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圆桌·粉丝】从漫威十周年看粉丝与民族主义:“国家面前无偶像”是粉圈护身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圆桌·粉丝】从漫威十周年看粉丝与民族主义:“国家面前无偶像”是粉圈护身符

粉圈那一套非常成熟的行为模式和组织方式很容易被收编,被转化为对于政治理念、政治实体的维护。

今年4月,漫威旗下的超级英雄电影《复仇者联盟3》首映恰逢漫威电影十周年,在全球举办了盛大的巡回宣传。中国站的庆典活动在上海的迪士尼小镇举办,到场的明星阵容可谓史上最强大,包括“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洛基”汤姆·希德勒斯顿(抖森)、“绿巨人”马克·鲁法洛和“小蜘蛛”汤姆·赫兰德(荷兰弟)。对于常年跨洋追星的漫威粉来说,这本来是难得与偶像亲密接触的机会,但由于主办方迪士尼中国在活动策划和执行层面的严重失误,粉丝对这次庆典活动大为不满,不仅在饭圈掀起了一轮“血雨腥风”,还集体炮轰主办方,逼得迪士尼中国召开发布会公开道歉。继2017年10月鹿晗公布恋情之后,这应该是又一件可以载入饭圈历史的大事了。

粉丝的不满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主办方本来规定,免费向粉丝开放的红毯仪式不接受“夜排”(即前一天晚上开始排队等候经常),但由于部分粉丝私自排起队来,越来越多的粉丝闻讯赶来,导致主办方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迫接受“夜排”,前来排队的粉丝无水无粮也不允许上厕所,人数也超出了现场的安保能力所能承受的极限,导致场面一度失控,现场甚至出现了随地大小便的情况。二是4月19日晚上的漫威十周年庆典除了有几位超级英雄出席,还请来了陈奕迅、张杰、张靓颖等与漫威毫无关系的本土歌手,超级英雄们仅在现场停留了30分钟,其余时间都是歌手们在开拼盘演唱会,而在两拨人同台合影时,漫威英雄被请到了舞台一侧,陈奕迅阴差阳错站到了“C位”(即中间位置),漫威粉的愤怒再次被点燃,不仅把“漫威 歌手C位”送上了微博热搜,还引发了漫威粉和歌手粉、“欧美圈”和国内粉圈的大型互掐。

漫威十周年庆典宣传海报

粉丝文化从在整个中文互联网景观中偏居一隅的一种边缘亚文化发展到几乎占领了整个网络舆论场,承包了所有社交媒体的流量,似乎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尤其在最近一两年,从鹿晗公布恋情,到韩庚上《圆桌派》再到这次的漫威十周年事件,粉圈内部的震动、公案不断溢出粉圈的边界,成为主流舆论场内被热议的话题。曾经对粉丝文化一无所知甚至嗤之以鼻的“圈外人”都迫切地想要去了解这一群体、他们的需求和行为模式——对商家而言,粉丝是它们梦寐以求的理想消费者,是任劳任怨的数字劳工,“粉丝经济”、“流量为王”的逻辑早已内化到各个行业的商业策略之中;而对于治理者来说,粉丝统一的“信仰”和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也是必须争取,或者说不容失去的政治资源。

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在4月先后推出了两篇关于粉丝文化的文章,分别是对厦门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粉丝文化研究者杨玲的专访,以及一篇关于超高人气的“偶像团体养成综艺”《偶像练习生》的评论。在“粉丝系列”的第三篇文章中,我们请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郑熙青、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林品以及粉丝文化研究者林西(化名),以圆桌会议的形式对粉丝文化进行一次讨论。

这次的圆桌讨论有三个主要议题。首先,我们希望能够澄清一些讨论的前提,例如,没有追过星的人(哪怕是学者)能不能理解、有没有资格谈粉丝文化;再例如,当我们谈“偶像”(idol、“爱豆”)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究竟指的是什么。其次,从此次漫威十周年事件切入,分析中国影视行业是如何受到互联网思维的主导,做出种种不理性甚至贻笑大方的决策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希望这次讨论可以不就粉丝文化谈粉丝文化,而是试图去探讨粉丝文化的“溢出”及其与主流文化的互动。希望在我们的讨论中,一条粉丝文化不断移植、扩散的轨迹能够逐渐清晰起来——它是如何从一套被日韩娱乐工业培养起来的、只在小圈子内运行的一套语言、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逐渐扩散到整个粉圈,再扩散到粉圈之外的。正如郑熙青在其博士论文中所提到的,“我们(研究者)需要去分析粉丝文化是如何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对业已存在的文学/媒介文本以及社会文化价值系统进行附和、回应和反叛的,这才是研究粉丝文化的终极意义。”

1、偶像是一个提供有关亲密关系想象素材的数据库

界面文化:没有追过星,有没有资格谈粉丝文化?

林西:研究粉丝文化的学者有没有追过星、追的什么星,通过他的文章一眼就能看出来。这可以证明,有没有追过星差别是很大的,但对他的研究水准影响不大。不是说追过星的一定就好,没追过的就一定不好。

郑熙青:粉丝会说“你没追过星,你不了解”,本身是因为追过星又来做粉丝研究的人太少了。这种时候,粉丝会觉得自己没有被充分代表(under-represented),没有人来替“我”发声,所以他会特别强调,没追过星的人不了解,没资格说话。但比如说戴锦华老师,她不是耽美的粉丝,但是她写的东西非常准。虽然从她的文章里能看出来,她本人并不是非常喜欢(耽美),但她对耽美的讨论仍然是非常有意义的,争议也相对小一些,这就是水平问题。说白了,因为粉丝这个群体在学术圈缺乏代表,所以很多时候,只能“被揪着打”。

林西:粉丝的心态是觉得自己被侮辱、被冒犯了,但是他们又没有能力为自己辩护,他们想发声,但是没有平台,也没有语言,归根结底还是话语权的问题。

界面文化:偶像和歌手、演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林西:当我们去追溯好莱坞明星制的起源的时候会发现,在明星制诞生之前,观众对于一个演员的了解是不会超出电影文本本身的。当粉丝有能力绕过制片方、绕过整个电影工业去了解一个演员的私生活是什么样的时候,这个演员就变成“明星”了。现在很多人说,公众对明星的窥私欲侵犯了明星的个人隐私,实际上说反了,明星制诞生的前提就是明星让渡了自己的一部分隐私权,所以可探讨的只有边界问题——是让渡到“我”知道你谈了哪个女朋友,还是知道你的性生活细节——而不是可不可以窥探的问题,因为满足粉丝的窥私欲就是明星存在的意义之一。你是明星,就意味着你的私生活可以被窥探。

