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周新书推荐】只有把旧东西烧光 生活才能够重新开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周新书推荐】只有把旧东西烧光 生活才能够重新开始

本周关键词:浪荡子、翻译研究、日本文化、老龄化、爵士乐、科学神话……

《小小小小的火》

[美] 伍绮诗 著  孙璐 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4

在秩序井然的中产阶级社区西克尔高地,一把火烧掉了理查德森家的房子,人们都觉得这是他家小女儿伊奇干的,而她则在大火后离家出走了。这一切混乱,要从一年以前流浪艺术家米娅母女来到西克尔高地说起。米娅在理查德森太太家做钟点工,而她们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善良的人格也迅速吸引了理查德森家的孩子们。认为人生必须遵守规则的中产阶级主妇理查德森太太一方面接纳她们,却无法理解她们:怎么有人能够过着居无定所、只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的生活?

米娅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与奉行“说正确的话、做正确的事”的西克尔高地居民有着巨大的鸿沟,这通过米娅在中餐馆打工时的同事贝比·周的事情暴露出来。贝比·周是来自中国的移民,意外怀孕却无力抚养自己的孩子,只能把婴儿遗弃在消防局门口。在贝比生活有所好转之后,她在米娅的帮助下寻找自己的孩子,得知女儿被西克尔高地的一对夫妻、理查德森太太的好友收养。生母和养父母开始争夺监护权,并将理查德森家分成了两个派别。虽然最终养父母夺得了监护权,理查德森太太也变相赶走了米娅母女,可是理查德森一家却再也无法回到过去的生活了,一向被教导要遵守规则、过安稳生活的他们,心中小小的火苗已经被米娅母女燃起。

美籍华裔作家伍绮诗曾以处女作《无声告白》成为2014年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她称自己非常愿意写作家庭羁绊和人际关系。“人们之间的纽带就像是天上各式各样的星座:每一颗星星都以不同方式、不同形状组成一个星座,同时也成为其他星座的组成部分。我喜欢探讨这些彼此重叠的关系,我想知道人与人之间是如何相处的。”而《小小小小的火》不仅探讨了母女关系、友情与爱情,也探讨了人生的选择。在这里,火象征着人的精神世界。在作者看来,小小的火是一种灵感、一种力量,也具有十足的破坏性。在每个人心里都有小小的火苗,只有把旧的东西烧光,生活才能够重新开始。

《我的一生:卡萨诺瓦自传》

[意] 贾科莫·卡萨诺瓦 著  高中甫等 译
新星出版社 2018-3

卡萨诺瓦,这个名字是“好色之徒”、“浪荡公子”或者“冒险家”的同义词。1725年生于威尼斯的卡萨诺瓦是一个热情的享乐者,不断地追逐猎物、进行情爱的冒险,并自认“没有什么比感官的追求更加重要”。

卡萨诺瓦也不仅仅是一个好色之徒,他在16岁就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他当过教士、士兵、罪犯、提琴手、彩票经理……通晓历法、了解医学,建立过剧团,办过杂志,善于理财也善于挥霍。卡萨诺瓦在不断的旅行当中,写下了诸多作品,包括《波兰动乱史》,一本乌托邦小说《爱德华和伊丽莎白,或地心之旅》以及荷马《伊利昂记》的译作。让他真正能够在世界文学历史上获得一席之地的,是他那共十二卷的自传《我的一生》(中文版有缩略和删节)。在写作自传之时,卡萨诺瓦奉行的原则是“不管有价值还是无价值,我的生活就是我的材料,我的材料就是我的生活”。他几乎是不加取舍地把自己的生活一股脑儿搬运到纸上,“杂然并称,松散无序,没有取舍,不加提炼”(茨威格评语)。这使得他的自传真实而粗俗,并且具有一种文献性。书中用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记录下了他一生里和116个女人的情事,也记录了他亲自交流过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上至国王教皇、公侯大臣,下至赌徒妓女、江湖术士。正因为他是一位冒险家,他的足迹几乎遍及了整个欧洲,几乎每一座出名的欧洲城市都有他的身影,而他不仅出现在沙龙和剧院,也出现在妓院、赌场甚至监狱……这些传奇的经历,让《我的一生》成为了一部呈现18世纪欧洲社会全景的奇特之书。

