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周新书推荐】“我得承认 我自己就中了猫的巫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周新书推荐】“我得承认 我自己就中了猫的巫术”

本周关键词:莫斯科、沈从文、二战、吸猫……

《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1948》

张新颖 著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18年2月 

2014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曾出版《沈从文的后半生》一书。故事从1948年讲起,这一年,沈从文受到了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文物研究上。这部传记着力呈现沈从文后半生漫长的、不曾间断的精神活动,以及他为物质文化史和文物研究做出的努力。

之所以先着眼于后半生,是因为在已经出版的传记中,关于沈从文的前半生已经有了很多精彩详实的叙述,张新颖当时觉得再写就有重复之嫌。但在写完《沈从文的后半生》后,当作者再度回看沈从文的前半生,“会见出新的气象,产生新的理解。”因此,后半生重新“照见”了前半生。

今年2月,张新颖带来了前作的兄弟篇《沈从文的前半生》。这本传记从沈从文出生的1902年讲起,一直写到1948年。延续上一本的写法,张新颖试图将沈从文颠沛动荡的前半生与时代紧密联系起来,将他的成长和创作脉络深植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的环境与氛围之内。与此同时,他也强调了动荡年代中沈从文个人复杂的内心生活。他根据沈从文在这一时期留下的大量文字资料,重构了他前半生的心灵世界。作者说:“我希望能够思考一个人和他身处的时代、社会可能构成什么样的关系。”

《秘密》

[日]谷崎润一郎 著 王雪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年2月

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1886年生于东京一米商家庭。幼年家境富裕,后来其父生意失败,家道中落。1908年,谷崎润一郎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国文系,开始接触希腊、印度和德国唯心主义、悲观主义哲学,从此信奉虚无的享乐主义人生观。三年级时因拖欠学费退学,从此开始创作,在文学上,他深受波德莱尔、爱伦·坡以及王尔德的影响。从他的创作风格上我们不难看出,谷崎润一郎是一个唯美主义者,认为人性本能意识的快感和美感是生命的源泉,也是作品的真正意义。“艺术就是性欲的发现,”谷崎曾这样说。同时,他也偏好畸形的人物性格、施虐和受虐的病态快感以及残忍的女性美。

这本小说集《秘密》中收录的七个故事,极好地体现了谷崎润一郎的上述特点。其中有受虐狂杀人事件,有因厌倦日常无聊的生活而导演、制造一场命案现场,并在其中扮演受害者的主人公,也有寻找前妻死因的丈夫和私家侦探的对话,还有关于一位道德败坏的艺术家的内心故事。除了病态、对于女性的推崇和唯美派的标签外,谷崎润一郎的小说在推理小说界也享有盛誉。这本书中收录的几篇小说对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等日本第一代专业推理小说作家都产生过极大影响。其中,私家侦探通过与人对谈找出此人前妻死因的《途中》一篇,更是被江户川乱步封为“第一篇概率杀人犯罪事件”。

《莫斯科:时空变化的万花筒》

[苏联]米哈伊夫·布尔加科夫 著 徐昌翰 译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8年1月

1920年代的苏联,革命的疾风骤雨刚刚过去,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正在高涨。战时共产主义宣告结束,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私人贸易和个体经营的开放为市场增添了活力。

前苏联作家布尔加科夫关于莫斯科的大部分散文,便创作于这一时期。布尔加科夫用他细腻的笔触记录下1922年初莫斯科的贸易复兴,记录下商店玻璃橱窗的档板被一一拆除,暌违已久的橱窗重新露出真容的过程,记录下人们走上街头和小贩讨价还价的过程,也记录下了莫斯科形形色色的人们——腐朽的知识分子、超常的儿童、亿万富翁等等。

作为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及戏剧家,人们往往通过布尔加科夫的小说和戏剧作品来了解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作者,《大师和玛格丽特》《狗心》和《不祥的蛋》都是布尔加科夫的代表作。这本散文集为读者则呈现了布尔加科夫的另一面,他擅长捕捉人的微妙心理变化的特点在早期散文中已经显露无疑。

《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和报复》

[美]伊斯特万·迪克 著 舒琦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3月

“只要深入研究,任何对‘二战’中的民族道德所做的非黑即白的评价,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在为《审问欧洲:二战期间的合作、抵抗和报复》一书写的序言中,斯坦福大学东欧史讲座教授诺曼·M·奈马克这样写到。剥开非黑即白的表象,深入历史的模糊地带,这正是《审问欧洲》一书想要做的。