偶像和演员的分界点在于偶像让渡了自己自由地进入一段亲密关系的权利,粉丝认为你不可以谈恋爱,你就不可以。好莱坞明星本身已经是光影媒体制造出来的一个文本,而不是一个真人,偶像更加不是,偶像可以被定义为一个“提供有关亲密关系想象素材的数据库”,基于这个数据库里的数据,粉丝可以自己选择、订制偶像的形象。比方说,tfboys的粉丝中有很多是“妈妈粉”,而且在外界看来,“妈妈粉”占了大多数,但事实上不是,tfboys也有大量的“女友粉”,而且有大量的“大龄女友粉”。问题在于,tfboys的官方形象是“乖乖小孩”,所有由经纪公司提供的官方素材里,他们都是顶着锅盖头,穿着类似校服的套装,造型都很幼稚,是十几岁青葱少年的形象。在这个情况下,你怎么把他们想象为男友,就只能从他们的所有影像资料构成的数据库里面,提取出一些很man、很有男友力的形象————其中还包括“饭拍”(粉丝自己拍摄的素材),“饭拍”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意味着这个偶像向公众所传递的形象,已经溢出了经纪公司的控制范围——同时屏蔽一些相对低龄的形象,重新组装出一个只属于粉丝的偶像形象。

tfboys的官方形象

事实上,任何一个文化名人,包括体育明星,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粉丝的“意淫”。在国外的研究中,这种“意淫”被称作“准社会关系”,即某个素人和一个媒体名人之间的想象性的亲密关系。一开始大家肯定会觉得这是一种很负面的,甚至是病态的事情,但随着偶像制慢慢普及,大家开始觉得这也是一件合理的事情,现在大家在网上随便称呼偶像为“老公”,没有人再觉得这是有病。但在过去很长时间里,这就是有病,甚至在西方文化里还产生出了一种意象,叫做“阁楼里的粉丝”,在人们的想象中,“阁楼里的粉丝”不仅偏执,还可能有犯罪倾向,比如说去跟踪或者伤害偶像。因此,偶像工业存在的基础就是把这种病理性的症状“去病理化”,它告诉粉丝这是合理的,并且我可以满足你。这样一来,偶像就变成了一个职业化的大众情人,回应粉丝的爱慕和表白是他的职责,如果粉丝对你表白,你不回应,或者你回应不得体的话,那就是“偶像失格”。

界面文化:粉丝能意识到自己喜欢的是一个“数据库”而不是一个真人吗?

林西:一部分人是可以的。鹿晗公布恋情的那段时间,我观察了鹿晗粉圈里几个人,其中有个人就说,“哥哥,你为什么不在橱窗里做个玻璃人呢?你一出来我就觉得不对了。”她还说,“作者已死的时代,你的存在是靠我们解读的。”

2、明星本人是购买流量的附赠品

界面文化:漫威十周年活动为什么会请中国歌手?

林西:迪士尼中国的宣发想要扩大漫威的粉丝群,他们认为目前的粉丝结构是不好的,或者说是不够的。这几年中国的电影宣发行业在热炒的一个概念是“小镇青年”。当年《泰坦尼克号》3D版在国内上映,本来大家对票房都没太高的期待,因为觉得《泰坦尼克号》谁没看过,但结果票房非常高,去查了具体的数据才知道,票房主要来自三线以下的城市。(界面文化:另一个说法是,现在中国票房的增长主要靠的是银幕块数的增长。)对,因为在硬件上把银幕建起来了,就会有人来看,而银幕能在哪儿多建呢,只能是在三线以下的城市。所以“小镇青年”就被热炒起来了,因为《泰坦尼克号》的票房结构对影视宣发行业造成了误导,让他们误认为有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如果不去讨好这个群体的话,那票房永远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但一二线城市的票仓是有极限的——大概十亿到十五亿;如果打通了“小镇青年”的票仓,说不定票房还能再上十亿。

中国很多打“小镇青年”牌的电影是直接从内容入手的,电影本身就是拍给小镇青年看的,比如说《前任3》。但迪士尼中国并不能控制内容端,只能从宣发入手,于是就想到请本土明星这个主意。而且他们请的这几个本土明星在三线城市好感度也很高,比如陈奕迅,他很多演唱会的地点都选在三线城市,能开得起来,就说明他在三线城市还是有不少粉丝。

中国的电影公司跟好莱坞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背后是互联网资本。很难想象好莱坞在有六大或八大制片公司的前提下,还会有互联网公司来跟它们分蛋糕,这是不可能的。但是中国不一样,在2011年到2015年,BAT(百度、阿里、腾讯)全部都进军了影视行业;2011年到2013年,百度逐步控股爱奇艺,而腾讯影业和阿里影业都是15年下半年成立的。

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点进军影视行业呢?是因为大数据算法成熟了,任何一件事情的网络热度有多高,都可以计算出来。然后它们就发现,网文的热度好高啊,于是IP的概念就被造出来了,之所以命名为“IP”,就是因为在改编的过程中,资本唯一需要付出的就是购买知识产权。互联网资本在短短几年之内用互联网思维统治了本来就很脆弱、本来就没有什么基本盘的中国影视工业,所有的东西都要用流量来计算,所以才会有这么多外国电影来中国宣发的时候请本土流量明星。其实请的不是明星,而是明星的流量,明星本人是购买流量的附赠品。

界面文化:有流量等于有票房吗?