“我不愿意向我的爱人推荐这部回忆录,但愿意向我的朋友们推荐。”海涅曾经这样评价《我的一生》,他说,书中没有一行和自己的情感相契合,但读起来没有一行不使自己感到快乐。卡萨诺瓦的自传不同于歌德自传的诗化,也没有卢梭的自我剖析和忏悔,而在生活的真实上绝不输给任何作家。

《翻译研究》

思果 著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3

这本书名为《翻译研究》,实际上并不是对翻译理论的研究。作者思果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在书中写下了自己对多年翻译工作的经验总结和对后来译者的警戒。思果写了三十多年的散文,译过二十本书,也担任过编辑、教过翻译课,还曾每天花七个半小时的工夫研究了七年的翻译。

翻译有两种基本的态度:一种主张译文要像中文,保存原文的文学价值;另一种主张是译文就是译文,主要是顾全原文的字面,原文的文学价值在其次。在思果看来,最好的翻译应当能够一丝不走地传达原意,并且译文读起来流畅,就如同中文原著。因此,本书的态度是:翻译要像中文。中国已经有的表达意思的方法、字句,尽量采用,没有的再想办法。思果还提出,翻译工作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思想:要细心研究英文的原义,细读自己译文的毛病,细听中国人讲的话(不能听“时髦人”的话,因为他们已经中了拙劣译文的毒素),细读中国的古文诗词,旧小说如《红楼梦》《儿女英雄传》,这样翻译才有进步。 除了指导原则以外,作者还指出了翻译的步骤和常见的翻译方法。

本书提出的一些主张在今天看来并不新颖,不过,它依然是一本前辈翻译家的真诚之作,值得翻译的入门者和爱好者阅读。不仅如此,书中许多讨论白话文语法和汉语词汇的问题,并不是只和从事翻译工作的人有关系,因为在拙劣翻译的影响之下,很多从事文字工作的普通人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犯错。

《日本之镜:日本文化中的英雄与恶人》

[荷] 伊恩·布鲁玛 著  倪韬 译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18-4

如果说《菊与刀》从文化的表层敲开了了解日本的大门、对日本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外部考察,那么《日本之镜:日本文化中的英雄与恶人》则带领读者来到了日本文化的隐秘腹地,试图揭露它通俗粗陋、鲜活生动的一面。

伊恩·布鲁玛是荷兰作家、《纽约书评》主编,他曾在荷兰莱顿大学攻读中国文学,在日本大学攻读日本电影,并著有《零年:1945》《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等与日本相关的作品。在本书中,布鲁玛用较多的篇幅描写了那些满足最大多数人趣味的、因此往往也是最低级的电影、文学、漫画和戏剧,显示出了日本文化中猥琐、暴烈并常常显得病态的一面。本书的前半部分是女人,她们担任了按男人欲望塑造的两种传统角色:母亲和妓女。后半部分是男人,其中很大一部分讲述了歹徒、忠臣等角色。两部分之间还有一章是第三性别:男扮女装和女扮男装的人。布鲁玛认为,人们期望之事也是现实的一部分,就连大众文化中最庸俗的东西也肯定和真实世界有某种联系。“被列入此书的英雄人物、坏人物和一般人物都代表了那些我认为是日本文化的典型方面,”布鲁玛曾说。

在导读中,日本媒体人内藤康称,本书的日文译名为“日本のサブカルチャー”中,即“日本的亚文化”,“亚”的意思是“第二位、略逊一筹、非主流”。日本古时引进中国文化,明治维新以后又积极吸收西方文化,并用汉字诠释了众多西方的概念。历史上,日本总是在大国文化的影响中持续扮演着“亚流”,并从中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在这本书最初出版的1984年,人们对日本流行文化的关注程度与评价绝对称不上高。当时许多日本人抱持着这样的想法:日本流行文化都是欧美的“亚流”,绝不是值得骄傲的东西。可时至今日,日本流行文化已被全世界广泛接受,甚至连被视为下流之物的浮世绘春宫图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和大量关注,还在大英博物馆举办了展览。内藤康认为,本书所述的欲望的开放、能够说出“喜欢所喜之物”的自由氛围,正是如今流行文化的核心与源泉——“有容乃大”。

