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JMedia】如果不降准和结构性改革 降息或无济于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JMedia】如果不降准和结构性改革 降息或无济于事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为界面新闻独家撰文称,央行可能最终仍然会选择降准来配合降息,而且,如果没有其他配套性改革尤其是结构性政策的出台,本次降息带来的实际效果将被打上问号。

图片来源:CFP

周五晚间(11月21日),中国央行出人意料地宣布降息。这样的动作多少让市场有些陌生,毕竟央行上次降息可以追溯到2012年7月份,在过去的两年多中,尽管中国经济不断下行,但央行似乎已经将这一传统政策工具“束之高阁”,反而倾向于更多使用定向放松的调控工具。

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来说,对利率的调整都是十分重要的事件,在中国央行的改革语境中,突然再度启用这一工具,也表明货币政策立场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尽管在央行看来,本次降息不代表货币政策立场的转变,甚至表明本次利率调整属于中性操作。

央行被迫“主动出击”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本周三,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度发声表示要通过多种手段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并再度干预银监会对于存贷比的要求。此外,央行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也表明,第三季度末企业的加权平均借贷成本仍然保持在7%左右的水平上,甚至比第二季度底出现了一个基点的上升。同时,近期的数据也表明整体经济下行的局面在第四季度的前两个月并没有出现任何的缓解,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继续下探,中小企业和商品融资领域不断爆发出坏帐事件,都成为央行降息的重要原因。

当然,从基本面来看,央行降息的条件已经具备,其最主要的方面在于中国出现快速的“去通胀化”,同时在工业领域出现严重的通缩迹象。中国的CPI通胀率已经位于2%以下,这已经是近年以来的最低点。更不用说PPI通胀率已经连续32个月为负值,即使如此,大宗商品的价格仍然跌跌不休。

当然,降息尤其是直接调整存贷利率固然属于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但央行仍然加入了一些“创新”,比如这是一个非对称降息——贷款下调40个基点,存款下调25个基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挤压商业银行的利差。数据表明,商业银行的利差在过去一年中甚至出现了一定的上升,这可能是本次非对称降息最重要的原因。此外,央行再度上调存款利率的上限——从此前的基准利率上浮10%到上浮20%,并明确表示这是为了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这似乎是在回击认为“降息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倒退”的批评声。

然而,降息固然必要,但效果如何却仍然存在疑问,首先,商业银行惜贷最主要的原因来自于对整体经济下行的担忧,尤其是对房地产市场的前景保持谨慎;第二,贷款利率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存款利率,但本次提高存款利率上限后,最高存款利率以一年期为例,仍然是3.3%,这与之前完全一样。从这个角度来看,很难想象商业银行迫于存款压力会主动降低存款利率;第三,利率调整是价格工具,如果没有量化工具,比如说降准,商业银行也没有足够的新增资金来主动降低对客户的利率。

从这些角度来看,央行可能最终仍然会选择降准来配合降息举措,但与此同时,货币政策仍然是周期性政策,同时商业银行也自然会选择“趋利避害”,在这样的状况下,没有其他配套性改革尤其是结构性政策的出台,本次降息带来的实际效果仍将被打上问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JMedia】如果不降准和结构性改革 降息或无济于事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为界面新闻独家撰文称,央行可能最终仍然会选择降准来配合降息,而且,如果没有其他配套性改革尤其是结构性政策的出台,本次降息带来的实际效果将被打上问号。

图片来源:CFP

周五晚间(11月21日),中国央行出人意料地宣布降息。这样的动作多少让市场有些陌生,毕竟央行上次降息可以追溯到2012年7月份,在过去的两年多中,尽管中国经济不断下行,但央行似乎已经将这一传统政策工具“束之高阁”,反而倾向于更多使用定向放松的调控工具。

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来说,对利率的调整都是十分重要的事件,在中国央行的改革语境中,突然再度启用这一工具,也表明货币政策立场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尽管在央行看来,本次降息不代表货币政策立场的转变,甚至表明本次利率调整属于中性操作。

央行被迫“主动出击”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本周三,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度发声表示要通过多种手段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并再度干预银监会对于存贷比的要求。此外,央行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也表明,第三季度末企业的加权平均借贷成本仍然保持在7%左右的水平上,甚至比第二季度底出现了一个基点的上升。同时,近期的数据也表明整体经济下行的局面在第四季度的前两个月并没有出现任何的缓解,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继续下探,中小企业和商品融资领域不断爆发出坏帐事件,都成为央行降息的重要原因。

当然,从基本面来看,央行降息的条件已经具备,其最主要的方面在于中国出现快速的“去通胀化”,同时在工业领域出现严重的通缩迹象。中国的CPI通胀率已经位于2%以下,这已经是近年以来的最低点。更不用说PPI通胀率已经连续32个月为负值,即使如此,大宗商品的价格仍然跌跌不休。

当然,降息尤其是直接调整存贷利率固然属于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但央行仍然加入了一些“创新”,比如这是一个非对称降息——贷款下调40个基点,存款下调25个基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挤压商业银行的利差。数据表明,商业银行的利差在过去一年中甚至出现了一定的上升,这可能是本次非对称降息最重要的原因。此外,央行再度上调存款利率的上限——从此前的基准利率上浮10%到上浮20%,并明确表示这是为了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这似乎是在回击认为“降息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倒退”的批评声。

然而,降息固然必要,但效果如何却仍然存在疑问,首先,商业银行惜贷最主要的原因来自于对整体经济下行的担忧,尤其是对房地产市场的前景保持谨慎;第二,贷款利率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存款利率,但本次提高存款利率上限后,最高存款利率以一年期为例,仍然是3.3%,这与之前完全一样。从这个角度来看,很难想象商业银行迫于存款压力会主动降低存款利率;第三,利率调整是价格工具,如果没有量化工具,比如说降准,商业银行也没有足够的新增资金来主动降低对客户的利率。

从这些角度来看,央行可能最终仍然会选择降准来配合降息举措,但与此同时,货币政策仍然是周期性政策,同时商业银行也自然会选择“趋利避害”,在这样的状况下,没有其他配套性改革尤其是结构性政策的出台,本次降息带来的实际效果仍将被打上问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