林西:不是的。其实是流量明星求着电影圈,而不是电影圈求着流量明星;这跟电视剧圈不同,电视圈受流量明星的影响太大了,流量明星的电视剧片酬都在5000万以上,因为加一个流量明星,电视剧能多很多点击量。但是对电影来说,粉丝撑不动票房。

郑熙青:粉丝只是电影观众中非常小的一部分,电影公司的思路并不是讨好粉丝。近些年来,看上去电影公司也在讨好粉丝,很多时候因为导演本身就是粉丝出身,这种所谓“迷弟作者导演”(fanboy auteur)也就成了最近不少电影的卖点或者“人设”之一。讨好粉丝只是电影公司的一个选择,并不是必要的。比较早期的粉丝研究——比如詹金斯的《文本盗猎者》——很多都谈到了这个问题,粉丝和制作方对于作品的价值认同来源不同,两者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粉丝要什么,制作公司偏不给什么,有时候制作公司基于商业的判断事后看来是非常愚蠢的。

林西:有很多大流量的电影项目最后都暴死了。比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投资方是阿里影业,他们为什么要选刘亦菲和杨洋作为主演,是因为他们都有流量,再加上这个小说本身就是个大IP,抄袭争议也为它增加了很多流量。但事实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是一部素质极其普通、根本不适合改编成电影的“小言格局”的小说。小言格局的小说只适合改成小妞电影,但它又不是小妞电影,而是玄幻题材,这意味着它的制作成本会很高,但是它本身的故事内核又是纯言情的,这在电影行业是一个绝对要暴死的题材。但是阿里影业就笃信它一定会红,可见阿里在这件事上的互联网思维多有深。这种互联网思维,才是互联网公司进军影视行业之后最大的误区所在,他们认为流量是通吃的,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影视行业是影视行业,互联网圈是互联网圈。这两年他们也开始反思了,但是在他们刚刚进入影视行业的那几年,互联网资本非常自大和狂妄,再加上中国的整个影视行业又如此的孱弱,互联网公司会觉得,让你们自己创作也创作不出什么来,还不如我们用互联网思维来指导一下。

票房惨败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界面文化:欧美圈是怎样一个圈?

郑熙青:我个人是不太赞同“欧美圈”这个提法的。中国现在这个形式的粉丝圈,最早是从日本动漫的粉丝开始的,然后慢慢才有欧美的影视粉丝加入,主要是英语世界的,所以其实“欧美”就是美国加英国。根据我个人观察,所谓“欧美圈”的粉丝,总体来说年龄要偏大一些,30岁以上是很常见的,其中不少人通常在圈内很久了,英语也会比较好,除了刷微博,还刷Tumblr、twitter、Instagram这些国外的社交网络,与国外粉丝的互动会比较多,从英语的粉丝圈学到的东西也会比较多。比如说,欧美圈的同人文里“互攻”的CP特别多,这是因为在英文的同人小说里,是没有“攻/受”的概念的。

许多欧美圈的粉丝是去参加过美国的漫展的,比如比如最热门也最疯狂的SDCC(圣地亚哥动漫展)等等。所以(漫威十周年上海庆典)“夜排”这件事,应该是从国外学来的,SDCC这些年年年夜排,因为这些粉丝有排红毯的经验,所以就把这个经验直接复制到了国内,这就体现出了粉丝素质和主办方素质的差距。很多人说排队现场留下了很多垃圾,是因为欧美圈粉丝素质低,但其实那些垃圾都是粉丝进场后要用的东西,他们是不可能直接丢在排队的地方的,更大的可能是主办方赶人赶得太急,粉丝不得已才丢下的。

圣地亚哥动漫展

界面文化:C位为什么很重要?

林西:在很多国家和文化中,都有最重要的人站C位的传统,但C位也的确跟偶像团体和粉丝文化有很深的关系。在一个偶像团体里,总要有一个人站中间,这个人肯定就是受到镜头照顾最多的人。C位意味着这个人在团队中的核心地位,也意味着最多的资源,所以在所有的偶像团体里,C位都是一定要争的。在韩团里面还好,C位是公司定的,但是在日本不一样,日本的C位是粉丝投票投出来的。

林品:赤裸裸地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民主选举的金钱本质。

林西:如此在意C位这个事情一定是饭圈思维,C位这个词汇本身就是饭圈语言。在所有漫威的海报上面,只要RDJ(小罗伯特·唐尼,钢铁侠的扮演者)站在C位,RDJ的粉丝就会很开心,RDJ的粉丝是很有C位意识的。这次漫威十周年上海的活动上,他连C位都没有了,粉丝简直觉得他被迫害了。

漫威十周年庆典上陈奕迅站在C位

在日韩粉圈里,C位真的意味着资源。如果在一次选举中拿到了C位,未来一年的资源都会向你倾斜。但是在漫威十周年的活动上,站C位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没有利益的关联,只是一个象征而已。“番位”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从日剧中来的,日剧中有“一番扛收视”之说,也就是说,在第一集中出现的演员,对于收视率有很重要的影响,如果收视率好,是可以写入演员的业绩的。

郑熙青:这套C位的话语主要还是日韩粉圈传播出来的,是日韩粉丝在其他粉丝圈扩散的结果。因为国内通行的这套粉丝文化逻辑最早发端于日韩,所以有很多在日韩真的有实际意义的操作被借用了过来,变成了一个象征性的东西,变成了一个没有所指的能指。

3、从“国家面前无偶像”到“祖国才是大本命”

界面文化:欧美圈前几年还有一件大事,《霍比特人》三部曲中精灵王的扮演者李佩斯(Lee Pace)在中国宣传电影期间曾与艾未未合影,很多他的粉丝立刻表态“爱国面前无偶像”,怎么理解这种表态?

林西:这涉及到中国粉圈的历史问题。2006至2008年,韩流大举进军中国,在这之前,韩国娱乐工业的主要市场是日本,但是在2005、2006年日韩之间爆发了竹岛/独岛纷争,韩国的娱乐工业开始受到排挤,于是他们转向了中国市场。进军中国市场主要分为几个步骤:先是在几代的韩国偶像团体里开始逐渐加入中国成员,从韩庚到鹿晗、吴亦凡;接下来经纪公司雇佣的职业粉丝开始进驻到百度贴吧,开始直接组织粉丝,训练出了中国第一批非常有专业素养和组织性的粉丝。这些粉丝当时年龄都是很小的,天天接受洗脑,就认为“哥哥是最好的,哥哥是最重要的”,加之当时中国的互联网舆论并没有现在这么民族主义,这些年轻的粉丝也被一些“diss国家”的言论带偏了。这时就发生了一件很大的事情,上海一场super junior的活动上发生了踩踏事件,于是很多人就攻击说“都是你们脑残粉在这里惹事”,甚至上升到了“你们整个粉圈都是脑残”的程度。