本书作者、哥伦比亚大学赛斯·洛荣誉教授伊斯特万·迪克是二战的亲历者,他借由此书对欧洲历史上这段黑暗岁月进行了全方位的检视。他回溯了二战期间德国占领下的,以及苏联、意大利和其他军事统治下的国家和人民的经历,并且根据不同国家和民族面临的具体情况,分析了当时的三种选择——与占领者合作、保持中立求得生存又或者是冒着生命危险成为抵抗者。这些选择背后涉及国家、政府、家庭、个人,也涉及公理、正义、伦理、道德。在耶鲁大学东欧史教授蒂莫西·斯奈德看来,这本书的分析在如今通常被认为是在对立双方之间架起桥梁——例如东方和西方、被占领方和合作方,又或者是左派和右派。而面对如今西方民主制度的削弱和右翼势力的抬头,这本书或许也能带给我们一些启发。

《我们为何膜拜青春:年龄的文化史》

[美]罗伯特·波格·哈里森 著 梁永安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年1月

1900年,梁启超在百日维新失败后写下了《少年中国说》,在“少年强则国强”的呐喊中,他将希望寄托在了青年一代身上。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礼堂对数千名中国留苏学生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这种对于青年、青春的崇拜,不止发生在中国。斯坦福大学法语与意大利语系讲座教授罗伯特·波格·哈里森发现,如今的世界已经步入了“返老还童时代”,这种趋势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自西向东移动传播。在罗伯特看来,这种返老还童的趋势,除了得益于较好的营养和医疗保健外,与文化的转化也息息相关——一大批人变为了“年轻”物种,包括外观上、行为上、心智上、生活方式上和欲望上的年轻。

《我们为何膜拜青春》便是一部对于人类“年纪”的哲学思考,作者以二战后人类的“返老还童”现象为切入点,从哲学、文学、科学和历史等诸多角度,探讨了西方文明中成熟与青春两种力量之间的互动与冲突。而对于这种返老还童的趋势,罗伯特并不乐观。他认为,一个对年轻痴迷的社会是在对其自以为崇拜的年轻发起战争。表面上,世界属于年轻人,实际上,时代正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年轻人赖以成长的重要因素——闲散、遮蔽、孤独、创造性想象力、失败的自由、与大自然广博而具体的联系以及与“过去”的连续性。在罗伯特看来,一个社会带给年轻人的最大祝福是将其变为历史继承人,而不致沦为历史的孤儿,然而,“我们的时代看来正在一心一意要把整个世界变成孤儿院”。

《妈妈让我卖茄子》

[日]原田刚 文/筒井则行 绘 唐亚明 译
后浪/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年4月

《妈妈让我卖茄子》这本书的原名,是《像鬼一样厉害的妈妈非得让我去卖茄子我可是小学生啊》。看到这个十分诡异的书名,请不要惊慌。它并非一个“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又或者是“妈妈让我去打酱油”一般的网络流行语,而是一本来自日本的温情绘本——虽然有着黑白绘画搭配茄子紫文字的诡异画风,却感人至深。

故事是这样的:生“我”的时候,妈妈四十多岁,是一位高龄产妇。“我”的父母都是农民,平时种了好多茄子,因为老来得子,所以“我”小学的时候,他们俨然老年人模样了,于是母亲提出让还在读小学的“我”去卖茄子。刚开始,“我”因为害怕不敢与陌生人对话,后来生意越来越好。这位在儿子口中“像鬼一样”的母亲,实际上是想通过这个行为教育孩子:“即使我不能保护你,但你能够以自己的思考去行动。”

绘本内容看似简单,一经出版却在日本引起了全国轰动,并引发了关于育儿问题的社会大讨论。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儿童?儿童的自立自强意味着什么?粗暴的教育就一定有效果吗?看完这本书,你或许也会得出自己的答案。

《人类吸猫小史:家猫如何驯化人类并统治世界》

[英]艾比盖尔·塔克 著 黄竹沁 译
楚尘文化/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4月

当未来的考古学家研究21世纪人类留下的残骸遗迹时,或许会发现一则曾流行一时的文本:“有些人啊,表面风光,实际上连只猫也没有。”他们也会发现诸多证据,表明历史上在人群中红极一时的“吸猫”和“云吸猫”现象——彼时的人类曾视猫咪如毒品,他们将头埋在猫咪的头部、腹部、背部,然后深吸一口,无法自拔。他们也为猫咪举办隆重庄严的葬礼,有严格的火化程序和美丽的坟墓。“对于21世纪的人类来说,家猫不可或缺。”未来考古学家兴许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接着,他们会发现一本名为《人类吸猫小史》的出土文献,作者艾比盖尔·塔克是一位研究颅面演变过程的教授。从剑齿虎到Hello Kitty,这位作者跨越一万年的历史,从史前猫类一路写到21世纪的爱猫热潮,结合生物、历史以及文化领域的各项研究,论证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人类,其实是猫的选民;而家猫,正是通过驯化人类而逐步统治世界的。猫咪是何时开始与人类同居的?这种对人类并非决定服从的动物,缘何让我们如此痴迷、欲罢不能?为何位列世界前100种最具侵略性动物、能够破坏一定范围生态系统的猫科动物,反而让人类爱不释手?猫咪究竟如何逐步称霸了宠物界?又如何成为21世纪的新晋“网红”?在这本书中,答案将一一揭晓。

