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周新书推荐】在畸形的权力关系里 任何人都可能为虎作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周新书推荐】在畸形的权力关系里 任何人都可能为虎作伥

本周关键词:难民、丘吉尔、北京人艺、电影吐槽、中国社会主义文学……

《一匹马走进酒吧》

[以色列] 大卫·格罗斯曼 著 张琼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3

2017年,以色列反战作家大卫·格罗斯曼凭小说《一匹马走进酒吧》获得国际布克奖。布克奖评委认为:“《一匹马走进酒吧》的写作富于同理心、智慧和情商,这部极具吸引力的沉思录与那些形塑我们生活的对立力量有关——幽默与伤感,失落与希望,残忍与同情,它展现了即使在最为黑暗的时刻,我们是如何找到继续前行的勇气的。”

这本书起源于格罗斯曼听到过的一个故事:军营里一个小伙子接到通知,让他赶快回家参加葬礼,等他到了葬礼现场,大家却都懒得告诉他谁死了。格罗斯曼说,这个故事象征着一种冷漠的残酷。于是,在《一匹马走进酒吧》里,他安排了一位好心的司机,在路途上编织荒诞的笑话讲给小伙子听,“一匹马走进了一家酒吧,问酒吧招待要了一杯啤酒。招待就给他倒了一品脱,马喝完酒,要了威士忌,喝完,它说要龙舌兰,又喝了。它再喝伏特加,接着是啤酒……”

在格罗斯曼眼中,“一匹马走进酒吧”是千万个“一匹马走进酒吧”的笑话的开端,一个笑话唤醒了故事里许许多多的笑话。而这个去参加葬礼的以色列小伙子,也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杜瓦雷,日后成为了脱口秀表演家,这天,他在小镇酒吧的夜场表演单口相声,开始他试图讨好观众,讲一些粗俗和挑衅的笑话,渐渐地他开始了发自本能的诉说,向观众展示了伴随他内心多年的伤疤,讲述自己忧郁的母亲、暴躁的父亲、童年的欺凌以及随后发生的一连串悲剧。在他的叙述当中,观众的愤怒、同情、期待、失望等等反响穿插其中。而就坐于观众席的地区法院法官、杜瓦雷儿时旧友阿维沙伊·拉扎尔(Avishai Lazar)则深入杜瓦雷的回忆,在不断推进的悬念当中,推进故事的发展。就像葬礼途中不合时宜的笑话,就像人生充满悲剧的主人公却要从事喜剧演员的工作,在小说诙谐的表象下面,隐藏着荒诞悲情的生存本质,构成了一出个人、家族和以色列民族的悲喜剧。

《无止境的逃离》

[土耳其] 哈坎·甘迪 著 刘勇军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4

自从红色T恤、蓝色短裤的叙利亚幼童艾兰伏尸土耳其海滩的照片传遍世界,中东难民问题引发了各国的关注,难民文学也成为了文学界的热点。难民的主题同样吸引了土耳其作家哈坎·甘迪,他选择从一个恶童之眼去关注难民问题,去揭示恶和反思恶。

在《无止境的逃离》里,小说的叙述者是一个叫做加萨的土耳其男孩,他是人贩的儿子和蛇头,他们把从阿富汗、叙利亚逃离的难民运到希腊等地,而运输的过程充满着巨大的风险。哈坎·甘迪把叙述的重点放在了加萨如何逐渐堕落上,加萨本性中有善良的部分,却在父亲的权威之下,无法实现求学的梦想,做着不可告人的买卖。童年时代遭受到的虐待和侮辱以及日日目睹的逃难者眼神中的恐惧,让他逐渐变得残酷。最开始,在失手杀死难民库玛之后,他一直耿耿于怀,逐渐他便开始勒索难民、侵犯女孩。然而,种种迹象却表明,他似乎还保留着一丝良知。加萨还一直试图逃离父亲的掌控,可是在父亲死后,在尸体堆下面的经历给他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创伤。他害怕与人接触,把自己彻底封闭起来,一次次与社会联系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当加萨意识到自己的罪恶,大声哭泣,并坦言自己也很可怕时,作者似乎又在罪恶里拷问出了洁白。