由于韩国在中国互联网上的民间形象本来也不好,就有很多网友去攻击韩粉,韩粉的反应当然是“打回去”。在反击的过程当中,就必然有一些言论是所谓“不爱国”的,韩粉的行为就这样激起公愤了。于是就发生了一件在饭圈非常著名的事件——“六九圣战”。为什么是“六九”呢?因为六月八号高考结束了,大家都有时间了。那天,以“百度魔兽贴吧”、“百度李毅吧”、天涯、猫扑为首的几个BBS一起打出了“脑残不死,圣战不止”的口号,去爆那些韩国偶像的贴吧。后来韩粉以惨败告终,只能认怂。在随后几年,韩粉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叫“国家面前无偶像”。换句话说,粉丝在探索言论的边界和底线——说什么话是安全的?这个底线就是“国家面前无偶像”,这句话变成了粉圈的一个“护身符”。

李佩斯

到了2016年,周子瑜事件(韩国女团成员、台湾艺人周子瑜发表支持台独的言论)之后,官媒明确表示“祖国才是大本命”(“本命”即粉丝追的所有偶像中最喜欢的那个)。如果说“国家面前无偶像”是一个防御性的话语,是粉丝证明自己政治立场没有问题的一个说辞的话,那么“祖国才是大本命”就相当于挑明了说,你可以有很多idol,但祖国才是最大的idol。

回到李佩斯事件,因为韩圈吃过这个亏,欧美圈也要记得这个亏,甚至因为很多欧美圈的粉丝就是韩圈迁移过去的,因此“国家面前无偶像”就成为了整个粉圈的共识。

界面文化:认同这句话的粉丝是真的“粉红”,还是只是防御性策略?

林西:两者都有。有一部分是真的粉红,哪怕粉着韩国、日本的明星,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还有一些就是把这句话当做附身符挂在那里。

郑熙青:其实就是要打造一个公关的面,搞粉丝外交。这种时候不仅明星要卖人设,粉丝也要卖人设。

界面文化:粉圈的很多组织和动员方式其实并不是独有的,甚至可以说只要有人的地方都有,比如说粉圈内部贡献率的竞争、树立共同的敌人等等;如果从这些角度去看待粉丝文化,似乎感觉也并没有很难理解?

林西:圈外人不能理解的是他们这么做的背后动机,而不是做法。做法是人性,是通用的,所有人都会党同伐异,但是动机必须进入圈内才能了解。比如说,粉丝之间为什么要竞争一个内部的贡献率。因为粉丝也会内斗,比如idol要接一个综艺,有一波人乐意,有一波人不乐意,两边就会撕起来,在撕的过程中谁掌握话语权呢?谁为粉圈立过功,谁就掌握话语权,所以粉丝必须要积累在粉圈内的声望。

林品:我觉得圈外人不能理解的是,粉丝崇拜的是一个影视或文化产业创造出来的idol。如果把这个idol替换成一个政治领袖,有些圈外人就能理解了;如果把政治领袖替换成一个人格化的国家实体或者政治理念,可能就有非常多的人能理解了。

郑熙青:比如在文学领域争水浒好还是三国好,大家就会很有代入感,但是如果争鹿晗好还是吴亦凡好,不再流量粉圈的人,往往就不能理解。

林品:但这也同时意味着,这一套非常成熟的行为模式和组织方式也很容易被收编,被转化成对于政治理念、政治实体的维护。

林西:从“国家面前无偶像”到“祖国才是大本命”,这就是一种收编。

界面文化:是不是可以说,粉丝行为的背后动机,或者说粉丝崇拜的对象是可以转换的,只要这个组织和动员方式一直存在?

郑熙青:梨花女子大学的事件就是一个例子,完全用韩圈粉丝应援的方式来倒朴槿惠。

林西:倒朴槿惠的抗议活动最早在梨花女子爆发,女学生拿着演唱会应援用的灯牌,唱女idol的歌,对面就是一群维稳的警察。后来转移到了青瓦台前面的广场,请了很多明星在那里开演唱会,唱一些有政治隐喻的歌曲,台下的抗议人群带着演唱会的全套装备,拿着手幅、灯牌,穿着统一的应援服坐在那里“打call”。(界面文化:这些参与抗议的人群都是粉丝吗?)韩国是一个全民追星的国家,在韩国想找到一个不追星、没有被偶像工业所整合的个体还是挺难的。

梨花女子大学“倒朴”活动上的集会人群

界面文化:有人说粉丝追星的动机是出于一种权力欲,因为有了粉丝的身份之后,他们就可以以群体的名义实现个人无法实现的权力欲。怎么理解这种说法?

林西:我觉得这种说法不是特别准确,应该说是粉圈逻辑和粉丝组织把部分粉丝内心里隐藏的权力欲召唤出来了。他们本来是一个个松散的个体,没有力量正面和任何人对抗,不管是明星的经纪公司还是有话语权的媒体人。但是一个巨大的集体和共同的价值观会令他们产生一种“我的不满和诉求都能得到回应解决”的感觉或者说是错觉。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很多流量明星的粉圈是典型的大粉、职粉带路,小粉丝无脑跟风的状况,所以准确地说,大粉、职粉做粉丝可以说是权力欲驱动的,但普通小粉丝的动机并不是如此。

界面文化:共青团中央等官媒对粉圈的关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林西:2014、2015年。

界面文化:有什么标志性的事件吗?

郑熙青:团团下水了(即共青团中央的微博开始直接接入一些粉圈事件)。

林西:还有一个事件是,共青团中央的某个负责人在2015年的五四青年节,力主邀请韩庚和tfboys来参加人民大会堂的座谈会,最后请来了王俊凯。他曾在某个场合公开讲过,“能打败公知粉的,只有明星脑残粉。”这是一个标志,后来“团团”和紫光阁多次直接介入了粉圈的事件。

林品:2014、2015年也是鹿晗、吴亦凡回国的时候。

林西:准确地说是整个国内流量粉圈兴起的时候。在那之前,我们也知道有追星族存在,但远远没有到整个微博的流量都要靠粉丝来支撑的程度。如果没有粉丝,感觉整个舆论场也没有人说话了。

界面文化:他们介入的直接影响是?

