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为了治疗水土不服 Uber找到了百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为了治疗水土不服 Uber找到了百度

仅就中国打车软件市场而言,百度和Uber的联合称不上“强强联手”,但如果合理利用双方各自的优势,也许也能与快的和滴滴抢一抢市场。

图片来源:CFP

尽管在包括欧洲在内的多个海外市场遭遇不断抵制,但美国最大的打车软件Uber还是决定加速它在中国的扩张。

12月17日下午,百度正式宣布投资国际打车软件Uber,双方达成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未来双方将在技术创新、国际化市场开拓和中国O2O市场服务等领域展开合作。

双方并未宣布具体的投资金额和所占股份。界面新闻记者从接近此次投资的人士得知,实际投资金额小于市场此前传言的6亿美元。

Uber在12月初刚刚获得来自红杉、KPCB等投资公司12亿美元的融资,估值高达400亿美元。其创始人兼CEO Travis Kalanick曾在公布融资时表示短期内还在考虑吸引其他战略投资者,不排除和中国互联网巨头合作的可能。

百度和Uber的此次战略合作,也象征着BAT三巨头在打车软件市场的战争即将开启。此前,背靠阿里巴巴的“快的打车”和腾讯投资的“嘀嘀打车”已经有过多轮烧钱补贴大战。

2009年创办的Uber起步于美国旧金山,最初为硅谷和旧金山等白领人群提供高级出租车服务,在此基础上扩展私家车品类。近一两年Uber在全球范围内进入高速增长阶段,五年内共融资27亿美元,其中两笔12亿美元融资分别来自2014年6月和12月,均用于国际化市场扩张。目前Uber已在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业务,其估值年增长十倍,年净利润超过2亿美元,并预计将于2015年底达到年营收100亿美元。

高速增长的国际业务,也让Uber面临如何与各国文化、租车法律法规和市场推广策略接轨这些棘手挑战,目前它还没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从2014年11月开始,欧洲国家比利时、德国、荷兰、法国、西班牙等多国宣布Uber的拼车业务违法,其中英国和西班牙更爆出出租车司机不满Uber改变出租招揽行业规则,罢工抗议要求政府禁用Uber。

在中国市场,Uber遇到的上述问题也不可避免,此外它还面临着来自国内两大打车软件——快的打车和嘀嘀打车的激烈竞争,比它在其他国家遇到的竞争要激烈得多。

2014年7月Uber正式宣布入华,并迅速在北京、上海、杭州等8各中国城市开展服务。但是与快的和嘀嘀相比,Uber在本土化市场推广、车辆资源等方面依然欠缺。“快的”的一号专车,“嘀嘀”的嘀嘀专车也都迅速利用优惠券、红包等方式快速抢用户。

相比之下,Uber在北京发展数月后的辐射范围也集中在东三环等主要商圈,与快的和嘀嘀全城的覆盖范围相较甚远。

受到中国文化、法律和政府关系限制,外企入华素来有“水土不服”的先例。找到一家本土的合作伙伴,是解决政府关系、本地化等等问题的最好途径。对Uber来说,百度也许是它能争取到的最佳选择。

Travis Kalanick也承认,Uber在本土化的时候确实有出现一些挑战,他们目前已经实现了本土团队的独立运营,但还需要在服务体验上有所加强。“此次和百度的合作将融入百度的移动服务和资源,来提升中国用户的数字体验。”

百度CEO李彦宏表示,“Uber和百度最契合的地方在于地图。”过去Uber刚入华时所做的本土化尝试之一就是将Google地图替换成了高德地图,与百度达成合作之后预计很快会将内置地图替换成百度地图。

根据今年8月CNNIC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显示,目前百度地图的市场占有率为63.5%。百度地图本身集成叫车功能、未来百度地图、导航等一系列LBS应用的流量优势将弥补Uber目前的市场空缺。

李彦宏还表示,未来双方的合作如果涉及到付费,也会考虑采用百度钱包。

Uber也为百度的国际化提供一些帮助。百度于2008年开始首次尝试国际化,推出针对日本市场的网页搜索和hao123业务,然而成绩并不显著。磕磕绊绊数次后,百度开始转向第三世界国家推广桌面业务,并于今年10月收购巴西最大团购网站Peixe Urbano,尝试O2O的国际化。Uber在海外扩张的经验和教训也对百度本身有借鉴意义。

在打车市场向腾讯和阿里“宣战”之后,也许百度确实能在流量和政策上给予Uber不小的帮助,但阿里巴巴和腾讯也远非简单的对手。在如何从厮杀惨烈的打车市场中脱颖而出这个问题上,百度自己也并无成功的经验。而Uber加入以后双方能讨论出怎样的协同运营手段,是目前看来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界面实习记者王付娇对此文亦有贡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Uber