《无止境的逃离》还展现出了难民们目前面临的处境,难民们揣着毕生的积蓄,怀着对未来的希望,逃离了令人绝望的故国,却又进入了被走私者和暴徒掠夺的无尽地狱。哈坎不但向读者揭示了难民生活中无尽的苦难,也揭示出人性在恶劣环境下的“变态”:在畸形的权力关系里,任何人都可能为虎作伥。

《革命·叙述》

蔡翔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9

在《革命·叙述》一书中,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蔡翔对1949-1966年这十七年期间,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叙述与文化想象进行了多角度的讨论,这些角度包括国家和地方、英雄和传奇、动员结构、青年和性、劳动、技术革新等方面。这一期间是革命之后政权运用各种手段建立合法性的时期。虽然革命是反传统的,可是在生产正当性之时,传统也是被调用的重要资源,用道德伦理将政治合理化的做法在土改、合作化以及工人的主体建构中广为使用。除了德性政治,情感也是被调用的资源,关于青春和爱情的叙事也被政治规训了。

社会主义的政治诉求和现代性的目标存在着矛盾,潜在的危机难以避免。作者强调中国革命的正当性,也讨论了这种正当性如何引发出了无理性的一面,作者总结了五种矛盾:“平等主义和社会分层之间的矛盾,科层制度和全民参与之间的矛盾,政治社会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矛盾,内在化和对象化之间的矛盾,维持现实和面向未来的矛盾。”在书的结尾,他探讨了社会主义危机是如何出现的,以及体制为克服自身弊端作出了怎样的努力,为进入八十年代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蔡翔认为,以八十年代为界,如果不能了解前30年的复杂演变,就不能够理解后30年历史运动的多重的逻辑缠绕。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史,也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历史的重新思考。

《帝国英雄:布尔战争、绝命出逃与青年丘吉尔》

[美] 坎蒂丝·米勒德 著 陈鑫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3

如果说《至暗时刻》描述了丘吉尔拒绝绥靖的抉择,最后成就了一位伟大的首相,那么在《帝国英雄》里,丘吉尔在布尔战争战俘营里做出的逃跑的决定,则成为了他日后成就的伏笔。

丘吉尔从小就对战争着迷,他收藏了一支拥有一千多名玩具士兵的迷你军队,战争游戏一玩就是几个小时。24岁那年,当政坛失意的他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候,他便想到,获得军功章是赢得尊重和成功的最快方法。就这样,他来到了南非,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参与了英国人和布尔人之间为争夺南非殖民地而展开的布尔战争。半个月以后,他自愿在一辆装甲车上进行侦查,结果沦为战俘,被关押在战俘营里。他不顾危险,大胆地选择了出逃,而好运气屡屡给予他帮助。他不但翻越围墙成功,而且偷偷溜上了一辆货运火车。在途中,他还敲开了德兰士瓦唯一的英国同情者的大门,他被藏在煤矿里,直到有机会到达目的地。在丘吉尔出逃的同时,英勇好战、熟悉地形的布尔人将英军打得落花流水。“在这个英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日子里,我们前所未有地需要希望之光。”丘吉尔的成功出逃,在经各方报道之后成为了一个传奇,鼓舞了在南非战场上不断败退的英军,带来了他们迫切需要的希望。

本书作者坎蒂丝·米勒德聚焦丘吉尔生命中的这段传奇故事,采访了数位曾经和丘吉尔一起被关押的战俘,以及在丘吉尔出逃的过程当中帮助过他的人的家人。在作者笔下,一个爱出风头、派头十足、踌躇满志的丘吉尔来到非洲,却很快沦为战俘,在一系列的遭遇当中,他展现出了不同寻常的智慧和计谋。除了对丘吉尔跌宕起伏的经历进行了工笔画式的描述之外,作者还对布尔战争进行了翔实的记录。