林西:巩固了粉圈里那部分本来持民族主义立场的人的坚定信念,让他们觉得,哪怕是追星这件事,也可以跟着团团走。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漫威

4.4k
  • 漫威与《复仇者联盟》大反派“征服者康”演员中止合作,后者被判袭击和骚扰罪
  • 《银河护卫队3》国内冲击5亿票房,或是“漫威电影宇宙”的最后高光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圆桌·粉丝】从漫威十周年看粉丝与民族主义:“国家面前无偶像”是粉圈护身符

粉圈那一套非常成熟的行为模式和组织方式很容易被收编,被转化为对于政治理念、政治实体的维护。

今年4月,漫威旗下的超级英雄电影《复仇者联盟3》首映恰逢漫威电影十周年,在全球举办了盛大的巡回宣传。中国站的庆典活动在上海的迪士尼小镇举办,到场的明星阵容可谓史上最强大,包括“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洛基”汤姆·希德勒斯顿(抖森)、“绿巨人”马克·鲁法洛和“小蜘蛛”汤姆·赫兰德(荷兰弟)。对于常年跨洋追星的漫威粉来说,这本来是难得与偶像亲密接触的机会,但由于主办方迪士尼中国在活动策划和执行层面的严重失误,粉丝对这次庆典活动大为不满,不仅在饭圈掀起了一轮“血雨腥风”,还集体炮轰主办方,逼得迪士尼中国召开发布会公开道歉。继2017年10月鹿晗公布恋情之后,这应该是又一件可以载入饭圈历史的大事了。

粉丝的不满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主办方本来规定,免费向粉丝开放的红毯仪式不接受“夜排”(即前一天晚上开始排队等候经常),但由于部分粉丝私自排起队来,越来越多的粉丝闻讯赶来,导致主办方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迫接受“夜排”,前来排队的粉丝无水无粮也不允许上厕所,人数也超出了现场的安保能力所能承受的极限,导致场面一度失控,现场甚至出现了随地大小便的情况。二是4月19日晚上的漫威十周年庆典除了有几位超级英雄出席,还请来了陈奕迅、张杰、张靓颖等与漫威毫无关系的本土歌手,超级英雄们仅在现场停留了30分钟,其余时间都是歌手们在开拼盘演唱会,而在两拨人同台合影时,漫威英雄被请到了舞台一侧,陈奕迅阴差阳错站到了“C位”(即中间位置),漫威粉的愤怒再次被点燃,不仅把“漫威 歌手C位”送上了微博热搜,还引发了漫威粉和歌手粉、“欧美圈”和国内粉圈的大型互掐。

漫威十周年庆典宣传海报

粉丝文化从在整个中文互联网景观中偏居一隅的一种边缘亚文化发展到几乎占领了整个网络舆论场,承包了所有社交媒体的流量,似乎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尤其在最近一两年,从鹿晗公布恋情,到韩庚上《圆桌派》再到这次的漫威十周年事件,粉圈内部的震动、公案不断溢出粉圈的边界,成为主流舆论场内被热议的话题。曾经对粉丝文化一无所知甚至嗤之以鼻的“圈外人”都迫切地想要去了解这一群体、他们的需求和行为模式——对商家而言,粉丝是它们梦寐以求的理想消费者,是任劳任怨的数字劳工,“粉丝经济”、“流量为王”的逻辑早已内化到各个行业的商业策略之中;而对于治理者来说,粉丝统一的“信仰”和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也是必须争取,或者说不容失去的政治资源。

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在4月先后推出了两篇关于粉丝文化的文章,分别是对厦门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粉丝文化研究者杨玲的专访,以及一篇关于超高人气的“偶像团体养成综艺”《偶像练习生》的评论。在“粉丝系列”的第三篇文章中,我们请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郑熙青、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林品以及粉丝文化研究者林西(化名),以圆桌会议的形式对粉丝文化进行一次讨论。

这次的圆桌讨论有三个主要议题。首先,我们希望能够澄清一些讨论的前提,例如,没有追过星的人(哪怕是学者)能不能理解、有没有资格谈粉丝文化;再例如,当我们谈“偶像”(idol、“爱豆”)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究竟指的是什么。其次,从此次漫威十周年事件切入,分析中国影视行业是如何受到互联网思维的主导,做出种种不理性甚至贻笑大方的决策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希望这次讨论可以不就粉丝文化谈粉丝文化,而是试图去探讨粉丝文化的“溢出”及其与主流文化的互动。希望在我们的讨论中,一条粉丝文化不断移植、扩散的轨迹能够逐渐清晰起来——它是如何从一套被日韩娱乐工业培养起来的、只在小圈子内运行的一套语言、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逐渐扩散到整个粉圈,再扩散到粉圈之外的。正如郑熙青在其博士论文中所提到的,“我们(研究者)需要去分析粉丝文化是如何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对业已存在的文学/媒介文本以及社会文化价值系统进行附和、回应和反叛的,这才是研究粉丝文化的终极意义。”

1、偶像是一个提供有关亲密关系想象素材的数据库

界面文化:没有追过星,有没有资格谈粉丝文化?

林西:研究粉丝文化的学者有没有追过星、追的什么星,通过他的文章一眼就能看出来。这可以证明,有没有追过星差别是很大的,但对他的研究水准影响不大。不是说追过星的一定就好,没追过的就一定不好。

郑熙青:粉丝会说“你没追过星,你不了解”,本身是因为追过星又来做粉丝研究的人太少了。这种时候,粉丝会觉得自己没有被充分代表(under-represented),没有人来替“我”发声,所以他会特别强调,没追过星的人不了解,没资格说话。但比如说戴锦华老师,她不是耽美的粉丝,但是她写的东西非常准。虽然从她的文章里能看出来,她本人并不是非常喜欢(耽美),但她对耽美的讨论仍然是非常有意义的,争议也相对小一些,这就是水平问题。说白了,因为粉丝这个群体在学术圈缺乏代表,所以很多时候,只能“被揪着打”。

林西:粉丝的心态是觉得自己被侮辱、被冒犯了,但是他们又没有能力为自己辩护,他们想发声,但是没有平台,也没有语言,归根结底还是话语权的问题。

界面文化:偶像和歌手、演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林西:当我们去追溯好莱坞明星制的起源的时候会发现,在明星制诞生之前,观众对于一个演员的了解是不会超出电影文本本身的。当粉丝有能力绕过制片方、绕过整个电影工业去了解一个演员的私生活是什么样的时候,这个演员就变成“明星”了。现在很多人说,公众对明星的窥私欲侵犯了明星的个人隐私,实际上说反了,明星制诞生的前提就是明星让渡了自己的一部分隐私权,所以可探讨的只有边界问题——是让渡到“我”知道你谈了哪个女朋友,还是知道你的性生活细节——而不是可不可以窥探的问题,因为满足粉丝的窥私欲就是明星存在的意义之一。你是明星,就意味着你的私生活可以被窥探。