《当世界又老又穷:全球老龄化大冲击》

[美] 泰德·菲什曼 著  黄煜文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4

2017年,联合国发布了《世界人口展望》修订版报告。报告指出,目前全球60岁及以上人口为9.62亿人,到2050年这一年龄层的人口数量将是现在的两倍多,达到21亿人。一些国家人口老龄化现象已持续了较长时间,其中日本60岁及以上人口已占其总人口的33%,而到203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也进一步加快,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抛开这些数据,老龄化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算一算你家族中的每个成人拥有多少子女,你会发现子女的数量几乎是随着世代而递减。如果你自己的家庭是你原生家庭人口的一半,那么你的家庭属于这个世界的主流。这也意味着,在未来,孩子会越来越少,老人则越来越多,这个世界将变得又老又穷。本书作者、记者泰德·菲什曼走访了美国、日本、西班牙与中国的若干城市,采访了上百名企业员工、雇主、经济学家、政府官员、医疗专业人员、普通家庭成员,通过一个个生动而翔实的故事,呈现出了世界范围内老龄化社会的面貌与未来,涉及的话题包括工资收入、社会保障、医疗、住房、隔代养育、啃老等等。

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所需要的资源将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分食,最重要的是,最终还是要由年轻人(无论身为家庭成员、朋友还是公民,都会在这个老年化的世界中逐渐变老)来照顾老人,包括他们自己。在书中,菲什曼一再强调, “一个老龄化的世界,让地球必须负担多出来的数千亿年的人类集体生命。”谁该支付老人照护的花费? 谁来照顾老人?我们虽然有能力进一步让人类延年益寿,可是如何让多出来的寿命充满活力与愉悦,而非无所事事?我们怎么让老年人以参与者而非以依赖者的身份活得更久?如果你也在思考这些问题,思考我们自己以及下一代人的命运,不妨看看这本书能否给你一个答案。

《故宫物语》

[日] 野岛刚 著  张惠君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3

“中国这个巨大的国家在历史上与政治上都赋予了故宫特殊的地位。故宫的重要性今后也不会消退,而我追随故宫的脚步也永远不会停止。”《朝日新闻中文网》前主编野岛刚这样说。他出版过两本关于故宫的书:第一本是《两个故宫的离合》,在书中,野岛刚把故宫当作理解中国政治、两岸关系和台湾问题的最佳“素材”,提出“故宫就是政治问题和外交问题”;第二本就是《故宫物语》,这本书不仅写出了台北故宫36件重要馆藏颠沛流离的命运,更把故宫的历史视作了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作者用故宫的文物、故宫的政治与历史,以及两岸故宫院长及名人专访这三大部分,思考并探讨了故宫对于人类的文化意义。​

身为日本媒体人,野岛刚发现,在过去,对于日本人来说,中国就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对于在江户时代受教育、在明治维新以后提倡“中国论”的内藤湖南等人。通过中国文化来看中国,这样的传统一直维持到战后的竹内实与竹内好。但是到了“文化大革命”以后,日本的“中国论”开始逐渐远离文化。而现在,日本社会存在着“忽视用文化来分析中国问题、刻意避开中华文明的倾向”。野岛刚也试图通过写作故宫来提醒日本读者,在今天,要理解中国及中国国民、甚至理解日本和日本国民,人们依然不能够忘记中国的文化。

《如何听爵士》

[美] 特德·焦亚 著  孙新恺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未读·艺术家 2018-5

提到爵士乐,不同的人可能想起不同的情景:咖啡厅与人闲谈时传入耳中的慵懒音符、在深夜电台偶然听到的难忘片段,也可能是村上春树小说中主人公一再提及的旋律……爵士乐总是能够迅速抓住听众的耳朵,可是在纯粹的感性认知以外,普通听众大都常常无法理解爵士乐的精髓何在。

为什么听爵士乐?如何欣赏爵士乐?听爵士的时候我们在听什么?谁的音乐值得一听?特德·焦亚用《如何听爵士》一书回答了这一系列爵士音乐的入门问题。特德·焦亚是一位爵士钢琴家,也是音乐史专家,这样双重的身份让他能够用通俗的语言,从历史、流派、名家赏析等等角度去解释这门艺术。本书介绍了爵士乐的脉动、句法、音色和结构,引导读者认识聆听爵士乐时需要留意的关键和细节。除了对爵士乐技法进行介绍,作者也进一步阐释了爵士乐产生的文化背景与各流派的演变,并在此基础之上介绍了十余种爵士乐风格。在书的后半部分,焦亚给出了爵士音乐史上9位重要的音乐家及他们的演奏特色,并为读者介绍了150位当代爵士名家。