《大奥日本》

[日] 茂吕美耶 著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3

德川家康创设了江户幕府,掌握了天下,他在战国的乱世里,看尽了群雄并起、兴亡生灭的过程。他认为,自己的首要课题是如何让身为将军的德川家存续下去。

自古以来,日本人就经常使用“奥”这个汉字。“奥”本来泛指室内深处;“大奥”则专指江户城本丸的“奥”,指的是德川幕府家的“后宫”,是德川幕府将军的生母、子女、正室(御台所)、侧室和各女官(称为“奥女中”)的住处。上到正室夫人,下到最底层的侍女,都是清一色的女性。这里除将军之外,所有男子不得进入。大奥的存在不但实现了家康的愿望,并让德川家的将军地位安如磐石。它还有另外一层作用。到了第三代将军家光时代,诸国大名的妻子儿女都要住在江户当作人质,大奥让这些大名正室及子女进行社交,一方面给大名家形成束缚,另一方面大名家送来的各地特产及消息,可以通过在大奥工作的女子扩散,形成信息的交流。而且,在大奥工作的人必须学习技艺,对江户时代的文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平家物语》曰:“衹园精舍钟声,流响诸形无常,沙罗双树花色,显示盛者必衰,骄奢者不久长,犹如春梦一场,强梁者终败亡,恰如风前微尘。”大奥是日本历史上的隐秘故事,大奥如何开始又如何走向终结?大奥的生活是什么样?大奥里的人一日三餐如何解决?大奥中上演着什么样的悲欢离合?如果时代剧《大奥》还不足以让对大奥好奇的历史爱好者过瘾的话,日本文化达人茂吕美耶的这部作品或许会带来新的发现。

《一棵菜:我眼中的北京人艺》

方子春 宋苗 著
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 2018-3

2017年火爆的反腐大戏《人民的名义》让观众认识了“达康书记”的扮演者吴刚。吴刚进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三十年,前十年在舞台上演出、磨炼,2009年因电影《铁人》获得金鸡奖最佳男演员,又经过十年的默默耕耘,最终在电视剧中以演技折服了广大观众。粉丝们视吴刚为明星,吴刚则认为自己是一个演员。“这个社会是需要明星的”,吴刚说,“但是,艺术家不一样,这是两种概念。我在剧院生活了这么多年,我见过真正的艺术家是什么样,所以我有自己的目标,我要向他们学习。”

真正的艺术家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如何诞生?我们在追问这些问题时,往往不由自主将目光投向北京人艺——这座专业话剧院经历了六十五年风吹雨打,培养出一位位话剧巨匠和表演艺术家,人艺到底有什么样的秘密?人艺表演艺术家方琯德的女儿、演员方子春历时七年,遍访了人艺的老艺术家们,写下了焦菊隐、欧阳山尊、吴刚、濮存昕等41位“人艺人”的往事,从他们如何进入人艺、如何锻炼演技、如何感悟艺术,到如何对后辈鼓励提携、倾囊相授,写出了舞台背后的汗水与悲欢。

这本书名叫“一颗菜:我眼中的北京人艺”,“一颗菜”是什么?这是戏剧家焦菊隐提出的人艺宗旨:“北京人艺是一棵菜,有菜心、菜叶、菜帮,每个人都在起着自己的作用。也许不是他人站在舞台中央,而是他做的一个东西。可这个东西就代表了他的精神和才华。”在这个时代,有的演员依靠替身和抠图完成一部电视剧,有的演员不记台词、只在镜头前念数字,还有很多演员频频接片却疏于磨练演技。《一棵菜》试图告诉人们,在行业乱象的背后,还有这样一批人,他们不计较名利,却真正为表演艺术奉献了自己的人生。

《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

[美] 罗杰·伊伯特 著 费晓熠 译
后浪丨文化发展出版社 2018-4

为什么英国人是好莱坞的坏蛋专业户?为什么性爱戏达到高潮时的画面从来都是以男性视角呈现的?为什么在极度危险场景里角色们往往能安然逃跑,可偏偏在看似没什么危险的场景里,一些角色却要领便当?《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是美国知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吐槽电影烂梗和套路的短评集。这本书可以看作是类型片的惯例指南,也可以看作是对陈腐桥段的有力戳穿。

罗杰·伊伯特是第一个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获得属于自己星星的影评人。他成长在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罗杰从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写到了目前影院里正在热映的影片,平均每两天写一篇。他写作的影评常常观点鲜明直接、文风通俗易懂,直言电影好不好看以及如何理解,此外还常常能对争议性影片作出一语中的的解读。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甚至说,对于他这一代美国人尤其是芝加哥人来说,“罗杰就是电影”。