偶像和演员的分界点在于偶像让渡了自己自由地进入一段亲密关系的权利,粉丝认为你不可以谈恋爱,你就不可以。好莱坞明星本身已经是光影媒体制造出来的一个文本,而不是一个真人,偶像更加不是,偶像可以被定义为一个“提供有关亲密关系想象素材的数据库”,基于这个数据库里的数据,粉丝可以自己选择、订制偶像的形象。比方说,tfboys的粉丝中有很多是“妈妈粉”,而且在外界看来,“妈妈粉”占了大多数,但事实上不是,tfboys也有大量的“女友粉”,而且有大量的“大龄女友粉”。问题在于,tfboys的官方形象是“乖乖小孩”,所有由经纪公司提供的官方素材里,他们都是顶着锅盖头,穿着类似校服的套装,造型都很幼稚,是十几岁青葱少年的形象。在这个情况下,你怎么把他们想象为男友,就只能从他们的所有影像资料构成的数据库里面,提取出一些很man、很有男友力的形象————其中还包括“饭拍”(粉丝自己拍摄的素材),“饭拍”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意味着这个偶像向公众所传递的形象,已经溢出了经纪公司的控制范围——同时屏蔽一些相对低龄的形象,重新组装出一个只属于粉丝的偶像形象。

tfboys的官方形象

事实上,任何一个文化名人,包括体育明星,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粉丝的“意淫”。在国外的研究中,这种“意淫”被称作“准社会关系”,即某个素人和一个媒体名人之间的想象性的亲密关系。一开始大家肯定会觉得这是一种很负面的,甚至是病态的事情,但随着偶像制慢慢普及,大家开始觉得这也是一件合理的事情,现在大家在网上随便称呼偶像为“老公”,没有人再觉得这是有病。但在过去很长时间里,这就是有病,甚至在西方文化里还产生出了一种意象,叫做“阁楼里的粉丝”,在人们的想象中,“阁楼里的粉丝”不仅偏执,还可能有犯罪倾向,比如说去跟踪或者伤害偶像。因此,偶像工业存在的基础就是把这种病理性的症状“去病理化”,它告诉粉丝这是合理的,并且我可以满足你。这样一来,偶像就变成了一个职业化的大众情人,回应粉丝的爱慕和表白是他的职责,如果粉丝对你表白,你不回应,或者你回应不得体的话,那就是“偶像失格”。

界面文化:粉丝能意识到自己喜欢的是一个“数据库”而不是一个真人吗?

林西:一部分人是可以的。鹿晗公布恋情的那段时间,我观察了鹿晗粉圈里几个人,其中有个人就说,“哥哥,你为什么不在橱窗里做个玻璃人呢?你一出来我就觉得不对了。”她还说,“作者已死的时代,你的存在是靠我们解读的。”

2、明星本人是购买流量的附赠品

界面文化:漫威十周年活动为什么会请中国歌手?

林西:迪士尼中国的宣发想要扩大漫威的粉丝群,他们认为目前的粉丝结构是不好的,或者说是不够的。这几年中国的电影宣发行业在热炒的一个概念是“小镇青年”。当年《泰坦尼克号》3D版在国内上映,本来大家对票房都没太高的期待,因为觉得《泰坦尼克号》谁没看过,但结果票房非常高,去查了具体的数据才知道,票房主要来自三线以下的城市。(界面文化:另一个说法是,现在中国票房的增长主要靠的是银幕块数的增长。)对,因为在硬件上把银幕建起来了,就会有人来看,而银幕能在哪儿多建呢,只能是在三线以下的城市。所以“小镇青年”就被热炒起来了,因为《泰坦尼克号》的票房结构对影视宣发行业造成了误导,让他们误认为有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如果不去讨好这个群体的话,那票房永远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但一二线城市的票仓是有极限的——大概十亿到十五亿;如果打通了“小镇青年”的票仓,说不定票房还能再上十亿。

中国很多打“小镇青年”牌的电影是直接从内容入手的,电影本身就是拍给小镇青年看的,比如说《前任3》。但迪士尼中国并不能控制内容端,只能从宣发入手,于是就想到请本土明星这个主意。而且他们请的这几个本土明星在三线城市好感度也很高,比如陈奕迅,他很多演唱会的地点都选在三线城市,能开得起来,就说明他在三线城市还是有不少粉丝。

中国的电影公司跟好莱坞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背后是互联网资本。很难想象好莱坞在有六大或八大制片公司的前提下,还会有互联网公司来跟它们分蛋糕,这是不可能的。但是中国不一样,在2011年到2015年,BAT(百度、阿里、腾讯)全部都进军了影视行业;2011年到2013年,百度逐步控股爱奇艺,而腾讯影业和阿里影业都是15年下半年成立的。

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点进军影视行业呢?是因为大数据算法成熟了,任何一件事情的网络热度有多高,都可以计算出来。然后它们就发现,网文的热度好高啊,于是IP的概念就被造出来了,之所以命名为“IP”,就是因为在改编的过程中,资本唯一需要付出的就是购买知识产权。互联网资本在短短几年之内用互联网思维统治了本来就很脆弱、本来就没有什么基本盘的中国影视工业,所有的东西都要用流量来计算,所以才会有这么多外国电影来中国宣发的时候请本土流量明星。其实请的不是明星,而是明星的流量,明星本人是购买流量的附赠品。

界面文化:有流量等于有票房吗?