在考古学家严谨仔细的挖掘与研究后,他们被书中的一句话点醒:“我得承认,我自己就中了猫的巫术。”

《纸建筑——建筑师能为社会做些什么?》

[日]坂茂 著 王兴田 译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年1月

说到纸,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写字的纸、作为书页的纸、建筑师手中的图纸,还是一张厕纸?你恐怕想不到,纸可以用作建筑材料,这样的纸,能够为遭受自然灾害地区的无家可归者和丧失财产者提供帮助。这就是日本建筑师坂茂在做的事情。

坂茂1957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70年代末曾赴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就读,1985年他在东京建立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1994年对卢旺达大屠杀的救助,是坂茂人道主义建筑生涯的开始。在那时,他向联合国难民署提出了用硬纸管建造收容所的想法。次年,日本阪神遭遇地震,坂茂开始将他对临时过渡建筑的研究,运用到日本的灾后救助实践中,设计了用纸板材料制成的纸木宅充当临时庇护所。此后,这种建筑模式在土耳其、印度等地的地震以及印度海啸后被各国多次推广使用。与此同时,坂茂和他的团队也在空间上不断改进纸木宅,例如将空间分为小隔间,为每一位灾民提供私人空间。2014年,坂茂获得了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

《纸建筑——建筑师能为社会做些什么?》记录了这位建筑师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在书中,他详细讲述了纸作为一种建筑材料的特性,以及在推行这种材料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总结的经验教训等等。在书的最后一章,他也谈到了建筑师对于社会的贡献。在坂茂看来,“建筑师应该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有尊严地生活,都能够在社会空间中获得平等地对待。”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周新书推荐】“我得承认 我自己就中了猫的巫术”

本周关键词:莫斯科、沈从文、二战、吸猫……

《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1948》

张新颖 著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18年2月 

2014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曾出版《沈从文的后半生》一书。故事从1948年讲起,这一年,沈从文受到了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文物研究上。这部传记着力呈现沈从文后半生漫长的、不曾间断的精神活动,以及他为物质文化史和文物研究做出的努力。

之所以先着眼于后半生,是因为在已经出版的传记中,关于沈从文的前半生已经有了很多精彩详实的叙述,张新颖当时觉得再写就有重复之嫌。但在写完《沈从文的后半生》后,当作者再度回看沈从文的前半生,“会见出新的气象,产生新的理解。”因此,后半生重新“照见”了前半生。

今年2月,张新颖带来了前作的兄弟篇《沈从文的前半生》。这本传记从沈从文出生的1902年讲起,一直写到1948年。延续上一本的写法,张新颖试图将沈从文颠沛动荡的前半生与时代紧密联系起来,将他的成长和创作脉络深植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的环境与氛围之内。与此同时,他也强调了动荡年代中沈从文个人复杂的内心生活。他根据沈从文在这一时期留下的大量文字资料,重构了他前半生的心灵世界。作者说:“我希望能够思考一个人和他身处的时代、社会可能构成什么样的关系。”

《秘密》

[日]谷崎润一郎 著 王雪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年2月

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1886年生于东京一米商家庭。幼年家境富裕,后来其父生意失败,家道中落。1908年,谷崎润一郎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国文系,开始接触希腊、印度和德国唯心主义、悲观主义哲学,从此信奉虚无的享乐主义人生观。三年级时因拖欠学费退学,从此开始创作,在文学上,他深受波德莱尔、爱伦·坡以及王尔德的影响。从他的创作风格上我们不难看出,谷崎润一郎是一个唯美主义者,认为人性本能意识的快感和美感是生命的源泉,也是作品的真正意义。“艺术就是性欲的发现,”谷崎曾这样说。同时,他也偏好畸形的人物性格、施虐和受虐的病态快感以及残忍的女性美。