在书中,罗杰吐槽道,重要的角色会死三次,前两次他被杀,却都不会真的死,直到第三次,他才会死得透透的。可他本人却没有这样的运气。2013年,他因癌症复发在芝加哥去世。生前,他因写影评而获得普利策奖,并被《福布斯》评为全美最伟大的评论家。身后,他的影评至今仍激励着无数热爱电影的观众,在他鼓励下成长起来的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罗伯特·奥尔特曼等人也还在为电影工业贡献着力量。

《我们为什么会生病》

[美] 伦道夫·M·尼斯/乔治·C·威廉斯 著 易凡 等译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3

人类的身体似乎被设计得十分精密,却还是有很多让人容易生病的弱点或瑕疵。自然选择没有保留下那些能让我们完全抵抗损伤、不再衰老的基因,也没有清除那些使我们对疾病易感的基因。非但如此,人类的行为和情绪也常常闹别扭。我们喜欢吃的冰激凌、甜甜圈、炸鸡腿,这些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往往都对身体有危害,可是面对对身体大有裨益的粗粮和蔬菜,我们又常常提不起食欲来。人们哀嚎自己太胖,还是忍不住要大快朵颐。在妇女怀孕的时候,胎儿需要营养,可是母亲却因恶心而吃不下饭,甚至频频呕吐……这些到底是怎么回事?

“自然选择不是万能的”,这种回答显得有些敷衍,而且并不正确。那么我们要如何理解这些问题?这就是在《我们为什么会生病》一书中,美国演化生物学家乔治·C. 威廉姆斯和伦道夫·M. 尼斯希望提供的答案。人是演化的产物,我们的身体是一个精心安排的妥协方案,它的设计方案之高明,远在人类文明之上。无论是骨骼、脏器、大脑还是调节系统,都比目前世界上的任何计算机都要灵敏和复杂,而很多疾病都只是演化过程中的副作用。疲劳,是为了避免我们过度劳累;疼痛,是向我们发出危险的预警信号,告诉我们面临危险,立即回避;焦虑,也能影响我们的思维、行为和生理,使之处于比较有利的状态,因为被杀死一次的损失远远大于对一百次误报警告作出反应的代价……《我们为什么会生病》还探讨了毒素、衰老、文明病、过敏、癌症、性及生殖、精神病等问题,两位科学家从演化的角度出发,为读者做出了贴切的解释。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周新书推荐】在畸形的权力关系里 任何人都可能为虎作伥

本周关键词:难民、丘吉尔、北京人艺、电影吐槽、中国社会主义文学……

《一匹马走进酒吧》

[以色列] 大卫·格罗斯曼 著 张琼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3

2017年,以色列反战作家大卫·格罗斯曼凭小说《一匹马走进酒吧》获得国际布克奖。布克奖评委认为:“《一匹马走进酒吧》的写作富于同理心、智慧和情商,这部极具吸引力的沉思录与那些形塑我们生活的对立力量有关——幽默与伤感,失落与希望,残忍与同情,它展现了即使在最为黑暗的时刻,我们是如何找到继续前行的勇气的。”

这本书起源于格罗斯曼听到过的一个故事:军营里一个小伙子接到通知,让他赶快回家参加葬礼,等他到了葬礼现场,大家却都懒得告诉他谁死了。格罗斯曼说,这个故事象征着一种冷漠的残酷。于是,在《一匹马走进酒吧》里,他安排了一位好心的司机,在路途上编织荒诞的笑话讲给小伙子听,“一匹马走进了一家酒吧,问酒吧招待要了一杯啤酒。招待就给他倒了一品脱,马喝完酒,要了威士忌,喝完,它说要龙舌兰,又喝了。它再喝伏特加,接着是啤酒……”

在格罗斯曼眼中,“一匹马走进酒吧”是千万个“一匹马走进酒吧”的笑话的开端,一个笑话唤醒了故事里许许多多的笑话。而这个去参加葬礼的以色列小伙子,也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杜瓦雷,日后成为了脱口秀表演家,这天,他在小镇酒吧的夜场表演单口相声,开始他试图讨好观众,讲一些粗俗和挑衅的笑话,渐渐地他开始了发自本能的诉说,向观众展示了伴随他内心多年的伤疤,讲述自己忧郁的母亲、暴躁的父亲、童年的欺凌以及随后发生的一连串悲剧。在他的叙述当中,观众的愤怒、同情、期待、失望等等反响穿插其中。而就坐于观众席的地区法院法官、杜瓦雷儿时旧友阿维沙伊·拉扎尔(Avishai Lazar)则深入杜瓦雷的回忆,在不断推进的悬念当中,推进故事的发展。就像葬礼途中不合时宜的笑话,就像人生充满悲剧的主人公却要从事喜剧演员的工作,在小说诙谐的表象下面,隐藏着荒诞悲情的生存本质,构成了一出个人、家族和以色列民族的悲喜剧。

