具,看看不远处观音阁前升腾丈许的香烟和神色安详进进出出的香客,画着画着,我也恍惚了起来……

2018年2月28日于望京鹿港

楠溪江林坑村写生 51.5x70cm 2008

楠溪江写生稿一 49x69cm 2008

楠溪江写生稿二 49x69cm 2008

楠溪江写生稿三 49x69cm 2008

楠溪江写生稿四 49x69cm 2008

大若岩棣头村写生 49x69cm2008

大若岩陶公洞写生 49x69cm 2008

大若岩陶公洞写生 49x69cm 2008

大若岩陶公洞写生 49x69cm 2008

楠溪江林坑村写生 49x69cm 2008

楠溪江林坑村写生 49x69cm2008

楠溪江写生 49x69cm 2008

楠溪江林坑村写生 (局部) 2008

楠溪江林坑村写生 44x63cm 2008

刘筱静

又名刘昇霖,1976年出生于河南省安阳市,现居北京 独立艺术家;

1992—1996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创作《古往今来》被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收藏并获“慈山”一等奖学金;

1996—2000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画室,毕业获本科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创作《高山云起图》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2005—2008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学院山水专业公费研究生兼任山水画室助教,研究生毕业创作《戊子山水系列》获院二等奖,作品《浮云》被中国画学院收藏,《凉夜》被浙江省美术馆收藏,获中央美术学院文学硕士学位;

2010—2012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讲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刘筱静:写生楠溪江

很多古村基本完整的保存了它最本初的样子,你见到最多的就是时间的痕迹。

写生楠溪江

文-刘筱静

楠溪江是温州北部永嘉县境内的一条江流,溯江而下,江畔两侧的群山中星罗棋布分布着很多古村落,2003年和2009年我分别去写生过两次,历时月余,画了一批沿线的写生。

2008年刘筱静楠溪江写生

楠溪江东与雁荡山毗邻,西接丽水附近缙云的仙都景区,我第一次写生就是从雁荡山转道楠溪江的,据说沿途一共有七大名称各异的景区和数百个古村交错彼此,我实在是分辨不清楚,也记不住,索性一路慢慢画来,随行随止。

差不多已经过去了十余年了,我却还是忘不了这个地方。如果说着世上真有桃花源,以我现在游历所至,那楠溪江就是我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个中况味,你只有亲历,才知道我所言不虚。记得回来后我兴奋的给很多朋友推荐过这个地方,不知道后来他们去了没有。

一个好朋友曾对我说过,楠溪江是她唯一想终老的地方。

2008年刘筱静楠溪江写生

慢慢品味进去,你会发现楠溪江有一种葱茂隐秘的美,高瀑流泉,深邃静谧,有些山峰夹谷人迹罕至。没有过度开发的喧嚣,这里绝少工业的介入,即使你随处看到的农家乐,也含蓄低调的让你觉得它的存在可有可无。

无论你相信与否,时间在这里变缓了,传统耕读社会的一切状态,你在这里的角角落落都能找到似曾相识的影子,很多古村基本完整的保存了它最本初的样子,你见到最多的就是时间的痕迹。

2008年刘筱静楠溪江写生

林坑村是我这一路上印象最深刻的古村落,它静静的躲避在在远离公路的山坳间,少有人访。一路缓慢上行,经过一个不大的风雨桥后突然豁然开朗。,参差错落的各式干栏式阁楼建筑依山势而建,猛然间跃入眼帘,起伏跌宕,散落有致。据说这个古村落有700多年的历史,是整个楠溪江地区保存最为古朴完备的山地民居群落,一直不为人所知,它的发现还要归功于一群驴友的偶然邂逅。

说是“林”坑村,住在这里的却多是姓“毛”,不知道其历史更迭,记得村长家里自酿的白酒不错,而毛村长酒量更是惊人。我们就住在他家里开设的小旅馆里。

2008年刘筱静楠溪江林坑村写生

惊讶的是,村民们很多都是信奉天主教。村子里最高处有一处简陋的“教堂”,里面置有一架旧钢琴,写生的时候远远就能听见村民们在钢琴声的伴奏下齐声唱颂天主的“赞歌”,在彼时的天空下听闻这飘来的歌声,仿佛不那么真实。可是写生一段时间后,每天看着村民们悠然游走在村寨里,背挎农具,耕作而息。你又觉得这一切是那么自然而然。

我在林坑村画了很多张写生,这个地方实在太入画了!雨后初霁,倚在风雨桥上的栏杆,看日暮时炊烟袅袅,满山飘摇的竹林接天蔽日,阔大的深青色屋顶与长短不一的干栏立柱,形成了别样的对比。连接沟壑和村落的栈桥小径,以不同的角度联系和分割着每一帧画面。移步换景时,处处都充满了画意,我真的不想离开这里了。

2008年刘筱静楠溪江瀑布写生

一天,我在大若岩沿江漫步,寻找写生的目标,结果溜达着就来到了一座深嵌山间岩洞的古建筑前,里面香烟缭绕,看样子香火很旺的样子。门口有一块巨石,独立突兀,上书“登仙石”。旁侧矗立着两座瘦细的“宝塔”,老乡很认真的告诉我这个地方叫陶公洞,这块大石头就是陶公(陶景弘)曾经“升仙”之处。

我在门口找了一个背光和没有风的地方的,支起画架,摊开画具,看看不远处观音阁前升腾丈许的香烟和神色安详进进出出的香客,画着画着,我也恍惚了起来……

2018年2月28日于望京鹿港

楠溪江林坑村写生 51.5x70cm 2008

楠溪江写生稿一 49x69cm 2008

楠溪江写生稿二 49x69cm 2008

楠溪江写生稿三 49x69cm 2008

楠溪江写生稿四 49x69cm 2008

大若岩棣头村写生 49x69cm2008

大若岩陶公洞写生 49x69cm 2008

大若岩陶公洞写生 49x69cm 2008

大若岩陶公洞写生 49x69cm 2008

楠溪江林坑村写生 49x69cm 2008

楠溪江林坑村写生 49x69cm2008

楠溪江写生 49x69cm 2008

楠溪江林坑村写生 (局部) 2008

楠溪江林坑村写生 44x63cm 2008

刘筱静

又名刘昇霖,1976年出生于河南省安阳市,现居北京 独立艺术家;

1992—1996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创作《古往今来》被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收藏并获“慈山”一等奖学金;

1996—2000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画室,毕业获本科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创作《高山云起图》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2005—2008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学院山水专业公费研究生兼任山水画室助教,研究生毕业创作《戊子山水系列》获院二等奖,作品《浮云》被中国画学院收藏,《凉夜》被浙江省美术馆收藏,获中央美术学院文学硕士学位;

2010—2012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讲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