“摇滚乐手把三个和弦弹给三千个观众听,爵士乐手把三千个和弦弹给三个观众听。”这样的笑话正说明了,爵士乐是何等丰富细腻又缺乏知音。爵士乐自从19世纪末诞生于新奥尔良以来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并一直在吸收学习全世界多种多样的音乐元素。如今,它不仅有着丰富的内容,还蕴含着文化冲撞、情感宣泄以及对人性的拷问。或许,读完这本书以后,你也能够成为爵士乐手苦苦寻找的知音。

《牛顿的苹果:关于科学的神话》

[美]罗纳德·纳伯斯 [希]科斯塔·卡波拉契 主编  马岩 译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2017-12

一颗苹果砸在牛顿头上,万有引力定律从此而来。伽利略登上比萨斜塔,用实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这些我们从小读到大的科学家事迹,已经在普通人心中根深蒂固。虽然也曾有历史学家用证据推翻了一些广为流传的“神话”,可是,人们依然非常喜爱那些讲述得富有戏剧性的科学故事。即使是在今天,翻开报纸,我们也常常能读到科学家们又有了某些突破性的发现:某个自然现象的奥秘即将揭晓,而科学家是多么聪明,在研究中投入了多少心血,其成果有多少价值。 传统的故事常常掩盖了科学家取得成就所需要的其他重要因素,比如助手的付出,或者仅仅是好运气。

本书的两位主编认为,只关注科学成就的某一个因素,就可能导致对其他同等重要的要素的忽略,而这可能会使人们形成对科学的成见。他们邀请了26位医学史、生物学史、地质学史等领域的专家,挑战了从古至今流传甚广的诸多科学观念。这本书揭露了三类神话:关于现代科学先驱的神话、关于科学构建和前进的神话,以及关于科学家本人的神话。不仅如此,作者并不仅仅为读者给出了神话背后的真相,而是追踪神话的起源,指出为何这种神话长盛不衰。

《牛顿的苹果》一书不仅戳破了科学发现中的神话泡沫,更重要的是,它也在引领读者们去探索“科学的本质”:科学的实现过程、科学家提出的是什么问题、形成的是什么样的知识。具备科学修养的公民应该具备真正的科学观,也更能理解科学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可以对眼下热门的科学问题如全球变暖、基因检测、生物进化等给出有见地的看法。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周新书推荐】只有把旧东西烧光 生活才能够重新开始

本周关键词:浪荡子、翻译研究、日本文化、老龄化、爵士乐、科学神话……

《小小小小的火》

[美] 伍绮诗 著  孙璐 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4

在秩序井然的中产阶级社区西克尔高地,一把火烧掉了理查德森家的房子,人们都觉得这是他家小女儿伊奇干的,而她则在大火后离家出走了。这一切混乱,要从一年以前流浪艺术家米娅母女来到西克尔高地说起。米娅在理查德森太太家做钟点工,而她们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善良的人格也迅速吸引了理查德森家的孩子们。认为人生必须遵守规则的中产阶级主妇理查德森太太一方面接纳她们,却无法理解她们:怎么有人能够过着居无定所、只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的生活?

米娅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与奉行“说正确的话、做正确的事”的西克尔高地居民有着巨大的鸿沟,这通过米娅在中餐馆打工时的同事贝比·周的事情暴露出来。贝比·周是来自中国的移民,意外怀孕却无力抚养自己的孩子,只能把婴儿遗弃在消防局门口。在贝比生活有所好转之后,她在米娅的帮助下寻找自己的孩子,得知女儿被西克尔高地的一对夫妻、理查德森太太的好友收养。生母和养父母开始争夺监护权,并将理查德森家分成了两个派别。虽然最终养父母夺得了监护权,理查德森太太也变相赶走了米娅母女,可是理查德森一家却再也无法回到过去的生活了,一向被教导要遵守规则、过安稳生活的他们,心中小小的火苗已经被米娅母女燃起。

美籍华裔作家伍绮诗曾以处女作《无声告白》成为2014年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她称自己非常愿意写作家庭羁绊和人际关系。“人们之间的纽带就像是天上各式各样的星座:每一颗星星都以不同方式、不同形状组成一个星座,同时也成为其他星座的组成部分。我喜欢探讨这些彼此重叠的关系,我想知道人与人之间是如何相处的。”而《小小小小的火》不仅探讨了母女关系、友情与爱情,也探讨了人生的选择。在这里,火象征着人的精神世界。在作者看来,小小的火是一种灵感、一种力量,也具有十足的破坏性。在每个人心里都有小小的火苗,只有把旧的东西烧光,生活才能够重新开始。