这本小说集《秘密》中收录的七个故事,极好地体现了谷崎润一郎的上述特点。其中有受虐狂杀人事件,有因厌倦日常无聊的生活而导演、制造一场命案现场,并在其中扮演受害者的主人公,也有寻找前妻死因的丈夫和私家侦探的对话,还有关于一位道德败坏的艺术家的内心故事。除了病态、对于女性的推崇和唯美派的标签外,谷崎润一郎的小说在推理小说界也享有盛誉。这本书中收录的几篇小说对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等日本第一代专业推理小说作家都产生过极大影响。其中,私家侦探通过与人对谈找出此人前妻死因的《途中》一篇,更是被江户川乱步封为“第一篇概率杀人犯罪事件”。

《莫斯科:时空变化的万花筒》

[苏联]米哈伊夫·布尔加科夫 著 徐昌翰 译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8年1月

1920年代的苏联,革命的疾风骤雨刚刚过去,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正在高涨。战时共产主义宣告结束,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私人贸易和个体经营的开放为市场增添了活力。

前苏联作家布尔加科夫关于莫斯科的大部分散文,便创作于这一时期。布尔加科夫用他细腻的笔触记录下1922年初莫斯科的贸易复兴,记录下商店玻璃橱窗的档板被一一拆除,暌违已久的橱窗重新露出真容的过程,记录下人们走上街头和小贩讨价还价的过程,也记录下了莫斯科形形色色的人们——腐朽的知识分子、超常的儿童、亿万富翁等等。

作为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及戏剧家,人们往往通过布尔加科夫的小说和戏剧作品来了解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作者,《大师和玛格丽特》《狗心》和《不祥的蛋》都是布尔加科夫的代表作。这本散文集为读者则呈现了布尔加科夫的另一面,他擅长捕捉人的微妙心理变化的特点在早期散文中已经显露无疑。

《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和报复》

[美]伊斯特万·迪克 著 舒琦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3月

“只要深入研究,任何对‘二战’中的民族道德所做的非黑即白的评价,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在为《审问欧洲:二战期间的合作、抵抗和报复》一书写的序言中,斯坦福大学东欧史讲座教授诺曼·M·奈马克这样写到。剥开非黑即白的表象,深入历史的模糊地带,这正是《审问欧洲》一书想要做的。

本书作者、哥伦比亚大学赛斯·洛荣誉教授伊斯特万·迪克是二战的亲历者,他借由此书对欧洲历史上这段黑暗岁月进行了全方位的检视。他回溯了二战期间德国占领下的,以及苏联、意大利和其他军事统治下的国家和人民的经历,并且根据不同国家和民族面临的具体情况,分析了当时的三种选择——与占领者合作、保持中立求得生存又或者是冒着生命危险成为抵抗者。这些选择背后涉及国家、政府、家庭、个人,也涉及公理、正义、伦理、道德。在耶鲁大学东欧史教授蒂莫西·斯奈德看来,这本书的分析在如今通常被认为是在对立双方之间架起桥梁——例如东方和西方、被占领方和合作方,又或者是左派和右派。而面对如今西方民主制度的削弱和右翼势力的抬头,这本书或许也能带给我们一些启发。

《我们为何膜拜青春:年龄的文化史》

[美]罗伯特·波格·哈里森 著 梁永安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年1月

1900年,梁启超在百日维新失败后写下了《少年中国说》,在“少年强则国强”的呐喊中,他将希望寄托在了青年一代身上。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礼堂对数千名中国留苏学生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这种对于青年、青春的崇拜,不止发生在中国。斯坦福大学法语与意大利语系讲座教授罗伯特·波格·哈里森发现,如今的世界已经步入了“返老还童时代”,这种趋势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自西向东移动传播。在罗伯特看来,这种返老还童的趋势,除了得益于较好的营养和医疗保健外,与文化的转化也息息相关——一大批人变为了“年轻”物种,包括外观上、行为上、心智上、生活方式上和欲望上的年轻。

《我们为何膜拜青春》便是一部对于人类“年纪”的哲学思考,作者以二战后人类的“返老还童”现象为切入点,从哲学、文学、科学和历史等诸多角度,探讨了西方文明中成熟与青春两种力量之间的互动与冲突。而对于这种返老还童的趋势,罗伯特并不乐观。他认为,一个对年轻痴迷的社会是在对其自以为崇拜的年轻发起战争。表面上,世界属于年轻人,实际上,时代正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年轻人赖以成长的重要因素——闲散、遮蔽、孤独、创造性想象力、失败的自由、与大自然广博而具体的联系以及与“过去”的连续性。在罗伯特看来,一个社会带给年轻人的最大祝福是将其变为历史继承人,而不致沦为历史的孤儿,然而,“我们的时代看来正在一心一意要把整个世界变成孤儿院”。