《无止境的逃离》

[土耳其] 哈坎·甘迪 著 刘勇军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4

自从红色T恤、蓝色短裤的叙利亚幼童艾兰伏尸土耳其海滩的照片传遍世界,中东难民问题引发了各国的关注,难民文学也成为了文学界的热点。难民的主题同样吸引了土耳其作家哈坎·甘迪,他选择从一个恶童之眼去关注难民问题,去揭示恶和反思恶。

在《无止境的逃离》里,小说的叙述者是一个叫做加萨的土耳其男孩,他是人贩的儿子和蛇头,他们把从阿富汗、叙利亚逃离的难民运到希腊等地,而运输的过程充满着巨大的风险。哈坎·甘迪把叙述的重点放在了加萨如何逐渐堕落上,加萨本性中有善良的部分,却在父亲的权威之下,无法实现求学的梦想,做着不可告人的买卖。童年时代遭受到的虐待和侮辱以及日日目睹的逃难者眼神中的恐惧,让他逐渐变得残酷。最开始,在失手杀死难民库玛之后,他一直耿耿于怀,逐渐他便开始勒索难民、侵犯女孩。然而,种种迹象却表明,他似乎还保留着一丝良知。加萨还一直试图逃离父亲的掌控,可是在父亲死后,在尸体堆下面的经历给他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创伤。他害怕与人接触,把自己彻底封闭起来,一次次与社会联系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当加萨意识到自己的罪恶,大声哭泣,并坦言自己也很可怕时,作者似乎又在罪恶里拷问出了洁白。

《无止境的逃离》还展现出了难民们目前面临的处境,难民们揣着毕生的积蓄,怀着对未来的希望,逃离了令人绝望的故国,却又进入了被走私者和暴徒掠夺的无尽地狱。哈坎不但向读者揭示了难民生活中无尽的苦难,也揭示出人性在恶劣环境下的“变态”:在畸形的权力关系里,任何人都可能为虎作伥。

《革命·叙述》

蔡翔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9

在《革命·叙述》一书中,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蔡翔对1949-1966年这十七年期间,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叙述与文化想象进行了多角度的讨论,这些角度包括国家和地方、英雄和传奇、动员结构、青年和性、劳动、技术革新等方面。这一期间是革命之后政权运用各种手段建立合法性的时期。虽然革命是反传统的,可是在生产正当性之时,传统也是被调用的重要资源,用道德伦理将政治合理化的做法在土改、合作化以及工人的主体建构中广为使用。除了德性政治,情感也是被调用的资源,关于青春和爱情的叙事也被政治规训了。

社会主义的政治诉求和现代性的目标存在着矛盾,潜在的危机难以避免。作者强调中国革命的正当性,也讨论了这种正当性如何引发出了无理性的一面,作者总结了五种矛盾:“平等主义和社会分层之间的矛盾,科层制度和全民参与之间的矛盾,政治社会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矛盾,内在化和对象化之间的矛盾,维持现实和面向未来的矛盾。”在书的结尾,他探讨了社会主义危机是如何出现的,以及体制为克服自身弊端作出了怎样的努力,为进入八十年代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蔡翔认为,以八十年代为界,如果不能了解前30年的复杂演变,就不能够理解后30年历史运动的多重的逻辑缠绕。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史,也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历史的重新思考。

《帝国英雄:布尔战争、绝命出逃与青年丘吉尔》

[美] 坎蒂丝·米勒德 著 陈鑫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3

如果说《至暗时刻》描述了丘吉尔拒绝绥靖的抉择,最后成就了一位伟大的首相,那么在《帝国英雄》里,丘吉尔在布尔战争战俘营里做出的逃跑的决定,则成为了他日后成就的伏笔。