2.4k
  • Uber向澳大利亚出租车司机支付1.78亿美元和解金
  • Uber首席执行官呼吁加快电动汽车推广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为了治疗水土不服 Uber找到了百度

仅就中国打车软件市场而言,百度和Uber的联合称不上“强强联手”,但如果合理利用双方各自的优势,也许也能与快的和滴滴抢一抢市场。

图片来源:CFP

尽管在包括欧洲在内的多个海外市场遭遇不断抵制,但美国最大的打车软件Uber还是决定加速它在中国的扩张。

12月17日下午,百度正式宣布投资国际打车软件Uber,双方达成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未来双方将在技术创新、国际化市场开拓和中国O2O市场服务等领域展开合作。

双方并未宣布具体的投资金额和所占股份。界面新闻记者从接近此次投资的人士得知,实际投资金额小于市场此前传言的6亿美元。

Uber在12月初刚刚获得来自红杉、KPCB等投资公司12亿美元的融资,估值高达400亿美元。其创始人兼CEO Travis Kalanick曾在公布融资时表示短期内还在考虑吸引其他战略投资者,不排除和中国互联网巨头合作的可能。

百度和Uber的此次战略合作,也象征着BAT三巨头在打车软件市场的战争即将开启。此前,背靠阿里巴巴的“快的打车”和腾讯投资的“嘀嘀打车”已经有过多轮烧钱补贴大战。

2009年创办的Uber起步于美国旧金山,最初为硅谷和旧金山等白领人群提供高级出租车服务,在此基础上扩展私家车品类。近一两年Uber在全球范围内进入高速增长阶段,五年内共融资27亿美元,其中两笔12亿美元融资分别来自2014年6月和12月,均用于国际化市场扩张。目前Uber已在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业务,其估值年增长十倍,年净利润超过2亿美元,并预计将于2015年底达到年营收100亿美元。

高速增长的国际业务,也让Uber面临如何与各国文化、租车法律法规和市场推广策略接轨这些棘手挑战,目前它还没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从2014年11月开始,欧洲国家比利时、德国、荷兰、法国、西班牙等多国宣布Uber的拼车业务违法,其中英国和西班牙更爆出出租车司机不满Uber改变出租招揽行业规则,罢工抗议要求政府禁用Uber。

在中国市场,Uber遇到的上述问题也不可避免,此外它还面临着来自国内两大打车软件——快的打车和嘀嘀打车的激烈竞争,比它在其他国家遇到的竞争要激烈得多。

2014年7月Uber正式宣布入华,并迅速在北京、上海、杭州等8各中国城市开展服务。但是与快的和嘀嘀相比,Uber在本土化市场推广、车辆资源等方面依然欠缺。“快的”的一号专车,“嘀嘀”的嘀嘀专车也都迅速利用优惠券、红包等方式快速抢用户。

相比之下,Uber在北京发展数月后的辐射范围也集中在东三环等主要商圈,与快的和嘀嘀全城的覆盖范围相较甚远。

受到中国文化、法律和政府关系限制,外企入华素来有“水土不服”的先例。找到一家本土的合作伙伴,是解决政府关系、本地化等等问题的最好途径。对Uber来说,百度也许是它能争取到的最佳选择。

Travis Kalanick也承认,Uber在本土化的时候确实有出现一些挑战,他们目前已经实现了本土团队的独立运营,但还需要在服务体验上有所加强。“此次和百度的合作将融入百度的移动服务和资源,来提升中国用户的数字体验。”

百度CEO李彦宏表示,“Uber和百度最契合的地方在于地图。”过去Uber刚入华时所做的本土化尝试之一就是将Google地图替换成了高德地图,与百度达成合作之后预计很快会将内置地图替换成百度地图。

根据今年8月CNNIC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显示,目前百度地图的市场占有率为63.5%。百度地图本身集成叫车功能、未来百度地图、导航等一系列LBS应用的流量优势将弥补Uber目前的市场空缺。

李彦宏还表示,未来双方的合作如果涉及到付费,也会考虑采用百度钱包。

Uber也为百度的国际化提供一些帮助。百度于2008年开始首次尝试国际化,推出针对日本市场的网页搜索和hao123业务,然而成绩并不显著。磕磕绊绊数次后,百度开始转向第三世界国家推广桌面业务,并于今年10月收购巴西最大团购网站Peixe Urbano,尝试O2O的国际化。Uber在海外扩张的经验和教训也对百度本身有借鉴意义。

在打车市场向腾讯和阿里“宣战”之后,也许百度确实能在流量和政策上给予Uber不小的帮助,但阿里巴巴和腾讯也远非简单的对手。在如何从厮杀惨烈的打车市场中脱颖而出这个问题上,百度自己也并无成功的经验。而Uber加入以后双方能讨论出怎样的协同运营手段,是目前看来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界面实习记者王付娇对此文亦有贡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