《妈妈让我卖茄子》

[日]原田刚 文/筒井则行 绘 唐亚明 译
后浪/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年4月

《妈妈让我卖茄子》这本书的原名,是《像鬼一样厉害的妈妈非得让我去卖茄子我可是小学生啊》。看到这个十分诡异的书名,请不要惊慌。它并非一个“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又或者是“妈妈让我去打酱油”一般的网络流行语,而是一本来自日本的温情绘本——虽然有着黑白绘画搭配茄子紫文字的诡异画风,却感人至深。

故事是这样的:生“我”的时候,妈妈四十多岁,是一位高龄产妇。“我”的父母都是农民,平时种了好多茄子,因为老来得子,所以“我”小学的时候,他们俨然老年人模样了,于是母亲提出让还在读小学的“我”去卖茄子。刚开始,“我”因为害怕不敢与陌生人对话,后来生意越来越好。这位在儿子口中“像鬼一样”的母亲,实际上是想通过这个行为教育孩子:“即使我不能保护你,但你能够以自己的思考去行动。”

绘本内容看似简单,一经出版却在日本引起了全国轰动,并引发了关于育儿问题的社会大讨论。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儿童?儿童的自立自强意味着什么?粗暴的教育就一定有效果吗?看完这本书,你或许也会得出自己的答案。

《人类吸猫小史:家猫如何驯化人类并统治世界》

[英]艾比盖尔·塔克 著 黄竹沁 译
楚尘文化/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4月

当未来的考古学家研究21世纪人类留下的残骸遗迹时,或许会发现一则曾流行一时的文本:“有些人啊,表面风光,实际上连只猫也没有。”他们也会发现诸多证据,表明历史上在人群中红极一时的“吸猫”和“云吸猫”现象——彼时的人类曾视猫咪如毒品,他们将头埋在猫咪的头部、腹部、背部,然后深吸一口,无法自拔。他们也为猫咪举办隆重庄严的葬礼,有严格的火化程序和美丽的坟墓。“对于21世纪的人类来说,家猫不可或缺。”未来考古学家兴许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接着,他们会发现一本名为《人类吸猫小史》的出土文献,作者艾比盖尔·塔克是一位研究颅面演变过程的教授。从剑齿虎到Hello Kitty,这位作者跨越一万年的历史,从史前猫类一路写到21世纪的爱猫热潮,结合生物、历史以及文化领域的各项研究,论证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人类,其实是猫的选民;而家猫,正是通过驯化人类而逐步统治世界的。猫咪是何时开始与人类同居的?这种对人类并非决定服从的动物,缘何让我们如此痴迷、欲罢不能?为何位列世界前100种最具侵略性动物、能够破坏一定范围生态系统的猫科动物,反而让人类爱不释手?猫咪究竟如何逐步称霸了宠物界?又如何成为21世纪的新晋“网红”?在这本书中,答案将一一揭晓。

在考古学家严谨仔细的挖掘与研究后,他们被书中的一句话点醒:“我得承认,我自己就中了猫的巫术。”

《纸建筑——建筑师能为社会做些什么?》

[日]坂茂 著 王兴田 译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年1月

说到纸,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写字的纸、作为书页的纸、建筑师手中的图纸,还是一张厕纸?你恐怕想不到,纸可以用作建筑材料,这样的纸,能够为遭受自然灾害地区的无家可归者和丧失财产者提供帮助。这就是日本建筑师坂茂在做的事情。

坂茂1957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70年代末曾赴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就读,1985年他在东京建立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1994年对卢旺达大屠杀的救助,是坂茂人道主义建筑生涯的开始。在那时,他向联合国难民署提出了用硬纸管建造收容所的想法。次年,日本阪神遭遇地震,坂茂开始将他对临时过渡建筑的研究,运用到日本的灾后救助实践中,设计了用纸板材料制成的纸木宅充当临时庇护所。此后,这种建筑模式在土耳其、印度等地的地震以及印度海啸后被各国多次推广使用。与此同时,坂茂和他的团队也在空间上不断改进纸木宅,例如将空间分为小隔间,为每一位灾民提供私人空间。2014年,坂茂获得了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

《纸建筑——建筑师能为社会做些什么?》记录了这位建筑师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在书中,他详细讲述了纸作为一种建筑材料的特性,以及在推行这种材料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总结的经验教训等等。在书的最后一章,他也谈到了建筑师对于社会的贡献。在坂茂看来,“建筑师应该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有尊严地生活,都能够在社会空间中获得平等地对待。”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