《我的一生:卡萨诺瓦自传》

[意] 贾科莫·卡萨诺瓦 著  高中甫等 译
新星出版社 2018-3

卡萨诺瓦,这个名字是“好色之徒”、“浪荡公子”或者“冒险家”的同义词。1725年生于威尼斯的卡萨诺瓦是一个热情的享乐者,不断地追逐猎物、进行情爱的冒险,并自认“没有什么比感官的追求更加重要”。

卡萨诺瓦也不仅仅是一个好色之徒,他在16岁就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他当过教士、士兵、罪犯、提琴手、彩票经理……通晓历法、了解医学,建立过剧团,办过杂志,善于理财也善于挥霍。卡萨诺瓦在不断的旅行当中,写下了诸多作品,包括《波兰动乱史》,一本乌托邦小说《爱德华和伊丽莎白,或地心之旅》以及荷马《伊利昂记》的译作。让他真正能够在世界文学历史上获得一席之地的,是他那共十二卷的自传《我的一生》(中文版有缩略和删节)。在写作自传之时,卡萨诺瓦奉行的原则是“不管有价值还是无价值,我的生活就是我的材料,我的材料就是我的生活”。他几乎是不加取舍地把自己的生活一股脑儿搬运到纸上,“杂然并称,松散无序,没有取舍,不加提炼”(茨威格评语)。这使得他的自传真实而粗俗,并且具有一种文献性。书中用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记录下了他一生里和116个女人的情事,也记录了他亲自交流过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上至国王教皇、公侯大臣,下至赌徒妓女、江湖术士。正因为他是一位冒险家,他的足迹几乎遍及了整个欧洲,几乎每一座出名的欧洲城市都有他的身影,而他不仅出现在沙龙和剧院,也出现在妓院、赌场甚至监狱……这些传奇的经历,让《我的一生》成为了一部呈现18世纪欧洲社会全景的奇特之书。

“我不愿意向我的爱人推荐这部回忆录,但愿意向我的朋友们推荐。”海涅曾经这样评价《我的一生》,他说,书中没有一行和自己的情感相契合,但读起来没有一行不使自己感到快乐。卡萨诺瓦的自传不同于歌德自传的诗化,也没有卢梭的自我剖析和忏悔,而在生活的真实上绝不输给任何作家。

《翻译研究》

思果 著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3

这本书名为《翻译研究》,实际上并不是对翻译理论的研究。作者思果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在书中写下了自己对多年翻译工作的经验总结和对后来译者的警戒。思果写了三十多年的散文,译过二十本书,也担任过编辑、教过翻译课,还曾每天花七个半小时的工夫研究了七年的翻译。

翻译有两种基本的态度:一种主张译文要像中文,保存原文的文学价值;另一种主张是译文就是译文,主要是顾全原文的字面,原文的文学价值在其次。在思果看来,最好的翻译应当能够一丝不走地传达原意,并且译文读起来流畅,就如同中文原著。因此,本书的态度是:翻译要像中文。中国已经有的表达意思的方法、字句,尽量采用,没有的再想办法。思果还提出,翻译工作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思想:要细心研究英文的原义,细读自己译文的毛病,细听中国人讲的话(不能听“时髦人”的话,因为他们已经中了拙劣译文的毒素),细读中国的古文诗词,旧小说如《红楼梦》《儿女英雄传》,这样翻译才有进步。 除了指导原则以外,作者还指出了翻译的步骤和常见的翻译方法。

本书提出的一些主张在今天看来并不新颖,不过,它依然是一本前辈翻译家的真诚之作,值得翻译的入门者和爱好者阅读。不仅如此,书中许多讨论白话文语法和汉语词汇的问题,并不是只和从事翻译工作的人有关系,因为在拙劣翻译的影响之下,很多从事文字工作的普通人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犯错。

《日本之镜:日本文化中的英雄与恶人》

[荷] 伊恩·布鲁玛 著  倪韬 译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18-4

如果说《菊与刀》从文化的表层敲开了了解日本的大门、对日本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外部考察,那么《日本之镜:日本文化中的英雄与恶人》则带领读者来到了日本文化的隐秘腹地,试图揭露它通俗粗陋、鲜活生动的一面。