丘吉尔从小就对战争着迷,他收藏了一支拥有一千多名玩具士兵的迷你军队,战争游戏一玩就是几个小时。24岁那年,当政坛失意的他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候,他便想到,获得军功章是赢得尊重和成功的最快方法。就这样,他来到了南非,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参与了英国人和布尔人之间为争夺南非殖民地而展开的布尔战争。半个月以后,他自愿在一辆装甲车上进行侦查,结果沦为战俘,被关押在战俘营里。他不顾危险,大胆地选择了出逃,而好运气屡屡给予他帮助。他不但翻越围墙成功,而且偷偷溜上了一辆货运火车。在途中,他还敲开了德兰士瓦唯一的英国同情者的大门,他被藏在煤矿里,直到有机会到达目的地。在丘吉尔出逃的同时,英勇好战、熟悉地形的布尔人将英军打得落花流水。“在这个英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日子里,我们前所未有地需要希望之光。”丘吉尔的成功出逃,在经各方报道之后成为了一个传奇,鼓舞了在南非战场上不断败退的英军,带来了他们迫切需要的希望。

本书作者坎蒂丝·米勒德聚焦丘吉尔生命中的这段传奇故事,采访了数位曾经和丘吉尔一起被关押的战俘,以及在丘吉尔出逃的过程当中帮助过他的人的家人。在作者笔下,一个爱出风头、派头十足、踌躇满志的丘吉尔来到非洲,却很快沦为战俘,在一系列的遭遇当中,他展现出了不同寻常的智慧和计谋。除了对丘吉尔跌宕起伏的经历进行了工笔画式的描述之外,作者还对布尔战争进行了翔实的记录。

《大奥日本》

[日] 茂吕美耶 著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3

德川家康创设了江户幕府,掌握了天下,他在战国的乱世里,看尽了群雄并起、兴亡生灭的过程。他认为,自己的首要课题是如何让身为将军的德川家存续下去。

自古以来,日本人就经常使用“奥”这个汉字。“奥”本来泛指室内深处;“大奥”则专指江户城本丸的“奥”,指的是德川幕府家的“后宫”,是德川幕府将军的生母、子女、正室(御台所)、侧室和各女官(称为“奥女中”)的住处。上到正室夫人,下到最底层的侍女,都是清一色的女性。这里除将军之外,所有男子不得进入。大奥的存在不但实现了家康的愿望,并让德川家的将军地位安如磐石。它还有另外一层作用。到了第三代将军家光时代,诸国大名的妻子儿女都要住在江户当作人质,大奥让这些大名正室及子女进行社交,一方面给大名家形成束缚,另一方面大名家送来的各地特产及消息,可以通过在大奥工作的女子扩散,形成信息的交流。而且,在大奥工作的人必须学习技艺,对江户时代的文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平家物语》曰:“衹园精舍钟声,流响诸形无常,沙罗双树花色,显示盛者必衰,骄奢者不久长,犹如春梦一场,强梁者终败亡,恰如风前微尘。”大奥是日本历史上的隐秘故事,大奥如何开始又如何走向终结?大奥的生活是什么样?大奥里的人一日三餐如何解决?大奥中上演着什么样的悲欢离合?如果时代剧《大奥》还不足以让对大奥好奇的历史爱好者过瘾的话,日本文化达人茂吕美耶的这部作品或许会带来新的发现。

《一棵菜:我眼中的北京人艺》

方子春 宋苗 著
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 2018-3

2017年火爆的反腐大戏《人民的名义》让观众认识了“达康书记”的扮演者吴刚。吴刚进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三十年,前十年在舞台上演出、磨炼,2009年因电影《铁人》获得金鸡奖最佳男演员,又经过十年的默默耕耘,最终在电视剧中以演技折服了广大观众。粉丝们视吴刚为明星,吴刚则认为自己是一个演员。“这个社会是需要明星的”,吴刚说,“但是,艺术家不一样,这是两种概念。我在剧院生活了这么多年,我见过真正的艺术家是什么样,所以我有自己的目标,我要向他们学习。”

真正的艺术家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如何诞生?我们在追问这些问题时,往往不由自主将目光投向北京人艺——这座专业话剧院经历了六十五年风吹雨打,培养出一位位话剧巨匠和表演艺术家,人艺到底有什么样的秘密?人艺表演艺术家方琯德的女儿、演员方子春历时七年,遍访了人艺的老艺术家们,写下了焦菊隐、欧阳山尊、吴刚、濮存昕等41位“人艺人”的往事,从他们如何进入人艺、如何锻炼演技、如何感悟艺术,到如何对后辈鼓励提携、倾囊相授,写出了舞台背后的汗水与悲欢。