林西:不是的。其实是流量明星求着电影圈,而不是电影圈求着流量明星;这跟电视剧圈不同,电视圈受流量明星的影响太大了,流量明星的电视剧片酬都在5000万以上,因为加一个流量明星,电视剧能多很多点击量。但是对电影来说,粉丝撑不动票房。

郑熙青:粉丝只是电影观众中非常小的一部分,电影公司的思路并不是讨好粉丝。近些年来,看上去电影公司也在讨好粉丝,很多时候因为导演本身就是粉丝出身,这种所谓“迷弟作者导演”(fanboy auteur)也就成了最近不少电影的卖点或者“人设”之一。讨好粉丝只是电影公司的一个选择,并不是必要的。比较早期的粉丝研究——比如詹金斯的《文本盗猎者》——很多都谈到了这个问题,粉丝和制作方对于作品的价值认同来源不同,两者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粉丝要什么,制作公司偏不给什么,有时候制作公司基于商业的判断事后看来是非常愚蠢的。

林西:有很多大流量的电影项目最后都暴死了。比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投资方是阿里影业,他们为什么要选刘亦菲和杨洋作为主演,是因为他们都有流量,再加上这个小说本身就是个大IP,抄袭争议也为它增加了很多流量。但事实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是一部素质极其普通、根本不适合改编成电影的“小言格局”的小说。小言格局的小说只适合改成小妞电影,但它又不是小妞电影,而是玄幻题材,这意味着它的制作成本会很高,但是它本身的故事内核又是纯言情的,这在电影行业是一个绝对要暴死的题材。但是阿里影业就笃信它一定会红,可见阿里在这件事上的互联网思维多有深。这种互联网思维,才是互联网公司进军影视行业之后最大的误区所在,他们认为流量是通吃的,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影视行业是影视行业,互联网圈是互联网圈。这两年他们也开始反思了,但是在他们刚刚进入影视行业的那几年,互联网资本非常自大和狂妄,再加上中国的整个影视行业又如此的孱弱,互联网公司会觉得,让你们自己创作也创作不出什么来,还不如我们用互联网思维来指导一下。

票房惨败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界面文化:欧美圈是怎样一个圈?

郑熙青:我个人是不太赞同“欧美圈”这个提法的。中国现在这个形式的粉丝圈,最早是从日本动漫的粉丝开始的,然后慢慢才有欧美的影视粉丝加入,主要是英语世界的,所以其实“欧美”就是美国加英国。根据我个人观察,所谓“欧美圈”的粉丝,总体来说年龄要偏大一些,30岁以上是很常见的,其中不少人通常在圈内很久了,英语也会比较好,除了刷微博,还刷Tumblr、twitter、Instagram这些国外的社交网络,与国外粉丝的互动会比较多,从英语的粉丝圈学到的东西也会比较多。比如说,欧美圈的同人文里“互攻”的CP特别多,这是因为在英文的同人小说里,是没有“攻/受”的概念的。

许多欧美圈的粉丝是去参加过美国的漫展的,比如比如最热门也最疯狂的SDCC(圣地亚哥动漫展)等等。所以(漫威十周年上海庆典)“夜排”这件事,应该是从国外学来的,SDCC这些年年年夜排,因为这些粉丝有排红毯的经验,所以就把这个经验直接复制到了国内,这就体现出了粉丝素质和主办方素质的差距。很多人说排队现场留下了很多垃圾,是因为欧美圈粉丝素质低,但其实那些垃圾都是粉丝进场后要用的东西,他们是不可能直接丢在排队的地方的,更大的可能是主办方赶人赶得太急,粉丝不得已才丢下的。

圣地亚哥动漫展

界面文化:C位为什么很重要?

林西:在很多国家和文化中,都有最重要的人站C位的传统,但C位也的确跟偶像团体和粉丝文化有很深的关系。在一个偶像团体里,总要有一个人站中间,这个人肯定就是受到镜头照顾最多的人。C位意味着这个人在团队中的核心地位,也意味着最多的资源,所以在所有的偶像团体里,C位都是一定要争的。在韩团里面还好,C位是公司定的,但是在日本不一样,日本的C位是粉丝投票投出来的。

林品:赤裸裸地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民主选举的金钱本质。

林西:如此在意C位这个事情一定是饭圈思维,C位这个词汇本身就是饭圈语言。在所有漫威的海报上面,只要RDJ(小罗伯特·唐尼,钢铁侠的扮演者)站在C位,RDJ的粉丝就会很开心,RDJ的粉丝是很有C位意识的。这次漫威十周年上海的活动上,他连C位都没有了,粉丝简直觉得他被迫害了。

漫威十周年庆典上陈奕迅站在C位

在日韩粉圈里,C位真的意味着资源。如果在一次选举中拿到了C位,未来一年的资源都会向你倾斜。但是在漫威十周年的活动上,站C位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没有利益的关联,只是一个象征而已。“番位”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从日剧中来的,日剧中有“一番扛收视”之说,也就是说,在第一集中出现的演员,对于收视率有很重要的影响,如果收视率好,是可以写入演员的业绩的。

郑熙青:这套C位的话语主要还是日韩粉圈传播出来的,是日韩粉丝在其他粉丝圈扩散的结果。因为国内通行的这套粉丝文化逻辑最早发端于日韩,所以有很多在日韩真的有实际意义的操作被借用了过来,变成了一个象征性的东西,变成了一个没有所指的能指。

3、从“国家面前无偶像”到“祖国才是大本命”

界面文化:欧美圈前几年还有一件大事,《霍比特人》三部曲中精灵王的扮演者李佩斯(Lee Pace)在中国宣传电影期间曾与艾未未合影,很多他的粉丝立刻表态“爱国面前无偶像”,怎么理解这种表态?

林西:这涉及到中国粉圈的历史问题。2006至2008年,韩流大举进军中国,在这之前,韩国娱乐工业的主要市场是日本,但是在2005、2006年日韩之间爆发了竹岛/独岛纷争,韩国的娱乐工业开始受到排挤,于是他们转向了中国市场。进军中国市场主要分为几个步骤:先是在几代的韩国偶像团体里开始逐渐加入中国成员,从韩庚到鹿晗、吴亦凡;接下来经纪公司雇佣的职业粉丝开始进驻到百度贴吧,开始直接组织粉丝,训练出了中国第一批非常有专业素养和组织性的粉丝。这些粉丝当时年龄都是很小的,天天接受洗脑,就认为“哥哥是最好的,哥哥是最重要的”,加之当时中国的互联网舆论并没有现在这么民族主义,这些年轻的粉丝也被一些“diss国家”的言论带偏了。这时就发生了一件很大的事情,上海一场super junior的活动上发生了踩踏事件,于是很多人就攻击说“都是你们脑残粉在这里惹事”,甚至上升到了“你们整个粉圈都是脑残”的程度。