伊恩·布鲁玛是荷兰作家、《纽约书评》主编,他曾在荷兰莱顿大学攻读中国文学,在日本大学攻读日本电影,并著有《零年:1945》《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等与日本相关的作品。在本书中,布鲁玛用较多的篇幅描写了那些满足最大多数人趣味的、因此往往也是最低级的电影、文学、漫画和戏剧,显示出了日本文化中猥琐、暴烈并常常显得病态的一面。本书的前半部分是女人,她们担任了按男人欲望塑造的两种传统角色:母亲和妓女。后半部分是男人,其中很大一部分讲述了歹徒、忠臣等角色。两部分之间还有一章是第三性别:男扮女装和女扮男装的人。布鲁玛认为,人们期望之事也是现实的一部分,就连大众文化中最庸俗的东西也肯定和真实世界有某种联系。“被列入此书的英雄人物、坏人物和一般人物都代表了那些我认为是日本文化的典型方面,”布鲁玛曾说。

在导读中,日本媒体人内藤康称,本书的日文译名为“日本のサブカルチャー”中,即“日本的亚文化”,“亚”的意思是“第二位、略逊一筹、非主流”。日本古时引进中国文化,明治维新以后又积极吸收西方文化,并用汉字诠释了众多西方的概念。历史上,日本总是在大国文化的影响中持续扮演着“亚流”,并从中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在这本书最初出版的1984年,人们对日本流行文化的关注程度与评价绝对称不上高。当时许多日本人抱持着这样的想法:日本流行文化都是欧美的“亚流”,绝不是值得骄傲的东西。可时至今日,日本流行文化已被全世界广泛接受,甚至连被视为下流之物的浮世绘春宫图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和大量关注,还在大英博物馆举办了展览。内藤康认为,本书所述的欲望的开放、能够说出“喜欢所喜之物”的自由氛围,正是如今流行文化的核心与源泉——“有容乃大”。

《当世界又老又穷:全球老龄化大冲击》

[美] 泰德·菲什曼 著  黄煜文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4

2017年,联合国发布了《世界人口展望》修订版报告。报告指出,目前全球60岁及以上人口为9.62亿人,到2050年这一年龄层的人口数量将是现在的两倍多,达到21亿人。一些国家人口老龄化现象已持续了较长时间,其中日本60岁及以上人口已占其总人口的33%,而到203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也进一步加快,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抛开这些数据,老龄化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算一算你家族中的每个成人拥有多少子女,你会发现子女的数量几乎是随着世代而递减。如果你自己的家庭是你原生家庭人口的一半,那么你的家庭属于这个世界的主流。这也意味着,在未来,孩子会越来越少,老人则越来越多,这个世界将变得又老又穷。本书作者、记者泰德·菲什曼走访了美国、日本、西班牙与中国的若干城市,采访了上百名企业员工、雇主、经济学家、政府官员、医疗专业人员、普通家庭成员,通过一个个生动而翔实的故事,呈现出了世界范围内老龄化社会的面貌与未来,涉及的话题包括工资收入、社会保障、医疗、住房、隔代养育、啃老等等。

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所需要的资源将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分食,最重要的是,最终还是要由年轻人(无论身为家庭成员、朋友还是公民,都会在这个老年化的世界中逐渐变老)来照顾老人,包括他们自己。在书中,菲什曼一再强调, “一个老龄化的世界,让地球必须负担多出来的数千亿年的人类集体生命。”谁该支付老人照护的花费? 谁来照顾老人?我们虽然有能力进一步让人类延年益寿,可是如何让多出来的寿命充满活力与愉悦,而非无所事事?我们怎么让老年人以参与者而非以依赖者的身份活得更久?如果你也在思考这些问题,思考我们自己以及下一代人的命运,不妨看看这本书能否给你一个答案。

《故宫物语》

[日] 野岛刚 著  张惠君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3

“中国这个巨大的国家在历史上与政治上都赋予了故宫特殊的地位。故宫的重要性今后也不会消退,而我追随故宫的脚步也永远不会停止。”《朝日新闻中文网》前主编野岛刚这样说。他出版过两本关于故宫的书:第一本是《两个故宫的离合》,在书中,野岛刚把故宫当作理解中国政治、两岸关系和台湾问题的最佳“素材”,提出“故宫就是政治问题和外交问题”;第二本就是《故宫物语》,这本书不仅写出了台北故宫36件重要馆藏颠沛流离的命运,更把故宫的历史视作了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作者用故宫的文物、故宫的政治与历史,以及两岸故宫院长及名人专访这三大部分,思考并探讨了故宫对于人类的文化意义。​