这本书名叫“一颗菜:我眼中的北京人艺”,“一颗菜”是什么?这是戏剧家焦菊隐提出的人艺宗旨:“北京人艺是一棵菜,有菜心、菜叶、菜帮,每个人都在起着自己的作用。也许不是他人站在舞台中央,而是他做的一个东西。可这个东西就代表了他的精神和才华。”在这个时代,有的演员依靠替身和抠图完成一部电视剧,有的演员不记台词、只在镜头前念数字,还有很多演员频频接片却疏于磨练演技。《一棵菜》试图告诉人们,在行业乱象的背后,还有这样一批人,他们不计较名利,却真正为表演艺术奉献了自己的人生。

《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

[美] 罗杰·伊伯特 著 费晓熠 译
后浪丨文化发展出版社 2018-4

为什么英国人是好莱坞的坏蛋专业户?为什么性爱戏达到高潮时的画面从来都是以男性视角呈现的?为什么在极度危险场景里角色们往往能安然逃跑,可偏偏在看似没什么危险的场景里,一些角色却要领便当?《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是美国知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吐槽电影烂梗和套路的短评集。这本书可以看作是类型片的惯例指南,也可以看作是对陈腐桥段的有力戳穿。

罗杰·伊伯特是第一个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获得属于自己星星的影评人。他成长在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罗杰从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写到了目前影院里正在热映的影片,平均每两天写一篇。他写作的影评常常观点鲜明直接、文风通俗易懂,直言电影好不好看以及如何理解,此外还常常能对争议性影片作出一语中的的解读。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甚至说,对于他这一代美国人尤其是芝加哥人来说,“罗杰就是电影”。

在书中,罗杰吐槽道,重要的角色会死三次,前两次他被杀,却都不会真的死,直到第三次,他才会死得透透的。可他本人却没有这样的运气。2013年,他因癌症复发在芝加哥去世。生前,他因写影评而获得普利策奖,并被《福布斯》评为全美最伟大的评论家。身后,他的影评至今仍激励着无数热爱电影的观众,在他鼓励下成长起来的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罗伯特·奥尔特曼等人也还在为电影工业贡献着力量。

《我们为什么会生病》

[美] 伦道夫·M·尼斯/乔治·C·威廉斯 著 易凡 等译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3

人类的身体似乎被设计得十分精密,却还是有很多让人容易生病的弱点或瑕疵。自然选择没有保留下那些能让我们完全抵抗损伤、不再衰老的基因,也没有清除那些使我们对疾病易感的基因。非但如此,人类的行为和情绪也常常闹别扭。我们喜欢吃的冰激凌、甜甜圈、炸鸡腿,这些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往往都对身体有危害,可是面对对身体大有裨益的粗粮和蔬菜,我们又常常提不起食欲来。人们哀嚎自己太胖,还是忍不住要大快朵颐。在妇女怀孕的时候,胎儿需要营养,可是母亲却因恶心而吃不下饭,甚至频频呕吐……这些到底是怎么回事?

“自然选择不是万能的”,这种回答显得有些敷衍,而且并不正确。那么我们要如何理解这些问题?这就是在《我们为什么会生病》一书中,美国演化生物学家乔治·C. 威廉姆斯和伦道夫·M. 尼斯希望提供的答案。人是演化的产物,我们的身体是一个精心安排的妥协方案,它的设计方案之高明,远在人类文明之上。无论是骨骼、脏器、大脑还是调节系统,都比目前世界上的任何计算机都要灵敏和复杂,而很多疾病都只是演化过程中的副作用。疲劳,是为了避免我们过度劳累;疼痛,是向我们发出危险的预警信号,告诉我们面临危险,立即回避;焦虑,也能影响我们的思维、行为和生理,使之处于比较有利的状态,因为被杀死一次的损失远远大于对一百次误报警告作出反应的代价……《我们为什么会生病》还探讨了毒素、衰老、文明病、过敏、癌症、性及生殖、精神病等问题,两位科学家从演化的角度出发,为读者做出了贴切的解释。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