由于韩国在中国互联网上的民间形象本来也不好,就有很多网友去攻击韩粉,韩粉的反应当然是“打回去”。在反击的过程当中,就必然有一些言论是所谓“不爱国”的,韩粉的行为就这样激起公愤了。于是就发生了一件在饭圈非常著名的事件——“六九圣战”。为什么是“六九”呢?因为六月八号高考结束了,大家都有时间了。那天,以“百度魔兽贴吧”、“百度李毅吧”、天涯、猫扑为首的几个BBS一起打出了“脑残不死,圣战不止”的口号,去爆那些韩国偶像的贴吧。后来韩粉以惨败告终,只能认怂。在随后几年,韩粉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叫“国家面前无偶像”。换句话说,粉丝在探索言论的边界和底线——说什么话是安全的?这个底线就是“国家面前无偶像”,这句话变成了粉圈的一个“护身符”。

李佩斯

到了2016年,周子瑜事件(韩国女团成员、台湾艺人周子瑜发表支持台独的言论)之后,官媒明确表示“祖国才是大本命”(“本命”即粉丝追的所有偶像中最喜欢的那个)。如果说“国家面前无偶像”是一个防御性的话语,是粉丝证明自己政治立场没有问题的一个说辞的话,那么“祖国才是大本命”就相当于挑明了说,你可以有很多idol,但祖国才是最大的idol。

回到李佩斯事件,因为韩圈吃过这个亏,欧美圈也要记得这个亏,甚至因为很多欧美圈的粉丝就是韩圈迁移过去的,因此“国家面前无偶像”就成为了整个粉圈的共识。

界面文化:认同这句话的粉丝是真的“粉红”,还是只是防御性策略?

林西:两者都有。有一部分是真的粉红,哪怕粉着韩国、日本的明星,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还有一些就是把这句话当做附身符挂在那里。

郑熙青:其实就是要打造一个公关的面,搞粉丝外交。这种时候不仅明星要卖人设,粉丝也要卖人设。

界面文化:粉圈的很多组织和动员方式其实并不是独有的,甚至可以说只要有人的地方都有,比如说粉圈内部贡献率的竞争、树立共同的敌人等等;如果从这些角度去看待粉丝文化,似乎感觉也并没有很难理解?

林西:圈外人不能理解的是他们这么做的背后动机,而不是做法。做法是人性,是通用的,所有人都会党同伐异,但是动机必须进入圈内才能了解。比如说,粉丝之间为什么要竞争一个内部的贡献率。因为粉丝也会内斗,比如idol要接一个综艺,有一波人乐意,有一波人不乐意,两边就会撕起来,在撕的过程中谁掌握话语权呢?谁为粉圈立过功,谁就掌握话语权,所以粉丝必须要积累在粉圈内的声望。

林品:我觉得圈外人不能理解的是,粉丝崇拜的是一个影视或文化产业创造出来的idol。如果把这个idol替换成一个政治领袖,有些圈外人就能理解了;如果把政治领袖替换成一个人格化的国家实体或者政治理念,可能就有非常多的人能理解了。

郑熙青:比如在文学领域争水浒好还是三国好,大家就会很有代入感,但是如果争鹿晗好还是吴亦凡好,不再流量粉圈的人,往往就不能理解。

林品:但这也同时意味着,这一套非常成熟的行为模式和组织方式也很容易被收编,被转化成对于政治理念、政治实体的维护。

林西:从“国家面前无偶像”到“祖国才是大本命”,这就是一种收编。

界面文化:是不是可以说,粉丝行为的背后动机,或者说粉丝崇拜的对象是可以转换的,只要这个组织和动员方式一直存在?

郑熙青:梨花女子大学的事件就是一个例子,完全用韩圈粉丝应援的方式来倒朴槿惠。

林西:倒朴槿惠的抗议活动最早在梨花女子爆发,女学生拿着演唱会应援用的灯牌,唱女idol的歌,对面就是一群维稳的警察。后来转移到了青瓦台前面的广场,请了很多明星在那里开演唱会,唱一些有政治隐喻的歌曲,台下的抗议人群带着演唱会的全套装备,拿着手幅、灯牌,穿着统一的应援服坐在那里“打call”。(界面文化:这些参与抗议的人群都是粉丝吗?)韩国是一个全民追星的国家,在韩国想找到一个不追星、没有被偶像工业所整合的个体还是挺难的。

梨花女子大学“倒朴”活动上的集会人群

界面文化:有人说粉丝追星的动机是出于一种权力欲,因为有了粉丝的身份之后,他们就可以以群体的名义实现个人无法实现的权力欲。怎么理解这种说法?

林西:我觉得这种说法不是特别准确,应该说是粉圈逻辑和粉丝组织把部分粉丝内心里隐藏的权力欲召唤出来了。他们本来是一个个松散的个体,没有力量正面和任何人对抗,不管是明星的经纪公司还是有话语权的媒体人。但是一个巨大的集体和共同的价值观会令他们产生一种“我的不满和诉求都能得到回应解决”的感觉或者说是错觉。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很多流量明星的粉圈是典型的大粉、职粉带路,小粉丝无脑跟风的状况,所以准确地说,大粉、职粉做粉丝可以说是权力欲驱动的,但普通小粉丝的动机并不是如此。

界面文化:共青团中央等官媒对粉圈的关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林西:2014、2015年。

界面文化:有什么标志性的事件吗?

郑熙青:团团下水了(即共青团中央的微博开始直接接入一些粉圈事件)。

林西:还有一个事件是,共青团中央的某个负责人在2015年的五四青年节,力主邀请韩庚和tfboys来参加人民大会堂的座谈会,最后请来了王俊凯。他曾在某个场合公开讲过,“能打败公知粉的,只有明星脑残粉。”这是一个标志,后来“团团”和紫光阁多次直接介入了粉圈的事件。

林品:2014、2015年也是鹿晗、吴亦凡回国的时候。

林西:准确地说是整个国内流量粉圈兴起的时候。在那之前,我们也知道有追星族存在,但远远没有到整个微博的流量都要靠粉丝来支撑的程度。如果没有粉丝,感觉整个舆论场也没有人说话了。

界面文化:他们介入的直接影响是?

林西:巩固了粉圈里那部分本来持民族主义立场的人的坚定信念,让他们觉得,哪怕是追星这件事,也可以跟着团团走。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