身为日本媒体人,野岛刚发现,在过去,对于日本人来说,中国就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对于在江户时代受教育、在明治维新以后提倡“中国论”的内藤湖南等人。通过中国文化来看中国,这样的传统一直维持到战后的竹内实与竹内好。但是到了“文化大革命”以后,日本的“中国论”开始逐渐远离文化。而现在,日本社会存在着“忽视用文化来分析中国问题、刻意避开中华文明的倾向”。野岛刚也试图通过写作故宫来提醒日本读者,在今天,要理解中国及中国国民、甚至理解日本和日本国民,人们依然不能够忘记中国的文化。

《如何听爵士》

[美] 特德·焦亚 著  孙新恺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未读·艺术家 2018-5

提到爵士乐,不同的人可能想起不同的情景:咖啡厅与人闲谈时传入耳中的慵懒音符、在深夜电台偶然听到的难忘片段,也可能是村上春树小说中主人公一再提及的旋律……爵士乐总是能够迅速抓住听众的耳朵,可是在纯粹的感性认知以外,普通听众大都常常无法理解爵士乐的精髓何在。

为什么听爵士乐?如何欣赏爵士乐?听爵士的时候我们在听什么?谁的音乐值得一听?特德·焦亚用《如何听爵士》一书回答了这一系列爵士音乐的入门问题。特德·焦亚是一位爵士钢琴家,也是音乐史专家,这样双重的身份让他能够用通俗的语言,从历史、流派、名家赏析等等角度去解释这门艺术。本书介绍了爵士乐的脉动、句法、音色和结构,引导读者认识聆听爵士乐时需要留意的关键和细节。除了对爵士乐技法进行介绍,作者也进一步阐释了爵士乐产生的文化背景与各流派的演变,并在此基础之上介绍了十余种爵士乐风格。在书的后半部分,焦亚给出了爵士音乐史上9位重要的音乐家及他们的演奏特色,并为读者介绍了150位当代爵士名家。

“摇滚乐手把三个和弦弹给三千个观众听,爵士乐手把三千个和弦弹给三个观众听。”这样的笑话正说明了,爵士乐是何等丰富细腻又缺乏知音。爵士乐自从19世纪末诞生于新奥尔良以来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并一直在吸收学习全世界多种多样的音乐元素。如今,它不仅有着丰富的内容,还蕴含着文化冲撞、情感宣泄以及对人性的拷问。或许,读完这本书以后,你也能够成为爵士乐手苦苦寻找的知音。

《牛顿的苹果:关于科学的神话》

[美]罗纳德·纳伯斯 [希]科斯塔·卡波拉契 主编  马岩 译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2017-12

一颗苹果砸在牛顿头上,万有引力定律从此而来。伽利略登上比萨斜塔,用实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这些我们从小读到大的科学家事迹,已经在普通人心中根深蒂固。虽然也曾有历史学家用证据推翻了一些广为流传的“神话”,可是,人们依然非常喜爱那些讲述得富有戏剧性的科学故事。即使是在今天,翻开报纸,我们也常常能读到科学家们又有了某些突破性的发现:某个自然现象的奥秘即将揭晓,而科学家是多么聪明,在研究中投入了多少心血,其成果有多少价值。 传统的故事常常掩盖了科学家取得成就所需要的其他重要因素,比如助手的付出,或者仅仅是好运气。

本书的两位主编认为,只关注科学成就的某一个因素,就可能导致对其他同等重要的要素的忽略,而这可能会使人们形成对科学的成见。他们邀请了26位医学史、生物学史、地质学史等领域的专家,挑战了从古至今流传甚广的诸多科学观念。这本书揭露了三类神话:关于现代科学先驱的神话、关于科学构建和前进的神话,以及关于科学家本人的神话。不仅如此,作者并不仅仅为读者给出了神话背后的真相,而是追踪神话的起源,指出为何这种神话长盛不衰。

《牛顿的苹果》一书不仅戳破了科学发现中的神话泡沫,更重要的是,它也在引领读者们去探索“科学的本质”:科学的实现过程、科学家提出的是什么问题、形成的是什么样的知识。具备科学修养的公民应该具备真正的科学观,也更能理解科学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可以对眼下热门的科学问题如全球变暖、基因检测、生物进化等给出有见地的看法。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